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深根固本什么意思?深根固本典故出处介绍

深根固本什么意思?深根固本典故出处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616 更新时间:2024/2/24 19:46:36

刘备当年能在徐州安然发展两年之久,可能还要感谢荀彧。因为曹操原本是要攻打刘备,但荀彧建议曹操先拿下吕布,所以曹操才没进攻徐州,不然刘备是绝对抵挡不住曹操的。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深根固本”就出自荀彧的口中。荀彧是曹操前期最重要的谋士,算是曹操心腹之一,但荀彧和曹操志向不同,最终也没能好聚好散。深根固本是荀彧一项的主张,来看看这次是发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荀彧传》,时间是在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主人公是荀彧。原文如下:

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

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间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

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原将军熟虑之。”太祖乃止。大收麦,复与布战,分兵平诸县。布败走,兖州遂平。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陶谦死后,曹操准备先夺取刘备占据的徐州,然后再消灭占据兖州的吕布。荀彧说:“过去汉高祖刘邦项羽争夺天下时,令萧何镇守关中;汉光武帝刘秀经营黄河以北时,令寇恂固守河内。这都是为了使根基深固而不可动摇,这样进可战胜敌人,退可牢固守己。所以,虽然他们都曾遇到挫折,但最终都完成了大业。将军您是从兖州起兵的,平定了山东一带的叛乱,老百姓心悦诚服。更何况兖州是战略要地,如今虽然残破,但还是很容易自保的。这也就是您的关中与河内啊!不可不首先占据该地。

如今将军已打败了李封、薛兰,如果分兵向东进攻陈宫,陈宫必定不敢向西发动反击。您可以利用这个空隙率部收割成熟的麦子,积蓄谷物,加强后勤储备,就一定能够打败吕布。消灭吕布后,您率兵向南,与扬州的刘繇联合,共同讨伐袁术,与袁术在淮泗一带对峙。如果放弃吕布而直接进攻徐州,必然要留下相当的兵力驻守城池,出城作战的兵力必将不足。吕布会乘虚而入,侵犯您的领地,残害民众,又将造成人心惶惶。到了那时,只有甄、范和卫这三地可以保全,其余地方都将落入吕布之手,这就等于失去了兖州。如果此时将军在徐州作战不利,您又应该在何处落脚呢?

况且虽然陶谦已死,但徐州也不易被攻克。他们鉴于以前失利的教训,各州郡必定团结一致,紧密合作,与您决一死战。同时,徐州一带都以进入收割季节,他们必定坚壁清野来对付您的进攻。假如您久攻不下,又缺乏粮草供应,不出十天,大军必将陷入困境。上次征讨徐州时,我军对当地的破坏严重,受害人的亲属们不会忘记父兄被杀之仇,每个人都会拼死与您对抗,誓死不降。即使您拿下徐州,也不可能完全占有它。做事固然有取舍,用大的换小的可以,用安全交换危险可以,不担心根基不稳也可以。但现在这么做都毫无有利之处,希望您能仔细考虑一下。”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放弃了进攻徐州的念头,在兖州大量收割麦子,又与吕布交战,分兵平定各县。吕布终于战败逃走,兖州得到平定。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荀彧口中的“深根固本”,意为使根基深固而不可动摇。这也是由荀彧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这个成语故事发生在吕布和陈宫等人发动叛乱、曹操回援兖州、徐州被刘备控制期间。当时,曹操与吕布等人呈拉锯之势,难以在短时间内获胜。于是,曹操便向放弃进攻吕布,转而向徐州发展,去攻打刘备占据的徐州。

此时,荀彧提出建议,认为应当尽快拿下兖州,将其作为曹操集团发展、壮大的根据地,之后再向徐州及豫州一带发展。后来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先后占据了兖州和豫州地区,实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也正是这个缘故,刘备才能占据徐州达两年之久。否则的话,刘备能否挡住曹操的猛攻将士一个巨大的疑问。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什么意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是,只要把一本书看上百遍,自然就能领悟其中的精髓。我们现代人和古代人读书的方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书的种类则要多出百倍,在三国时期大家想看书可能也就只有春秋时期的书籍,所以只能来来回回反复的读。所以这次讲的成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凸显了古人的读书方

