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似是而非什么意思?似是而非典故出处介绍

似是而非什么意思?似是而非典故出处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784 更新时间:2024/1/15 20:45:09

曹丕刘备称帝都有一个比较好的理由。但是孙权手下既没有汉献帝,他也不是汉室后代,那他称帝的理由又是什么呢?孙权想这个问题想了9年,最终还是当上了东吴皇帝。后来诸葛亮评价孙权称帝也是比较有意思,和今天要讲的成语似是而非有关。似是而非的意思就是,表面看起来是对的,但实际上并不是对的,用来形容孙权称帝也是比较贴切了,不过孙权晚了这么多年才当上皇帝算是非常给面子了。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时间是在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主人公是诸葛亮。原文如下:

是岁,孙权称尊号,其群臣以并尊二帝来告。议者咸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体弗顺,宜显明正义,绝其盟好。亮曰:“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显绝,雠我必深,便当移兵东伐,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若大军致讨,彼高当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僭之罪,未宜明也。”乃遣卫尉陈震庆权正号。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这一年,孙权即位称帝。他的大臣来到蜀汉通报,希望蜀汉能够予以正式承认。蜀汉群臣在讨论此事时大都认为与东吴交好并没有多大的好处,而且一旦承认孙权的帝位就会变得名号不正,体例不顺。不少人建议应当申明大义,与东吴断绝关系。

这时,诸葛亮表示:“孙权早有篡逆称帝之心,朝廷之所以没有过分注重这方面的问题,是为了牵制曹魏,求得东吴的援助。现在如果明确地与东吴断绝关系,东吴必将与我们结下冤仇,我们就必须派军队进行讨伐,只有打败了东吴才能进军中原。如今东吴有不少贤能之士,将相和睦,难以在短时间内消灭他们。如果与他们展开长期对峙,反而会使曹魏有机可乘,这绝非上策。当初孝文皇帝以谦卑的口气与匈奴议和,先帝宽宏大量地与东吴结盟,。都是顺应时势、善于变通、深谋远虑的做法,并非泄一时之忿。

如今大家都认为孙权只求三足鼎立,不想与我们一起共同讨伐曹魏,这个看法看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才智和实力不如曹魏,所以才依托长江自保。孙权无法越过长江北上,就像曹魏无法渡过汉水进攻我们一样,并非实力有余,而是不愿意承担沉重的代价。

如果我们派兵征讨曹魏,东吴既可以同时出兵与曹魏发生大规模战争,也可以发动小规模战事,掳掠曹魏百姓,扩大自己的地盘。即便他们按兵不动,和我们友好相处,我们北伐的时候也不会有后顾之忧,而曹魏也不敢调动黄河以南的军队来到西北对付我军。这对我们的好处已经很大了孙权僭越称帝的罪名,我们还是不公开指责较为妥当。”于是,蜀汉便派遣卫尉陈震前往东吴祝贺。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诸葛亮口中的“似是而非”,意为是指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论衡》中的“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故杜伯庄子义之语,往往而存。”

坚持与东吴联盟,是诸葛亮外交思想的核心。他这么做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利用东吴的力量牵制曹魏,进一步分散曹魏的军力,为北伐的胜利创造条件。故此,他才会建议群臣不要对孙权称帝采取抵制甚至反目的态度。不过,从诸葛亮的这番话也可以看出,对于孙权称帝,诸葛亮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抵触的,只是因为蜀汉利益的需要而不得不做出的抉择。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曹魏被消灭之后,诸葛亮一定会以此为借口,向东吴展开全面战争。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恭王府是清朝规模最大的王府,曾经是和坤还有永璘的宅邸。等到恭亲王奕訢入住后,才正式取名叫恭王府。恭王府占地6万平方米,简直可以算是世界上最豪华奢侈的房子了,一个足球场只有7000多平方米,相当于是有9个足球场那么大了,不过生活在这么大的房子里真的会有安全感吗?好像也不是需要我担心的问题。&ldquo

  • 虽死无恨什么意思?虽死无恨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结果把自己的爱徒处以军令状。诸葛亮挥泪斩马稷的故事大家肯定也都不会陌生,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虽死无恨也是出自马稷之口,马稷心中明白自己做错事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所以就算诸葛亮杀他也不会记恨他。其实马稷随军出征很少犯错,没想到犯了一次错就让他人头落地,想必内心也是非常的后悔。下面就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都会教你这句话的意思。但是你知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么?其实这句话是刘备所说,刘备以仁义著称,是三国忠义之士的典范,刘备临终前留下的遗诏就说了这样的一

  • 乌巢空幕什么意思?乌巢空幕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曹操能在官渡之战上能战胜袁绍,已经算是个奇迹了。当时袁绍兵力要远胜于曹操,但是曹操却也不慌不忙,因为他有战胜袁绍的秘密计谋。这次要为大家讲的成语乌巢空幕就出自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之间展开了殊死搏斗,谁要能胜出谁就能完成北方的统一,最后曹操以少胜多完成逆转。可以说官渡之战就是三国雏形的转折点,而且这里

  • 势不两立典故出处和意思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来为大家讲讲势不两立这个成语的意思,还有背后的典故故事。势不两立算是一个比较高频的成语了,大家在上学的时候应该也会学到,所以重点是将这个故事。背景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孙权说了一席话,怒斥曹操暗贬刘备,最后太高了自己。其实古人讲话就是喜欢这个样子,各种明朝安讽,说了你还要想半天他说的人到底是谁。下

  • 扇子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扇子最早并不是用来纳凉的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扇子,在现在看来,最大的功能就是纳凉,如果夏天的时候待在室外,只有炎热没有凉风,又不能吹空调,那么扇子就是最大的救星。扇子也有很多种类,是一项我国古代发明的物品,只不过在扇子诞生之初,包括后世千年的历史之内,扇子都不是作为纳凉的工具,那么,古代扇子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每一个夏天,我都会对一个道理深

  • 愚不可及是什么意思?愚不可及原本是夸人用的?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愚不可及”,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成语一般是用来骂人的,说某一个人太过愚蠢,愚蠢到了别人都比不上的地步。不过,在这个词语诞生之初,意思与现在可是完全不同,就连后来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还用这个词来夸过别人。那么,愚不可及原本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语究竟要怎么才能夸人呢?在词典当

  • 死生契阔什么意思?死生契阔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死生契阔出自《诗经》,“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后面这句话大家肯定都认识。这次就为大家讲讲死生契阔的意思,还有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曹操算是模仿了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法,一直把汉室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为什么董卓有人反曹操就没人反呢?主要还是曹操采

  • 深根固本什么意思?深根固本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刘备当年能在徐州安然发展两年之久,可能还要感谢荀彧。因为曹操原本是要攻打刘备,但荀彧建议曹操先拿下吕布,所以曹操才没进攻徐州,不然刘备是绝对抵挡不住曹操的。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深根固本”就出自荀彧的口中。荀彧是曹操前期最重要的谋士,算是曹操心腹之一,但荀彧和曹操志向不同,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什么意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是,只要把一本书看上百遍,自然就能领悟其中的精髓。我们现代人和古代人读书的方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书的种类则要多出百倍,在三国时期大家想看书可能也就只有春秋时期的书籍,所以只能来来回回反复的读。所以这次讲的成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凸显了古人的读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