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两个小人物险改三国历史轨迹,曹操、刘备差点死于他们之手

两个小人物险改三国历史轨迹,曹操、刘备差点死于他们之手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296 更新时间:2023/12/29 13:40:17

历史上小人物扳倒大人物的例子屡见不鲜,三国时期两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都曾经先写丧命于无名小人物之手。

郑度、王威,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大概未必都知道这两个人,他们的名气不大,本事却不小,眼光尤其毒辣,曹操刘备几乎丧命于他们的计谋。

先说郑度,他是益州牧刘璋手下的从事,相当于州政府里的处长或局长,善于谋划。

赤壁之战后,郑度的主子刘璋感到了压力,在张松法正等人的怂恿下邀刘备入川,帮助他进攻汉中的张鲁

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花钱请人帮自己打仗,在那个乱世,一定要注意的是请来的人不能比自己更厉害、更有野心。但刘璋不懂,实心实意把刘备请来,又派法正、张松带数千人马协助他。

如果还不对刘璋下手,那刘备就太愧对枭雄的称号了。建安十七年(212年)12月,刘备在川北的葭萌关起兵反击刘璋,之后亲率大军南下,进攻梓潼、涪城等地,刘璋急了,派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将领率各部人马向涪城增援。

刘备攻克了涪城,于次年5月向成都进攻。刘璋乱了阵脚,不知该如何应对,这时郑度给他出了条计策:

“刘备现在孤军深入,其前锋不足万人,士气不齐,粮草不足,为今之计不如把巴西郡、梓潼郡的百姓全部迁到涪城以西,把田野里正在长的和仓库里存的谷物全部烧毁(仓廪野谷,一皆烧除),之后筑起高垒,开挖深沟,静而待之。刘备来请战,不跟他打,时间长了,他们缺少后勤保障(久无所资),不出百日,自己必然退走。待他撤退时发起攻击,定可将刘备擒获。”

《华阳国志》说郑度是广汉郡人,应属益州的本土派,这一派的人有一些支持刘璋,但大部分人抱着观望的态度,他们是“地头蛇”,谁主益州大局其实无所谓,都得用他们。这个郑度看来挺不错,他属于前者。

按照郑度的这番见解,他可以算得上法正、孟达一类的角色,眼光毒辣,看问题很准,很有两下子。他说的这个办法,用现在的话叫坚壁清野,对付强敌入侵这个办法最好使。

打不过不要紧,把该藏的全藏起来,不跟你打,饿死你,困死你,你熬不下去想抽身,我再狠狠地揍你。在当时情况下,对刘璋来说这无疑是最正确的方案,刘备的软肋就是不能拖,如果刘璋不跟他打,还真不好应付。

刘备的情报工作做得很好,有法正、孟达、张松等人的帮助,在刘璋的身边也有刘备的耳目,郑度的建议很快被刘备侦知,刘备“闻而恶之”。

刘备真急了,问法正该怎么应对。法正很了解刘璋,针对郑度的计策他给出的对策很简单:不用理。

法正对刘备说:“别担心,郑度的建议刘璋不会采用。”让法正料对了,刘璋听到郑度的建议对大家说:“我只听说拒敌以安民,从没有听说把人藏起来避敌取胜的(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不仅不用郑度之计,还免了他的职。

郑处长从此不再见于史书,蜀汉政权建立后也没有他的踪影,想必回广汉郡老家隐居去了。

再说王威,他是刘表父子的手下,任职不详。

那还是赤壁之战前的事,曹操南下荆州,刘琮决定投降,刘备仓促间南奔江陵,曹操率一支骑兵随后追击,这支人马以虎豹骑为主,以急行军的速度前进,史书记载其行军速度是一日一夜三百里,这个速度放在现在实在不算什么,在当时却是行军速度的极限了。

荆州是刘表父子经营多年的地方,虽然刘表死了,刘琮已表示投降,但荆州腹地的控制权仍在刘氏手中,曹操置襄阳于不顾直接南下,孤军深入。

《汉晋春秋》记载,王威给刘琮出了个主意:“曹操认为将军已经投降,刘备逃走,必然松懈无备,现在又轻行单进,如果以奇兵数千,在险要处埋伏(徼之于险),定可将曹操擒获。那样以来将威震天下,中原可传檄而定。这是难遇之机,切不可失去呀!”

