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蜀汉的西南夷治理:诸葛亮通过怀柔让其心悦诚服

蜀汉的西南夷治理:诸葛亮通过怀柔让其心悦诚服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520 更新时间:2023/12/6 22:56:00

作为以云南贵州为基地的少数民族集团,西南夷曾经长期是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的“盲肠”,但是在三国蜀汉政权统治时期,诸葛亮凭借其巧妙的民族政策,从此奠定了西南夷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稳定进程。

萨以为,即便站在今天的角度上,看看诸葛亮处理西南夷民族问题的种种措施和思路,也是饶有趣味的。

关于蜀国处理西南夷问题,"攻城","攻心"一直是一个讨论的热点,似乎七擒孟获的意义在于采取了怀柔的民族和解政策.笔者以为以此为基础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某的感觉诸葛亮的贡献远远大于制定一个怀柔的政策。

其实,东汉政府对于南中的政策始终摇摆在"剿","抚"两者之间,-- 这两个词好像在历史上很时髦,就是清朝对于西欧各国,也没有开放和闭关的概念,看看当时的奏折,内容全是"剿"或者"抚",好像很可以将洋人玩弄于股掌之 间.剿的弊端很早就为人所重视,所谓"西南夷又数反,每发兵兴击,费巨万而无功。" 致力于民族和解的努力并非始于诸葛亮.过于强调“抚”的威力, 反而掩饰了诸葛亮南征的闪光处.

早期致力于"抚-怀柔"的努力,确切的说,是通过让步力争"缓和"民族矛盾,可以称之为"和稀泥",比喻为治黄河,就是疏导,固然比筑坝硬挡好些,改变不了"害河","祸龙"的本质,仍然要时时防其成灾.

诸葛亮处理西南民族事务,并非忍让以求和解,有的时候还相当强硬,击杀高定元等作战毫不留情,其独到的价值,在于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 -- 至少是在当时的时段上"解决" ?C 西南民族问题,扭转汉夷对立的局面,使南中地区成为蜀汉"混凝土"式的后方.这如同在黄河中上游种草种树,保全水土,使黄河得清,化害为利(水文专家要大 叫:不行啊,没有黄河的沙子,东营市用不了几年就沉到渤海里面去啦.那不是蜀国的地方,诸葛亮管的着么?) 这才是蜀汉处理西南夷令人称道的地方.当然,这比疏导所要下的功夫要大得多了.

某以为,诸葛亮处理西南夷问题的出色之处有两点,第一是自治,第二是发展.

自治,就是所谓的不留兵吏.这一点很容易使人误解,认为历史上曾经记载多次蜀汉在西南的军事政治行动,并设置强大的铼降都督府,怎能称为不留兵吏呢? 这也不符合作为一个国家对所辖地区的管理需要.

实际上诸葛亮采用的方法就是"夷汉分治".夷人在自己的聚居区行使管辖权,而蜀汉官吏责任也不轻,要维持一个完整的交通网,管理汉族聚居地,维护当地总体 的政治经济秩序.在南中汉族人口并不在少数,汉武帝曾经移民西南开发,“汉乃募徙死罪及奸豪实之”“汉武帝时开西南夷,置郡县,徙吕氏以充之,因曰不韦 县”-- 有点儿象英国开发澳大利亚. 简单的把他们交给"夷人"去治理,只会造成当地对于中央政权向心力的后退.

故此蜀国的官吏,除了守土有责以外,另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对当地汉族人的管理和保护.张翼为此还险些酿成民族冲突.尽管如此,汉族官吏的存在,保证了中央政 府对于少数民族地方的影响.有一种观点认为少数民族自治就是把当地的汉族人都赶出去,或者让当地的汉人对少数民族低一等.其结果并不容易造成民族间的和睦 相处,相反会造成不同民族的隔阂,地方与中央的离心离德,到头来分离势力抬头,闹不好还要军事解决,对双方都是制造痛苦.所谓宽严皆误.萨这可不是说咱们 现在新疆的问题啊。

但对于西南夷民族内部事务,当地的蜀国政府官员则采取"夷人自有废杀之法"的方针,采取不介入的态度.这样,在客观上保护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延续和民族尊 严.要知道对于文化的破坏是可以让一个民族痛心疾首,代代牢记的.一个英特网的站点上有这样的话"只要占婆的文化存在,占婆就将永存".占婆是什么?就是 受到印度巨大影响的越南南方古国,十六世纪灭亡于安南.占婆人大批逃往到柬埔寨,几百年过去了,还在为他们的文化唱着挽歌.而火烧圆明园更是中国人心头永 远的伤口.

西南夷成分复杂,与三苗后裔的武陵蛮又有不同,大体可以分为氐羌(藏缅语族)、百越(壮侗语族)、百濮(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3个族系。其风俗习惯,语言文化与汉民族有很大区别,容易发生矛盾.诸葛亮很聪明,他采取的夷汉分治,就尽量避免造成这类的伤口.