  • 矫情自饰什么意思?矫情自饰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曹植和曹丕的争嗣之战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最终曹丕当上了嗣子,成为了魏帝。都说曹植不是输给了曹丕,而是输给了自己,其实还有一点原因。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矫情自饰就是讲述了曹丕和曹植之间的故事,可能大家对这个成语会感到比较陌生,毕竟平时出现的频率也不是很高。所以这次就为大家专门介绍下矫情自饰的意思,还

  • 古代十大情诗赏析,十首经典情诗名句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虽然情人节已经过去了,但这次还是想为大家介绍十首古代经典情诗。毕竟古人不管是讲话还是写作都会比较含蓄,也给人一种非常独特的美感。说不定哪天你也会用上这些古诗词。古人谈恋爱不像现代人来得快去的也快,他们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堆积这份感情的,所以从保质期上来讲会更加的长久,这也是非常令人羡慕的爱情,当然我

  • 事无巨细什么意思?事无巨细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刘备去世后,相当于是把整个蜀汉都交给了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治国的能力和刘备相比还是差了不少。而且诸葛亮最大的问题就是喜欢操心,这次为大家讲解的成语事无巨细,背后的故事就是说诸葛亮治国的缺陷。如果诸葛亮能更加合理的处理朝中问题,说不定还能让自己的身体和心态都更加健康。下面就为大家讲讲事无巨细的意思还有典

  • 中元节为什么是鬼节?中元节为什么不能出门有哪些禁忌?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是中元节,也是大家俗称的“鬼节”,其实中元节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祭祖大节。因为在古代会在这天祭祀亡魂,所以也被称为鬼节。很多人都说中元节不适合出门,其实并不是这样,中元节大家还是能正常活动的,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恐怖。这次就为还不了解中元节的朋友,介绍下这个非常具有神秘色彩

  • 死不瞑目什么意思?死不瞑目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死不瞑目这个成语大家肯定都认识,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成语了。但是你知道死不瞑目的典故出处么?这次就为大家专门讲讲死不瞑目背后的故事。这个典故发生在三国时期,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集合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但是这些诸侯当中只有孙坚一人肯全力出战。而孙坚在此次战役中发生了一件事,诞生了死不瞑目这个成语

  • 中元节是什么节?中元节鬼节有什么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农历七月十五,是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中元节。这样说可能还觉得没什么,但是中元节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鬼节。这个名字就自带了效果加成了,一听就让人有些不寒而栗。但事实上,鬼节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一切都只是后来人心中对于“鬼”的描述,让人感到害怕

  • 无所不可什么意思?无所不可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东汉末年,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集结各路诸侯一起讨伐董卓。当时袁绍担任盟主,他和跟曹操的兵力并不是很多,所以一直都挺被动,而且也不敢轻易消耗兵力。当时虽然大家表面上是盟友,但背地里想的都是各自为政,丝毫没有团结的心思。但曹操是个城府非常深厚的人,在出击之前便同袁绍商量好了对策。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

  •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是什么意思?是哪位神话人物造成的?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有很多神话书籍都借鉴了《山海经》里的故事,毕竟山海经实在是太有想象力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句话就出自于《山海经》,那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无非就是说天地之倾向。但在这个故事当中,存在着怎样的秘密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那这次就跟大家讲讲这其中的故

  • 外宽内忌什么意思?外宽内忌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传统文化

    姜维被称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诸葛亮去世后接过了北伐大旗,势必要完成诸葛亮遗愿。但到了后期,姜维同朝中多为大臣意见出现分歧,导致姜维不敢回到成都,只能自己开田屯兵。当姜维再次期间却罢免了一位诸葛亮赏识的人物,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外宽内忌,便是跟姜维有关。其实当时能威胁到姜维的人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