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荀子如何论证性恶论,性恶论究竟有无道理

荀子如何论证性恶论,性恶论究竟有无道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133 更新时间:2024/2/2 15:32:58

“人之初,性本善”是我们大家都听过的一句话,意思是人生下来,性情都是向善的,不过这种说法真能站住脚吗?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生下来是向恶的,这种理论在当时也是引起了轩然大波,更有不少人将荀子视为异类。但人性原本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在自然选择下既有可能为善,也有可能为恶,所以后天的教育非常重要,要让大部分人都能朝善这个方向前进。

1、起势

我在怀想荀子的人生历程时,更多的是想这个人物的结局。想当初,他提出人性恶之始,就被许多人视为异端,更为统治者所难容。

而这样一个人,在战乱频仍,杀人如同碾死一只蚂蚁般容易的战国时期,却最终寿终正寝。那么,又是怎样的一种触媒引发了他对人生源起的探讨呢?

战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个言不尽痛苦、诉不尽沧桑的时代,那年月诸侯争霸、战争蜂起,中华版图在各路诸侯争演主角的抢夺中,不断重新进行划分,广大劳动人民生灵涂炭、贱若蝼蚁。

不绝如缕的诸侯大战,动辄血流漂橹、白骨遗野,阵亡以数十万计的战役比比皆是。

在荀子老家附近发生的长平之战,赵军被秦军坑杀的战俘就达四十余万。面对战争这台“绞肉机”的高速运转,善良的人们开始对生与死、善与恶进行思考。

2、出道

荀子的一生,是在讲学与辅政之间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的。

十五岁时,他从赵国游学到齐国,目睹齐威王礼贤下士,善待英才,就待了下来。后来,当他看到齐闵王在灭宋后骄傲自大,不听劝谏的狂妄,就外出到楚国讲学。

等到齐襄王即位,荀子又被请回齐国,被三次推为祭酒(年高望重者)。

在齐国,他把稷下学宫当作自己传道授业的舞台,一边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在思想上进行碰撞,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说;一边在游学过程中,与统治者们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探讨。

范雎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受秦昭王的约见来到了秦国,看到秦国经过几代君主的励精图治,政治、经济、军事等都有了一定的积累,深表赞赏。

他说秦国地处关西“形胜”之地、“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理的非常好。然而,他说秦国实行法治,儒家思想在这里行不通,也就不需要他这种人留下来,就又回到了齐国。

其实,他在秦国的政治活动中,看到秦国外表的整肃背后,隐藏着德化的严重不足。人们为了功利而拼命,全然不顾惜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人民在峻法的威压下,积蓄着一种难以抒解的郁气。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国军队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制造耸人听闻的大屠杀。而这种血与火的杀戮,并没有使六国人民产生畏惧,而是不断演绎了诸如荆轲刺秦王、张良大椎击秦王等故事。

3、成说

面对战国时期这种分崩离析、开疆裂土难以休止的局面,作为一代大儒,荀子想让自己的学说起到匡正人心、辨析正误的作用,也就是发挥理论的导向功能。

于是,当齐国有人在朝廷说荀子的坏话时,荀子径直去了楚国,在那里他受楚春申君之用,做了兰陵县令,开始边理政经济、边著书立说的实践。

在兰陵,他推行“平政爱民”的政治策略,提出“强本而节用”,“轻徭薄赋”等主张,鼓励农民兴修水利,做大养殖业,活跃商业,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他注重任用贤人。要求官吏勤政廉洁,守法自律,民众各就其位,商人不欺不诈,农民尽力耕作。

一时当地政通人和,农业发展、商业振兴,为兰陵经济的发展和以后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人文基础。

在《致仕》篇里,荀子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在兰陵这块小“试验田”的成功实践,使荀子对自己的政治主张有了坚强的信心,也使他的声名响誉各国。

从此,兰陵成了四方学子慕名求学的地方,其中做出成就的就有法家代表人韩非、秦国丞相李斯等人。

4、证伪

在兰陵的苍山学馆里,荀子用身边的典型案例展开了宣讲。

七国的连年征战、诸侯间的合纵连横、君主们的贪婪恣情、士大夫的朝秦暮楚、黎民百姓的尸横遍野,哪一场流血的战争不是阴谋和术势的野合?各家学说是文以乱心、各国武力是彼消此长,社会已经到了是非曲直和人伦教养丧失殆尽的时代。

于是,在解决社会危机和人性危机的关键时候,荀子超越了孔孟的敦言懿德,毅然提出了专论人性善恶、荣耻的课题,不能不说是在烽烟未尽之时,让人躲开内耗和狂热,来冷静审定自己的站立点和道德良心。那就要拨开现实的迷雾,清醒地看待时下的人与社会。

到底是恶劣的社会环境迷失了人心、泯灭了人性,还是激荡的人心、膨胀的人性破坏了理想社会?

