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宰相的职能是什么?为什么能让皇帝畏惧呢?

宰相的职能是什么?为什么能让皇帝畏惧呢?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434 更新时间:2023/12/21 8:32:40

你真的了解宰相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是什么样的官职能让朱元璋、康熙这样的皇帝畏惧?这是一个大家熟悉的官职—宰相,大家会说明清不是没宰相了,不过人们经常称殿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到底对不对,那么宰相又为什么让皇帝畏惧呢?

宰相的职能,主要是辅佐皇帝处理日常事务的,在我们的印象里皇帝权力最大,皇帝谁都不怕,其实不是这样的。秦汉时期的宰相是和皇帝分庭抗礼的,宰相的权势是极大的。秦汉的宰相,应该说是丞相和相国(邦),他们有一项权力—开府,这是当时高级官员的一项特殊权力,高层官员正是依靠这项权利限制皇权,让皇帝畏惧。

开府指高级官员可以建立府属并自选僚属,选拔僚属有个专门的名词叫辟。我们常说两汉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其实少说了征辟,征是皇帝直接征召的官员,辟是具有开府资格官员招募的僚属。像东方朔他就是征,是皇帝选拔的,杨修他就是辟,是丞相选拔的官员。这些僚属直接听命于所聘之人,这样丞相就有了自己的班底,权势不容小觑。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会发现一个细节,荀彧是不怎么随曹操出征的,他主要是在后方,荀彧的官职是尚书令,是内朝的官员,属于皇帝这边的,这也是他反对曹操封国公的重要原因。

宰相除了可以开府以外,还有就是处理日常政务。秦汉时期的皇帝可不直接处理日常政务,事情都是丞相处理的,皇帝没有丞相知道事情快,有什么大事,是先报告给丞相,丞相再报告给皇帝。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丞相有欺上瞒下的机会。另外这样丞相的威望就树立起来了,皇帝勤政倒还好说,如果是秦二世那种的,大权也就旁落了,而这在当时并不是丞相侵权,而是皇帝自己放权。

正是因为丞相权力太大,历朝历代不断在缩减宰相的权力,汉武帝设置内朝分割丞相的权力,甚至在驾崩前设置顾命大臣时把丞相剔除出去,而让御史大夫桑弘羊当了顾命大臣,分化了外朝。东汉末年丞相权力得以恢复,代表人物就是曹操和诸葛亮,不过二人死后,丞相权力立马被夺回, 丞相这一官职也成了历史名词。两晋南北朝时期就是群相制度了,当然还是有区别的,世家大族把握朝政,宰相依然威胁皇权。隋唐稳定后,宰相制度也是来回调整,本来的宰相是三省长官,后来因为庶族地主崛起,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逐渐成了宰相,本来是低级官员加衔参政,后来变成了宰相,两宋沿袭了这一规定。元朝的中书省长官又成丞相了,这是学南宋的,南宋末年的宰相是左右丞相,很难想象一千多年后的宰相竟然回到了秦和汉初的时候。元朝的宰相是专权的,元朝皇帝忙于争夺皇位,也没工夫管别的事,大事都是丞相的。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对于元朝的这一制度很不满,他的意识里皇帝就应该说一不二,还有大臣敢反驳皇帝,简直大逆不道。丞相胡惟庸也因为朋党被皇帝找理由杀了,丞相制度废除了。这里就是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看到的,说我国以后没有了丞相制度。那有人会说丞相和宰相还是有点区别的,没丞相是不是有宰相,所以很多影视剧就把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和清朝的军机大臣成为宰相,90年代的大陆风靡了一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面就是设定刘墉的官职是大学士,但人们称之为宰相。

这里我们要搞清楚一点的,西汉将丞相改成了司徒,人们就认为司徒是宰相,后来从魏晋开始,宰相是中书令、侍中、尚书令这些人,唐朝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到了南宋末年宰相又恢复成了丞相。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些官职被我们称之为宰相,是有条件的,就是他们都是外朝的官员,而且是法定的行政首脑。明朝的法定行政首脑是六部尚书,清朝是内阁大学士。历史上大学士是宰相的主要是宋朝,不过那是加衔,首相加昭文馆大学士,次相加集贤院大学士,宰相出京加观文殿大学士,这是宰相的兼职,不是他的主要官职。

明朝的大学士和宋朝的有什么区别呢?明朝大学士法定官阶是正五品,六部尚书是正二品,大学士是朱元璋仿照宋朝设置的,可是味道变了。宋朝的殿阁大学士都是二品的官员,即使是翰林学士也是三品,都是紫衣高官,而且是宰相的加衔,很尊贵的。朱元璋设的不是让这些人当宰相的,是当他秘书的,就是帮他给奏折分分类,划划重点,让皇帝知道轻重缓急。明成祖朱棣开始提高这些人的待遇,给了他们尚书衔,后来还有三公、三师的头衔,这样大学士成了一品官,地位是上去了,可是没有赋予他们宰相的权力。虽然后来又有了内阁首辅,次辅的称呼,但他们和前朝的宰相比差别大了去了。

