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周朝是如何取代商朝的,周朝的崛起真的只是武王伐纣那么简单吗?为什么周朝可以有八百年江山?

周朝是如何取代商朝的,周朝的崛起真的只是武王伐纣那么简单吗?为什么周朝可以有八百年江山?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680 更新时间:2024/1/7 10:09:11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王朝。周朝从崛起到兴盛,历经了无数的磨难。周朝的崛起,绝非仅仅的“武王伐纣”那么简单。周朝各代统治者,图谋了600年,最终将商朝推翻。

周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个年代较之以往而言,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记载,于是后人得以稍微窥伺其面貌之一隅。从思想上来说,周朝的礼乐制度又是儒家所吹捧的主要对象,儒家思想对古人之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年代久远的关系,许多人对周朝之崛起不甚明了,以为突然之间的“武王伐纣”后,周王朝便结结实实的坐上了天下共主的位置。然而一个王朝之发展岂是如此容易?从崛起到兴盛,周人历经了无数的磨难。

商朝末期的社会性质

商朝末期的中国,依旧是以部落为主导地位的部落联盟制的社会。与此种观点相对的,便是商朝末期已经有了民族、一统的思想观念。学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历史是很难盖棺定论的。也许你今天有了确信的观点,明天又出来一批新的文物来否决你的观点。所以,说历史时我们应该分析各类因素存在之可能性。

我之所以认为商末依旧是部落联盟制社会,有两点原因。一是周人崛起后对中国之经营,使得“天下共主”的势力范围较之以前有了太大的增长。我认为,周朝的势力范围,才真正符合“天下”二字,此点之细节我们暂且不谈,放在后面与周朝之崛起一起讲。第二个原因是周人之封建实在是当时社会之一大进步。

周朝分封诸侯,这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与以往不同的是,往先之诸侯,其实是各部族之首领,其对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其实是有绝对的话语权的;而周朝以后,随着周人势力的不断发展与不断兼并,大部分有实力的诸侯都是由周王所分封,周天子于是对各地有了更好的统治。所以《诗经》上才会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我们试看周代以前流传下来的传说,便可发现彼时的政治活动都是以“族”为中心记载的。例如有穷族的后羿趁着夏朝君主太康外出打猎的功夫,夺取了夏朝的政权。而各方的族长,大概就是古书上所说的“四岳”,这些人推选出共主,以决策当时的事务。

曾经的舜禹之禅让,大抵是部落联盟共同推选首领,只不过经过后世美化,成为了我们今天之所见。禹死后,他的儿子夺得了领导者的地位,并将其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太康,于是“家天下”的局面正式形成。若说此时是一个朝代,实在是有点牵强。夏朝才传至太康,就被新迁入的有穷族夺去了权力,故而此时依旧是氏族社会的模样。

商朝时期,天下共主与各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加强,但此时的社会依旧是以氏族为主导的社会。商人善于经商,常常进行远程贸易,这一点根据出土的文物与一些记载都可以证明。然商朝之内外服制度,实在是没有周朝之分封诸侯的控制性强。外服的诸侯们,更像是商人的附属国。外服如此,更别说商人势力没有企及的地方了。

我们再来看看周朝的分封制。彼时,对诸侯而言,周天子确立了其统治的地位,于是有了“国”字一称。此时的国指都城,而非国家。比如《周礼》所言:“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自此以后,对“族”这个字的使用便越来越少,而是以国来称某一地区之政权,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周朝时期社会的进步吗?对周天子而言,诸侯们必须对周天子进行负责,比如缴纳贡物、镇守疆土之类,在这一种环境的影响下,周朝时期便开始孕育同一民族的思想。

周人之崛起(一)——武王伐纣之前

周族人的崛起,经历过很多的磨难。周人之始祖名曰:弃,也就是古书上所说的后稷。弃应该是商朝开国之君成汤时期的人物。《史记·商本纪》谓弃是尧帝年代的人物(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但《史记》后面又说弃的儿子“不窋”身在夏朝末年,这是自相矛盾的。《国语》中说:“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因而后稷至周文王时历经十五世,而商朝自成汤至帝辛共历十七世,所以弃大约是成汤时期的人物。

之所以说弃是尧帝时期的人物,这大概是周人为了抬高自己祖先所编造的谎言。孟子说:“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大致周族人是文化后起之族,当时的夏商文明所覆盖的地区是河东之地,河西在当时的确属于西夷,因而周族人文化落后于东方民族这是可以确定的。

