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墙倒众人推!乾隆身世惨遭恶搞的全过程

墙倒众人推!乾隆身世惨遭恶搞的全过程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730 更新时间:2024/1/9 19:10:30

乾隆是一个对自己非常自信的人,他自称十全老人,并将祖父和父亲三代统治合成康乾盛世,有一定的自夸成分。这也决定了清朝后期,恶搞他的人越来越多。

明朝末年,旱、涝、蝗灾并起,关中大饥,流民军蜂起,李自成张献忠等数百万大军驰骋荡决,将大明江山搅得摇摇欲坠,不得安生。

就在这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口,清军闻风而动,数度入关。在这内外交困之下,大明王朝终于扛不下去,轰然倒在李自成的大军下。

清军也因此找到了一条颇为正当的理由:“替明复仇”。他们杀入关内,最终定鼎中原。

据《明熹宗实录》卷4记,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全国官方统计中国人口为51655459人,即约5165万人。到了清世祖顺治八年(1651年),据《清世祖实录》卷61所记,清朝官方统计的全国人口为10633326人,也即约1063万人。

两相比较,中国人口少了4100多万。

也就是说,在明亡清兴的短短几十年内,全中国人口迅速锐减了几千万人。

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乾隆说:“我朝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

乾隆自比舜,矜夸诗文天下一流,武功盖世,将祖、父和自己统治下的大清三朝称为“康雍乾盛世”,在做了六十年皇帝后,意犹未尽,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为“十全老人”,并作《御制十全记》,令写满、汉、蒙、藏四种文体,建碑勒文。

然而,乾隆做梦也不会想到,几百年之后,他竟然成为了人们最热衷于恶搞的对象。

当清廷政府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人们就再无禁忌,恶搞开始——忍你,已经很久了。恶搞的态度极其认真、一本正经、言之凿凿。

恶搞就从他的出身开始。

清末著名诗人、学者王闿运在所著的《湘绮楼文集》中说,乾隆的生母是热河的民间女子,汉族人,家道平常,十三四岁时到北京入选了秀女,被分发到雍王府做丫鬟。雍正有一段时间生了重病,这女子对雍正悉心照料,两人最终日久生情,珠胎暗结,产下一男孩,取名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

王闿运是一个很有名的历史学者,由他来讲这个故事,人们都信以为真。

这个故事最妙的地方,是从血统上否定了乾隆的“纯正”满人身份。

王闿运开了这个头,后继者接踵而来。

热河都统的幕僚冒鹤亭也讲了一个故事:每年秋天,康熙都要带领一众皇亲贵族到热河狩猎。有一年,雍亲王胤禛随驾射得一只梅花鹿,听说鹿血大补,便贪吃了几大盅。哪知鹿血不但补,而且壮阳。晚上宿避暑山庄,雍亲王肾上腺分泌激烈,北京的雍王府虽然嫔妃众多,但远水解不了近火,情急之际,饥不择食,他将行宫内奇丑无比的汉族宫女李氏临幸了。第二年,康熙又到避暑山庄,发现丑女即将分娩,大为震怒,追查此事。不得已,雍亲王承认是自己干的好事。康熙不能容忍丑女宫殿在分娩,让人将她带入草棚马厩,在草房里生下了乾隆。

冒鹤亭说,这故事可不是他本人编造的,是从热河当地宫监那里听来的。至于乾隆出生的那草棚马厩,清廷每年都有拨专款修葺。

冒鹤亭还说,官修的《热河志》中还特别提到过这间破烂不堪的草棚呢。而且,后来乾隆奉母南巡,江南命妇私下都说太后是长得很丑很丑的。

著名作家周黎庵就根据冒鹤亭的讲述写了《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发表在《古今文史》上。

冒鹤亭的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台湾史学家庄练、小说家高阳等都接受了这种说法,还着力考证,最后考证出这个李氏勤部名字叫李金桂。

庄练和高阳等人为什么相信这种说法呢?除了那间不像样子的草棚是个物证外,关键是乾隆自己也承认自己是出生在承德避暑山庄的。

尽管《清高宗实录》里白纸黑字地记着“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指乾隆)于雍和宫邸。”但是,乾隆朝任军机章京的管世铭在跟随乾隆去热河狩猎、夜宿避暑山庄时,写了一首马屁诗,说:“庆善祥开华渚虹,响声犹忆旧时宫。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

管世铭生怕别人看不懂,还在诗后作注,称,“狮子园为皇上降生之地,常于宪庙忌辰临驻。”乾隆读了这首诗后,并无异议。这就说明了乾隆是承认自己是诞生于承德避暑山庄的狮子园的。

此外,嘉庆元年(1796年)八月十三日,已当太上皇的乾隆在避暑山庄过86岁“万万寿节”时,嘉庆写诗庆贺,其中有“肇建山庄辛卯年,寿同无量庆因缘”,诗后注云:“康熙辛卯肇建山庄,皇父以是年诞生都福之庭。”嘉庆二年(1797年)乾隆又在避暑山庄过寿,嘉庆再次写诗祝寿,诗的小注中同样记:“敬惟皇父以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庭。”

在冒鹤亭这儿,乾隆的血统不仅被改为一半汉人、一半旗人,母亲还成了一个奇丑无比的母夜叉!

