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宋人活法儿:活出“文艺复兴”似的嘉年华

宋人活法儿:活出“文艺复兴”似的嘉年华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120 更新时间:2024/1/18 7:28:44

宋朝民间百姓的物质生活可谓非常富足,在富足的生活之上就会诞生出灿烂的文化瑰宝,在这一时期诞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并有许许多多精美的画作流传下来,因此,这一时期堪称东方的文艺复兴。

仇英《四相簪花图》

宋人有一种活法儿,活出了一种“文艺复兴”似的嘉年华。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宫崎市定所代表的京都学派有这样的观点,唐朝是中世纪结束,宋代则是近代性的开端;法国学者谢和耐认为,宋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宋代是中国“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中国学术界,陈寅恪首先提出:宋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陶希圣在《中国社会形式发展过程的新估定》中谈到,中国自宋代已进入“先资本主义社会”,曾引起社会阶段性的论战,之后消沉。

上述对中国历史的分期,提出了一个“近世”概念,并且以宋代作为近世的开始,这一观点引起了西方史学界异常活跃的回响。站在西方文艺复兴的史学立场,接受宋代“近世”说似乎更顺理成章。宋代成为他们最喜爱的中国朝代之一,他们把宋代所呈现的种种新气象比拟为中国近世的文艺复兴,给予“新世界”的评价。

从时间上来看,北宋始于10世纪末,南宋终于13世纪末,南北宋的历史长度算起来300多年,南宋为元所灭之时,正是意大利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滥觞之时。从人类历史的整体格局来看,宋代“近世”的文艺复兴萌芽,是本土自发自生的,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源点翡冷翠以更鲜明的历史趋势隔空呼应。尤其是都城里的生活方式,那种以军事政治为主要功能的城坊逐渐解体,都市生活时尚开始走街串巷了。

本专栏试图用“文艺复兴”这面镜子,去鉴定12世纪中国宋代的世相,是否早于佛罗伦萨一个多世纪,就已经开始了人文主义的星火。

鲜花的时代

鲜花贯穿于生活中的繁忙景象,在汴京、在杭州随处可见,从12世纪到13世纪,审美带给人的是精神饱满,人性欢快,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春生、夏长、秋获、冬藏,是人赋予自然以时间的意义和生命与生活关系的样式。四季在每一个华丽的转身之际,给宋人一个阳光灿烂的示:一年都是好景致。但春夏揖别,秋去冬来,叹一声四季的花样年华在时间的秩序里却永无聚首之日,怎么办?宋人聪明,他们把四季的花样叠拼起来,让每一个好景致定格在一个瞬间里长相厮守,这便是宋代流行的“一年景”。

《四相簪花图》扇页

由于宋代科举制的完备,造就了一个成熟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可是皇家上流社会风雅的推波助澜者。两宋时,宫廷盛行簪花宴,御苑常备应节的鲜花,宴会时给出席的大臣们簪戴之用。宋太宗在宴会上,曾赐千叶牡丹给寇准簪戴;宋真宗也常常赐花给大臣簪戴,以示恩宠。据《宋史·舆服志》卷五载:宋制,新进士赴闻喜宴时,要由皇帝赏赐鲜花簪戴。发现新的花卉品种并加以栽培,常常是他们的流行话题。

1038年宋仁宗宝元元年,20岁的司马光刚行完冠礼便中了进士。周制,男子二十而冠,表示成年,为成人礼。在闻喜宴上,同榜进士皆受赐簪花戴,偏司马光不动,经同科悄悄提醒:“君赐不可违也。”他才勉强把花戴上。宋史上还说他“性不喜华靡”,皇家则常以鲜花作为一种赏赐以示恩宠,可见当时簪戴鲜花应该是比较奢华的仪式风尚。

皇家风尚,在民间必风行,虽然品质层色渐次下流,不过,这正是民本主义带来的随大流社会心理所致。正如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风俗记》里写道: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挑担走街串巷者亦然。据南宋《武林旧事》记载,从端午节到六月六,皇城临安的女子皆戴茉莉花,一时茉莉花香城内外,花朵则游弋在街陌里巷。“妇人簪戴,多至七插,所直数十券,不过供一饷之娱耳。”看起来也不便宜。

冬天来临,仍然挡不住爱美好花的女人想出好办法,她们把应季的鲜花夹在书册中间,渐渐缩水为干花瓣,留作冬天簪髻插花之用,宋人称之为“花腊”。这在北宋人陶谷的《清异录·花腊》中专有记载,花盛开时,“置书册中,冬间取以插鬓,盖花腊耳。”不过,干花易碎,亦不够鲜美,于是,女儿家们又想出了好办法,那就做假花吧。可断定,以她们的人文素养,是不会称这种仿生花叫“假花”的,称作“像生花”。美好精神诉求产生美好的称谓,“像生花”暗喻了一种努力对自然生命状态的模仿,对生命形式的尊重与审美,就像日本人将插花称“生花”一样。语言是心灵的窗口,一种让花重生的感动油然而生,生于对自我与对自然外在的细腻体贴和平视。宋人有这个素养,因花见证。