周人的祖先不乏有明君圣主出现,但真正积攒灭商之资本的,应该是从古公亶父开始。古公亶父是《诗经》中的称谓,今人考究后认为,其应该唤做“公亶父”,这个古,是往昔的意思。对于这种说法,我们不置可否。史载:古公亶父复脩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从古公亶父开始,周人贬弃了戎狄之俗,开始营筑城郭。彼时戎狄是游牧文化,华夏是农耕文化,故古公亶父之举可以说是开天辟地之变化。

彼时的周人,与殷商应该是附属国的关系。钱穆先生认为,连远在西夷的周人都是商朝之附属,则商朝所管辖之范围实属庞大。笔者不太认同这种观点,从流传下来的甲骨文来看,周人自商朝武丁时期就遭到了商人的征伐,周人之于商族,最开始应该是蛮夷的形象。其后周人与当时的中原诸侯“挚”氏通婚,这才逐渐获得了商人的认可。

王季就是季历,也就是周文王之父。周人地处西陲,满处尽是戎狄,故周文王为商纣王时期的三公,有征伐西方的权力。想必是周人所处之地,商族也很难控制,故商人有意提拔附属国的周人,让其以控制西方。周王季与周文王时期,周族人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论语·泰伯篇》中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此虽有夸大之嫌,但亦足以证明周文王时周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周王季时期主要是对今天山西地区的开拓,季历以少子即位,他的哥哥迁到了山西建立了虞国,于是周王季便以此为跳板,征伐此地的异族。

我们可以看到,虞国之建立实乃周人东出之大事,以虞国的地势来看,此处不仅可以供周人扩张势力,更可以东望商族,以候征伐。周王季对山西地区的开拓并非一帆风顺:“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燕京之戎,大概在今太原西北部的静安县地区。周人对其征伐失败,则证明此地戎狄颇为强大,亦说明商人之势力未企及此处。

周王季死后,其子姬昌,也就是周文王即位。文王时,周人已然崛起。周文王被商王命为西伯,有征伐之权。于是,文王在季历已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扩张自己的势力。周文王时期周人的发展,是自西向东的。先是平定了西方的密须、犬戎,稳定了大后方,然后再积极的向东扩展。在笔者看来,周文王时期,周族人就已经积攒了灭商的资本。

周人之崛起(二)——武王伐纣之后

武王伐纣之事,已经被说了千百遍了,没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这一章节我们主要围绕几个地方来:

其一,分封诸侯之争议

周武王灭商之后,大封诸侯,我将此行为视作部落联盟制社会转变途中的一重大事件。但近代有学者对武王分封诸侯一事提出了新的见解,即西周分封诸侯的基础是在周公东征后确立的。牧野之战后,周人未能完全消灭殷商之势力,故周武王不得不分封帝辛之子禄父为商族首领,并设立三监以控制禄父;而天下的诸侯们亦不乏支持商族的存在。据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的考究,周人第一次分封诸侯还没有将势力伸到东方海滨。

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管叔等人以后周公不轨,将行叛乱。于是周公东征,进行二次分封。钱穆先生认为西周近三百年的分封大局,就是周公东征后第二次分封后建立的。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周公东征之后,商人的势力被四处分散,周人也真正的奠定了天下共主的位置。商人只剩下了一个宋国以继承祖祀,大部分族人被分散于各国;反抗周人的一些异族也得到了平叛,例如淮夷、徐戎。齐国与鲁国被重新分封到东边,将宋国包围合困。

其二,嫡长子继承制之确立

前文就粗略提到过嫡长子继承制,我们现在再来细谈。从商代的帝系来看,商人初期的“兄终弟及”已经慢慢的转变成了“子承父业”。商朝的后五世帝王全都是父子关系,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遐想:是否商朝后期就已经取消了“兄终弟及”这种继承王位的模式?兄终弟及这一模式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的母系社会,彼时,父与子并非是一族的,而兄弟之间才属同族之人,所以有了兄终弟及一说。周族的古公亶父贬弃了戎狄之俗后,立少子季历为继承人,这说明彼时周族还未有“嫡长子继承制”一说。

笔者认为嫡长子继承制是周成王时建立的。我们知道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周武王死后,继承人有几种选择。其一,武王之子,即后来的周成王;其二,武王之长弟管叔鲜;其三,武王之贤弟周公旦。但周武王抛弃长弟,而留贤明的周公旦辅佐自己,这说明此时依旧与古公亶父时期立贤之风无异。《逸周书·度邑解》中亦有武王想进行“兄终弟及”传位于周公的记载。想必嫡长子继承制是周公东征,二次分封后正式确立的一种制度。如此,天下即知周公无僭越之心,而嫡长子继承制又与分封制相辅相成。

其三,周朝建立后周人之再发展

周人之发展,并非止于武王伐纣。周朝建立后,周人坐西面东,分三路向东方进行发展与扩张:第一条线是沿黄河、洛水向东扩张,直至东岸海滨。这大概就是周公东征的路线图。第二条线是向东南方向,出武关,沿汉水而下,涉及淮水流域。这一条线路周文王经营过,后来的周昭王南征亦是走此路线。第三条路线是从洛阳出发,过太行山脉并沿其北上。这大概是周穆王北征的路线。周族之发展主要是向东逐渐的扩张,逐渐的控制中原及其周边地区。周人正是凭这一番不断拓展、开发的决心,到最后终于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王朝。

为什么周朝历史可以长达800年?

