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上官婉儿:文采卓然的武周巾帼宰相

上官婉儿:文采卓然的武周巾帼宰相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032 更新时间:2023/12/8 14:46:38

上官婉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一^的女性。她游走于前朝后宫的权力旋涡中,深得两朝皇帝宠信,一度是执掌大权的“巾帼首相”;她以风华绝代、文采卓然的非凡魅力,让多少风云人物拜倒在她的裙下。然而,她终成为权力刀锋上的祭品。这段苦乐交织的人生,亦成为令人喟叹的传说。

深受宠信的“巾帼女官”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上官婉儿出生在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史书记载,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在怀胎时,曾经梦见一位巨人给她一杆大秤,说:“将来必生贵子,执掌大权,权衡天下。”上官婉儿降生后,郑氏看到是个女孩,便笑着说:“你将来能权衡天下吗?”裡裸中的上官婉儿竟咿呀相应。

由于祖父上官仪获罪,上官婉儿刚一出生就随母亲郑氏被发配到掖廷为奴。上官婉儿自幼聪慧机灵,擅长写诗作赋,又生得貌美如花,端庄秀雅,渐渐在宫中小有名气。上官婉儿14岁时,武则天因听闻她才貌双全而召见她,并命她当场写作文章。上官婉儿文思泉涌,一气呵成,令武则天大加赞赏。从此,上官婉儿被免去奴婢身份,留在武则天身边负责协助起草沼书等文字事务。

凭借过人的才识和出众的政治能力,上官婉儿逐步获得了武则天的信任。圣历元年(698),武则天开始让上官婉儿参与奏章的处理和决策。自此,上官婉儿越发显示出超凡的政治才能。她对百官奏事多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常常与武则天的判断不谋而合。上官婉儿还能准确地揣测武则天内心的想法,有时武则天尚未明示,她已将事情办理妥帖。这使得武则天对上官婉儿更加倚重。后来,武则天将很多奏章都交由上官婉儿处理,自已只是最后批示而已。

后人常言,武则天一生最信任的人实为上官婉儿。她对自己的子女都忍心杀害,却舍不得杀上官婉儿。相传,武则天退位后,平日里有两大乐趣,一是听上官婉儿朗诵诗词,二是向上官婉儿倾诉心事。上官婉儿与武则天的生平惊人地相似,同为14岁进宫,同样侍奉两朝皇帝,又同是在先皇去世后被继任皇帝迎回宫中。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将上官婉儿迎回宫中,封为“昭容”,仍掌管诏书事宜。“昭容”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一人和妃子三人,位列“九嫔”第二。后来,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也被封为“沛国夫人”,可见中宗李显对上官婉儿的宠信。

身处宫廷30余年,上官婉儿几乎取悦了所有的“重量级人物”,可谓八面玲珑。她不仅赢得了两朝皇帝的宠信,还尽力协调好与李姓、武姓子女的关系。她与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情同手足,与武三思及其兄弟也交情甚好。朝中许多大臣也十分敬重上官婉儿,将其尊为“内宰相”。可以说,上官婉儿虽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也算应验了母亲郑氏的那个梦。

权力刀锋上的祭品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作为距离皇帝最近的女官,上官婉儿不可避免地卷人宫廷争斗的旋涡中。尽管她工于处世,但终究没能逃出成为权力牺牲品的悲剧。

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武则天当朝,上官婉儿曾因忤逆武则天犯了死罪,本该诛杀,但武则天怜惜其才华,竟不忍心杀她。后来,上官婉儿被处以“黥面”(在面部刺字)之刑,额头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娇美的容貌从此被毁。关于上官婉儿忤逆武则天的具体原因,正史没有交代,野史中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上官婉儿看不惯武则天豢养男宠的行为,曾私自把其男宠张昌宗关在宫门外,致使张昌宗一怒之下烧了宫殿,另一说是上官婉儿与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调情,被武则天撞见,大发雷霆。被“黥面”后,上官婉儿再也不梳妆打扮,自此素面朝天。

唐中宗时,上官婉儿与韦皇后、武三思一派势力较为亲近。中宗李显懦弱无能,韦后与武三思便大权独揽,几乎架空了中宗的权力。上官婉儿审时度势,站在了韦后一边。同时,她还力劝中宗提升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的地位,怂恿韦后、安乐公主效仿武则天夺权。这一切引起了密太子李重俊(中宗李显的第三子,非韦后所生)的强烈不f1案满。他集结自己的力量,于神龙三年(707)起兵讨伐韦后一派,杀死了武三思及其子,并冲进肃章门,要求中宗3、交出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急忙跑到中宗和韦后的身边,故意激怒他们说:“太子今天的意思,是要先杀了婉儿,然后再杀陛下和皇后啊!”中宗和韦后听后大怒,便带着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逃到了玄武门,命羽林卫剿杀太子逆党。太子兵败被杀,上官婉儿暂时得以保全。

