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于谦在危难时刻守住大明半壁江山 却惨遭杀害 为什么说纵使于谦是救国功臣照杀不误?

于谦在危难时刻守住大明半壁江山 却惨遭杀害 为什么说纵使于谦是救国功臣照杀不误?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047 更新时间:2024/1/18 0:38:22

于谦是明朝名臣,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最后守住了北京城。最后却在英宗复辟后惨遭杀害。明英宗为什么要处死于谦?为何说于谦必须死?

公元1449年6月,北京紫禁城中后宫皇后嫔妃哭声一片,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在争着逃跑路线,有人主张往南京跑,有人主张往四川跑,甚至很多官员已经做好了逃跑的准备,只等待早朝结束后立马带上家人逃离北京;大街上店铺早都已经关门,城中商人、百姓也都做好了逃跑的准备。

总之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大明王朝要亡国了,都准备逃离北京城,这一切与三百年前的大宋东京城的情景何其相似,甚至更加严重,刚刚立国还不到一百年的大明王朝突然天塌地陷,似乎是已经走到了亡国的边缘。这一切是因为什么?

因为在刚不久,年轻的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剌,带领五十多名文武百官和五十万明朝精锐之师,然而在土木堡遭遇惨败,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虏!大明王朝立国百年之久从来没有遇到的惨败!皇帝被俘虏,文武百官中精英人才被一扫而空,大明帝国黄河以北精锐之师全军覆没!整个北方只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大明帝国真的要亡国于此吗?

在所有人都在准备逃跑的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力挽狂澜,改变了历史,大明王朝因为有了他,没有重蹈三百年前宋朝的悲剧。他就是大明王朝一代治国之才于谦!他严厉批评了那些主张南迁的大臣,选择固守北京城,并且全权负责北京保卫战,最终在于谦的努力下,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大明江山转危为安!

虽然于谦挽救了大明江山,立下了旷世奇功,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得意忘形、结党营私,他仍然是清正廉明,恪守人臣本分,为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工作,然而他兢兢业业了八年,换来的却是:公元1457年2月16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斩首示众!真是天下奇冤!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这一切是为什么?

据史书记载是公元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曹吉祥、徐有贞迎接明英宗恢复了帝位,因为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和于谦有仇恨,所以他们借迎接明英宗恢复皇位之功,逼迫明英宗同意杀死于谦。

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明英宗虽然算不上多么英明的皇帝,但他绝对不是傀儡皇帝!如果他不想让于谦死,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三人是不可能逼宫的!

但是诡异的是明英宗在明知道于谦是大明王朝的大功臣、天下百姓都知道他是冤枉的情况下,他还是下令杀死了于谦,还是在他刚刚从弟弟的手中把皇位夺回来,需要收买人心、安定局势的情况下杀掉了于谦。

然而,如果从当时的明朝内部政治结构去看整个事件,你就会非常清晰的明白:于谦必须死!于谦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是他在土木堡战败后主持大局。一方面组织了的北京之战,给人以力挽狂澜的英雄形象。另一方面,不忌惮英宗皇帝的被俘,扶持景泰帝作为新君,继续抵抗。这又给人留下了大丈夫有种的印象。

但对于明英宗而言,于谦的动作对他个人并不是什么好事。何况,于谦本身也已经被明朝内部的另外两股势力盯上。这三方因素汇集在一起,就决定了他的必死无疑。在明白于谦为什么必死之前,首先要看到当时明朝内部政治生态的分布格局。

经过了明朝初期的一系列政治动荡,那些在朱元璋时期被扶起来的宗室藩王集团,已经因为朱棣和他孙子的数次削藩政策,变得弱不禁风。朱元璋原本希望这批人控制明朝全国上下的军政大权,不给其他利益集团以冒头的空间。现在却因为朱棣开始的打压政策,被完全颠覆。

这就让明朝的政治生态圈里留出了很多空档。很多人自然而然的会来进行填补,皇帝自己都必须用新的力量予以补充,否则国家机器将不能正常运转。于是,在藩王势力消退后,出现了武将集团、文官集团和太监势力的三方对峙状态。