曾任民国国务院总理熊希龄还嫌不够狠,整出了一个更狠的猛料。

熊希龄说,他曾在热河行宫看到有一处与周围楼台亭榭格格不相入的茅草房,就在“东宫”(俗称“太子圆”)内,形迹可疑,不免仔细咨询知其掌故者。一名80多岁的“老宫役”于是讲述了茅草房的来历:乾隆的母亲不仅是汉人,丑,还特别傻,人称“傻大姐”。“傻大姐”的家原在江南,随其家人到热河营生,被入选为侍女,在避暑山庄打杂,机缘巧合,结识了雍正。

胡适从熊希龄那儿听到了这个故事,就郑重其事地记在自己的日记里。随着《胡适之日记》的公开,乾隆的生母是“傻大姐”的传闻便在坊间传得沸沸扬扬了。

不难看出,熊希龄讲的这个故事其实是前面王闿运、冒鹤亭故事的糅合和改版,在王、冒两故事的基础上给乾隆的母亲加了一个标签:傻。

当然,乾隆的身世被翻炒得最为曲折、离奇的还是晚清天嘏在《清代外史》里所记。

《清代外史》在说这一段时,还用了一个非常抢眼球的标题:《弘历非满洲种》。

弘历就是乾隆的名字,该标题开宗明义:乾隆根本就不是满族人!

不是满族人,难道是汉族人?对,就是汉族人。

天嘏在自己的书里讲了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故事:在康熙朝,皇太子两次被废,储位迟迟未定。为了能做上储君,身为皇子的雍正挖空心思、机关算尽。而让雍正最为苦恼的,是他生育不繁,迟迟没产有王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亲王妃终于生产了,可是,到头来,产下的却是一个女婴。雍正无比失望。恰好,浙江海宁的陈世倌家也在同一天产下了一个小孩,男的。陈世倌和雍正关系十分密切,生儿心切的雍正让陈家把男孩抱入王府,成功地实施了调包计,把自己家的丫头换来了陈世倌家的儿子。

天嘏还透露了一个秘闻,说,乾隆长大后,也知道自己不是满洲人,经常在宫中身着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像不像个汉人。

天嘏说,乾隆身着汉服的情节,可不是他胡诌的,宫中有画像为证。

的确,乾隆汉化思想深,经常穿前明的服饰显摆,还让画师照着画下来。这些画像还保存着呢。

这故事一出,满清从汉人手里夺取了江山,哪知传来传去,不知不觉地又传回到了汉人手中!

天嘏这个故事最受百姓欢迎,一下子就流传开了,风头远盖过前面几个,很快就惊动了一个重量级的小说家——许啸天。

许啸天是以写历史题材著称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家和剧作家,读了天嘏的《弘历非满洲种》,颇以为然,随即在自己的代表作《清宫十三朝演义》中援引了这一故事,非但有鼻子有眼地描述了“以凤换龙”的全过程,还增加了乾隆借南巡之名去海宁探望亲生父母的情节。书中写,由于陈阁老夫妇早已去世,乾隆到了墓前,用黄幔遮着,行了做儿子的大礼。

《清宫十三朝演义》销量很高,从1926年首次出版至1949年间就重版了将近三十余次,海宁一带的老百姓都咬实了乾隆就是陈阁老之子。

一个叫富察敦崇的旗人忍无可忍,专门写了一本名叫《皇室见闻录》的书,为乾隆辩明正身,他在书中说:“以雍正之英明,岂能任后宫以女易男?”他还谈到,皇孙诞生,按例王府要立即差派太监,先到内奏事处口头上报,再由宗人府专门写折子奏报皇上,以备命名,岂能拖了几天甚至几个月还没有申报的?若是雍亲王府已按时申报生的是女孩,又怎能过了几天又改为是男孩?

但是,与销量火爆的《清宫十三朝演义》相比,富察敦崇的《皇室见闻录》根本就无人问津,人民群众看不到。则“乾隆是海宁陈阁老之子”的说法继续在民间发酵、蒸腾。

等到祖籍为海宁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写就《书剑恩仇录》一书,“乾隆是海宁陈阁老之子”的身世算是坐实了,怎么洗也洗不清了。

《书剑恩仇录》不但秉承了天暇所著《清代外史》中乾隆为海宁陈家之子这段偷龙转凤的故事,还全方位地演绎了许啸天《清宫十三朝演义》中乾隆到江南寻母的种种情节,并加入了陈氏后人劝乾隆恢复汉业的故事,将“乾隆是海宁陈阁老之子”的传说推到了高峰。

