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扇子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扇子最早并不是用来纳凉的

扇子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扇子最早并不是用来纳凉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836 更新时间:2024/2/24 19:46:48

扇子,在现在看来,最大的功能就是纳凉,如果夏天的时候待在室外,只有炎热没有凉风,又不能吹空调,那么扇子就是最大的救星。扇子也有很多种类,是一项我国古代发明的物品,只不过在扇子诞生之初,包括后世千年的历史之内,扇子都不是作为纳凉的工具,那么,古代扇子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每一个夏天,我都会对一个道理深有体悟:我的命,果然是空调给的。记得小时候为了省电怕着凉,电风扇只开最小档,甚至不用风扇,奶奶摇着一把蒲扇哄我睡着。想当年,扇子还是每家每户消夏的必需品。

学校也只有电风扇呼呼地吹,夏天小卖部的扇子卖得最好,进可扇风,退可遮阳,一把好看的扇子在手,连小哥哥小姐姐们的颜值都有了质的提升……

其实在那些没有空调的几千多年里,一把优秀的扇子,从来不仅仅用来消暑的。为了身体的片刻的舒适,多么肤浅!扇子的诞生,其实是为了人类心灵最深层次需求、为了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最早的扇子是舜时期的“五明扇”,是古代仪仗中用的一种障扇。它是拔了野鸡尾巴上的羽毛,集齐了五种颜色制作而成的漂亮扇子。(然而野鸡做错了什么呢)

五明扇的形状也并非如今的扇子,它的形状如“阖”(《说文》解释:‘阖,门扇也’),也就是扇面像一扇门,需要由他人举着,围在身旁,表示广开求贤之门。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

古装剧里这些“大扇子”就是用来撑场面的,真没谁闲得慌用来扇风。周代时,这种障扇的排场还规定了尊卑等级:“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汉代又规定了障扇是帝后的专属,其它人都不能用,妥妥的身份象征~

唐玄宗时就更有仪式感了,上朝的时候,要用六柄障扇把天子遮住,等皇帝就坐好了,这些扇子就像舞台的帷幕一样“噔噔噔”左右拉开,让臣子们拜见圣容。退朝的时候,也要先合上扇子,等皇帝离场之后再撤扇,大臣们才能作鸟兽散了。

障扇成了撑场面的利器,那普通人用来纳凉的正经扇子,又是什么情况?

古时常见的扇子有纨扇、折扇两大类。纨扇(也叫团扇)盛行于西汉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间,边框和扇柄多为竹制,扇面用白娟绷紧。西汉成帝的妃嫔班婕妤的《团扇歌》,是纨扇最初也是最好的代言,诗写道:

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班婕妤借咏团扇,表达自己受赵飞燕嫉妒排挤,担心被君王冷落,就像秋天的扇子一样被丢弃。这个典故一出,纨扇就成了那些深宫里哀怨、寂寞的的宫娥们的象征,一直被后世的文艺青年们引用。

有写诗的,比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纳兰性德的《木兰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此外,在纨扇上作画也是文人们的情趣所在,特别是北宋皇家画院的画师,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信手拈来,贡献了一大批精美的纨扇画。

折扇是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

据传在北宋时期由古日本和高丽传入中国,《宋史》记载,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八日,倭国僧侣嘉因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觐见了宋太宗,献上桧扇二十二枚,蝙蝠扇二枚。桧扇与蝙蝠扇就是指折扇。

明永乐皇帝很喜欢这种方便的折叠扇子,此事从宫中传出,折扇很快就在全国普遍使用了。

由于永乐皇帝命令内务府大量制作折扇,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赠送给大臣。随后文艺青年们也跟着互赠题诗题画的折扇,表喻友情别意。一把题过诗画过画的折扇,也是文化人身份的象征。

明清时期直到民国,扇面画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重要载体,扇面与卷、轴、册构成了中国绘画最重要的四种形式。