然而好景不长。太子死后,韦后和安乐公主的野心日益膨胀,急不可耐地筹划篡位。上官婉儿审时度势,认为以韦后的能力难成大器,即便阴谋得逞,恐怕早晚要败事。为了不受牵连,她又策略性地倾向了太平公主的势力。景龙四年(710),中宗李显突然驾崩,这是包括上官婉儿在内的所有人始料不及的。史书明确记载,中宗是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杀的。上官婉儿预感到,韦后如此玩火自焚,末日将近,自己也难得善终。这时,她想到一个自救的办法,那就是与太平公主一同拟一份中宗遗诏,在遗诏中为李姓子弟争取利益,打压韦后的势力。于是,温王李重茂被立为太子,韦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政。

野心勃勃的韦后自然不满足,加紧了篡位的步伐。为阻止韦后的阴谋,太平公主联合临溜王李隆基一同起兵,杀了韦后与安乐公主。身为同党,上官婉儿也在被讨伐之列。李隆基的手下刘幽求率兵冲进上官婉儿的住处时,上官婉儿带着宫女手捧蜡烛出门相迎,并亲自将自己起草的中宗遗诏拿给刘幽求,证明自己为李唐天下尽了心。刘幽求果然被感动,向李隆基求情,然而终究没有得到同意。这天夜里,上官婉儿被杀,享年47岁。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晋惠帝司马衷:八王之乱致亡国的傻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个智商低下的人能够成为堂堂一国之君吗?历史就跟我们开过这样的玩笑。晋惠帝司马衷是中国古代一位“傻”帝王,他的故事滑稽可笑,有些却也真挚感人。他的无能导致了贾后乱政和“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王朝的气数,但这一切,又怎能完全归咎于他?千古闻名&ldquo

  • 易安居士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的晚年生活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婉约词宗李清照连用叠字勾勒出自己晚年凄凉孤苦的生活。相比于李清照久负盛名的词文,她的晚年生活却极少被史料收录,因而显得异常神秘。她是3然一身还是改嫁他人?她是如何度过国仉家恨与情感悲剧交织的岁月?沉醉不知归路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堪称最有成就的女性,也

  • 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马案:解密投名状疑云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随着电影《投名状》的上映,一段沉寂已久的历史II再次浮出水面。《投名状》的故事原型是大名鼎鼎的“晚清四大疑案”之一的张文祥“刺马案”一两江总督离奇遇刺,凶手当场被捕,动机疑点重重,结案一拖再拖,是复仉?还是情杀?抑或是政治谋杀?重重迷雾笔革在这部《投名

  • 厂卫:明朝令人毛骨悚然的特务机构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提起明代的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很多人都会不寒而栗。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锦衣卫和东、西厂一直被描画成阴森恐怖、杀人如麻的地狱魔窟。明代的厂卫特务机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又有过哪些令人发指的恶行呢?“缇骑”镝衣卫锦衣卫是明朝的一个官署名称,全名叫作“锦衣亲军都指挥

  • 郭子仪:平安史之乱再造李唐的四朝功臣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是史家对中唐名将、四朝功臣郭子仪的评价。他率军平定“安史之乱”,收复失地,有再造唐室江山之功,他一生赤诚报国,却从不拥兵自重,令皇帝深深倚重,他为人宽厚,令朝野感佩,连敌人都对其心服口服。郭子仪的为臣之道成为古

  • 雍正继位:康熙遗诏被篡改之谜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康熙帝帝驾崩后,遗诏传位四皇子胤稹(即后来的雍正帝)即位,此事历来被世人猜疑。民间多认为,四皇子胤镇密谋篡改遗诏,登基为帝。康熙帝遗诏是否被篡改过?胤稹即位为何遭人质疑?他又凭借什么在争位的斗争中胜出?种种谜团都要从这份颇具争议的遗诏说起。遗诏篡改之谜康熙六十一年(1722)冬天一个寒冷的夜晚,一代

  • 胡蓝之狱:明朝太祖宰相制度的终结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胡蓝之狱”是明朝初年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案,前后M历经14年,株连被杀者多达4.5万余人。明太祖朱元瑋借此案几乎清除了所有的开国功臣,制造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千古悲剧。“罪有应得”的胡惟庸明朝建立前,胡惟庸曾跟随朱

  • 乾隆皇帝:中国史上最长寿皇帝养身秘诀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帝王,足足活了89岁。据记载,他年过八旬以后,仍精神览铄、身强体健,照常读书写字,甚至还能外出狩猎。后人皆惊叹于乾隆帝的长寿不衰,对其养生之道更是纷纷求索。今天,就让我们揭开乾隆帝的长寿秘诀……谈长寿皇帝的养生秘诀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

  • 崇祯帝:励精图治却身死国灭的明思宗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励精图治”与“亡国之君”,这本是相互矛盾的命剛叛。传统印象中,亡国之君或昏廇残暴,或荒淫无度,或庸碌无为,但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却是一个最不幸的例外。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帝王之一,勤诠治国,最终却落得国破身死的悲惨结局。明朝最勤勉的皇帝天启七年(1

  • 解密重重迷雾下的历史真相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董狐直笔的故事广为流传。春秋时晋灵公无道,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反而要杀赵盾,他只好出逃。后来赵盾的族人赵穿杀了晋灵公,赵盾才回国。史官董狐直言不讳就写“赵盾弑其君。”因为赵盾为晋国臣子,没有在国家保护国君,使之被杀害,故赵盾间接杀害其君主,是以下杀上、大逆不道的大罪。因此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