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逼寡妇改嫁,减科举名额,这个明朝太监的改革意欲何为?

逼寡妇改嫁,减科举名额,这个明朝太监的改革意欲何为?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215 更新时间:2023/12/20 10:05:04

文/沧溟道人(明清史研究原创团队)

《亚洲华尔街日报》曾经开列过一份“千年来全球最富五十人榜单”。名单中除了和珅这种家喻户晓的巨贪之外,还有一个明朝太监——刘瑾。不熟悉历史的朋友恐怕会奇怪,刘瑾是何许人也?怎么会如此家大业大?的确,刘瑾虽说是明朝权阉之一,备受明武宗朱厚照宠信,但与魏忠贤等人相比,名气并不算大,但在当时,刘瑾这人,却有一个极其响亮的绰号:“立皇帝”。

所谓“立皇帝”的意思是,在当时的大明朝,刘瑾的权力已几乎与皇帝朱厚照等同。朱厚照是出了名的“顽童天子”,偷懒不上朝的时候,刘瑾甚至敢站在大殿的东北角,面向西南,堂而皇之的接受百官的作揖之礼!中国古代讲究帝王“南面而坐”,而刘瑾则是“南面而站”,这岂不就是一个站立着的皇帝吗?“立皇帝”的外号,也就由此而来。(刘瑾西南向倨立,鸿胪寺唱:“各官叩头。”各官起身,鸿胪唱:“向东作揖。”)

(明武宗朱厚照设立的“豹房”令牌)

刘瑾总督团营,而且天下奏章都得打他这儿过,有了这等大权柄,自然会借此牟利。他广开财路,官员进京述职,都要向他交纳一笔二万两的纳银,不交的统统打入大牢,至于其他侵占田地、开皇庄之类的事,更是不胜枚举。不过,刘公公是一个有追求的太监,他的梦想并不只是抓钱抓权而已,早在初入宫的时候,他就确立了自己心中的偶像:王振

按说王振太监也不是什么好人,他引发了土木堡之变,明军主力全军覆没,皇帝朱祁镇也被俘。这种人有什么值得崇拜的?你说你崇拜郑和也比这强啊……可刘瑾就是佩服他,现在想来,大约是有点“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的意思吧。确实,刘瑾不仅追求权力,还追求一样虚无缥缈,却更加长久的东西,这就是名声。

想青史留名,那可太困难了,刘瑾连内书堂都没上过,文化程度很低,想来文的,来不了;想来武的,好像也没那个本事,不过很快,在狗头军师们的帮助下,刘瑾终于找到了一条成名之道:变法!

遍览中国历史,哪一次变法不是轰轰烈烈,像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无论成不成功吧,至少是人尽皆知。刘瑾也想这么干,一来,为的是求取名声,二来,当时的明朝,积弊也确实太多了。于是,正德年间,一场以刘瑾为主导的改革变法,大张旗鼓的开始了。

刘瑾的变法,到底变了什么?这其实是个谜团。《明史》上虽然说他改了“吏部二十四事,户部三十余事,兵部十八事,工部十三事”,却没说清楚这些都是啥事。不过,虽然这些事没记清楚,却有另外三件事,被清晰的记录下来了。

其一,是“悉逐京师客佣”,也就是说,把当时在北京城的“流动人口”,全部赶出城去。明朝初年倒是有类似规定,百姓没有路引,不得擅自离开原籍,京城更应当严格,可到了正德年间,刘瑾这么搞,虽不能说是倒行逆施,但也确实有点逆势而动的意思了。第二条改革措施就比较神奇了:“令寡妇尽嫁”。不许寡妇守寡?这是什么意思?明朝可不像现在这么开放啊,你“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让寡妇全都嫁人,把礼法置于何地?怎么堂堂大明,连守寡都不让了?那些道学先生,当然纷纷大摇其头。第三条措施更厉害:“丧不葬者焚之。”好嘛,连下葬的事儿都管,刘瑾公公这是要提前五百年,推行火葬的节奏了?

这三条措施一颁布,端的是京城大乱,那些“流动人口”,比如磨工、卖水的小贩之类,当然群起抗议,数千人聚集在京城东郊,扬言要打死刘瑾,吓得刘瑾赶紧找个替罪羊杀掉,取消了这条律令。

刘瑾干的最恶劣的一件事,恐怕当属修改进士录取名额。当时刘瑾的亲信焦芳,最歧视南方人,常说什么“南人不可为相”,他就撺掇刘瑾,缩减南方进士的名额,同时,增加陕西、河南等地的录取名额,改变了原定的南北榜人数。如今的高考,号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明朝的科举,录取人数更是少之又少,这么一改,不知道伤了多少南方举子的心!

