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历史最牛大帝,明成祖朱棣的一生,他所作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大明!

历史最牛大帝,明成祖朱棣的一生,他所作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大明!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678 更新时间:2024/1/23 12:44:36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今天我们就说说它历代皇帝中最厉害的一位,明成祖朱棣的一生,他所作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大明!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战争打了四年,中间的过程对于最后的获胜者朱棣来说是险之又险,朱棣以一城之地击败拥有整个天下的朱允炆,最早时的班底还只有八百人,不可思议的以弱击强。朱允炆在优势巨大的情况下被击败,除了战场内、外策略上的失误外,对手朱棣的逆天好运气也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靖难第二年,朱棣率领的大军和李景隆所率朝廷的大军会战于白沟河,起初朝廷军队占据绝对上风,明军不仅数量远远多于朱棣的私军,在多次交战中战力和战绩也并不落下风,因此气势如虹,朱棣的部下都已经产生畏惧心理了,大战中朱棣本人都几乎被擒,关键时刻老天爷站出来帮忙,一阵大风吹断了李景隆的帅旗:

时南军益集,燕将士皆失色。王奋然曰:"吾不进,敌不退,有战耳。"乃复以劲卒突出其背,夹攻之。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

古代军队作战,信息传递不便,目测帅旗安全就代表着中枢指挥系统的安全,结果一阵风让明军以为指挥系统出事,被朱棣趁机击败,后世都说李景隆是纨绔子弟、是大草包,其实他不是败于朱棣之手,是被老天爷给打败了。

朱棣击败李景隆后顺势进攻,一路打到济南城下,明军刚刚大败而逃,济南附近暂时没有了可靠的军事力量,成为孤城一座,朱棣率军日夜攻打,济南城守将铁铉眼看着要守不住,想出了一出诈降之计,试图引诱朱棣入城,然后把他干掉,结果朱棣再次被老天爷青睐:

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侯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

朱棣差一点就上当中伏了,也不知是放城门的兵士紧张,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在他快要进到城门里面的时候,城门自己掉下来了,铁铉的计策在千钧一发时失败,朱棣又一次逃过一劫。

靖难第三年,朱棣在和明军对垒时仅率十余骑就跑到最前方去刺探情报,被发现后没来得及跑掉,明军本来已经将朱棣的这十几人包围住了,眼看着朱棣落网,朝廷平叛大业即将成功,但明军却被一道命令困住了手脚:

王以十余骑逼庸营野宿,及明起视,已在围中。乃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诸将以天子有诏,毋使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贻,不敢发一矢。

双方敌对,建文帝却下令不准对敌方首脑下死手,对于明军的前线将士来说,建文帝实实在在是个猪队友。在这种情况下,老天爷再次出来帮助朱棣战胜明军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是日复战,自辰至未,两军相胜负,东北风忽起,尘埃蔽天,燕兵大呼,乘风纵击,庸大败。走德州。吴杰、平安自真定引军与庸会,未至八十里,闻败引还。王以计诱之,杰、安出兵袭王。闰月戊戌,遇于藁城。己亥,与战,大风拔木,杰、安败走,追至真定城下。

"东北风忽起"、"大风拔木",呵呵,老天爷再一次刮起两阵大风,帮助朱棣连续击败盛庸、吴杰、平安所部。这些明军将领估计心都是凉凉的,只要一和朱棣决战就起大风,还都是往明军方向猛吹,这仗简直没法打。"靖难之役"头三年的几次大决战,明军因为气候的突变不断转胜为败。

"靖难之役"一共打了四年,前面三年打完,朱棣虽然只占据了北平、保定、永平三座城,可建文帝也没落到好,能随时动用的有生力量逐步消耗殆尽。结果在第四年让朱棣孤注一掷,轻骑直下,几乎毫无阻拦的就拿下了首都南京,据一城起兵,占三城决战,朱棣就这么击败了实力远远超过他的建文帝夺得了江山,虽然建文帝的应对策略多有错误,可朱棣在战场上多次借风向败敌,运气也绝对算得上是逆天了,而他之后的一番成就也没有辜负这段运气。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第一件做的事情,居然跟建文帝一模一样——削藩。作为资深藩王,又亲自起兵造反夺得了皇位,朱棣比任何人都清楚藩王制度对于中央皇权的威胁。但是朱棣本身就是打着诛讨主张削藩、变乱祖制的奸臣为借口才起兵的。这边才刚刚当上皇帝,立刻就变脸要削藩,这个就太打自己的脸了。所以为了掩人耳目,他登基之后恢复了周、齐、代、岷四位亲王的封藩。