而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金庸还在《书剑恩仇录》中妩媚且俏皮地说,我也知道乾隆是海宁陈家后人的传说靠不住,历史学家是不喜欢传说的,但写小说的人喜欢。

标签:

更多文章

  •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跑,最后选择上吊而亡?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崇祯皇帝是我国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也是最为悲壮的一个皇帝,他在起义军攻陷紫禁城后自缢于景山。不过当时他面对的并非是绝境,如果逃走,并不是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是他还是选择了自杀。(图)北京景山公园东山坡下,明朝崇祯皇帝上吊殉国歪脖树位置前立的纪念石碑——《大明王朝的背影》节选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夜(

  • 满清十大酷刑真的全是清朝发明的吗?看完你就知道了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刑罚制度是为了警示没有犯罪的人,告诉他们犯罪的后果,同时也对已经犯罪的人进行惩罚的一种措施,我国古代的刑罚制度可谓是非常严酷,简直到了变态的程度,其中尤以满清十大酷刑行最为出名。说起十大酷刑,人们会不自觉的在前面加上两个字“满清”,因为人们对满清十大酷刑的印象挺深,那么十大酷刑真的是满清发明的吗?有

  • 古人如何休假?官员假日从五天一休到完全废去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十一假期将至,相信不少朋友已经准备好出行计划了,我们现在的假期制度是建国后制定的,那么在遥远的古时候,官员和百姓的放假制度是怎么制定的呢?古人如何休假?各个阶层的人是否有所区别?史学大师杨联陞的文章《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对此有过详细的介绍,从官员、农人、商人、工匠、学徒、仆人、学生、僧侣等多个阶层做

  • 开国功臣刘基,为什么终究逃脱不了朱元璋温柔的一刀?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刘基刘伯温是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重要谋士,他指挥了许多著名战役,为朱元璋的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基是浙东青田大族,元朝至顺年间考中进士,曾任高安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官。方国珍起兵后,行省荐举刘基为元帅府都事。刘基主张用武力平定方国珍。国珍恐惧,派人到大都贿赂京中权要,夺去刘基兵权。刘基弃官回青田,

  • 三国中刘备和孙权都称帝了,为什么曹操却不肯称帝?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三国时期刚开始的时候,天下实际上的皇帝还是汉献帝的,三国君主都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宣布称帝,这个平衡直到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之后才被打破。公元221年,建立蜀汉的刘备在成都称帝,年号章武。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改元黄龙。那么,实力远远强过刘备、孙权的曹操,为什么没有称帝呢?对此,有人可能认

  • 中国封建社会食人记录:百姓的命贱得猪狗不如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人相食在我们的概念中应该是远古时期才能发生的事情,自从人类有了社会观念之后就很少再见到了,其实不然,在封建社会,人民生产力低下,没有足够的能够维持生命的食物就要饿死,因此也曾发生过食人的情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有关中国古代食人的记录并不难寻得,那些名留史册的吃人恶迹,至今仍让人看得头皮发麻,成为中

  • 中华民国“国玺”之谜,缅甸买玉,名家雕刻,最后却成了摆设!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车载斗量的“价值连城”的宝贝,但将这些所谓的无价之宝全都加在一起,也不及一件宝贝有价值,这件宝贝就是传国玉玺。这颗始由秦始皇,用和氏璧所制,上面雕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就是皇帝的象征、君权的代表,以及“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换句更明白一点的话说,不管哪个“猫三狗四

  • 文史宴|历史上那些说翻就翻的友谊小船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最近“友谊的小船”非常之火,大司马也来赶这个风头,为大家制图,盘点历史上那些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从先秦到清代,真是奇葩年年有,每代都很多。大家看图之后可以先猜是谁,再看说明,以图一乐。一口气写high了,文章末尾还会突破文史宴以往的规矩,附送一个彩蛋。先秦版战国时,庄周与惠施本是好友。据《庄子·秋水

  • 清十二帝:改变溥仪一生的2个女人:(图)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节选自《清十二帝后宫疑案》,中国工人出版社溥仪作为末代帝王,在位前后发生了很多大事情。倒不是他有什么大作为,而是他这个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当时我们许多人觉得,宣统太不安分了。”(《宣统皇帝秘闻》)在人们眼里,溥仪不仅不安分,还被加了一个“太”字,他实在是做了很多不安分的事情。就连溥仪自己也

  • 揭秘:那些草原上神秘的“石人”,究竟是谁因何留下的?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他们本想给自己留下一部历史,但石头太过坚硬和沉默了;他们搅动了人类衍化的历史,但却消逝融合了自己。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向他们顶礼膜拜,因为我们的血液里都有他们的潮涌。(大小石人仿佛一个石人家族伫立了千年)茫茫草原,风吹草低。他们选择了草原上水草最为丰美的地方,凡是向阳的草坡,开阔的山岗或者湖河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