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秋节最大的谎言是什么?月饼起义是怎么回事?

中秋节最大的谎言是什么?月饼起义是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302 更新时间:2024/2/25 16:00:00

在我国历史上的元朝时期,谣言有很多,就比如说“禁止菜刀”差不多就是很多户才有一把菜刀的。然而事实上,以往的很多谣言都是在清朝后期,反清人士接着“反元”的名义胡编乱造的。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时期相对较远了,被一些县志就冠以“俗言”“传说”给以记录。其实,稍微动动脑筋就能看出问题所在,根本不是正常人能做出来的事情。

例如这个谣言:

话说,朱元璋在元末农民大起义时,准备联合各路反王发动起义。但因为朝廷管理甚言,“十户一把菜刀”由“刀头管理”,连起义的家伙都没有,而且同时起义怎么联系时间呀。朱元璋正在犯愁呢,军事刘伯温羽扇纶巾微微一笑,对朱元璋说:这个不难,八月十五人人都吃月饼,我们把“八月十五夜起义”放入饼子里面,人人看到也就知道了。

朱元璋一听哇哇大笑:哈哈哈哈哈,好好好,就按这一妙计。既然都是编,咱们不妨把两个谣言放在一起编呗。其实,动动脑子就知道纯属胡言。首先就是历史根本不对。

感谢头条赠送的月饼,挺好吃。祝今日的所有朋友阖家欢乐

(1)历史根本对不上号,反元起义根本不是发生在八月,刘伯温的经历就可以戳破很多关于元朝的谣言

朱元璋不是起义,而是投军;刘伯温也不是起义参谋之一,而是,辞官的元朝汉人官员被请入已成规模的朱元璋队伍。

刘福通起义是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开始的。

1352年春,郭子兴在濠州起义,得到消息的朱元璋,当时还是云游讨饭的僧人的他前来投军。刘基(1311-1375年)在元朝属于服从元朝政府政治的汉人,他的一生可以戳破很多谣言。1323年,刘基参加了科举考试,12岁考中秀才。这就戳破了另一种谣言,即元朝没有科举制度。

1333年,22岁刘基参加会试成功,考中进士。但因为兵荒马乱,一直赋闲在家。1336年被授予江西高安县丞步入官场。

其后,刘基辞官。1343年,元朝征召其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任职一年多后辞职回家。1352年,清廷命其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平定元末农民大起义。因为刘基坚定认为必杀方国珍等才能震慑住反元起义,但元廷招安了方国珍。为表抗议,刘基第三次辞职。

1360年,已经成事的朱元璋把他请到了南京。这时,刘伯温才开始正式反元。

对于刘基刘伯温这样的人,首先出于儒家思想是看不起农民起义的,元朝灭亡后,许多像他这样的儒家汉臣跟随元顺帝北逃,终生都在反对明朝。刘伯温1360年才投奔朱元璋,在此之前对反元起义也是持反对意见的。他虽然抨击元朝政治腐败,但这与造反无关。

其次,刘伯温献计反元的传说,也只是后世将其“神话”的一种延续而已。就和姜子牙诸葛亮、徐茂功类似。包括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等基本都是胡说,只是将元世祖忽必烈手下的刘秉忠的故事附会而已。因为,刘秉忠在元朝、明初时民间的传说,到了明朝后期、清朝时期换成了刘伯温。

后世还有诸如刘伯温和诸葛亮两大“神仙”斗法的诸多胡言乱语。大家其实纯当酒后胡聊就行了。

再深刻一点儿就是:月饼在元代是什么地位。

(2)月饼在元代是否流行很难说,关于元朝的谣言有些人明知不可靠偏偏要去传

月饼到底出现在什么时代,什么人能够吃得上月饼,在民间是否流行到现在都是很难说的事情。元末农民大起义时期,普通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哪里能够家家户户吃得上月饼?

再者,元朝时“中秋吃月饼”也并不是必然活动。无论在唐朝还是北宋、南宋,“月饼”都不是“中秋赏月”的必备。唐宋时期的“中秋”主要是赏月赏花,吃的东西大多是应季新鲜水果。南宋时期“月饼”词条开始出现,但具体什么样子、做法都不清楚。

只是到了元明时期,因为“中秋节”的节日活动有了“家庭团圆”“幸福安康”这些因素后,“中秋月饼”才逐渐从上层文人、有钱人向下转移,成为全国大众共同的节日。

这个谣言出现的具体时间比较难说,但可以肯定是清朝后期、晚清时期。有的人认为是嘉庆皇帝天理教时期,有的人认为是“义和团时期”。

限于篇幅我简单地说一下“菜刀谣言”和“六十而埋”。关于“禁用菜刀、几户人家共用菜刀”,其实拿一个历史记载就能说明。

朱元璋、李善长监督修订的《元史》应该不会有人说是“夸赞”元朝了吧。“列传四十八孝子”中就有这样一段话:王初应,漳州长泰人。至大四年二月,从父义士樵刘岭山,有虎出丛棘中,搏义士,伤右肩,初应赴救,抽镰刀刺虎鼻杀之,义士得生。

