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文人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挣外快还可以置田买地

古代文人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挣外快还可以置田买地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692 更新时间:2024/1/22 18:03:11

古代中国属于是帝制家天下的模式,因此史书记载也是围绕着帝这个主线来进行叙事,所以今天的我们回望古代,是说不完的帝王将相,而相比之下,有关古人的生活记载,倒是少见了,因此今天的我们说起古代的历史,更多围绕的是皇帝和大臣的那些事儿。

当然虽然古代关于社会生活的记载很少,但只是相对帝王将相的记载来说的,其实还是有不少记载的。今天宋安之就以明代的人如通过润笔赚取外快,甚至发家致富的事情,来说说古代社会上生活的那些事儿。

何为润笔呢?

说白了就相当于是今天的稿费,就是古代文人为别人作文、写诗、绘画,收取的酬劳,俗称润笔。

至于为什么叫润笔这个名字呢,说白了就是古代的文人比较讲究,很是清高,耻言金钱二字,所以为别人写文章之类的,收取酬劳时,往往不提钱,而是美曰其名润笔。

当然润笔的报酬包含了五花八门,一般来说是自然是给钱了,也就是给润笔费,有时候象征性的请吃一顿饭也是报酬,有时候赠送礼物也是报酬。

众所周知明朝的商品经济发达,甚至很多人认为明朝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由此可见明朝的商品经济发展的的确不错,商品经济的发达可谓是影响到社会上至皇帝百官,下到文人和老百姓等方方面面,使明朝的社会风气由俭如奢,而明代文人的润笔就可以侧面反应出这个情况。

明朝开国前期,因此社会百废俱兴,生活水平一般,加之社会风气节俭,所以请文人写文章什么的,往往报酬是很低的,更多属于是象征性,诸如翰林院的名士给人写一篇送别的序文,也就是象征性收二三钱。

而且这时期文风很浓,文人为别人写文章之类的,有时候也看心情,想写就写,不想写就拉倒。

诸如明朝正统年间曾官至礼部尚书的丘濬,他的文章是雄浑壮丽,很是好看,可谓是名满天下,当时求文者很多,但丘濬为他人写文章也是分人的,遇上品行不端或者职业低贱之人,是“虽与厚币请之不与”。也就是不管你给多少钱,我就是不写。

而明成祖永乐时期,有个叫张益的翰林学士就比较戏剧化了,刚开始这位张学士还没有出名的时候,是自称:“有志文翰,昼夜为人做诗写字,然未尝得人一叶茶”。意思是自己纯粹是兴趣爱好,以此磨炼自己的写作水平,不需要任何报酬的。

后来张学士写出了名气,然后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妥协于现实,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这位张学士开始收受润笔。

可见这位张学士并非是那种书呆子,知道刚开始没名气要靠不收费打出名气,后来有了名气以后再收取润笔,等到求文章的人越来越多以后,张学士干脆没空就以固定的格式来分类写文章,诸如庆祝官员升职的诗文为一类,送别的诗文为一类,只在姓名和一些关键地方留下空白,可以说是批量化生产,到时候如果有人来求文,自己再随便一补充,就可以轻轻松松完成,张学士就这样赚了不少钱,可见明朝越发展到后面,文人为人写文章的商业化趋势是越来越深。

整体来说,以正统年间为分界线,在正统之前明朝文人的润笔,更多象征性收取,文风浓重。到了正统年间以后,明朝文人的润笔,则就是很明显的商业化了。

到了明英宗复辟以后的天顺年间,收取润笔的现象很是普遍,没有五钱到一两银子,是没法开口求人的,一些有名气的文人靠润笔都可以发家致富了,已有“尝积求文银百余两”者。

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间,文人为人写诗作文什么的更是开始明码标价了,已经没有什么象征性收取酬劳的情况了,可以说是开始商业化,将文学范围的事情搞得如同做生意一般。

这时候有名的文人,诸如唐伯虎文征明徐渭等人,都曾大量制作应酬性的诗文书画之类的,他们中不少人靠润笔是发家致富,甚至是买田置地,建起园林,过上了优越的生活。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不能太直观的了解这其中丰厚的润笔,那么宋安之再举一个例子,像晚明的声震文坛数十年的名士陈继儒,写的文章太受欢迎了,是以“四方征其文者,束帛挺金,造请无虚日”,陈继儒因此是“润笔之费积数万金”,他在29岁隐居山林以后,就靠润笔钱财,是置田买地,修建园林,纵情山水数十载,可谓是潇洒至极,简直就是归隐文人中的成功人士。

从这些例子也可以看出“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在任何时代都是对的,诸如这些文人,有才华了,不说入朝为官,单是靠着润笔这种外快,都可以过上优越的生活。

就好像今天很多著名作家一般,有才华,所以靠知识赚钱,可以买车买房,直接跳过了车奴房奴这些生活难题,洒脱的简直是让人羡慕。

最后再说说明朝为什么会出现文人润笔商业化的现象呢?

