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三眼花翎”究竟有多珍贵?大清两百年只有十几人获得

“三眼花翎”究竟有多珍贵?大清两百年只有十几人获得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949 更新时间:2024/1/23 7:42:15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我们看影视剧也都知道,尤其是明清的,明清官员的官服上有一块补子。

补子就是一块缝在官员服装上的布,上面就绘绣不同禽兽,以代表了一个人官位的大小,所以,古代官员穿的袍子也可以叫“补服”。

补子上有哪些飞禽走兽呢?

一般来说, 文官补子上主要是“飞禽”: 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鸂鶒、黄鹂、鹌鹑等等。武将补子上主要是 “走兽”:

狮子、老虎、豹子、熊、彪、犀牛、海马等等。

我们经常可以在影视剧中看到,皇帝大怒的时候,对官员说:“摘掉他的乌纱帽”,乌纱帽就是官员戴的帽子,这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冠礼。春秋战国时,一个人成年的时候,要举行冠礼,后来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汉朝时候的官员流行戴 长冠,长冠是用竹皮编制的。魏晋流行 “羽扇纶巾”。宋朝的官帽最有特色,就是我们看到的那种两头长长的,这叫

长翅帽,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发明的。

据说赵匡胤为了防止文武大臣们在朝会的时候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于是发明了这种长翅帽。而官员戴上长翅帽的时候,想要窃窃私语真的很难。赵匡胤是个发明家。

明清两朝的官帽就是乌纱帽,就是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清朝也叫做“顶戴花翎”。 其帽子的顶端有一颗珠子,这个珠子就是顶珠。

顶珠的材质多为红、兰、白、金等色的宝石。按照清朝的规定:

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文缕花金,九品为阳文镂花金。

虽然这些宝石比不上现代工艺的精湛,但价格依然不菲。据说一品顶戴红宝石现在的市场价格达到七千人民币一克,重量大概也有十余克,一颗红宝石大概也有数十万的价值。

无顶珠者,则无官品。如果官员犯法了,就要摘掉乌纱帽,同时帽子上的顶珠也要取下来,表示已不带官职。

翎枝分为蓝翎和花翎。蓝翎是用鶡(jie)鸟的羽毛染成蓝色的,上面无眼。这种一般是给清朝侍卫戴的,或者一些低品级的武官。

但花翎就不一样了,不是谁都能戴的。花翎是用孔雀的羽毛做成的,而上面有眼状的圆圈叫做眼,通常划分为单眼、双眼和三眼。其中随着羽毛上类似眼状的圆圈增加,意味着花翎的更加高贵。

“花翎”其实并非始于清王朝,实际上,战国时代就已经有类似的在冠冕上饰以装饰品的习惯。

《后汉书·舆服志下》:

“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胡广说曰:‘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

由此可见,战国时代的人已经懂得用貂蝉来装饰帽子。

西汉惠帝时,能入禁中受事的侍中,就配戴 “鵔鸃(jun yi)冠”。

《汉书·佞幸传序》:“故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鵔鸃,贝带。”

唐朝颜师古注:

鵔鸃,鷩鸟也,似山鸡而小冠,背毛黄,腹下赤,项绿色,其尾毛红赤,光采鲜明,今俗呼为山鸡,其实非也。

总之是一种神乌,能飞光竟天。鵔鸃的毛色鲜艳、光彩夺目,所以适合作为帽冠上的装饰。

秦汉之后历朝历代均有以鸟羽饰冠的习惯,差别只在于用的材料不多,是貂、鵔鸃或鹖尾。

《听雨丛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明舆服志》载,公侯伯朝服,皆加笼巾貂蝉,插雉尾(公玉蝉,侯金蝉,伯玳瑁蝉)。又都督江彬等承日红笠之上,缀以靛染天鹅翎,以为贵饰。贵者飘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书王琼得赐一英,冠以下教场,自谓殊遇。似与今三眼、双眼、单眼花翎之制相同,惟雉尾、鹅翎,不及本朝之孔翠壮观多矣。

意思大概就是说,明朝的时候公侯朝服已饰有“雉尾”,如果能获得羽翎是一件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明兵部尚书王琼得赐一翎都沾沾自喜。

所以说,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有在帽冠插上羽毛的风气,或以染色的天鹅翎或雉尾,并分为三眼、双眼、单眼三级。

清朝的花翎来自明朝,唯一区别的是明朝花翎用的是雉尾或鹅翎,清朝用的是孔雀羽毛,估计清人认为孔雀羽比雉鹅翎珍稀与高级吧。

清代花翎制度中,能够戴“单眼花翎”,除了担任御前侍卫、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散秩大臣,或前锋营、火器营、护军营等五品以上武官,还必须出身满洲“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才能“例戴花翎”。

能戴“双眼花翎”主要是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其余妃嫔所生的公主之夫)。

而有资格戴三眼花翎的只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有爵位的宗室,比如亲王、郡王、贝勒。第二种是有军功的,并且是很高军功才行。

清王朝两百多年,赐戴三眼花翎与双眼花翎者,总计应不超过30余人,而最高等级的三眼花翎,则仅仅只有7个人。

清朝到底哪7个人戴过三眼花翎?

