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科举和现代高考两种比起来哪一种更为公平公正?一生中没有比高考更为公平的事情了

古代科举和现代高考两种比起来哪一种更为公平公正?一生中没有比高考更为公平的事情了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169 更新时间:2023/12/31 20:05:40

高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古代的时候科举更是如此,只要在科举中取得名次可以说是光宗耀祖了,那这两者相比起来哪一种更为公平公正呢?

古代的“高考”难度非常大,程序繁多,光是大的考试,其完整程序就有三级:乡试(省)→会试(中央)→殿试(皇帝),当然各个朝代也略有不同。

乡试是科举的第一级大考,全省考生统一集中到省里考试。但并不是所有考生都有资格参加乡试的,首先你得通过童试成为秀才,然后再通过岁试、科试,接下来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通过乡试就能成为举人,复读了20年的范进就是卡在这个坎上过不去,才会在中举后太兴奋疯了。举人之后可以参加会试,会试需要去京城考,所以古代才有“进京赶考”一说。

通过会试后就成为了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最高级的考试殿试。殿试的考场设在皇宫,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殿试的考生就是进士,进士分成三甲,一甲进士极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进士同进士出身,一甲进士极第只有三人,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进士差不多有百十来个,三甲进士二三百个。

把这些贡士们分个一二三等,有一个成语叫连中三元。这三元指的就是举人乡试第一名解元,然后礼部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连中三元就是参加科举考试都是第一名。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中,能连中三元的,也就十几个,一个朝代几百年只有几个人,可以连中三元。

古代没有毕业这一说,考中了秀才就是有了功名,没有考中就还是童生。多大岁数考中秀才就多大岁数摘掉童生帽,所以那个时候就会出现爷爷和孙子一块儿提着考篮进考场。

虽然相比现代,古代科考更注重文学类,考试内容也非常多,比如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就包括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经、进士两科作为唐代科考的主要科目,只要想走上仕途的古代文人基本都要考。而考这两样科目需要掌握什么知识呢?你可能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大约40多万字的文史资料。

由于科考内容繁多,也就出现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也就是说,比起明经,进士还要难考得多,五十岁能考上就算年轻有为了。后来名垂青史的唐朝诗人里,进士考试落榜的一抓一大把,如“诗圣”杜甫也没考上。

在古代,即使参加了终极考试——殿试,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唐末诗人罗隐,因为长得丑,“十试不第”;而被誉为“花间鼻祖”的温庭筠,因为长得丑也屡试不第,直到65岁才谋得一个国子助教的小官;明朝时,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次做殿试官,原定状元郭翀就因为相貌不够惊人,被朱元璋弃选,转而钦定了外貌气宇轩昂的吴伯宗为状元。

古人的科举考试要追溯到隋唐时期,它历经了1300多年,是世界上延用时间最长的考试制度。看过古装剧的人“世袭”这个词不会陌生,即在朝为官的大臣,所受的官职、俸禄,受封的土地,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爷爷传给父亲,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这就导致了有才能的人无法得到重用,不能报销国家,直到隋唐时期,这一现象才得到改善,科举考试应运而生。在科举考试制度下,全国考生不分地域,可以凭借自己才华,公平竞争,进入了良性循环。寒门学子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也有机会改变命运,谋得一官半职,造福一方百姓。

古代考生交完试卷后,考官不能直接观看,为了防止某些官员任人唯亲,所有试卷都要经过专人一字不差的抄写一遍,再交由考官审阅。为了让考试更公平,如果家中有人坐了监考官,其所有亲属都不能参加此次考试,也是为了彰显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古代对于考分一样的考生,若难分仲伯,优先录用寒门学子。这一点虽然是不成文的规定,但确实让出身寒苦的人得到了实惠。

古代考试,考生进入考场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查,从头发辫子到鞋底一一排查,甚至连屁股都在审查之内。考试过程不能擅自离开座位,对于浑水摸鱼者,一旦发现其作弊,面临的将是杀头。到了清朝时期,一些胆大妄为的考生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铤而走险,将事先准备好的手抄小书带入考场,对于这种藐视《大清律例》的做法,一经发现,很可能会株连九族。

在古代,由于交通问题还有身体问题,许多人都没法参加科举考试,而高考却没有这样的难题,学子不用跋山涉水去参加考试,也不会因为身体问题,禁止参加高考,只要你想,就能考,相比之下,现代高考就公平多了,评分标准简单,用分数说话,阅卷过程也比较公平公正。

标签:

更多文章

  • 严嵩那么受宠,为什么还是被嘉靖帝抄家?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嘉靖帝在位46年,是明朝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历经13任首辅,而严嵩一人就担任了19年首辅,嘉靖这么信任他,只要他没有做出出头的事情,是不会处置他的。是什么让嘉靖痛下决心,处置这位位极人臣的红人?史书中记载,严嵩被列为明代的六大奸臣之一,这其中必定有一定的依据。现在的很多影视作品中有很多都对这位奸

