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西周灭亡后出现两个周天子,最后结局怎样?

西周灭亡后出现两个周天子,最后结局怎样?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925 更新时间:2023/12/14 14:13:41

“二王并立”乃是两周之交的一件大事,惜乎太史公手头史料不够丰富,致使此事于《史记》失载。然而,《左传》《竹书纪年》(无论今本古本)与新近发现的《清华简·系年》均交代了此事件的许多材料。尤其是《系年》的记载,让我们了解到周平王的东迁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件,而是历经了三十多年的一个漫长过程。

平王派与携王派的互相征战,也是导致王室卑而诸侯起的一大直接原因。毕竟,两派的对立,使得双方不得不以土地换忠诚以讨好诸侯,最终也失去了管理并干涉诸侯事务的权宜,所以“二王并立”结束后,春秋时代才算真正开

西周晚期封建秩序的动摇

1

首先要看看西周在关中是怎么崩溃的以及后来幽王身死骊山的真相。

早在西周懿王的时代,关中地区就有了来自于猃狁(犬戎,居今日宁夏固原一带)的严重边患,吓得周懿王把自己的居地从镐京迁到了槐里(今陕西兴平),所迁之地虽然更靠西方,然而此地地势高耸,更利于防守。

周懿王崩殂以后,其叔孝王即位,为了更好的防守西部,更是提拔了从前武庚叛乱余党飞廉的后人非子为附庸,这一出自东夷的嬴姓分支,终于在渭河发源地区的秦地得以立足,改变了原先的劳改犯身份。

然而,到了后面夷王、厉王的时代,由于诸侯之间不断兼并夷狄的土地,致使一些诸侯的封地也得以正式接壤,引发了一些诸侯之间的战争,诸侯们有的也通过和平手段,交换土地以解决问题。

这完全是背着王室干的,这就引发了对周王室身为各宗族大家长身份的一种威胁,加上厉王时代,南方的楚君熊渠干脆自己称王还封了三个公子为王,这就导致周王室需要更多财富去打击各地敢于藐视王室的诸侯。于是便激生了周厉王的“专利政策”,后来周厉王又逐渐强化管理压力,应用特务政治制造恐怖局面,甚至产生了“道路以mu”(这个词居然成了敏感词,呵呵,只能用拼音代替)的景象,最终也迎来了国人与贵族的联合反攻,“国人暴动”。

事实上,“国人暴动”的发生地,有可能是在洛阳的王城,而非是在镐京。因为根据金文记述来看,西周的天子,实际上也是绝大多数时间呆在洛阳王城、成周或者嵩山地区的,这片地区虽然不像关中地区的丰镐二京有“四塞之固”,但也可以倚仗伊洛盆地与嵩山山区这片靠近当初周召二公“分陕而治”界线的地域,同时控制东方诸侯与西方诸侯。

厉王崩后,“干王位”的共伯和回到老家(大司马按:周召共和尚无定论,一说周公、召公联合执政,一说共伯和执政),宣王正式即位,宣王的时代,号称“中兴”,实际上只是裱糊一下破窗户而已。虽然在南方击败了淮夷,在北方韩侯击败了武庚邶国在太行山里的残余,但是在东方,周宣王因为爱鲁武公的少子戏,就制造了鲁国的废长立幼事件,结果后来在鲁国又引发了鲁伯御的弑君事件以及一系列后续内乱。毕竟鲁国是周王室在东方的总代理人,甚至鲁侯都是有权用天子礼的,这种胡乱干涉,自然会影响周王室在东方的威望。

在西方周王室一样也是声望大损,千亩之战败绩于所谓“姜姓之戎”,实际上就是申国。不过这一战的战场是在河东地区,可能是申国也跟各路戎狄合作,骚扰到河东去了。

后来宣王在圃田不明不白的死了,《墨子》说是杜伯的鬼魂射死的,但其实有可能是以唐杜氏为代表的关西诸侯派人干掉的。此外,在宣王~幽王时代,有一些关西的诸侯也感觉到戎狄力量越来越大,就有了去关东“细软跑”的念头,譬如虢国(西虢,本部在今宝鸡虢镇)就委派虢季氏这一分支,在东方开了南北二虢(隔黄河对望,都在今河南三门峡附近)这一分基地,后来假道伐虢中被借路的虞国,也在此时迁到了中条山地区。

幽王上位以后,郑桓公这个幽王的叔叔也有了点想搬家的念头,于是与太史伯商议,太史伯认为“王室将卑,戎狄必昌”,而且四边的诸侯:齐、秦、楚、晋会借机崛起,劝郑桓公早点把家眷迁到成周以东去,那附近的东虢、郐二国之君为人贪鄙,给点好处打点一下就行。后来郑桓公也照办了,还顺道灭了郐国,其实郑国还有一个别支跑到了汉中地区,被称为南郑,不过后来南郑降伏于秦国了。