前朝的宰相是由封驳权的,认为皇帝处理得不对,可以不拟旨。有人会说那皇帝自己不会写吗,皇帝可以自己写,不过未经宰相们同意的圣旨,下达后反对的官员会很多,皇帝也就成了昏君的代表。宰相和皇帝其实是合作关系,类似于今天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唐中宗就自己任命了很多官,这些官没有经过中书门下,被人成为斜封官,很受人轻视。明朝大学士的权力是票拟权,就是看完奏折写个意见让皇帝批示,这性质完全不一样了。之前是皇帝和宰相们讨论后才拟旨,不对的地方还要修改,现在倒成了皇帝决定对不对了,这限制权就没有了。明朝只有张居正当内阁首辅的时候敢对六部颐指气使,那是当皇帝老师都成了皇帝的噩梦,皇帝都害怕,六部大臣敢怒不敢言,不过当时人人都是不服气的。

刚提到了明朝的大学士不行,而清朝的大学士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首脑,他们能不能称为宰相。在清朝民间的确有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军机大臣有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的说法。其实很多人是因为不懂而这样说的。清朝大学士就像汉武帝设置了大将军大司马之后的丞相,有名无实,皇帝有啥事压根就不找你,天下大事直接给内朝的官员。清朝也是这样,开始的时候处理大事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设置了南书房,雍正设置了军机处,这些都跟内阁没关系。清朝内阁的权力主要是发圣旨,这可不是大家日常见的,这是大事的圣旨,比如皇帝登基,立皇后、太子之类的,日常事务不发圣旨发廷寄,廷寄归军机处管。清朝皇帝抛弃内阁也是有原因的,明朝皇帝是在前三殿活动的,内阁离得近。清朝皇帝就搬到乾清门后面了,这下内阁就远了,一远做事就不机密了。明清皇帝搞特务统治,不喜欢不保密的部门。

清朝内阁大学士不是宰相,军机大臣更不是。军机大臣就是跪受笔录而已,完全不能发表意见,就是一个机要秘书,怎么能算宰相呢。 明清两代之所以他不设宰相,是因为宰相权势太大,对皇权威胁很大。历史上废立皇帝的宰相太多,这些人都成了权臣的代名词,谁要是被人说成行伊(尹)霍(光)故事,那就倒霉了。北宋富弼当年就是被夏竦将信中的伊周改成了伊霍,而舆论哗然,不得不自请降职出宫。周公是因为儒家把他捧成了元圣,没人敢说他的不是,其实他和伊尹霍光在皇帝的心里是一样的。

宰相制度是对于皇帝是一种束缚,但是对于国家而言是有利的。它可以有效地限制皇帝的权力,避免皇权过大出现危害国家的事。不过这你要用,你想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辽的时候,如果宰相们动用了宰相的权力那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明朝万历年间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官员少了一半多,如果有宰相,至少五品以下的官员不会缺位,国家的基层不会乱。清朝如果有宰相,也不会出现慈禧的专权。宰相制度的消亡也是和历史发展有关的。

中国是从贵族政治过渡到官僚政治的,从大臣和皇帝共同处理国家,到大臣听命于皇帝。隋唐时期庶族地主开始冲击贵族政治,五代十国军阀们又把世家大族给毁了,贵族形不成对气候了。两宋时期虽然有恩荫制度,不过除了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一家三代宰相外,很少世家出现了。宋朝官爵也不许世袭,明朝是不给大臣封爵,大臣只有勋,最高上柱国,除了和朱元璋打天下,朱棣造反的以外其他人都没有爵位,清朝本来不给汉人官爵,张廷玉是第一个,清末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是因为军功,纯靠行政业绩像封爵那是不可能的,清朝二百多年就张廷玉一个人是靠行政业绩封爵,不可复制的。

南宋开始因为理学的盛行,皇帝的权威被不断加强,皇帝逐渐萌发了独尊的念头。明清更是付诸实施,明清的皇帝已经形成了自己说出的话,做出的决定不许任何人反驳。宰相制度无疑是皇帝们不想不愿看到的,宰相虽说是臣下,可是因为法理上给他的权力,使他可以不惧皇帝,皇帝在宰相面前不能为所欲为。朱元璋看似很强悍,他杀胡惟庸也是看到了胡惟庸身边已经有一个团队了,自己不是那么好指挥了。清朝还是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像鳌拜那样的就已经具备了宰相的权势,可那不是法理上的,如果康熙学前人设置宰相,那他想处置鳌拜就没那么容易了。

电视剧里往往觉得官居一品就是宰相了,其实古代官居一品不是宰相的很多,唐朝的宰相才三品,一品都是荣封,都是当了好多年宰相的人。明朝的大学士和清朝的军机大臣,其实是皇帝的秘书,类似于前朝的翰林学士,称呼他们为宰相,也不过是种敬称,他们的权势离宰相还远得很。