  • 末代皇帝溥仪有一个习惯一直到了九岁才改掉 这个习惯只有他的奶妈能解决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国没落也是在清朝时期开始的,其中最大的罪魁祸首便是垂帘听政的慈禧,每天都只顾着自己享受,从来不顾百姓的死活,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动不动就割地赔款,导致了大量资金和疆土丢失。那个时期的光绪皇帝虽然是皇帝,但是他一来没有子嗣,而来没有实权。所以光绪皇帝也基本上就是一个傀儡皇

  • 抗战时期的时候日军头盔上为什么会有一层网,这类似渔网的东西在实际战场上有什么用?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对我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罪行,数以万计的人民惨遭毒手,这些事情会一直铭记于人们心中。不过,按照道理来说日本是一个不足为惧的弹丸小国,但为什么这样一个小的国家不仅侵入了我们的国家还在我们的地盘上作威作福了很多年?说到底跟国家的发展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其实日本人也是非常聪明的,他们的一些

  • 蜀汉灭亡后 五虎将的后人结局如何了?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三国时期,刘备之所以能够割据一方,成为一方霸主,自然离不开一干文臣武将的鼎力相助,尤其是五虎将所流传下来的故事也是让人热血沸腾,然而正史中所记载的他们的后人又如何呢?关羽后人(关平、关兴、女儿)长子关平,战败后与关羽一同被擒被杀,很多关帝庙中也供奉着关平,在演义和民间流传中,关平为关羽的义子,然而在

  • 丁固曾经救了刘邦一命 为什么刘邦称帝后反而会杀了这个救命恩人?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汉高祖刘邦从一个小小的亭长一路升到皇帝的位置不得不承认他的能力,但他这个这个人在大多数人看来就是一个小人无疑,对待与自己有恩的人也是直接斩杀。项羽战败后刘邦向项羽的旧部下,以及楚人释放一个信号,他不再问罪于那些忠于项羽的人。可以说,在处理项羽旧臣的方式上,刘邦近乎完美。但是有一件事让人意外,丁固是项

  • 同样是丞相,陆逊为什么不如诸葛亮有名?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谈到三国,我们总是津津乐道,后世人对三国非常的痴迷,在三国乱世中,出现太多太多的英雄人物了,可能这就是乱世出英雄吧,对于他们的事迹我们背得比课文还熟悉,相信很多人都喜欢诸葛亮,像三顾茅庐,舌战群雄等,今天我们来说说陆逊,同样是当时期的丞相,那诸葛亮为什么名气比陆逊高很多,甚至是有天壤之别呢?陆逊丞相

  • 明知耗尽国力,但诸葛亮为什么还坚持六出祁山?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在整个三国时期,尤其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为例,诸葛亮成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在赤壁之战中,正是诸葛亮的出现并帮助孙刘联军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自此之后,按照隆中对的方针,刘备西进益州,占领了两川和汉中的部分地区,从而顺利建立了蜀国。但是在整个三国历史的中后期,诸葛亮却一直的在北伐中原、匡扶汉室。具体到

  • 他是民国总统曹锟的弟弟,号称财神爷,为什么最后狂嚼大烟自杀?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曹锐就是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的弟弟。曹锐是一个很有“潮”范的人,他有一张清瘦的脸庞,鼻子底下,留着一个又浓又密胡子尖长长的牛角胡。牛角胡的发明人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这种干练而趾高气扬的牛角胡,可以让人显得非常狂傲,国内的军阀对这种拉风的胡子,尊崇一时,而成为那些军阀们的标配,甚至可以说,你不留牛角胡,

  • 唐朝每晚需临幸9名嫔妃,对比现代青年,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封建帝国的繁华强盛顶峰,应该就是唐朝了,那个时代不仅经济富足,人们的思想也是十分开放的。唐朝是一个兼容并蓄的王朝,可以说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现在很多人都向往那个遥远的年代。唐朝非常的人性化,这个在对待女性问题上,表现的非常的突出。当时的女性婚后如果觉得生活不够美满,可以主动提出离婚,这在以后的封建

  • 让韩世忠名扬千古的黄天荡之战是一场败战 为什么却称黄天荡战役是一场大捷?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公元1130年,宋军在长江黄天荡东西水域,截击金军归师。金军欲返回北方,韩世忠率兵堵截,金军火攻突破后成功返北,对南宋来说这是一场失败的战役。黄天荡之战明明败了,为何还说是大捷?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以至两帝被挟,靖康成耻。后赵构承接父兄之业,于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建立南宋,是为宋高宗。北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