诸葛亮实施的分治政策,给少数民族提供了宽容的生存空间,又不以丧失中央主导权为代价,可谓刚柔相济.对于反叛,蜀汉政府的镇压也毫不松懈,但是也依靠少 数民族的力量,例如张嶷对于“乍都夷”、“旄牛夷”的军事行动,就大量使用了夷汉混成部队.认为诸葛治夷,只用柔术,则误解了这位铁腕丞相也.

这样的分治,在历史上其他成功的例子也有之.最典型的就是南凉的君主秃发怒檀,建国成功后,他哥哥利鹿孤当政,臣子建议其筑城而居,又有人认为匈奴自古游 牧,不能改变传统,他就对大家说,汉族人自古住城里,还让他们住城里吧,咱们自古住帐篷,还住帐篷吧.这种保持民族文化特性的做法使弱小的南凉民族和睦, 而匈奴仍然保持其野蛮的血性,呈现了十六国时期难得的和平.怒檀被尊称为"圣人",要不是他碰上了凉州第一大军事家沮渠蒙逊,他的国家远不止可以存在十九 年.这是一个少数民族对汉族进行民族分治的例子.

当然,从现代的观点看,当时的民族分治存在种种阻碍民族交流的弊端.但是客观来看,民族的融合需要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而中国西南地区的融合,要一直到清 朝的改土归流,才算完全成熟.所谓尊重,诸葛亮视西南夷为国家部民,重视之以为后方,比后来的朱熹强多了,这位宋朝大儒把天下分为汉人,蛮夷,禽兽,植 物,矿物.认为蛮夷(包括其他三大文明古国)都是介乎于人和牛羊之间的特殊品种.也反映了1000年间中国中央统治集团进取心和宽容态度的逐渐没落.

诸葛亮治理西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大力帮助西南夷的发展.

这一点是很了不起的.如果说民族分治只是为解决西南夷问题打下基础,发展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灵丹妙药.邓大人怎么说? 发展是硬道理! 讲<华阳国志.蜀志>的时候,我们的先生提到一段诸葛亮和孟获的对话,原文不记得了,大意如下.

孟获担任蜀国御史中丞到达成都,见诸葛亮时,提出减免南中的税收负担,词情恳切,说明蜀汉的征收的确较重.从我等对诸葛亮"攻心"政策的理解,如此"收买 人心"的机会怎能放过? 但是诸葛亮并不肯同意,他首先列举西南夷的收入,说明这个地区之富庶.所谓"为官者皆富及累世",而后给孟获作了一个比喻,假如你收入10金,我收取2 金,你今要求我改为收1金,你可得9金,我助夷人岁收20金,则我收5金,尔尚有15金,这样可好?孟获心悦诚服.

蜀汉对于西南夷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的确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蜀汉南征之前,只有汉益州太守文齐曾经引进水稻的耕作,当地部族仍多采穴居,刀耕火种,“散 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武茶夷“食肉衣皮,不见盐谷",渔猎为生的不在少数.诸葛亮为首的蜀国官吏为西南夷大规模引进水 稻,改良畜种,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水平.同时,帮助当地人设计竹楼,建立学校,使他们摆脱了穴居的种种不便.改善了西南夷人生活条件.少数民族感戴其 德,至今尤称竹楼乃仿照孔明帽子建造.通过当地人进行的开采矿山等原始工业也得到很好的发展.

这一切,既需要少数民族的辛勤努力,也需要汉民族作为先进文化的载体慷慨解囊.为民族间建立了相互弥补,相互协作的关系.在蜀汉的统治下,西南夷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使当地对于中央政府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中央政府主要以帮助发展的长者,而不是侵略者的形象出现,显然更容易被接受.

在西南长期流传着关索传说,关公的第三个儿子关索,似乎是西南各族的共同英雄.历史上基本可肯定无关索其人.这个传说的来源就来自当地人对于中央政府的好 感.因为夷汉分治,征收赋税和交通的需要,汉族官吏驻守的地点往往是要隘关津,西南盛行溜索和铁索桥,关,及索就成为汉族聚集地点的一个特征.这似乎是西 南关索崇拜的由来.其实纯朴的少数民族固然能够无畏反抗,对于能够友好相待,特别是给与过帮助的朋友,又何尝不是没齿不忘呢.

正是因为诸葛亮为首的蜀汉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西南夷发展和自治的政策,终蜀汉之世,西南夷对中央始终没有大规模的反叛行动,相反,给与了中央政府强有 力的支持.不但是物资方面,由南蛮组成的"无当飞军",更是蜀汉有名的精锐军团.在历次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也奠定了西南夷成为中国牢不 可分部分的基础.反之,属于百越系统的象林夷等,由于与中央渐渐离心,则形成了后来独立的越南等国家.我们能够到西双版纳看大象,要感谢武候了.