刘瑾为什么要这么乱折腾,我想,还是与他的宦官身份有关。刘瑾不是内书堂出身,没受过什么教育,因此,对“礼教尊严”没多少认同感。而太监又是注定无后的,他没有牵挂,更不必担心身后事,自然会更加肆无忌惮了。

不过,刘瑾的倒行逆施并没有持续多久,刘瑾事败之后,李东阳张永合谋,判了他一个“谋反律”的罪行,凌迟枭首。这个横行一时的太监,最终还是被千刀万剐了。

参考资料:明史、见素集、皇明经世文编、明史纪事本末

标签:

更多文章

  • 和珅的生活到底有多奢侈,他死后家人又是如何的结局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文/山鬼(明清史研究团队原创作者)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在和珅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皇帝赏识他的时候,他可以为虎作伥,狐假虎威的挟权弄私,可一旦皇帝这头大老虎饿极了,就会回过头来把这头肥嫩可口的狐狸一口吞下去,连渣滓都不剩。可是在和珅被匆忙赐死之后,他的财富还有他的感情生活以及家人后代的境况,却依旧留给

  • 《红楼梦》为什么“金陵十二钗”?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翻开《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里,能看到《金陵十二钗》的出处:“……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是明确的出处。金陵不用说,大家好像大都认可指的是南京。钗:本来是指妇女的头饰,后来用于称呼女子为”裙钗“或者”金钗“。

  • 水浒传里恶人多,有的一作就死,有的居然上了梁山做好汉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民间有句这样的话:水浒里坏人比好人多,梁山上恶人比善人多。这话颇有几分道理。在水浒中,诸如郑屠、蒋门神之类的坏人比比皆是。就算是梁山好汉当中,恶人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善人。本文介绍这位梁山好汉就是明显的一例。他绰号船火儿,名叫张横。船火儿张横是干什么的?混江龙李俊在介绍他时,有句话说的再清楚不过,是“

  • 民国第一民主斗士:血债必须用血来偿!然后他就死了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民国大师系列(18)》闻一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报考清华大学预备班。当年的作文题目是《多闻阙疑》,正好暗合“闻一多”的名字,自然激发了他的灵感,文章写得汪洋恣肆,赢得了众考官的一致赞赏。可惜的是,闻一多除了作文非常好,别的科目都水平一般,按清华的招生标准,是不能录

  • 中国历史上共600多位状元,这个状元那方面能排第一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自古朝中有人好做官,考场有人同样也能助你一臂之力,比如大明朝的第八位状元曾棨(音同“起”)。其实,这一科的考官里面,都跟曾棨没什么关系,有关系的是另一位考生——刘子钦。这位刘同学可不是一般人,在前一年的江西省乡试中,一举夺魁,是名扬天下的江西大才子。殿试的主考官是大名人解缙,也是江西人,对这位才华横

  • 他本是一名外交官 却单枪匹马灭了一个国家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汉朝有一句名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让人听得血脉偾张,豪气万丈。实际上,汉朝远远没有这句话渲染的那么强大。否则的话,汉朝皇帝就不会把包括王昭君在内的宗族女子和大量财物送给匈奴人,换取边境的安宁与和平。真正强大的国家还得是唐朝。这里举一个例子。唐朝贞观年间,出了这样一位人物——王玄策。王玄

  • 赵惠文王和和氏璧的故事,他是个如何的人?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公元前283年,此时正是战国时期,秦国是秦昭襄王当政,赵国是赵惠文王当政,两国之间因为一块“和氏璧”,发生了一段小小的摩擦。作为事件中心的那块和氏璧,到底是什么宝贝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有那种天下至宝,是很美的美玉,因为品质实在太好,还被奉为“无价之宝”和“天下所共传之宝”。除此

  • 能让慈禧晚年常常为其痛哭落泪的人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但是慈禧觉得自己并不快乐,而这些不快乐也不能对别人说。到了晚年,也许是压抑得太久,她开始跟一些她认为亲近的人唠叨自己的过去,也慨叹自己的命运。后来我爷爷到宫里去看望他姐姐隆裕的时候,隆裕亲口告诉他:“其实老太后(慈禧身边的人对她私下的称呼)并不快乐,她的难处是我们外人想不到的。就像宫里很多人都传言老

  • 二战秘闻:25万德军入藏后为什么神秘消失?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在德国纳粹如日中天时,希姆莱便组织了一支部队去寻找地球轴心,据说那地球轴心有无穷的力量,能颠倒生死,希姆莱希望这支不队变成“不死军团”。但是这支25万人的德国精英却神奇消失了,许多人都认为这是最后的纳粹,他们到底去哪了呢?入藏的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的西藏远离战区,躲过了战火与硝烟,但并没有

  • 揭秘:清朝为什么喜欢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导读:流放是对有罪之臣的一种惩罚,主要是在流放的过程中能够让他好好反思自己的错误,如果表现的好还可以重新得到重用。流放的地方通常都很荒凉。但是在清朝有一个奇怪的传统,他们喜欢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究竟是为什么呢?在许多反映清朝生活的历史剧中,经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