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科举都已经知道题目了 古人为什么还要带文章进考场

古代科举都已经知道题目了 古人为什么还要带文章进考场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064 更新时间:2024/1/18 14:43:09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科举考试,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科举考试是从隋唐就开始存在的,其中也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完善改变,但依旧存在漏洞。

例如考试题目泄露的问题就一直存在,很多达官显贵和高门子弟为了有一个好的名次,还常会用尽各种方法拿到考题并提前将章写好,就连一些看上去十分清正廉洁的官员在科举这件事情上都不能免俗会想要知道考题。

雍正皇帝执政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谋士邬思道之所以下场凄惨,和考题泄露被他人打击报复有很大的关系,但即使是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很难改变考题泄露的状况。

当时的雍正在继位之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处理国库亏损的问题,但因为过于心急,被下面的臣子欺骗。

也正是如此,雍正开始思考朝臣中真正有才能的人究竟有多少?

一番调查下来发现可用之人实在是太少,为了培养属于自己的忠臣,雍正开始重视科举考试,不仅对考官的选择十分严格,就连考题都是由雍正亲自出的,原本以为这样就会万无一失,哪里知道竟然会被自己的儿子给破坏。

当时的三皇子弘时擅自将考题泄露一事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称为“科场舞弊案”。

当时有获得题目的考生将提前写好的文章夹带进入考场,谁知道竟然直接被负责考场安全的卫搜出,事情发生以后,雍正大发雷霆下令彻查,最后发现是自己的儿子弘时伙同廷璐干的。两个人从雍正那里得到考题之后泄露给和自己亲密的贵族子弟考生,希望能够在朝堂增加自己的势力。

但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既然都已经知道题目了,那么找人代写之后将文章背下来就好,为什么要这么冒险将文章带进考场呢?

毕竟进入考场肯定会经过重重检查,所有的考生都很清楚,那么这些人为什么宁愿冒险也不愿意将文章背下呢?

其实这要从知道题目之人的身份开始谈起,我们刚刚说过了,这些人之所以能够知道考题,是因为他们和皇帝的儿子关系很好,能够接触皇家子弟的人身份肯定也是非富即贵的,而作为一个富家子弟肯定是不缺少读书条件的,所以就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自身十分优秀,那么拿到考题之后,他们只需要提前准备资料或者是写好以后简单记忆一下即可,就算是到了考场忘记了一些内容也不要紧,可以临时补充,毕竟之前还是有基础的。所以他们肯定干这种干事儿,毕竟夹带考题被发现,以雍正的性格肯定是大罪。

第二种就是生在富贵之家却整日里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这样的人依靠的是家族庇佑,在得到考题之后一定会找人代笔,而考题不可能很早就被泄露,毕竟雍正的防范心理也是很强的,不可能很早就将考题写下来。

那么等这些人拿到考题的时候距离考试的时间已经快到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让他们完整背诵一篇文学功底深厚又见解独到的文章实在是很有难度,所以就会选择铤而走险将提前写好的文章带进去。所以那些贵族子弟如果因为夹带文章被抓到一般都是那些胸无点墨全靠家族庇佑的人。

除了这些贵族考生以外,还有少部分的人是出身商贾之家,虽然没有权利但很有钱,他们可以用钱买到所谓的考题。

但卖考题的人很多,真真假假难以辨认,所以他们面对着自己手里的考题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这就是考场上的题目,也就也不会很认真地背文章。

更多的会选择将依照题目写好的文章偷偷带进考场,如果运气好买到的是真的考题就能够凭借这篇文章飞黄腾达,所以那些选择铤而走险将文章带进去的人只有一个原因:自己没有足够的才能,也不愿意花大力气背诵。

标签: 古代科举

更多文章

  • 宋代十分流行火葬,背后有哪些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古代,宋朝

    由于受到传统的入土为安思想观念的影响,古代人们都习惯用土葬,火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得到发展和普及。直到五代十国时期,火葬渐趋流行,两宋时期,火葬蔚然成风,并且一直延续至元代,成为我国历史上火葬最为鼎盛的时期。期间,火葬虽然受到了政府的各种禁令,但是效果不佳、屡禁不止。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般人认为是