但朱棣仅仅装模作样了几个月,就立刻展开了行动,他找了个罪名,削除了代王和岷王的军队,接着又将齐王贬为庶人,然后又削除了辽王的军队,将军队最多的宁王转封到了南昌。几年的时间里,所有有威胁的藩王的军队几乎都被拔除。事实证明,藩王制度对于国家的稳定是十分不利的,朱棣成功削藩的结果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统一的基础更加坚实,牢固。

但是,朱元璋当初分封藩王可不是为了给子孙后代添乱的,是因为朱元璋觉得外人靠不住,才将兵权都交给自己的儿子的。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可都是大明王朝防御北方外敌的中流砥柱。可是朱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亲叔侄也依然靠不住,那怎么办,难道皇帝陛下亲自去北方驻守么?他还真就这么干了,这就是朱棣登基之后干的第二件大事——迁都。

朱棣将明朝的首都由南京迁往到北京,一来北京是他的发祥地,是他的老底盘了。重回北京的朱棣可谓是龙飞天、凤还巢,自在的不得了。另一方面,首都迁到北京,可以直接加强对于北方的防守,确保国家北方的安定。可是迁都北京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江南向来是古代的富庶之地,住在南京是很舒服的。而北京在当时而言就有些苦寒了,物资也要少很多,不适于皇帝享受生活啊。

当然,皇帝是永远有办法的,为了改善在北京的生活,朱棣又干了第三件大事——修河。从朱棣登基的第一年,确定要迁都北京后,他就开始着手修浚大运河。元朝的时候曾经修了通惠,济州、会通三河,连接隋朝的运河形成京杭大运河,但并未全线通航。朱棣登基后,下令疏通整个京杭运河,运河畅通之后,南方的粮米和是丝帛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往北京,保证了首都的物资供应,也增强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抵挡住了北方的侵犯也只能算是解了外患,对于朱棣而言,还有一个内忧始终没有解决,这个内忧不是别人,正是被他抢了天下的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身为一个皇位斗争的失败者,本不应该让朱棣担心,如果他死了或者被活捉了那就更加万事大吉了。可是朱允炆失踪了,生死不知,这甚至比朱允炆活着更让朱棣难受。朱允炆若是活着,朱棣还能想办法去抓住他,可他这般死活难料,让朱棣始终提心吊胆又无处使力。

为了朱允炆,朱棣又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了东厂,由宦官管理,除了用以监督官员,镇压建文帝旧部,还有一个秘密使命就是追查建文帝的下落。东厂的设立将明代的特务政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为明代后来的宦官转圈埋下了隐患。

东厂建立了之后,无数探子在整个天下搜寻建文帝的下落,但是依然一无所获,朱棣便又产生了一个想法,难不成朱允炆是逃到了海外么?于是他又干了第二件事——派遣郑和下西洋。朱棣在位期间,郑和六次下西洋(第七次是在朱棣驾崩之后),虽然朱允炆没找到,不过倒也发展了明朝和西洋诸国之间的关系,也算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

朱棣在位期间,明朝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乃至外交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繁荣了明朝的经济,巩固了政治的根基,并且扩大了外交影响力,提升了国际声望。

纵观朱棣的一生,还是可圈可点的

明成祖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

发动了历史上着名的“靖难之役”;

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

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

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航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而我个人对朱棣的评价是这样的:

朱棣原本可以快乐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天下。而朱棣称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夺当时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势单力薄的力量,怎能对付南京朝廷数以百万计的围剿军队呢?

再加上篡夺皇位本来就是大逆不道,但为了称霸,朱棣不得不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难,要去解救皇帝”为由,发生了“靖难之役”。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称王。

是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是朱棣派郑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谋士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而这丰功伟业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也显示出朱棣的性格。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训》来证明自己的合理。不过他很聪明,把其中的一句话“训兵待命”给去掉了。从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谋。

《永乐大典》的撰写也说明了朱棣选用人才的独特之处,一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甚至来科举考试也没参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谋士。

当然,朱棣也有残忍的一面。他在请方孝孺写诏书时,方孝孺拒不肯写,朱棣被逼得是无可奈何,最终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惩罚。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据记载这次是大屠杀杀了873人之多,悲惨、血腥的场面可想而知。

