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宋代十分流行火葬,背后有哪些原因?

宋代十分流行火葬,背后有哪些原因?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020 更新时间:2024/3/18 13:09:40

由于受到传统的入土为安思想观念的影响,古代人们都习惯用土葬,火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得到发展和普及。

直到五代十国时期,火葬渐趋流行,两时期,火葬蔚然成风,并且一直延续至元代,成为我国历史上火葬最为鼎盛的时期。期间,火葬虽然受到了政府的各种禁令,但是效果不佳、屡禁不止。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般人认为是因为当时佛教流行,而佛教的风俗就是火葬,中原受此影响,遂流行起火葬来。仔细考究,这并不合理,火葬的出现固然与佛教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一、认为火葬习俗是佛教兴盛之结果的看法失之片面

火葬是古印度常见的一种下葬方式,自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圆寂之后火葬,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都纷纷效仿此做法。

之后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与中国本土社会意识相融合,

更好地被社会广大阶层所接受和认可。宋代以来,佛教被宋明理学所吸收融合,成为了统治者进行思想统治和社会教化的工具。佛教也逐渐变得本土化、世俗化。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展现了南朝时期人们信奉佛教,大肆修建庙宇,佛教兴盛的场景。

佛教的习俗火葬通常是寺院举办的,随着佛教影响力的扩大以及信徒的增多,由此将宋朝火葬的盛行和佛教的兴盛联系起来并不是没有道理。然而,仔细琢磨就会发现,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其中也有不少统治者大力推崇佛教政权,但都没有出现过火葬盛行的现象。所以,简单地认为火葬习俗是佛教兴盛之结果的看法,终归是失之片面的。

一方面,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环境下,土葬和火葬两种丧葬方式在意识观念上存在冲突。仅靠佛教和宗教信仰一时兴起的火葬,比起长期被人们认知的传统儒家伦理思想是不具有普适性的。

另一方面,宋朝的统治者是传统丧葬制度的忠实拥护者和践行者,面对火葬的蔚然成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以及传统的丧葬礼仪制度得以继续,皇帝曾颁布诏令明确禁止火葬。

所以即使当时的统治者大力推崇佛教,但并不意味着支持和鼓励火葬,反而持反对和禁止的态度。而且统治者认可的是佛教与儒家思想相互相融共同的思想和意识形态部分,佛教与火葬之间并不存在太大的关联。

二、回到宋代的历史背景中去: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

宋代以来,"积贫积弱"现象严重,国力不够强盛是不争的事实。

北宋前期,经常受到西夏和辽的侵犯,国家局势动荡不安,人口流动也比较频繁,大多数旅居在外地的人都会选择火葬。司马光在《司马氏书仪》卷七《丧仪》中记载:

"世人闻有游宦没于远方,子孙必焚其柩,收烬归葬者。"

一般客死于外地的旅人去世后,由于路途遥远,尸体也不易携带短时间内是无法回家归葬的,又担心尸体会腐烂,所以只能通过火葬的方式,将骨灰装在盒子里带回老家安葬,以完成"落叶归根"的夙愿。宋朝对于常年在外打仗的将士们准许火葬,战死沙场后,将尸体焚烧把骨灰运回原籍。

贾同在《禁焚死》中也说:

"闯阎既以为俗,而渐染于士大夫之家,亦多为之。或以守职微远,葬于先祖之荣城,故焚之以苟其便易。"

从中不难看出,长期离开家乡在外地生活的人们死后火葬是最为便宜的方式。

除了在外做官的士大夫、出游四海的商宦以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还有远游求学的学者,他们的生活水平远比及做官的官人和经商的商客,他们有些一生碌碌无为、抑郁不得志,乃至到了临死之时也没有足够的钱财来为自己置办棺柩购买墓地。

史书中记载,曾有人这样提问:"旅官远方,贫不能致其柩,不焚之,以致其归葬?"因为经济上的贫穷而火葬的旅人也不在少数。

三、宋人贫困,人多地少是火葬盛行的重要原因

宋朝没有汉唐时候那样幅员辽阔的国土面积,但是人口却在成倍地增长,人多地少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社会矛盾。

国家进入平稳发展时期之后,中原人口剧增,加上宋朝不宜兼并的土地政策,大多数土地集中在少数的公贵族手中,许多农民丧失土地沦为佃农或者流民,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随着土地私有制程度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土地被集中掌握在封建地主的手中,出现了"富者财产满布州城,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的社会局面。穷人死后无葬身之地的现象很是常见。

《夷坚志》中就有明确记载:

"鄂州地狭而人众,故少葬埋之所。近城隙地,积骸重叠,多舆棺置其上,负土他处以掩之。贫无力者,或稍经时月,濒于暴露,过者悯恻焉"。

面对地狭而人众,葬地无法合理分配,所以火葬势在必行,就连当地官员都束手无策,只好下令火化尸体。相对于土葬,火葬的开支较小,易被贫无立锥之地的贫困人口所接受。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记载:"京仲远丞相崛起甚微,祖父皆火化无坟墓,每寒食,野祭而已。"

由此可看出,即使是官僚士大夫在丧葬祭祀礼仪方面都如此贫寒拮据,更何况是平民百姓呢?