周朝国祚绵长,西周和东周前后八百年国运,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应该归功于西周初年政治家武王和周公的制度设计。西周之前的殷商和目前尚存在于文献中的夏朝,夏商两代是中国王权的初创时代,夏王和商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共主,整个华夏世界的政治格局是各自独立、各自为政的方国体制。西周之所以能从西部小邦而灭掉大邑商,与这种松散的方国体制有着密切关系。

西周灭商之后,采取了基于宗法制的分封制,全国领土被分封制联系在一起,诸侯国家与周天子有着一系列复杂的义务-权利关系,这是以往所没有的创制,宗法分封制对周王朝政权的巩固有着关键的作用。作为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经济纽带——井田制,同样也有利于王权的巩固。

第二,周公制礼作乐,也是周朝国祚绵长的重要原因。西周初年,周公损益夏商旧制,制定了一整套的西周的礼乐制度,从天子到庶人都必须遵守。礼乐制度是周朝统治的文化基础,在平民以上的阶层都形成了一种文化共识,这种共识无疑有利于加强整个国族对于周王朝统治合法性的认同。

第三,周公及时在东方区域建立政治和军事存在,为日后的迁都奠定了基础。西周初年,周公为了防备东方的殷顽民反抗,营建了洛邑,也就是所谓的成周。成周的营建,为周王朝提供了缓冲的余地,日后,犬戎攻破镐京,周王室得以东迁,到洛邑继续延续国祚。

第四,周天子并不强大的王权,使得虚君成为可能,也使得任何一个诸侯不会轻易去篡夺中央王权。西周初年建立的宗法分封制,各个诸侯国有着很大的自主权,这看上去好像是周天子没有强力控制能力,但是实际上这种制度恰好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在周天子强大时,他对诸侯国有很大的约束能力。

到了东周时代,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势力衰微,但是他仍然是宗法分封制的核心,是诸侯的大家长,这种近乎虚置的君权却没有人有能力去篡夺,如果哪个诸侯有野心篡夺这个似乎已经不强大的君权,势必遭致别的诸侯群起而攻。所以,春秋时代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很有市场,而楚国的问鼎轻重则会遭致群攻!

周朝能够延续国运800年,源自落后的生产力,道德至上以及分封制度。

生产和制造工艺集中在中央

周朝时期的最高生产力基本上都集中在周朝中央,甚至诸侯国都不具有。中央,诸侯,民众,三者之间的生产力对比相当于现在的美国,中国,非洲原始部落。生产力最直接的体现在青铜器的制造。中央掌握了最精美的青铜器制造工艺,并把这种工艺上升到神受。各个诸侯国朝贡或做出重大贡献的时候,赏赐精美的青铜器是最重要的当时。生产和制造工艺集中在中央是周朝国运长久的重要原因。

尊崇周朝中央的道德至上

周朝分东西。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东周开始的原因,不是由于平民或奴隶起义,也不是由于各诸侯国造反,而是因为西戎攻击了国都。虽然中间有深厚的原因。但主力在于西戎。楚庄王曾向中央问鼎,被王孙满以诸侯不可问鼎,周朝天命未绝,便将楚庄王逼走了。如果放在后世任何一个朝代,不打过不分高低,怎么可能一句天命未绝就退兵。

分封诸侯国巩固了中央

武王发周灭商之后,分封有功之臣,同姓王族自己五帝后人。其中以同姓王族最多。中央一方面掌握了最先进的生产制造工艺,一方面加深王权神话思想。各个诸侯国对于中央的感情不同,有亲有疏,为了利益,以尊崇中央的目的相互牵制。春秋五霸时期,每一个霸主的出现,都需要中央形式上的认可。齐桓公在具有了称霸实力之后,由中央赐予方伯称号,才真正称霸。最不把中央放在眼里的秦朝也多次获得祭肉的赏赐。

在春秋乃至战国前期,各大诸侯国由于实力相近,以尊崇中央的名义,各国不敢轻举妄动,因此东周可以获得生存。战国后期,实力平衡被打破,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一家独大,最终灭掉了东周。周朝灭亡。事实上,西周末期,各大诸侯国就已经从实力上超越了中央。几百年的尊崇中央思想深入民心和分封国的相互牵制,延续了周朝几百年国运。