不管怎么样,朱棣的功绩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也正是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国蒙受巨大的亏损,陷入了闭关自守的状态。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姜维北伐究竟给蜀汉带来了什么?姜维北伐究竟是穷兵黩武 还是为蜀汉续命?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公元234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病逝后,姜维成为了蜀汉的军事领导人。在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历年史家对姜维的北伐却是贬多褒少,连年征战,耗损国力至巨。那么,姜维北伐究竟是穷兵黩武,还是为蜀汉续命?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和费祎共同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因为费祎一直不

  • 三国曹魏时期第一猛将,拥有鬼神之勇,五子良将加一起都不如他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

    三国时期曹魏势力,可谓人才济济,有着诸多的猛将,其中最著名的组合要数五子良将,然而我们今天说的这位,堪称三国曹魏时期第一猛将,拥有鬼神之勇,五子良将加一起都不如他。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五子良将,这五人就是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后将军徐晃。曹操在行军作战之时,经常会将这五

  • 明朝皇帝朱棣为何被称为“明成祖”,这其中包含着什么含义?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个王朝,在它历代皇帝中以朱元璋和朱棣最为出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明朝皇帝朱棣为何被称为“明成祖”,这其中包含着什么含义?朱棣在没成为皇帝之前,是明朝北方的一个王爷。当时明朝的北方可是和少数民族接壤的啊,经常发生一些大大小小的战争,朱棣身为一个王爷,之所以最后能成为皇帝,就

  • 曹操有25个儿子,司马懿是怎么从他们手中夺得的天下?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

    说到三国时期最后的大赢家,大家都会想到诸葛亮的对手苏明玉,那么他是是怎么从曹操25个儿子手中夺得的天下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曹操一生子女众多,仅见于正史的,便有25子6女,另外还有3位养子,可谓多子多福。然而在众多子女中唯独四人出彩。文学家曹植“才高八斗”这个词最初就是谢灵运来形容曹植的,他的文章在

  • 汉武帝在位54年 花了44年举全国之力去攻打匈奴 汉武帝为何执着于攻打匈奴?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

    西汉建立后,匈奴就一直与汉朝为敌。汉初被迫采取和亲的方式与匈奴和平共处,以此来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汉武帝即位后,选择对匈奴进攻,汉武帝在位期间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汉武帝为何执着于攻打匈奴?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大多来自于他的征伐事业。汉武帝在位的54年间,从元光二年到征和三年,44年间,有20余次大

  • 刘基对朱元璋的功劳不小,为何最后主动提出告老还乡?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作为一个草根皇帝,他的发家可谓传奇,然而他能有所成就这和他手底下的众多功臣离不开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刘基对朱元璋的功劳不小,为何最后主动提出告老还乡?朱元璋能打对各路对,定鼎天下,开国功臣多多,其中最特别的一位,当于刘基。朱元璋成大业初期,身边的谋臣不少。如朱升,就是很优秀的一

  • 三国最厉害锦囊妙计,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有没有道理? 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比,哪个更强,为何?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历史

    三国是一个谋士人才层出不穷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有许多著名的锦囊妙计,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三国最厉害锦囊妙计,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有没有道理? 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比,哪个更强,为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郭嘉,他号称三国第一鬼才谋士,在三国演义中出场不多,却拥有大量的粉丝。郭嘉原为部下,后转投曹操,官至军师祭酒,

  • 此人三次错过皇位,溥仪退位时,此人大呼不可以,后来争当傀儡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历史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末时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极大的加速了其灭亡的时间,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许多人对皇帝的宝座极其向往,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此人三次错过皇位,溥仪退位时,此人大呼不可以,后来争当傀儡皇帝。溥伟别称锡晋斋主,清末宗室,道光帝旻宁曾孙,第一代恭亲王奕訢的嫡孙,贝勒载滢之子,

  • 三国顶级谋士郭嘉,字什么,他的名字中包涵深意?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三国时期又许多顶级的谋士,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郭嘉,字什么,他的名字中包涵深意?郭嘉的名字是从《易中天品三国》之后开始被广大公众所熟知的,易中天对于郭嘉是非常认同的,认为他是曹操的第一谋士。随着公众对于郭嘉认识的加深发现,郭嘉确实有很大的才能,他在诸多方面都帮助了曹操。郭嘉说过很多话

  • 楚霸王项羽为何在乌江自刎,他若渡过乌江,去江东招兵买马,能否成功呢?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

    秦末汉初时期,两位君主刘邦和项羽的斗争,随着项羽乌江自刎而告终,那么楚霸王项羽为何在乌江自刎,他若渡过乌江,去江东招兵买马,能否成功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公元前202年,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完了。他想带领一支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诸侯的人马把楚军包围得重重叠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