标签: 西南夷孟获诸葛亮

更多文章

  • 揭秘清朝的“议罪银”:不是谁都能花钱免罪的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议罪银,清朝

    导读:“议罪银”也不是谁都能缴的,这还有个资格的问题,最起码得跟皇帝有着很深的渊源或者交情。皇帝恩典你,才给你这样的机会。实在不行,也可以走“上层路线”,通过皇帝的大管家和珅来完成。清朝乾隆年间,官场上流行一种“议罪罚款”的制度,说白了,就是官员犯了错,上缴一部分“议罪银”便可免罪。这是有明确条文规

  • 晚唐八年安史之乱竟致老鼠卖高价:四千钱一只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安史之乱

    在风云变幻的晚唐,一只老鼠的价格卖到四千钱,也许有人会认为是宠物鼠,岂不知价值四千钱的老鼠,只不过是普通的老鼠,只因战乱才成了贵重食物。老鼠都卖到如此高价,想吃到粮油米醋显然是奢望,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战争是多么残酷,将士及百姓的生活是多么凄惨。755年的安史之乱让唐朝受到重创,叛军攻进长安城,李隆基

  • 只因梦见姜子牙?周文王就开创周朝八百年基业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姜子牙,封神榜,周文王,周朝

    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盍往归之,至于朝歌,道穷困,因自鼓刀而屠,遂西钓于渭滨。文王梦得圣人,于是出猎而遇之,遂载以归,用以为师,言:“吾先公望子久矣!”因号为太公望。——《离骚·经第一》入选理由:得到一个梦中贤人,开创了八百年的周朝。“马作的卢飞快”,几幡青龙旗卷过,一群威风凛凛的武士簇

  • 惊天秘密:明朝时西班牙曾想用两万人征服中国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西班牙,中国

    1580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以葡萄牙国王曼诺尔外甥的身份兼任葡萄牙国王,组建“无敌舰队”,使西班牙成为欧洲第一海上强国。在亚洲,葡萄牙在印度建立了殖民据点,占领了马六甲,并征服了菲律宾群岛。这时的西班牙殖民者打算利用菲律宾为基地来征服中国。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尔上书国王说:“如果陛下乐

  • “价格革命”为什么会导致封建主阶级的衰落?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革命,封建阶级

    产生了划时代的巨变,所谓的“价格革命”便是其影响之一。“价格革命”使“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166页)但是,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虽然有所发展,但封建经济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封建主阶级仍然是统治阶级,而且主

  • 宋朝海外贸易为何能兴盛?宋朝为何能发展贸易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朝,兴盛

    宋代海外贸易盛况空前,是我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黄金时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宋代同海外的联系比前代更广。宋代人对海外的地理概念比前人更加清晰,专门记载海外情况的著作就有《海外诸善地理图》、《诸蕃图》、《诸蕃志》、《岭外代答》等好几部,其中对非洲的记述比前代更为广博,如东非的层拨国(令桑给巴尔)、

  • 并非空穴来风:武则天无字碑崇拜男性的惊人真相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武则天,武则天墓

    位于陕西省乾县县城以北梁山上的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墓,为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唯一的夫妇两帝合葬墓,墓前东西立有两块高大雄浑的石碑,西面是一座“述圣记碑”,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李显书写,主要是歌颂唐高宗的功绩。这座碑由七节组成,榫卯扣接,故又称为“七节碑”。而东面便是武则天为自己立的

  •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传奇侠客:排名第一的竟是他!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侠客,古代名人

    “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在古老的社会中,游侠是一群跳出了纲纪法度的存在,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立观念和原则,行为虽然常常出入于律法之间,然而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可以为了毫不相干的人赴汤蹈火,也可以为了国之存亡劳苦奔波。“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惩奸除恶”,无论“

  • 汉朝史上如何进行洪灾救济:减免赋税移民就食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朝,历史

    两汉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其中水灾尤其频繁发生。对于两汉时期的水灾次数的统计说法不一,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统计的数字是76次,其他学者诸如陈业新先生的统计数字为105次,而杨振红先生的统计数字是78次,学者甄尽忠统计为92次,相互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两汉时期的洪涝灾害频发是一

  • 中国越是有作为的皇帝为何越担忧自己的“后事”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皇帝,后事

    在皇权运作过程中,为了维护国家体统,同时也是为了保障皇权的顺利运行,要求皇权须遵循国家现行体制的规范,维护现有的政治秩序。皇权之所以能够受这种限制,正是自身的运行机制和保障皇权的目的所要求的。皇权在运作过程中,常用对“后事”的担忧而能自觉地接受来自国家体制中的制约。我们所谓的“后事”有两层意思。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