四、火葬方便卫生、省钱省力、不占土地

若选择土葬,在相对比较寒干燥的时节和地域中这种方式自然是可取的。若是在酷热的盛夏时节以及潮湿的江南水乡,尸体的存储变成了一个问题,土葬势必会持续很久,尸体也将腐臭,会加快细菌的滋生和疾病的传播。

而火葬经过对尸体高温的焚烧会消灭大部分的病毒和细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病菌传播的风险,切断了传播的路径。火葬更加健康卫生还方便省事。宋人记载道

"或以恶疾而死,俗云有种,虑染其后者而焚之"。

由此可见,宋朝时,人们为了健康和卫生都会倾于选择火葬。

宋朝时期,奢靡之风蔓延上至文武百官下到平民百姓,甚至有些人竟然鄙视节俭行为,并不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福建闽南地区对于丧事风俗习惯极其重视。

"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

受此观念影响,人们对丧事和婚事一样大操大办,讲求排场才能体现出子孙"孝为先"。而火葬与土葬相比,成本更低,为了减少开支、节省财力,很多人选择火葬为方便之计。而且火葬不用大肆的开凿土地,宋朝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很多民众少地甚至无地,在此情况之下,土葬变得尤为奢侈,而火葬节省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

结语

宋朝时期火葬蔚然成风。而受传统儒学观念和封建伦理纲常的影响,宋朝统治者们试图通过一系列强制性的法律和诏令来禁止和压制此做法,但是效果不尽人意。

之所以难以禁止,是因为两宋时期火葬的流行是由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共同决定的。在生活无法保障的基础上,所谓的伦理道德也不值一提。

同时,火葬的盛行打击了传统的、繁琐的儒家礼仪思想,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入土为安"的生死观,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宋朝火葬制度的盛行也为后朝后代丧葬制度的演变提供了一定意义的参考,为元朝火葬风气的进一步流行和传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成为我国近代火葬的雏形。

标签: 古代宋朝

更多文章

  • 古代粮食不够吃荒地又多 古人为何不去开荒种地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古代,开荒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开荒,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话说,当今我国耕地处于紧张状态,原因为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锐减,同时,经济飞速发函各类基建层出不穷,又会占用大量耕地。以至于当局不得不呼吁要保护耕地,否则,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少粮,甚至还会有出现饥荒的危险,好在现代人都能吃饱肚子。而在古代,却与现代

  • 为什么子夏和荀子的知名弟子都成了法家代表人物?李悝有多厉害?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李悝,战国

    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李悝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孔子周游列国推销治国理念,没有得到列国响应,只能怀着失望的心情返回鲁国,从此静下心来搞学问、教弟子。返回鲁国之后,孔子传《易经》、作《春秋》,还收了一位入室弟子——子夏(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子夏非常聪明,深得孔子喜爱,《论语》

  • 古代蜀地到底有什么魔力 古人起义为何大多数都选择这里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古代,蜀地

    对古代蜀地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国古代历史上曾经爆发过很多次的农民起义。但是在众多的起义之中,大部分都将地点选择了蜀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四川地区。用现代化的角度看,古代的起义很像我们现在做生意。除了要选出合适的合伙人以外,地点的选择也是尤为重要的,那么蜀地究竟

  • 夷陵之战时曹丕在做什么 曹丕为何丢失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夷陵之战,曹丕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夷陵之战曹丕,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公元221年,为报东吴袭夺荆州,杀害关羽之仇,刘备对东吴发动了讨伐。在随后爆发的夷陵之战中,东吴的陆逊对蜀军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双方在夷陵相持了半年之久。最终陆逊抓住刘备“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的状态,用火攻打败了刘

  • 春秋四强国指的是哪些国家?他们的结局都是怎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春秋四强国,春秋

    每当一提起春秋四强国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在春秋时期,因地处晋国、楚国以及齐国的“夹缝之中”,宋国深受大国争霸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宋国曾先后搞出了两次“弭兵会盟”。公元前589年,在宋国的调解之下,各国坐下商讨此后天下局势的走向,史称第一次“弭兵会盟”,但

  • 光绪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到底是不是慈禧毒死的吗?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光绪

    史书记载光绪帝的死因是中毒,而毒死光绪嫌疑最大的就是慈禧了,这种说法有什么证据呢?慈禧为什么要毒死光绪呢?1908年11月14日,清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光绪,突然暴毙于寝宫之中。就在第二天,权倾朝野的慈禧老佛爷也也驾鹤西游。结合光绪在前几天日记中写道:“我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一定会死在我之前。

  • 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 唐朝之后为何再也没有建都这里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长安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唐朝长安,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前言:每一个中国人,似乎都对长安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作为十三朝古都,长安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脉络,沉淀了从周朝到唐朝的深厚文化底蕴。长安凭借着它绝佳的地理优势,使得唐朝及之前朝代的帝王都将其作为建都的不二选择,但是为何五代十

  •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真的可行吗 看看这个用生命验证的人就知道了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子午谷奇谋,魏延

    你真的了解子午谷奇谋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熟悉三国的人对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一定不陌生,这个军事谋划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诸葛亮和魏延的激烈争论,即便是历经数千年,后人依旧对它津津乐道,而其中争论的焦点无非就是子午谷奇谋到底可行不可行。想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个问题,必须先对子午谷奇谋有一定的

  • 明朝之前的古人是如何喝茶的 吃茶是真的吃茶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喝茶

    对明朝喝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现在我们普通老百姓喝茶,都是买一包茶叶,然后放进杯子里,冲上开水,温了就喝。这种方式,简单爽快,非常大众化。但是古代人喝茶的方式,可完全不一样!原来明朝以前的喝茶方式,真是把茶叶,都吃进肚里去了!可不是简单的泡水就喝哦。1.“茶叶粥”

  • 刘光世为什么能成为中兴四将之一?他担得起这个称号吗?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刘光世,南宋

    说到刘光世,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一些并列的将领,比如“战国四大名将”“中兴四将”等等,都会习惯性地认为这些大将,作战能力一定很强,为人也一定非常好,正直忠诚,否则不会被列入进来。但是却有一个人颠覆了这种认知,那就是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