王威的这个主意实在很阴,如果刘琮真要这么干了曹操将身陷重围,刘琮、刘琦、刘备加上江陵的水军和正在悄悄向荆州靠近的孙权,大伙一起动手,正好把只有数千人马的这支曹军围在中央,曹操即使再能打,也驾不住人多,再加上人生地不熟,一定凶多吉少。

如果动作快,不等襄阳以北的曹军主力赶到就能把曹操结果了,到那时固然又是一场混战,但无疑也增加了机会。可惜刘琮也没有接受王威的建议,曹操躲过一劫。

史书对王威的记载也就这些。后来有人说,刘琮降曹后曹操违背承诺把他改任为青州刺史,不得不与母亲蔡氏同赴青州,荆州的刘氏故臣宿将纷纷投奔曹操,只有王威一人跟随刘琮前往,曹操命于禁带兵追杀刘琮,王威奋死抵抗,最终为曹军所杀,但这些情节没有史料依据。

郑度、王威这样的人才,如果遇到明主或许是另一个诸葛亮,但他们生不逢时或所遇非人,最终默默无闻,这也正应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句话。

标签:

更多文章

  • 墙倒众人推!乾隆身世惨遭恶搞的全过程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乾隆是一个对自己非常自信的人,他自称十全老人,并将祖父和父亲三代统治合成康乾盛世,有一定的自夸成分。这也决定了清朝后期,恶搞他的人越来越多。明朝末年,旱、涝、蝗灾并起,关中大饥,流民军蜂起,李自成、张献忠等数百万大军驰骋荡决,将大明江山搅得摇摇欲坠,不得安生。就在这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口,清军闻风而

  •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跑,最后选择上吊而亡?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崇祯皇帝是我国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也是最为悲壮的一个皇帝,他在起义军攻陷紫禁城后自缢于景山。不过当时他面对的并非是绝境,如果逃走,并不是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是他还是选择了自杀。(图)北京景山公园东山坡下,明朝崇祯皇帝上吊殉国歪脖树位置前立的纪念石碑——《大明王朝的背影》节选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夜(

  • 满清十大酷刑真的全是清朝发明的吗?看完你就知道了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刑罚制度是为了警示没有犯罪的人,告诉他们犯罪的后果,同时也对已经犯罪的人进行惩罚的一种措施,我国古代的刑罚制度可谓是非常严酷,简直到了变态的程度,其中尤以满清十大酷刑行最为出名。说起十大酷刑,人们会不自觉的在前面加上两个字“满清”,因为人们对满清十大酷刑的印象挺深,那么十大酷刑真的是满清发明的吗?有

  • 古人如何休假?官员假日从五天一休到完全废去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十一假期将至,相信不少朋友已经准备好出行计划了,我们现在的假期制度是建国后制定的,那么在遥远的古时候,官员和百姓的放假制度是怎么制定的呢?古人如何休假?各个阶层的人是否有所区别?史学大师杨联陞的文章《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对此有过详细的介绍,从官员、农人、商人、工匠、学徒、仆人、学生、僧侣等多个阶层做

  • 开国功臣刘基,为什么终究逃脱不了朱元璋温柔的一刀?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刘基刘伯温是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重要谋士,他指挥了许多著名战役,为朱元璋的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基是浙东青田大族,元朝至顺年间考中进士,曾任高安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官。方国珍起兵后,行省荐举刘基为元帅府都事。刘基主张用武力平定方国珍。国珍恐惧,派人到大都贿赂京中权要,夺去刘基兵权。刘基弃官回青田,

  • 三国中刘备和孙权都称帝了,为什么曹操却不肯称帝?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三国时期刚开始的时候,天下实际上的皇帝还是汉献帝的,三国君主都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宣布称帝,这个平衡直到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之后才被打破。公元221年,建立蜀汉的刘备在成都称帝,年号章武。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改元黄龙。那么,实力远远强过刘备、孙权的曹操,为什么没有称帝呢?对此,有人可能认

  • 中国封建社会食人记录:百姓的命贱得猪狗不如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人相食在我们的概念中应该是远古时期才能发生的事情,自从人类有了社会观念之后就很少再见到了,其实不然,在封建社会,人民生产力低下,没有足够的能够维持生命的食物就要饿死,因此也曾发生过食人的情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有关中国古代食人的记录并不难寻得,那些名留史册的吃人恶迹,至今仍让人看得头皮发麻,成为中

  • 中华民国“国玺”之谜,缅甸买玉,名家雕刻,最后却成了摆设!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车载斗量的“价值连城”的宝贝,但将这些所谓的无价之宝全都加在一起,也不及一件宝贝有价值,这件宝贝就是传国玉玺。这颗始由秦始皇,用和氏璧所制,上面雕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就是皇帝的象征、君权的代表,以及“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换句更明白一点的话说,不管哪个“猫三狗四

  • 文史宴|历史上那些说翻就翻的友谊小船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最近“友谊的小船”非常之火,大司马也来赶这个风头,为大家制图,盘点历史上那些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从先秦到清代,真是奇葩年年有,每代都很多。大家看图之后可以先猜是谁,再看说明,以图一乐。一口气写high了,文章末尾还会突破文史宴以往的规矩,附送一个彩蛋。先秦版战国时,庄周与惠施本是好友。据《庄子·秋水

  • 清十二帝:改变溥仪一生的2个女人:(图)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节选自《清十二帝后宫疑案》,中国工人出版社溥仪作为末代帝王,在位前后发生了很多大事情。倒不是他有什么大作为,而是他这个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当时我们许多人觉得,宣统太不安分了。”(《宣统皇帝秘闻》)在人们眼里,溥仪不仅不安分,还被加了一个“太”字,他实在是做了很多不安分的事情。就连溥仪自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