只是由于朱元璋时代就开始的防范武将策略,文官集团在这三方中看上去是最政治正确和势力庞大的。朱棣时代,通过对三杨的扶持,也进一步提高了士大夫文官们的规模和地位。

同样受限制的还有太监势力。他们虽然在朱棣执政时期开始复苏,却还远没有从朱元璋时代的打压中恢复过来。明英宗身边的王振,看似权势很大,但也绝没有后来魏忠贤那样的好运和时机。他在土木堡前后的作用,更像是在给明英宗本人背锅。

至于武将团体,因为随时有被牵涉杀头大罪的威胁,而一直被压制。朱元璋时代就对有功的将领开了杀戒。朱棣时代,残留的开国元勋们又被清洗了一波。到明英宗时期,只有少数追随朱棣的老将和他们的后裔在支撑这股势力。

此外,明英宗虽然给后世人留下一个文弱形象,但其本人并非没有野心和主见的人。他曾经连续动用几十万军队,不断南下镇压西南的麓川土司。无论明军遭遇多大失败,也要继续用帝国的资源打下去。没有他的坚持,土木堡之战也不可能发生。

但就是这个灾难性的土木堡之战,对武将与太监集团造成了沉重打击。明军的全军覆没。证明了前者的战斗力并不可靠,无法做到御敌于国门外。后者也被文官趁机打压为无法辅助皇帝的累赘,还有阻碍视听和蒙蔽皇帝之嫌。

士大夫文官集团自己呢?先是通过土木堡的失败,证明了自己先前反战主张的正确性。然后又通过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证明了自己有捍卫国土安全的能力。有意无意当中,都将自己竖立为国之重器形象。以至于连皇帝的存废问题,都有他们说得上话的地步。于谦就是这个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明星级大忠臣。

但明英宗没有死在蒙古。瓦剌人也不是白痴,明白将明英宗放回去的好处,比留在自己手里烂掉要好很多。这就给后来的事变埋下了伏笔。明英宗返回北京后,发现局势已经非常不利于自己。过去还比较老实的文官队伍,现在已经过于膨胀,几乎形成了威胁皇权独大的政治势力。

更让皇帝觉得可恶的是,这些人在土木堡战前一味的拆台,而不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在自己被俘以后,不想办法和谈营救自己。最后还把自己的弟弟搬出来狐假虎威。于谦更是这些大恶人中的罪魁祸首!

于是,明英宗很自然的同太监与武将集团联合起来。有了这三方的合作,文官士大夫们是没有什么抵抗力可言的。主持夺门之变的两个主谋,一个就是代表太监的曹吉祥,另一个就是老派武将石亨。他们都需要为自己和自己的利益集团去争取一片空间。明英宗的参与,就是最好的大旗与武器。于谦本人则是必须进行斩首的文官集团中枢。

因此,后来发生的夺门之变也就水到渠成。文官集团在毫无抵抗力的情况下,被皇权+军权的组合干掉。于谦尽管在后世留下了美名,但基本上得益于嘉靖朝时期的政治转向和宣传套路。放在当时,夺门之变就宣告了文官集团在明朝历史上的首次“抢班夺权”被镇压下去了。

也是由于于谦的死和文官集团的被压制,明朝在之后的60多年里还保持了最基本的战斗力与外交水准。明英宗之后的几位皇帝,水平参差不齐,性格也大相径庭。但基本上都维持了自己同几方势力的平衡。

一直到下个世纪初的明武宗暴死与明世宗上位,文官集团才再次企图绑架皇权来提升自己的地位。但这个漫长的过程,要到明穆宗时期才初见成效。最后在万历时代发展到顶峰,并一直影响到最后的崇祯皇帝。从这个时间线分析,任何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文官集团距离他们理想中的成功越近,明朝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标签:

更多文章

  • 宋朝的军队为什么打仗非常弱,宋朝军队和秦朝都是用赏罚制度 为什么实力差距非常之大?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在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如果说到哪一个是最弱的话,那么大家或许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出是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朝代,却也是军事力量最弱的朝代。宋朝的军队为什么不能打仗?宋朝军队和秦朝都是用赏罚制度,为何实力差距非常之大?稍知历史的人可能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宋朝是非常“尚文轻武”的朝代,也是武备极弱的