此外,幽王时代,幽王由于宠爱褒姒,也与姒姓诸侯更为亲近而疏远了姜姓诸侯,这有损于一贯以来的姬、姜两姓诸侯联盟, 有可能幽王迎娶褒姒是在迎娶申后以前,幽王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系年》作“伯盘”)大概是幽王的长子,甚至,有可能伯服在世的时候,就有了“丰王”之称号,还迎娶了秦襄公的妹妹(《秦本纪》记载:襄公元年,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非常之扯

在朝中,周幽王不顾岐山的地震,依然派出王子多父(即郑桓公友)对关西不服王命的诸侯鄫国(此鄫国可能是秦国,也或者是散宜生的封国姬姓曾国在关西的分支,或者是郐国,然而郐国在关东,恐怕不会与关西诸侯结盟)加以打击。结果就是鄫国与犬戎、申国结盟(周幽王九年,前773年)。此前,申后已经带着后来的平王宜臼回到了娘家(时在周幽王五年,前777年),而且同时西戎也在王畿地区嚣张起来。

这一西土地区的强势结盟,让周幽王很不爽,于是在太室山召开诸侯大会,誓师西征讨伐申侯的西土诸侯联盟,结果,在次年(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败绩,叛军一直东追到骊山脚下,幽王、伯服、郑桓公全部报销,褒姒也被犬戎“执褒姒以归”,后面的事情有多么的不和谐,我就不说了。后面的《小雅·正月》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摆明了是申侯一党扶立平王以后栽赃陷害。

拨开周携王身上的迷雾

2

再看幽王身死之地,骊山,是在丰镐二京东面,摆明了是要顺着崤函通道东逃回关东地区去。而周幽王的弟弟王子余臣,大概是因为在后方断后,所以才被以虢国为首的,反感申侯一党的东方诸侯立为天子。

所立之地,我认为大概是如《系年》所言,虢季氏所居之西虢东迁后那处地控桃林塞(函谷关之前身)的地面,此处也是东周时代虢国的大本营,而原先那处在大散关附近的大本营,大概是扔给戎狄了。而“携”这个地方实在关中,今陕西西安新丰镇附近,可能也是携王亲自坐镇的讨伐关西反贼的前沿阵地,久而久之,也成了他的王号一部分了。

再来看一看二王并立开始以后的局势,大体上看,携王余臣是关东诸侯所拥戴的天子,而平王宜臼则主要受到关西诸侯的拥戴。携王的死党,是从前周幽王时代所宠信的虢国(西虢),而平王的死党,则是晋国(可能是后加入的)与郑国(掘突你个忘了爹怎么死的二五仔!)。

再来看看神秘的周携王的来历。

周携王这个人,以前虽然有很多文献都提到过,如《左传》提到过“携王奸命,诸侯替之”,《竹书纪年》更是交代了许多幽王死后携王一党的史事,开头就是“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都只是提到了携王的身份是“王子余臣”,但其具体身份没有揭示。

直至《清华简》问世,人们才从《系年》一章中了解携王一党的更多信息:“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对比《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的记载,可见携王乃是幽王之弟,而且一开始是颇得人心的,甚至死后,也有人(大概是虢人)给他上了“惠王”这一谥号。

晋国人之所以要在记载里仅仅提到虢公翰立携王,可能是因为,早先晋国也是携王一党,但后来当了叛徒,故而抹掉了这段历史,让携王派显得势孤力单。

再来看看晋国人所颁布的“平王派”名单,有申侯、郑子(当为郑武公掘突,因其即位未逾年,故称子,合乎周礼)当为无误,而鲁国、许国因为离王畿实在太远,八成是国君也过不来,即使是来了,八成也会因为看到关西地区的复杂局面而赶快逃跑。至于平王,这位坑爹无双的周天子,早在申侯领着犬戎雇佣兵攻陷镐京以前,就已经称王了。

而且,郑国这个畿内诸侯动手还动得更早,早在周平王四年(前767年),就做掉了西虢的好哥们,把控着王畿东大门虎牢关的东虢,还杀死了东虢的国君,这么一来,携王派的后方就不稳固了。

后来,晋国晋文侯的支持还给平王派以很大的支持,虽然晋国东面的大国卫国是携王派,因为《卫康叔世家》载:“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恐怕命卫武公为公者并非平王而是携王,毕竟犬戎是申、鄫、平王联盟雇来的打手,虽然犬戎的打劫也损害了一些平王派诸侯的财产。

再来看看平王派的西面,西面最明显的景象就是秦国的逐步东进,可能最初秦襄公获得“秦伯”这一封号,也是拜携王所赐,看来是平王派的后面有秦国威胁,而携王派背后则有郑国威胁。