标签:

更多文章

  • “拳打镇关西”的原型竟然是他!他没当和尚,却当了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们都知道,但那毕竟只是演义小说中的情节,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件事情还真的发生过,也被改编成了故事,写到了水浒传中。《野客丛书·禁用黄》云:“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自黄袍正式成为皇权象征起,穿上黄袍的,力求保之;想穿黄袍的,伺机夺之。

  • 《红楼梦》贾宝玉的小名叫宝玉,那么他的学名应该叫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中,贾宝玉名字中的宝玉二字,只是乳名而已,那么贾宝玉的学名叫什么呢。看了两篇关于考证“贾宝玉学名”的文章,一篇是周汝昌的,另一篇是胡联浩的。周汝昌先生在《红楼夺目红》中,以“神瑛侍者”“绛珠仙草”的传奇故事为依据,比较谨慎地推断贾宝玉的学名也许叫“贾瑛”;胡联浩先生在《红楼梦隐秘探

  • 陈国田氏通过八代人的努力 最终成为齐国的新主人 田氏代齐时为什么无人反对呢,田氏代齐后齐国原先的君主是什么结局?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田氏代齐是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的事件,在历史上是件非常震憾的事。原本地位并不显赫,甚至卑微的陈田氏通过八代人的努力最终登上齐国的权力顶峰。田氏代齐时,为何无人反对呢?田氏代齐后,齐国原先的君主是什么结局?田氏的崛起韩、赵、魏三家的大夫把国君废掉,自立为诸侯,而且得到了天子的正

  • 他逼死老婆,还要跟尸体离婚,后来他竟然做了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徐娘半老这一成语形容女性虽然青春不再,但仍然十分美丽,但是这一典故却有一个不那么美的史实,骄奢淫逸的徐昭佩,最终因为自己的作为,尝到了自己的苦果。萧绎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简文帝萧纲的弟弟。萧绎出生于天监七年(508年),当时父亲萧衍已经做了六年皇帝。生于帝王之家,萧绎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才华也极其出

  • 假设一下,如果武则天出生在别的朝代,是不是也能有机会当上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在我国古代,女性地位比较卑微,因此不用说做皇帝了,就是与男人平起平坐都是很难的,也就是多亏了唐朝富庶思想开放,如果换个朝代,武则天还真不一定能上位成功。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在古代“三纲五常”盛行的年代,女子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一个女人当皇帝更是人们想都不敢想的,其实武则天在唐

  • 拖着带病之躯参加考试,皇帝欣赏他,从第七提至第一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民族气节从来都是支撑着我们的信仰,在面对绝境之时,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不论是哪个时代,这种勇气都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说起文天祥,都会想到一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说,文天祥誓死抗战,不愿意投降的民族气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遗产。那么,文天祥本是一介文官,怎么会走上抗

  •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白莲教能推翻清朝,真假?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清朝有两次比较大的民间起义运动,一次是我们熟悉的太平天国,另一次就是白莲教运动。我们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白莲教这个帮派,他们装神弄鬼,反抗朝廷。实际上,白莲教历史悠久,而且让清廷损失惨重。白莲教,跨越多个中国史上朝代的一个秘密民间宗教组织,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包括弥勒教在内的其他组织的内容,但一般认为主源

  • 鲜为人知的秦始皇死亡的真相。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秦始皇的死,史书上只有一句“暴毙”二字,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推断,他的死或许跟赵高有很大关系。公元前210年,千古一帝秦始皇死于第五次东巡途中。关于这位帝王的死因,历史上争议颇多。目前在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说是死于疾病,另一种说死于非命。第一种说法认为,《史记》中关于秦始皇死因的

  • 秦朝时期的徐福是否真的到达了日本,对日本又有如何的影响?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秦朝时期徐福受秦始皇命出海寻找长生药,却在多次返回无果后音讯全无,有传言说徐福到了日本,从此在那里定居。据台湾学者彭双松先生统计,日本各地与徐福姓名联系在一起的墓、祠、碑、宫、庙、神庄等遗址有50余处,登陆点20余处,传说故事30余个。这些遗迹与传说虽不全是真实的,但也与史实有所关联。公元前210年

  • 相比于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这一手玩的更绝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说起宋太祖赵匡胤,我们都知道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著名典故,但是在文学家冯梦龙记载中,却有一段更神奇的故事,远比前面说的两件事更神奇。大宋初创,宋太祖赵匡胤遇到了与汉高祖刘邦同样的问题,就是到底如何管束那些功高威重的将军,使其不致于危及新到手的皇权。当然,这时候,历史毕竟又演进了千年,华夏人事变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