无论纨扇、折扇,统统逃不过文艺青年们的“魔手”。民国时,杜月笙为了纪念杜氏家祠落成,邀请了社会名流开party,大家也人手一把扇子。

不过百年光景,有了空调,扇子不再是纳凉的必需品,有了豪车名表大别墅,也无需再用扇子来装点门面了。仿佛真的印证了班婕妤的秋风纨扇的预感,被遗落在记忆深处……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愚不可及是什么意思?愚不可及原本是夸人用的?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愚不可及”,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成语一般是用来骂人的,说某一个人太过愚蠢,愚蠢到了别人都比不上的地步。不过,在这个词语诞生之初,意思与现在可是完全不同,就连后来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还用这个词来夸过别人。那么,愚不可及原本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语究竟要怎么才能夸人呢?在词典当

  • 死生契阔什么意思?死生契阔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死生契阔出自《诗经》,“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后面这句话大家肯定都认识。这次就为大家讲讲死生契阔的意思,还有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曹操算是模仿了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法,一直把汉室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为什么董卓有人反曹操就没人反呢?主要还是曹操采

  • 深根固本什么意思?深根固本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刘备当年能在徐州安然发展两年之久,可能还要感谢荀彧。因为曹操原本是要攻打刘备,但荀彧建议曹操先拿下吕布,所以曹操才没进攻徐州,不然刘备是绝对抵挡不住曹操的。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深根固本”就出自荀彧的口中。荀彧是曹操前期最重要的谋士,算是曹操心腹之一,但荀彧和曹操志向不同,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什么意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是,只要把一本书看上百遍,自然就能领悟其中的精髓。我们现代人和古代人读书的方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书的种类则要多出百倍,在三国时期大家想看书可能也就只有春秋时期的书籍,所以只能来来回回反复的读。所以这次讲的成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凸显了古人的读书方

  • 矫情自饰什么意思?矫情自饰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曹植和曹丕的争嗣之战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最终曹丕当上了嗣子,成为了魏帝。都说曹植不是输给了曹丕,而是输给了自己,其实还有一点原因。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矫情自饰就是讲述了曹丕和曹植之间的故事,可能大家对这个成语会感到比较陌生,毕竟平时出现的频率也不是很高。所以这次就为大家专门介绍下矫情自饰的意思,还

  • 古代十大情诗赏析,十首经典情诗名句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虽然情人节已经过去了,但这次还是想为大家介绍十首古代经典情诗。毕竟古人不管是讲话还是写作都会比较含蓄,也给人一种非常独特的美感。说不定哪天你也会用上这些古诗词。古人谈恋爱不像现代人来得快去的也快,他们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堆积这份感情的,所以从保质期上来讲会更加的长久,这也是非常令人羡慕的爱情,当然我

  • 事无巨细什么意思?事无巨细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刘备去世后,相当于是把整个蜀汉都交给了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治国的能力和刘备相比还是差了不少。而且诸葛亮最大的问题就是喜欢操心,这次为大家讲解的成语事无巨细,背后的故事就是说诸葛亮治国的缺陷。如果诸葛亮能更加合理的处理朝中问题,说不定还能让自己的身体和心态都更加健康。下面就为大家讲讲事无巨细的意思还有典

  • 中元节为什么是鬼节?中元节为什么不能出门有哪些禁忌?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是中元节,也是大家俗称的“鬼节”,其实中元节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祭祖大节。因为在古代会在这天祭祀亡魂,所以也被称为鬼节。很多人都说中元节不适合出门,其实并不是这样,中元节大家还是能正常活动的,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恐怖。这次就为还不了解中元节的朋友,介绍下这个非常具有神秘色彩

  • 死不瞑目什么意思?死不瞑目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死不瞑目这个成语大家肯定都认识,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成语了。但是你知道死不瞑目的典故出处么?这次就为大家专门讲讲死不瞑目背后的故事。这个典故发生在三国时期,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集合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但是这些诸侯当中只有孙坚一人肯全力出战。而孙坚在此次战役中发生了一件事,诞生了死不瞑目这个成语

  • 中元节是什么节?中元节鬼节有什么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农历七月十五,是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中元节。这样说可能还觉得没什么,但是中元节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鬼节。这个名字就自带了效果加成了,一听就让人有些不寒而栗。但事实上,鬼节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一切都只是后来人心中对于“鬼”的描述,让人感到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