最终,还是平王派占了上风,周平王二十一年(携惠王二十一年,前750年),晋文侯率师杀入虢国,杀死了携王,二王并立的局面,彻底结束了,也引发了晋虢矛盾这一后遗症,直到晋献公“假途伐虢”才彻底解决问题。

平王东迁与春秋政局的萌芽

3

携王死后,平王还发布了一篇诰命《文侯之命》给晋文侯,其中称晋文侯为“父义和”,可能“义和”是文侯的表字(文侯名仇)。携王身死之同年,秦文公也向东拓地,一直打到了岐山脚下,还把岐山以东土地献给了王室(平王),可能也是在向王室输诚,表示我也不再支持携王这个已死的“正统”了。虽然说,此时岐山以东的土地,还被一些戎狄和不太听话的西土诸侯占据着。

但是,虽然携王死了,但周平王的威信还没有建立起来,《系年》称这段时间“周亡王九年”,此处的“周”,当指洛阳的王城。因为平王派一直困在关中,而携王则主要坐镇虢地,可能偶尔也回王城坐几天,而在此九年中,可能王城与成周还在携王派余党卫国控制下,卫国本在河北,一旦渗透到河南,就和郑国有了矛盾,这也是春秋初年郑卫矛盾的渊源。

在“亡王”时期,可能平王也是觉得关中戎狄太多,不好呆下去了,所以动了东迁的念头,但是控制着崤函通道的虢国,依然敌视他这个王室。所以就只好走迂回战略,先被晋昭侯(《系年》作“晋文侯”,该文本可能也认为平王东迁在二王并立之时,“周亡王九年”是在幽王身死后九年而非携王身死后九年,或者是晋文侯比史记记述在位时间更长)接到了河东的“少鄂”(即后来晋鄂侯所居之“鄂”,今山西乡宁),然后居住在“京师”,过了三年,才迁到洛阳王城(若按周平王在携王死后方东迁的解释,则在前737年抵达洛阳)。

此外《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有言:“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鲁僖公二十二年即为前638年;而按照《左传》的这一叙述,周平王东迁的时候,辛有预言不到百年,这一地区将为戎人所有。结果,整整一百年后的秋天,秦国和晋国把陆浑之戎迁到伊川,这一地区果然为戎人所有。

如果平王东迁确实是在西元前737年左右,正好就应验了辛有的这个预言。可能在整个二王并立时期与周平王东迁时期,周王室不得不拿出一些土地贿赂关东诸侯,这就造成了诸侯尊而王室卑的局面。

周王室正式东迁以后,主要助手晋国、申国也出了问题。

晋国在此之前就发生了曲沃代晋的第一件弑君惨案(前739年),晋国大臣潘父弑杀晋昭侯,迎立曲沃桓叔。曲沃桓叔正想进入翼城夺权之际,当时晋国国君的支持者势力还很大,于是发兵攻打曲沃桓叔。曲沃桓叔兵败,只好退回曲沃。

不过此时周天子还没有力气去管晋国的事情,后来周天子干涉晋国内政的时候支持的也是正统翼城派,生怕曲沃派在晋国变成第二个平王派(虽然此事后来成真了,曲沃派还靠银弹攻势获得周天子册封成了正统),周天子干涉晋国的主要武力还是靠西大门门卫虢国,这就进一步加深了晋虢矛盾。

此外,申国也在周王室正式东迁以前就迁到了今河南南阳地区,为王室增添了新问题,申国邻近新崛起的楚国,楚国侵扰申国(前738年),三年后,周平王派人驻守申国防备楚国,驻守的兵士们苦不堪言,留下来《王风·扬之水》这一抱怨的歌谣,最后申国在近五十年后(前688年),被楚国所灭。

再来看一看郑国,由于郑国是平王的周王室在王畿以东的代理人,借着王室的名号也吞了一些小国,所以武公、庄公两代人难免对周王室都有点不大恭敬,所以周平王就想起了老冤家虢国,扶植虢公在朝廷的势力,这就引发了郑庄公的不满,周平王还抵赖说没这回事,引发了“周郑交质”事件。但到了周平王死后,新即位的周桓王准备让虢公秉持朝政,就引发了郑国的强烈不满,郑国派遣祭足割了周王室的庄稼,后来周人也借机报复,这就引发了“祝聃射王肩”事件。

总之,携惠王余臣,确系西周的正统的一个代表,他若能胜利,可能周王室还能继续威风一段时间,不必花大力气用土地收买诸侯,但具体王室能硬挺多久,就不好说了。因为西周自打夷王以后,诸侯就一步步做大,西戎也在步步紧逼,而且夷王到幽王年间又是暴雨洪水又是大地震,损害经济产出也伤了人心,加上王室不断作死,力量萎缩,恐怕余臣也很难成为第二个宣王。