其实是跟明朝的商品经济发达有关系,随着明朝越往后商业越发达,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甚至一些文人也投身商海。

而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还有商品经济的发达,于是开始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诸如官绅这些有地位的阶级,有时候也会替商人的利益发言,而明朝整体社会风气也慢慢的由俭到奢。

因此明朝的文人受此影响,越到后期越是将润笔商业化,诸如正德时期的明码标价,很多文人也因为润笔的商业化而发家致富。

而这些文人可以说越来越像商人,文人对于这种商业化作品,称之为“笔耕”,认为润笔所得钱财,就是对于文人创作的最大鼓励。

像常熟的桑思就直接对求文者说道“白作文字最败兴”。还丧心病狂的说道“暂将银一锭四五两置吾前,发兴后待作完,仍还汝可也”。意思是即使你是熟人,你不想给润笔费,但是在我写作的时候,你要先将钱放我面前,使我有写作的精神头,然后写完以后你再将钱拿走也可以。

其实桑思这样就是赤裸裸的见钱眼开,话是这样说,但一般人将钱放书案上面,怎么好意思再拿回去了,还不是给了他润笔费。

虽然桑思这种情况不能代表当时文人,但由此可见明朝到了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被波及,诸如文人润笔上面,也是开始了商业化。

可见古人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文人靠润笔赚取外快,也是大有门道。

以此也可以侧面看出,为何明朝亡国之时,北方殉国大臣很少,而南方还是一派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景象呢,就是因为整个社会风气已经改变,很多道德观念不再重要,都开始商业化起来,于是乎好多文官武将以商人想法来做事,为了自身利益是先降大顺再降清朝。

标签: 唐朝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孟尝君田文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所作所为?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风云人物

    君子是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上不宗乎君,下善取誉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这句话,是荀子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士的评价。这位名士,就是“战国四君”之一的孟尝君。要知道在战乱的年代,能够身居高

  • 入选武侯祠的要求是什么?为何法正这位功臣不能进入?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法正,三国顶级谋臣之一,被《三国志》作者陈寿称赞为可比曹操帐下的程昱和郭嘉。法正善于奇谋,是深得刘备宠信的肱股之臣。法正定计斩杀夏侯渊,为刘备占据汉中立下汗马功劳。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在蜀汉政府中,法正的权力仅次于刘备,成为实权派。法正当权,恩怨分明、睚眦必报,对他有恩惠的

  • 什么是和通泊之战?战役的背景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和通泊之战,清朝,战史风云

    清雍正九年(1731年)五至六月,在清平噶尔丹策零之战中,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以诱敌深入之策,于博克托岭、和通泊等处大败清军傅尔丹所部之作战。定寿将前锋,魏麟、闪文绣将车骑营,纳秦将奉天兵,塔尔岱、西弥赖将索伦兵,费雅思哈将宁古塔兵,阿三将右卫兵,素图将宁夏兵,承保、常禄将察哈尔兵,马尔齐、兖布将土默

  • 乱世中的清贫才女:陈竹隐用一身安然抚平一生的困苦流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陈竹隐,民国,历史解密

    朱自清是民国文人的标准答案:他早年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学霸,成绩太好,提前毕业,当了大学教授;英国留学,娶了才女,参加新文化运动,创办文学组织……总之几乎所有民国文人的标配,他都占全了。朱自清长了一张说不出特点的大众脸,学了当时最时髦的哲学,却保留了浑厚的国学底子;朱自清不像徐志摩自带主角光环,也不如

  • 历史上第一个跟皇帝提出离婚的妃子,离婚原因也很奇葩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淑妃,清朝,野史秘闻

    淑妃,即额尔德特·文绣,字蕙心,自号爱莲,宣统元年十一月初八日(1909年12月20日)生于北京方家胡同,蒙古族,额尔德特·端恭之女。1922年12月1日,年仅十四岁的文绣和溥仪结婚。她在前一天的时候就被送进了紫禁城。因为当时的溥仪已经有一个皇后,也就是“正房”妻子,所以,文绣就被封为了淑妃。和婉容

  • 同样都是汉朝开国皇帝 刘邦和刘秀知名度为何相差那么多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风云人物

    还不了解:刘邦与刘秀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邦与刘秀同为开国皇帝,两人为何知名度相差这么多?刘邦,我们都了解,汉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但是提起刘秀,大部分人也许了解,但是也有人是不了解的,也就是说,刘秀的知名度其实是远远比不上刘邦的。刘邦创立汉朝,在历史上被称为西汉,其

  • 魏晋以来,古代的乐器箜篌与古筝在技术上有哪些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魏晋,箜篌,文史百科

    箜篌与古筝在技术上的区别更多(分属于竖弦类和平弦类乐器了),除了前面说过的在定弦方面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的不同以及箜篌双排弦的特别之处外,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一,弹古筝要戴假指甲,弹箜篌(竖琴)不戴假指甲。这是因为箜篌的共鸣方式、置弦方式和筝不同,弹箜篌时手指触弦的角度也和弹

  • 七千破百万?滏口之战—中国史上实力最悬殊的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北魏,孝文帝,战史风云

    七千破百万?滏口之战—中国史上实力最悬殊的战役!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国古代史上有不少以少胜多的战役,像彭城之战,昆阳之战,淝水之战等等。但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次精彩但又知名度不高的战役——滏口之战。一方以区区七千人马大败对方百万大军。堪称中国历史之最。滏口之战发生在公元528年

  • 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为何被称为“明朝文天祥”?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史可法,明朝,历史解密

    明末大英雄史可法曾被称为“明朝文天祥”,名气很高,近年来却被拉下神坛,到底该不该?的确,南明的过早覆灭与史可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没有必要给予过高的推崇。我认为,史可法有以下几处重大失策:一、北都覆灭,史可法身为南京兵部尚书,位居留都百官之首,主管东南一隅的军务,举足轻重。可是,当崇祯皇帝殉国的消

  • 古代新娘陪嫁嫁妆都有些什么?应有尽有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嫁妆,春秋,野史秘闻

    结婚从古自今都是每一个人一生中最神圣的时刻,然而,二人甜蜜的结合并非只是另个人的事情,而是两家人的事情,从古自今皆是如此。男方结婚需要各种准备,而女方家长则需要为女儿置办嫁妆。在现代,嫁妆一般是以人民币、金银首饰、车等为主,但是在古代这些可真都不算啥!据史料记载,新娘要置办嫁妆的风俗始于春秋时期,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