标签: 宰相朱元璋

更多文章

  • 关羽为什么听从徐庶,却总是不服气诸葛亮呢?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关羽

    刘备得到徐庶后,作为谋士的徐庶不仅受到刘备的信任和器重。同时也深得关羽的认可,所以徐庶一开始就能调动关羽,但是后来诸葛亮刚投向刘备时,诸葛亮在用关羽时就不那么容易,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这是因为关羽的性格所导致的,关羽的性格是敬下而傲上,意思就是对下面的人非常好,但是对于上面的人却非常的傲慢,他也看不

  •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司马懿不趁机追击灭了蜀国呢?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诸葛亮

    看过《三国》的人应该都知道,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一对相爱相杀的欢喜冤家,偏偏你有你的深谋远虑,我有我的足智多谋,谁也不怕谁,谁也无法彻底战胜另一个 。直到诸葛亮敌不过时间和病痛先一步离世,这个局面才被打破。司马懿一边觉着心腹大患没有了,自己该无往而不利了,一边又为了少了那么一个惺惺相惜的对手而泛出点儿悲

  • 蜀汉灭亡后东吴为什么还能坚持十七年 全靠此人坐镇东吴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蜀汉,东吴

    对东吴十七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引言平生心事付悠悠,风雨燕南老楚囚。故旧相思空万里,妻孥不见满三秋。绝怜诸葛隆中意,羸得子长天下游。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有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最终经过多年的战争,天下分为了三个国家,但战争依旧没有结束,只不过战

  • 聊斋志异-紫花和尚篇讲了什么故事?原文是怎样的呢?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聊斋

    聊斋志异《紫花和尚》原文诸城丁生[1],野鹤公之孙也[2].少年名士,沉病而死,隔夜复苏,曰:“我悟道矣[3].”时有僧善参玄[4],遣人邀至,使就榻前讲《楞严》[5].生每听一节,都言非是,乃曰:“使吾病痊,证道何难[6].惟某生可愈吾疾,宜虔请之[7].”盖邑有某生者,精岐黄而不以术行[8],三

  • 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刘禅的儿子竟然殉国!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古代,蜀汉

    道理很简单,好比正反两面,相得益彰。同理,有站出来殉国的,自然就有躲里面献国的,历来都是如此,总要有人这么做,不是吗?无疑,刘禅的儿子选择了前者,挺身而出,高风亮节。反观刘禅一声不响,来了一出乐不思蜀的好戏,流传千古,遭人指点。两相对比之下,更显危难时刻所需要的精神,亦或者责任、担当,却是一目了然,

  • 揭秘:诸葛亮到底是忠于汉室还是忠于刘备?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亮,三国

    笔者认为诸葛亮既不愚忠于刘备,更没有忠于汉室,而是通过择主刘备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是东汉时期正统的思想意识形态,对于当时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是奋斗的最高目标。东汉末年,之所以有很多士人隐居山林,并不是不想“治国、平天下”,而是情势所迫,

  • 古代真的有“截杀官员然后冒充上任”这种事发生吗?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古代,清朝

    这类“截杀官员然后冒充上任”的奇事,最出名的就是清代小说集《虞初新志》里的“雷州假太守”故事:明朝崇祯年间上任路上的雷州太守,突然被一伙强盗截杀,然后这伙强盗拿了太守的上任凭证,大模大样冒充太守去雷州上任,工作竟然比真太守还出色。以至于从上司到老百姓,都对这伙人敬服有加。直到后来穿了帮,七名强盗被法

  • 清朝妃子不是精挑细选吗 她们留下的照片为何那么丑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妃子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清朝妃子的故事,欢迎关注哦。看着清朝的旧照片里,各位皇帝的妃子们的合影照片,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冒出:周星驰在“鹿鼎记”里的一句感慨:“皇上,您也不容易啊!”这就难怪传说中的同治皇帝,实在是受不了宫中的寂寞,向往外边的精彩,经常微服出巡紫禁城外的“八大胡同”,逛窑

  • 历史上真实的三顾茅庐,真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吗?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三顾茅庐,三国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人物,他的才华让刘备愿意礼贤下士,三顾茅庐。后来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并最终帮助他建立起了蜀国。这个历史典故在中国可谓是流传千古。那么历史上的三顾茅庐是什么样的?真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第一种说法

  • 朱元璋赏赐过几面免死铁券?最终为何只有两人善终?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明朝

    说到朱元璋,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免死铁券,又称免死金牌,在文艺作品中,这可是件“威力巨大”的东西,家里有此物者即使犯了死罪,也可凭此免去一死,就连皇帝也无可奈何。例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紫砂记”中,恶霸班得五仗着家里有皇太极赐下的免死金牌而横行霸道、鱼肉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