从头到脚展示四季景物

鲜花昂贵,且有季节的局限,那就簪戴“像生花”吧。“像生花”可以做出一年四季的各色花朵,如果喜欢,就把一年四季的花朵都簪戴起来。“一年景”花冠开始被热宠。然而,“像生花”也有贵贱之分,《历代帝后图》中所描绘的皇后服饰、仕女花冠,材质恐怕是最昂贵的“一年景”了。名画“宋仁宗后坐像”,连侍立左右的两个宫女头戴的花冠都簪嵌了近百朵花儿,缤纷斑斓的头饰,皆由珠宝金丝绢锦绫罗编织而成。

宋仁宗后坐像

皇家花冠上的“像生花”大多是用罗绢、金玉、玳瑁等珠宝制成的,普通民女恐怕只能自选力所能及的花料了,不过想必不乏兰心蕙质的女子,随手可取便可制作像生花的独特美丽。因为,无论高低贵贱,向往自然的美丽,那是每个人的生命底色,自然的起点是平等的,有何戴不起呐?宋人的花事儿,早已脱离了功利的羁绊,纯然审美的意味,便从心底自然地流出,从皇家、士大夫以至于平民百姓,那份美丽已是每天生活里必不可少的精神点缀,一种全民精神生活方式的呈现。

“一年景”开始风靡,直到南宋末年,元代就没有这份风雅了。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对宋代民间节序风俗有一段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年景”的好景象。北宋靖康初年,京师妇女喜爱用四季景致为首饰衣裳纹样,从丝绸绢锦到首饰、鞋袜,“皆备四时”。京城人把这种从头到脚展示一年四季景物的穿戴,称之为“一年景”。诸如,应季的节物有:立春日树梢和簪上吊挂的丝绢剪成的“春幡”纹样、元宵节之“灯毬”纹样、端午“竞渡”纹样、避邪之“艾虎”纹样、“云月”爱秋景纹样;四时的花儿,则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等更多的四季花朵图案,“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

常州武进南宋墓葬,出土了3件朱漆戗金奁,棱脊圆柱形,戗金工艺精美,花叶舒展,花筋细如游丝,富丽堂皇,是宋代戗金漆器艺术的巅峰。镜匣盖面上是一幅仕女庭院消夏图,匣身中腰一圈为戗刻的四季花卉。干枝梅连着春花牡丹,相接夏荷萱草,又与秋芙蓉紧邻,最后止于冬春之交的茶花。花枝摇曳出四季的味道,一圈拓展开来,正好是“一年景”。

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了非常精美的丝绣品,有两件绣花绶带,刺绣纹样几乎囊尽了一年景里的所有花卉,荷花、山茶、杜鹃、桃花、菊花、蔷薇、芙蓉、石榴、秋葵、海棠、牡丹等,还有用各种花朵拼合为“一年景”的被面。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一年景”罗织品,四季花卉纹样精美。

黄升墓墓主和德安周氏墓墓主,都戴有高贵的头饰。梳高髻,插金钗银簪,罩金丝彩冠。依据宋人对“一年景”的热情追捧,彩冠上应该插满了四季的鲜花,不过除了金银珠宝,鲜花已随墓主化为尘土了,想必正合墓主心愿,这便是鲜花的可爱处,不留恋,不永恒。

看来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只是纪实,“一年景”在出土实物和宋画里更加风雅多彩。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七中,引用了张彦远《画评》说: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其实,应该说王维早已经将花中的“一年景”入画了,诗佛画家,把四季叠拼在他的诗情画意里,宣泄着他对自然的拥有,对生命的审美期待。

“一年景”,是宋人的审美之眼对自然的独特把握,那是来自细腻而又敏感的心灵对四季的体贴,在刻骨铭心处生长出来的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既然人生如四季流转,美好的生命就不能成为被时间拉长的影子,亦不能任由时间分割。每一天都有一生的丰满,每一天都是一个人生四季的追求,而不是一个季节的单调。一个瞬间便享受了四季的奢华,她们有这种承载的厚度和能力。

因为,宋人在词里早已做好了精神格调的铺垫,伤春、苦夏、哀秋、恨冬,那是人的情感在自然的感发中,谦逊而婉约地另一种审美表达,自有一份庄重托底,依旧是一首人生四季的流水高腔。