标签: 西周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刘璋之所以会放弃益州真的是因为马超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璋,汉朝,风云人物

    刘璋,字季玉,江夏竟陵人,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之一。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益州之战是东汉末年,刘备为夺取益州与刘璋发生的战争。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并发动战争。刘备围攻雒城近一年,庞统被流矢射中而死。法正写信给刘璋,分析了形势强弱,并说:“左将

  • 百姓出于对杨贵妃的怜爱,在民间将她供为了什么花神?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杨贵妃,花神,文史百科

    杨贵妃为什么会被称做杏花神?其中有什么渊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古代中国人过节离不开祭祀,大节小节都要洒扫庭除,祭祀对应的神仙。花朝节也不例外。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一般于农

  • 在东昌之战中,朱棣恃此什么特权让南军无可奈何?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棣,东昌之战,战史风云

    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朱棣闻报南军北上,决定在南军落脚未稳之际,夺取沧州,再度南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于是下令出征辽东,暗中派人在直沽(今天津市中心)修建浮桥。十月二十五日,燕军从通州折转向南行进,日夜兼程,十月二十七日到达沧州,南军守将徐凯尚在筑城中;燕军仅用两天

  • 此人不用一兵一卒就,三年时间只买鹿,就将一个国家搞垮?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政权的更迭绝对少不了战争,而一旦发生战争就肯定少不了流血事件。所以无论何时,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攻城略地的战争才是最高明的战术。不过细数几千年来有名的将领,不管是白起还是韩信他们都是以诛杀人数多而获得战神的称号。所以,真正能够做到这样的人不多。然而,这样的事情让一个从未真正上个战场的宰相做到了,这

  • 揭秘:朱元璋真的赐蒸鹅害死徐达了吗?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徐达,明朝,朱元璋,野史秘闻

    徐达,号称明朝第一开国功臣,被朱元璋称为明朝的“万里长城”,出将入相,举世无双。但关于徐达的死因,一直是史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其中争论较多就是朱元璋赐蒸鹅害死徐达的这一观点。那么徐达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明史》记载:洪武17年,徐达在北平得了背疽,朱元璋担忧还派遣长子慰问。第二年,徐达就病死了。依照《

  • 皇太极一共有多少个儿子 皇太子死后他们怎么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皇太极,清朝,风云人物

    对皇太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崇德八年( 1643)八月九日,五十二岁的皇太极在沈阳病逝。关于他的死因,《清史稿》上说是“无疾崩”。事实上,皇太极五十岁之后身体就不太好。松锦大战时,他拖着病体赶往前线,鼻腔内多次流血。皇太极一生娶过15个女子,他继位后最喜欢的是宸妃,两人

  • 古代在向敌人发动战争之前,究竟会找哪些借口?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借口在古代战争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借口选得好,就能够获得更多人的支持。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就能吸纳更多人参加进来,军队的人数就会更多,因而更容易打胜仗。那么,古代在发动战争之前,究竟有哪些借口呢?这些借口,都有怎么的特点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一,维护周礼。这个借口,几乎是整

  • 什么是强渡怒江战役?如何评价这场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强渡怒江战役,近代,战史风云

    强渡怒江战役,是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6月至7月在云南西部怒江西岸对日军第三十三军所部的进攻作战。怒江战役是中美联合作战的产物,由美军提供渡江工具、对日军阵地实施全天候轰炸,美军炮兵部队火力支持以及美国提供中国远征军全部的作战补给。战役评价总体评价渡江作战是应美国总统罗斯福

  • 他是噶尔丹的侄孙,杀得清军惨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噶尔丹,清朝,历史解密

    看过《康熙王朝》的朋友,都知道噶尔丹这个人,他是准噶尔汗国的首领,在位期间不断扩张,与清朝产生矛盾。后来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才把噶尔丹彻底击败。但在历史上,噶尔丹虽然死了,但他的亲族还在,与清朝的战争依然没有结束。比如噶尔丹的侄孙,就是一位狠角色,让雍正帝都无可奈何,那么他到底是谁呢?此人名叫噶尔丹

  • 朱棣留下了治世能臣,朱元璋留了哪三个人?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元璋,野史秘闻

    古代皇帝在临死前,都会找几个顾命大臣,让他们好好辅佐新皇帝治理国家,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也不例外,都为新皇帝留下了三个人。但是从留下的这三个人日后的所作所为来看,朱元璋在看人的眼光上还是略微逊色于自己的儿子,因为朱元璋留下了三个书呆子,不仅没能帮助继任皇帝治理好国家,而且还一错再错让皇帝丢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