  • 古代粮食不够吃荒地又多 古人为何不去开荒种地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古代,开荒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开荒,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话说,当今我国耕地处于紧张状态,原因为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锐减,同时,经济飞速发函各类基建层出不穷,又会占用大量耕地。以至于当局不得不呼吁要保护耕地,否则,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少粮,甚至还会有出现饥荒的危险,好在现代人都能吃饱肚子。而在古代,却与现代

  • 为什么子夏和荀子的知名弟子都成了法家代表人物?李悝有多厉害?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李悝,战国

    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李悝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孔子周游列国推销治国理念,没有得到列国响应,只能怀着失望的心情返回鲁国,从此静下心来搞学问、教弟子。返回鲁国之后,孔子传《易经》、作《春秋》,还收了一位入室弟子——子夏(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子夏非常聪明,深得孔子喜爱,《论语》

  • 古代蜀地到底有什么魔力 古人起义为何大多数都选择这里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古代,蜀地

    对古代蜀地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国古代历史上曾经爆发过很多次的农民起义。但是在众多的起义之中,大部分都将地点选择了蜀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四川地区。用现代化的角度看,古代的起义很像我们现在做生意。除了要选出合适的合伙人以外,地点的选择也是尤为重要的,那么蜀地究竟

  • 夷陵之战时曹丕在做什么 曹丕为何丢失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夷陵之战,曹丕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夷陵之战曹丕,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公元221年,为报东吴袭夺荆州,杀害关羽之仇,刘备对东吴发动了讨伐。在随后爆发的夷陵之战中,东吴的陆逊对蜀军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双方在夷陵相持了半年之久。最终陆逊抓住刘备“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的状态,用火攻打败了刘

  • 春秋四强国指的是哪些国家?他们的结局都是怎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春秋四强国,春秋

    每当一提起春秋四强国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在春秋时期,因地处晋国、楚国以及齐国的“夹缝之中”,宋国深受大国争霸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宋国曾先后搞出了两次“弭兵会盟”。公元前589年,在宋国的调解之下,各国坐下商讨此后天下局势的走向,史称第一次“弭兵会盟”,但

  • 光绪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到底是不是慈禧毒死的吗?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光绪

    史书记载光绪帝的死因是中毒,而毒死光绪嫌疑最大的就是慈禧了,这种说法有什么证据呢?慈禧为什么要毒死光绪呢?1908年11月14日,清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光绪,突然暴毙于寝宫之中。就在第二天,权倾朝野的慈禧老佛爷也也驾鹤西游。结合光绪在前几天日记中写道:“我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一定会死在我之前。

  • 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 唐朝之后为何再也没有建都这里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长安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唐朝长安,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前言:每一个中国人,似乎都对长安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作为十三朝古都,长安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脉络,沉淀了从周朝到唐朝的深厚文化底蕴。长安凭借着它绝佳的地理优势,使得唐朝及之前朝代的帝王都将其作为建都的不二选择,但是为何五代十

  •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真的可行吗 看看这个用生命验证的人就知道了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子午谷奇谋,魏延

    你真的了解子午谷奇谋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熟悉三国的人对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一定不陌生,这个军事谋划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诸葛亮和魏延的激烈争论,即便是历经数千年,后人依旧对它津津乐道,而其中争论的焦点无非就是子午谷奇谋到底可行不可行。想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个问题,必须先对子午谷奇谋有一定的

  • 明朝之前的古人是如何喝茶的 吃茶是真的吃茶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喝茶

    对明朝喝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现在我们普通老百姓喝茶,都是买一包茶叶,然后放进杯子里,冲上开水,温了就喝。这种方式,简单爽快,非常大众化。但是古代人喝茶的方式,可完全不一样!原来明朝以前的喝茶方式,真是把茶叶,都吃进肚里去了!可不是简单的泡水就喝哦。1.“茶叶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