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吃粽子和屈原有什么关系?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吃粽子和屈原有什么关系?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579 更新时间:2024/1/19 0:49:47

后天开始就是端午节小长假了,不知道大家最近还能不能安心上学上班呢?其实在古代端午节的习俗还是挺多的,各种美食还有活动都会在民间展开,我们最熟悉的肯定就是吃粽子还有赛龙舟。不过龙舟我们一般都是看,粽子是可以自己吃的,那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么?最早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屈原,屈原和粽子有关系么?

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吃粽子纪念屈原已经是今天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其实,如果对粽子作一番考究,就会发现,古人最初不是在端午节吃粽子,吃粽子也未必源于对屈原的纪念。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因此,如果说吃粽子是因纪念屈原而起的话,那么粽子起码也应在屈原投江后的战国末期出现。可奇怪的是,至今在这一时期的史料中并未发现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出现有关粽子的记载,是在屈原去世后400多年的东汉朝。东汉许慎的《说解字》解释“棕”字时说,它是一种用芦苇叶裹米的食物。后来西晋人周处的《风土记》和东晋人范汪的《祠制》中也提到了粽子,说它是一种仲夏时节祭祀祖先的食品。

上述三人,许慎是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东)人;周处大致是吴地人,久居中原;范汪是河南南阳人。而黍,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北、华北和中原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河北、甘肃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发现了碳化的黍粒和黍穗,殷代甲骨卜辞中也多次提到“黍”,《诗经》中也有不少“丰年多黍”的诗句。在当时,人们不仅用黍作主食,还用来酿酒,因而黍在人们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正是这种对黍的依赖,又使人们产生了对黍的崇拜,每年举行祭黍仪式,属于原始植物崇拜之一,这在《礼记·月令》中有记载。

《诗经·小雅·大田》中说:曾孙来时,带着老婆孩子,送饭到田里,田官看到很喜欢。整洁身心来祭祀,用这红牛、黑猪羊和这黄米、高粱米,供上祭坛献神灵,祈求更大的福气。这说明,黍在西周时已是祭祀祖先神灵的东西。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汉晋时粽子用黍,可能是基于先民以黍祭祖的习俗。它同时也说明,最早的粽子是用黍包成的角黍而不是现在生活中常见的江米粽。粽子首先出现在我国北方而不是南方。人们吃粽子的时间是在每年端午,东晋以前还没有与纪念屈原发生联系。即使是在后来的南梁时期,吃粽子与屈原也还没有因果关系。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一书中记述荆楚地区五月风俗时说:夏至吃粽子。人们将新竹贮米的称为筒粽。可见,就是屈原故里所在的楚地,当时也并没有“食粽祭屈原”的说法。

那么,端午食粽祭祀屈原的说法究竟是如何得来到的呢?原来,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南梁朝有一个小说家吴均,写了一部名叫《续齐谐记》的志怪小说,书中有这样的情节: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悲愤而死,楚国人得知后甚为哀痛。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每年端午这一天,楚国人便以竹筒贮米做成筒粽,然后投入江中以祭屈原。以后年年如此,从未间断。到了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有一天,长沙人欧回遇到一位自称是屈原的人,他对欧回说,你们每年对我的祭祀我很感激。但是,我却常常苦于筒粽被江中的蛟龙所窃食。希望你们日后祭祀我时,用菰叶将筒塞上,再缚上彩丝,因为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从这段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出自小说家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虚构的情节,并非真实的事情,只是由于人们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因而吴均的这一说法便很自然地为人们所接受了。这就有了端午食粽子以祭祀屈原的说法,因为世代相沿成习,以致粽子的本义反倒鲜为人知了。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江南三大名楼是哪三个?江南三大名楼分别在哪?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传统文化

    中国的江南三大名楼都已经过千年的历史,也是我们中国非常宝贵的历史象征。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下江南三大名楼,这三大名楼分别是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除了滕王阁的历史相比其他两个楼要短一些,黄鹤楼和岳阳楼都是在三国时期建成的,所以时间是非常悠久了。那这三座古楼到底在哪里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 土崩瓦解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实际上在三国中,东吴一直被大家小看,其实孙权身边也是人才辈出。从周瑜、鲁肃到陆逊,个个都是能比肩顶级军师的人选。特别是陆逊,东吴能在夷陵之战中大胜刘备,就是多亏陆逊的计谋,当然陆逊其实早就显露才华,但当时周瑜的光芒实在太过耀眼。今天将的这个成语土崩瓦解就和陆逊有关,一起来看看是发生了什么故事吧。今天

  • 望梅止渴的故事是怎么样的?望梅止渴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我们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平时生活中见的应该也比较多,其实这个成语是根据一则三国时期的故事而来,后人就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了这个成语。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这则成语的典故到底是怎么样的,不过还有一个成语和望梅止渴的意思相近,也是由曹家人发明,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提起曹操,

  • 威震天下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在三国时期,曹操身边从来都不缺能人异士,而且更是有大把人挤破头都想帮曹操效力。一方面是因为曹操的确爱才,还有就是百姓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施展自己的抱负也就只有这一条路选择了。不过早期郭嘉还是曹操最信任的军师,郭嘉最遗憾的就是活的不长,但是郭嘉的能力绝对毋庸置疑,毕竟是能压制住司马懿的人,今天讲的这个

  •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介绍,端午节真的只是为了纪念屈原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还有几天就是端午节了,各位小伙伴是怎么安排这个小长假的呢?端午节也算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了,从第一次出现端午开始已经过去了千年。我们现在说到端午就会想到是纪念屈原,不过实际上端午节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很多其他的风俗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让你对端午节有一个全

  • 中国传统节日为什么只有端午节是纪念人的?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中国有很多已经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但是好像只有端午节是用来纪念人的。说起端午我们都知道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端午节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伍子胥、曹娥也都是纪念对象。只是屈原最出名,而且死的太悲壮,所以后人对他的渲染要多出很多。“端午&rdquo

  • 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译文翻译,文中的绣衣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传统文化

    今年语文考高,有一道古诗词题目引起了一些讨论。题目是一首辛弃疾写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其中诗词里的“绣衣”给出的解释是官服,但有人认为这里的“绣衣”并不是指官服,而是李正之的提刑身份。那到底这里的“绣衣”应该怎么解释呢?下

  • 万世一时是什么意思?万世一时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三国时期,每一次战役最终的胜负都决定历史的走向,所以双方谁也不敢怠慢。当然最自信的肯定还是曹操,毕竟当时他还是最强的。所以对刘备和孙权来说就需要抓住万世一时的机会,才有可能占据上风。所以万世一时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会为大家介绍到,而且关于这个成语还有一个典故也很有意思,一起来看看吧。今天

  • 并日而食典故出处介绍,并日而食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传统文化

    诸葛亮可以说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一位历史人物了,当然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对诸葛亮进行了很多神话。不过在正史中诸葛亮也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功臣,他的精神起码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诸葛亮写的《出师表》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有学过,今天就和大家讲讲其中一个成语并日而食的故事,来看看并日而食到底是什么意思吧

  • 博览群书典故出处介绍,博览群书背景故事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传统文化

    博览群书这个成语应该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了,毕竟知道今天也还算是一个高频成语,那博览群书的历史典故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就为大家做一个解答。这次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太出名的人物,放在三国的历史当中你可能都没有听说过他,但是在古代能被称为博览群书的人应该也是相当的出名了。并古时候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多,一起来看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