将四季堆砌于一身,一步一摇的花团锦簇,是宋人对自然美丽的别裁,“一年景”就是一曲人生的欢乐颂。

标签:

更多文章

  • 潘金莲勾引武松失败后是怎么在武大郎面前洗白自己的?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在勾搭上西门庆之前,潘金莲是勾引过自己的小叔子武松的,但是我们都知道潘金莲没得手。但是潘金莲毕竟自己先越界了,可保不齐武松会不会跟武大郎告密,那么潘金莲是怎么在武大郎面前洗白自己的呢?《金瓶梅》中的潘金莲,是个人物。小潘虽然没念过四书五经,可是对于诗词歌赋却是无师自通,一首好词那是信手拈来,让花花公

  • 康熙棺材竟喷火 景陵为什么多次起火?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景陵是康熙帝的陵寝,在清东陵孝陵的旁边。景陵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频发大火。对于古建筑来讲,这可是致命的事情。景陵在历史上共有过三次起火的记载,先说第一次。第一次大火发生在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十日,景陵的隆恩殿起火,把大殿全部烧毁。大殿是陵寝的主要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十分壮丽。但是,人们更关

  • 刘备的老祖宗竟葬身河北境内一个秘密山洞中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一提起刘备,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刘备本人也是咱河北老乡,他是涿郡涿县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涿州市大树楼桑村人。刘备是众所周知的人物,但鲜为人知的是,刘备的老祖宗其实葬身河北境内的一个秘密山洞中。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据史料的记载,“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也就

  • 曹操的真实姓氏为什么会成为历史谜团?千年无解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你看即使有良史之才的陈寿也没有说清楚曹操到底姓什么。曹操是东汉末年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的父亲虽然做过太尉,当然是花高价钱买的,不过曹操的童年很不幸。为何这样说呢?其一,曹操的姓氏有争议。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太监,太监当然生不出儿子,因此曹腾后来在皇帝

  • 为什么在古代踢寡妇门被称为四大缺德事之一?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亲们知道,旧社会的四大缺德事:踢寡妇门、挖绝户坟、吃月子奶、骂哑巴。谁要是干了这四件事中的一件,走在路上是要被戳脊梁骨的。这其中,以第一项最为忌讳,为什么呢?因为寡妇门前本来就是非多,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认为这个寡妇有一些不轨的行为。更不用提踢寡妇门了。踢寡妇门除了让寡妇名声受损之外,还有欺负人家家里

  • 盗墓贼不敢偷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有何奇特?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说到传奇墓葬,明十三陵是一定不会绕过的。但是饱经历史风霜的明十三陵竟然可以一再逃过盗墓贼之手,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明代的明十三陵可是连民国时以挖坟出名的、被废帝溥仪恨之入骨的孙殿英都不敢去挖,可见其厉害之处。那么这座陵墓到底是什么样的构造,有什么样的凶险。让大名鼎鼎的这个流氓军阀都不敢下手。这座明代

  • 没想到三千年前的商朝人 饮食竟如此丰富!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商朝是我国在国际上公认的第一个朝代,殷墟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极富考古价值的证据,作为佐证商朝人生活的最有力的物证。正所谓“食者,万物之始也”,今天小编就带您看看商朝时期人们到底吃些什么食物。根据殷墟的甲骨文发掘,学者们惊讶地发现,商朝时期人们竟然就能吃到许多种食物。这些食物流传至今,依然是我们餐桌上的

  • 武则天因为信佛所以疯狂迷恋和尚?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武则天养男宠这件事根本就不是什么隐秘,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她的男宠当中还有一个和尚,武则天信仰佛教这也是众所周知的,那么武则天迷恋和尚难道是因为信佛吗?唐朝之所以让后代中国人无限怀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有一种兼容并包的气质和胸襟。事实上,有唐一代290年,21位皇帝都不同程度地崇尚佛教。唐太宗以后

  • 清朝灭亡之后宫里哪些剩下的太监都去哪了?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制度到达顶峰的一个王朝。在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了清朝对中国的统治。自此清朝灭亡,虽然清朝是灭亡了,但是作为自动退位的皇帝溥仪在宫中的待遇还是不错了,毕竟他是前王朝的皇帝嘛。作为皇帝是不愁吃不愁穿的了,

  • 曹操挟持天子成功打下曹魏江山为什么董卓却兵败如山倒?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要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曹魏基业是成功的话,为何同样拿天子做过要挟的动作却没能挣下如曹操那般的基业呢?要知道那会儿董卓可比曹操有优势多了。东汉末年,董卓是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从政治角度看,他是一个百分百的权臣,皇帝也是他的傀儡。从军事角度看,他手中掌控着国家主要的武装力量,没有其他的武装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