  • 仅为了能做个正常男人,咸丰赖在圆明园不走,当皇帝真悲哀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关于皇帝生儿子,以及为了生儿子不择手段的事情,历史上闹了不少笑话,有的皇帝因为皇子太多,死后皇子们打得不可开交,偏偏有的皇帝就是为了生儿子煞费苦心,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如果要排一个清朝皇帝倒霉排行榜,咸丰皇帝肯定入列。英法联军进北京、太平天国起义这些事情就不说了,单就家庭生活而言咸丰就绝对是个苦孩

  • 两朝天子一朝臣 吴三桂一生三叛 在山海关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两倍之多 为什么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清之际,吴三桂手握雄兵,权衡于各方势力之间,待价而沽。可半生戎马,到头来,却既做了大明的贰臣,又做了大清的反贼。在山海关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公元1644年,按我国传统历法是甲申年,同时是大明崇祯十七年,大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

  • 清朝温柔外交:优待外人,苛待自己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现代中国人的崇洋媚外之风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凡事只要是外国的就都是好的,只要是跟外国人有关系的就都是高端有面子的,这种风气并不是一两代人造成的,原因也是非常复杂,但是自清朝以来近代中国的软弱落后,无疑是最大的最主要的原因。马戛尔尼使团成员在热河朝见觐乾隆帝资料图“中国是天朝上国,天下中心。”这样的观念

  • 他是“飞将”的后代,“拯救”两个王朝,最后被灭族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功高盖主的开国将领往往势力太大,是皇帝的眼中钉,因此历史上帝王才会做出这么多卸磨杀驴的事情,为了稳固政权,这也是迫不得已。538年八月,邙山。西魏权臣宇文泰正率军进攻东魏大军。原来高欢大将侯景、高敖曹率军包围洛阳金墉城,一把火将洛阳烧个干净。当时宇文泰已带着西魏文帝元宝炬回洛阳祭扫北魏先帝陵庙,获悉

  • 刘备临终前多了一个心眼,不仅托孤给了诸葛亮,还叫来了另一个人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刘备临死白帝城托孤这个典故我们都知道,这段佳话被当做历史上君臣之纲,一直被后世美化到现在,其实当时白帝城托孤还有另一人。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不料中计,经历火烧连营损兵折将后,在永安白帝城一病不起,临死前将自己的江山和孩子刘禅交给了丞相诸葛亮这我们都熟知,但事实是除了诸葛亮,刘备还对一个人委以重任,他就

  • 慈禧为什么要称为“老佛爷”,这背后有什么玄机?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太后作为皇上的生母,在后宫有着至高的地位,很多时候,太后也会干政,将最高权利从后宫扩展到朝廷,因此历史上许多女性统治者才有这么大的权利和地位。看清宫戏,我们常常会看到李连英一口一句称呼慈禧太后为“老佛爷”,而慈禧太后则称呼李连英为“小李子”。这里插一句,李连英是慈禧的心腹太监,很多书把“李连英”写成

  • 皇帝很孤独:唐太宗的“轻骑冲锋”情结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帝王总是孤独的,周围的人不是在提醒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就是在奉承你英明神武,在李世民登基二十年后,他身边已经没有能说话的人了。当李世民决定,借助石头,来使得昔日的六匹爱马永驻昭陵的时候,他正面临着越来越孤独的帝王生涯。贞观十年(636年),李世民沉浸在丧妻之痛中,结发二十多年的长孙皇后弃他而

  • 诸葛亮夸他聪明,曹操令子向他学习,后世竟将他讽为忘恩负义之人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是三国中实力较弱的一个,但是,“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话,算是对孙权这个后辈最大的肯定了。三国之中,刘备曹操比之孙权都是父辈的人物,孙权凭借自己的实力建立了一个能够与两人相抗衡的帝国,这做事着实不容易。孙权才能如何?诸葛亮曾夸孙权说:“这是个聪明的君主啊。”,曹操在对阵孙权

  • 三国至今一千七百多年,这些地名一直保留着,但多数人却不知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我国许多城市的名字都是不是最初古代一直沿用的名字,而是改过之后的名字,虽然便于管理和区别,但是真的少了非常多的韵味。近几年,人们常常对于自己居住的城市名称的改变多有意见,譬如今天的扬州,古代叫做广陵;今天的西安,古代叫做长安。等等如此城市名称,令人们觉得曾经的城市名更加富有韵味,纷纷号召政府恢复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