至大四年是1311年,也就是元武宗海山当政时期。连镰刀都不禁止更何况菜刀。

综上所述:通过“月饼起义”这个谣言或传说,我们谈了至少四个有关元朝的谣言:菜刀、科举、月饼起义、刘伯温神话。只希望“谣言”不再,对历史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学习、去研究,可以不说但不要传谣、造谣!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不听老人言必有恓惶泪什么意思?这句谚语有何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不得不佩服老一辈人的智慧,他们似乎已经替我们总结出很多人生,以及生活上的经验和道理。“不听老人言,必有恓惶泪”的意思其实就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差不多,只不过后面这种表达方式更加通俗,大家都能看懂是什么意思。这次准备了五句谚语为大家讲讲其中都蕴藏

  • 白露之后是不是就没有蚊子了?白露之后是不是会变冷?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很多人应该已经感受到了,最近一段时间,天气气温也稍微有一些变化,不过虽然有一点下降,却依然还是比较高的,只不过总体还是在往下走的。秋天也已经到来了,不过秋季也并非是一下子就冷下来了,而在白露节气之后,是不是就会变冷起来呢?很多人夏季备受蚊子的困扰,那么白露之后,蚊子是不是就会越来越少呢?&ldquo

  • 二十四节气白露古诗词赏析,白露习俗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每年到了这时就证明气候已经慢慢转入秋天,准备迎接仲秋节的来临。古时候,人们用四时配五行,秋天属金,金色白,所以就把秋露称之为白露。相信大家在这几天已经稍稍感到凉意了,早晚的温差会比较大,所以大家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可能很多朋友还不太清楚白露有哪些习俗,这次就为大家做个简单的

  • 八月十五为什么又叫做“仲秋”呢?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传统文化

    马上中秋节了很多网友都陆陆续续回家过节了,八月十五团圆嘛,但是最近有很多人也发现了,那就是其实好像以前八月十五也叫“仲秋”,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古人排序时用孟、伯、仲、叔、季,就相当于现在的第一、第二、第三。这其中,孟与伯,

  • 贯穿整个中华文化的字是哪个字?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在我国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当中,有一个字始终是无法绕开的,这个字便是“和”字。人世间的“和”有着缜密配套的制度作为保证。我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度是人们长期积累的思想模式以及行为规范。宗法制度就是权力的结构,有着非常明确的绝对服从权利等级关系。宗法是由宗族来执行

  • 《建军大业》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电影《建军大业》是“建国三部曲”系列中的第三部,是献给建军90周年的历史影片。该片主要讲述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于当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发起了武装起义,从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在1927年,北伐战争刚取得重大成果之际

  • 《那些女人》讲述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如果你处于乱世之中,你是选择生死在前?还是国家在前?或是说你是小我在前?还是大我在前?在电影《那些女人》当中,以独特的女性视觉,残忍的揭开了那些不堪回首的腥风血雨的年代。描写的是在小桥流水边上的一个江南小城中,不同性格和不同阶层的女人们竭尽所能用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在弹雨中和新四军一同摧毁日军所筑的

  • 《最后的莫希干人》乐曲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近几年,一位印第安艺术家在街头表演了一段音乐,一段空灵而苍凉的音乐视频——《最后的莫希干人》已经是在各大网上疯传。身穿着印第安服饰,脸上涂着油彩,头顶鹰冠的原住民演奏家亚历桑德罗·奎瑞瓦鲁双膝跪地,用着一种古老膜拜的方式,表达他肉身和灵魂对原土地的皈依。在他的正前方还摆放着另一个印第安着装盘膝而坐的

  • 最后的莫希干人呐喊的意思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在2015年年底的时候,在微博上有一段视频突然间就这么火爆了,这些视频被很多人不约而同的转发,转发量相当惊人,而且评论区也是清一色的好评。视屏中是一位印第安人跪在地上演奏,该表演者的视频在Youtube上达到了单条视频630万的浏览量。这个人就是亚历桑德罗·奎瑞瓦路(Alexandro Querev

  • 红杏出墙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原本,红杏出墙说的只是一种自然现象,院子里面的红杏越长越大,慢慢地就伸向院子外面了,在外面的人一看,觉得这倒是一种美景,就将它写进了诗里,也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后来,这个词就被赋予了一些不一样的含义,用红杏代指一户人家家中的夫人,而出墙的意思则是在外面找了人。这个意思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说到&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