然而,这个课题注定是无解的。

因为虚伪的统治者奉行的始终是正面的教诲,他们要的是南面垂拱,即使他的理论是正确的,也不会拿来就用,而是坚持阴法而阳儒,伪饰着自己那一套骗人的说教。

而浸染了学究气的知识分子也不屑于明目张胆地赞成他的主张,他们宁愿在枯黄的油灯下辗转吟诵那些经典的话语,然后在给君主们的上书里添油加醋地装裱些冠冕堂皇的字句,在公开的场合里再大肆宣扬儒家的君臣父子、礼仪秩序,贬抑荀子的学说。

我常常想,为什么社会倡导的规则和人们私下里遵奉的“潜规则”一直并行不悖,为什么人们不敢堂而皇之地承认自己的不是,为什么长期以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开展不起来,都因为人是一个伪善的族群。

而荀子早早就揭开了这个“潘多拉”盒子,他把每个人心中的“小”都揭露无遗。他把人性看的太透了。

于是,从统治者到知识分子都不喜欢他,继而把他置于学术的旁路。但现实的残酷是难于掩盖的,欲盖弥彰的效果随处可见。

因此,荀子背负着骂名却把中国文化看的通透,他用一种直面的坦荡,给了伪善者们当头棒喝,也让更多的人对人世间多了一种警惕。

当社会在发展、人性在改良时,我们却依然可以听到对人性善恶的讨论不绝于耳。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荀子最早把这个话题提了出来,他的思想永远走到了人群的最前面,而他阳光下的影子却遮挡了那些为着名利而奔波前进的人。

【作者简介】乔永胜,一位致力于用心读史,检视历史人物的写作者。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五千年历史看山西还是河南,山西最早的人类遗址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喜欢研究历史的朋友应该听说过这样一句俗语,叫“五千年的历史看山西,三千年历史看河南”。不过在人们的印象中,陕西和河南的历史要更加深刻,因为这两地是各朝代被当做都城最多的地方,山西的存在感似乎并没有那么高,所以为什么会有“五千年的历史看山西”的说法呢?实

  • 羌红与哈达有什么不同?区别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如今我国的羌族和藏族是起源于几千年的古羌族。我们都知道藏族和蒙古族在迎接贵客、贵宾的时候会向客人献上哈达来表达自己洁白纯洁的欢迎之心,并且送上祝福。羌族也是同样如此的,会献上鲜红的羌红来表达堆客人赤诚的心,会热烈欢迎贵客,并寓意着吉祥如意,福气满满。那么羌红与哈达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讲

  • 狗头军师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狗头军师”这个词一听,可能很多人都会发笑,但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极其口语化的词,竟然也是一个成语,既然是成语必然有来历和典故,那么狗头军师这个成语究竟是有什么来历,有什么历史背景呢?狗头军师出自何处,又是说的是谁呢?成语狗头军师究竟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现在又该怎么来用

  • 手指短而粗,终身必忙碌有道理吗,背后的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手指短而粗,终身必忙碌”是一句俗语,意思从字面就很好理解,古代民间觉得手指短粗者,便是天生的忙碌命,这种说法真的有道理吗?其实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肯定是没道理的,毕竟人的手指长什么样都是基因决定,和忙不忙碌没关系。不过手的确能反应出一个人的操劳程度,但这和你从事的工作有关。当然

  • 七夕也是乞巧节有什么来历?有什么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七夕节就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在这一天自然是要和自己的爱人共同度过,表达自己的爱的,但其实七夕与情人节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之所以七夕会被赋予情人节的含义,也都是后来才演变而来的,最开始的七夕就是乞巧节,是女儿节,是一个专属于女性的节日。那么为什么七夕会变成情人节,乞巧节又有什么样的习

  • 《雪国》是如何表现虚无之美的,虚无之美该如何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传统文化

    《雪国》是作家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其实《雪国》一开始并不是一个连贯的故事,而是几个短篇故事,后来通过修改才汇成了这部《雪国》。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内容想表达一种虚无主义,手法更是把虚无之美、悲哀之美发挥到了极致,让人读完感慨万千。或许很多朋友还不太了解“虚无之

  • 鹤在古代有什么寓意,驾鹤西去的含义背景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鹤在古人眼里有着非常高的地位,特别是在道教文化中,那鹤究竟具有哪些寓意呢?邓友梅的作品《那五》中,有这样一个成语叫“驾鹤西去”,意思为骑着鹤去到西方,是对死亡的一种避讳的讲法,含有尊敬之意。可能会有小伙伴不理解为什么这里要用“鹤”类比,其实鹤在古代有着

  • 酒桌文化是腐朽文化吗?有多污浊?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近期在网上有一个帖子被疯传了,主要讲的是一名刚刚入职银行的新员工因为个人原因,在酒桌上拒酒了,于是被上级踹打辱骂。同桌的其他人看到这种现象不仅没有一人上前制止,反而还以“正常人”的声音理直气壮地去批评这位新员工。我们的文化向来有一个怪现象,就是垃圾文化常占上风。糟粕非但淘汰不

  • 如何直白的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老子的《道德经》很多人都听说过,也听说过开篇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听上去有点高深莫测,也很难用白话直接翻译过来,尤其是这里面所说的“道”究竟指的是什么,用简单的话可能还真的不容易去解释。那么,如果想要用最直白的话来对这两句话进行翻译的话,究竟应该如

  • 祇、祗、衹、袛如何区分?这几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在汉字当中,有很多长相相似的汉字,但是却又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如果不是很熟悉的话,很有可能会弄混,比如祇、祗、衹、袛这四个字。这四个字乍一看其实是非常相似的,但其实是四个不同的字,意思也都不相同,读音也不一样,那么你知道这几个字应该要如何来进行区分吗?这几个字分别念什么,又是什么意思?下面就让小编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