清朝戴过三眼花翎的七个人分别是: 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

傅恒,满洲镶黄旗人,他是乾隆皇帝的富察皇后的弟弟,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大舅子。傅恒在平定金川叛乱和抗击准噶尔的战斗中,战功赫赫,立下奇功。

所以,一生获得过两次双眼花翎和一次三眼花翎。三眼花翎是他于乾隆三十四年,在征讨缅甸时初战告捷,受赐获得的。

傅恒深知花翎代表尊荣,虽然多次获得,但他不敢轻易佩戴,因为实在太尊贵了。

福康安,满洲镶黄旗人,是傅恒的儿子。他于乾隆六十年(1795)以云贵总督身份在平定苗族石柳邓叛变时立有战功,获赐三眼花翎,傅恒、福康安是清王朝两百年间唯一获赐三眼花翎殊荣的父子。

和琳,满洲正红旗人,他就是和珅的弟弟。乾隆朝权势最大的和珅都没有得到三眼花翎,他的弟弟反而得到了。和琳跟福康安一样,也是在平定苗族起事中获得的,不过他是在嘉庆元年(1796)受赐三眼花翎的。

长龄,蒙古正白旗人,萨尔图克氏,是道光皇帝时期的伊犁将军。他于道光六年平定回部张格尔起事,不仅晋封太保、赏三眼花翎,道光皇帝还在乾清宫正大光明殿赐宴庆祝凯旋而归。

禧恩,为睿恭亲王淳颖次子,也是傅恒的女婿,属满洲正蓝旗。他于道光十二年进剿连山瑶(今天的广东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赐三眼花翎。

李鸿章,这个人我们太熟悉了,他是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当天获赐三眼花翎。不过因为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而被追夺。

徐桐,这个人我们恐怕知道的较少,属汉军正蓝旗。此人之所以能获得三眼花翎是因为力主让义和团“扶清灭洋”,以及善于花言巧语,于是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而受赐三眼花翎。

其实,当徐桐获得三眼花翎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标志着清朝的花翎制度名存实亡了。因为与前面六位相比,徐桐既没率军抗敌之勇、亦无出谋划策之功,仅凭花言巧语就取得了。实在难以服众。

《听雨丛谈》上记载:

按从前无捐花翎之例,广东洋商伍崇曜、潘仕成捐输十数万金,无可加奖,始蒙赏戴花翎,一时荣之。自海疆军兴以来,乃有捐翎之例,花翎实银一万两,蓝翎五千两。后又援照捐官之项折扣,其数甚少,捐者遂多。自咸丰九年,又条奏捐翎改为实银,不准折扣,花翎七千两,蓝翎四千两。

意思就是说,清王朝后期,已经出现用钱“捐翎”的现象。像是广东洋商伍崇矅、潘仕成就是,直接花数十万金就可以佩戴花翎。

这说明随着清王朝的越来越衰败,花翎的价值越来越低,最终失去了昔日的荣耀,成为捐例。最开始花翎的价格是一万两白银,到咸丰皇帝的时候,直接降到7000两白银,清朝亡国时,花翎的价格已经不足200两。

昔日彰显显赫功勋、代表荣誉的花翎,最后竟沦为清廷敛财的工具,最终变得一文不值,而此时清王朝也就衰亡了。小小的花翎见证了清王朝从强大到衰落的全过程。

标签: 古代清朝

更多文章

  • 虞允文只是一介书生,为何会被评价为“千古一人”?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虞允文,南宋

    说到虞允文,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谈到南宋,人们总是摇头叹息,似乎它永远与战败、割地、赔款联系在一起。但在南宋时期,却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书生,以参谋军事的身份临危受命,以少胜多大破金军,由此又引发金国内乱,导致国主完颜亮死在自己人的手里,延续南宋朝廷足足百年。

  • 他是东吴末代昏君,孙皓最后为何能善终?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孙皓,三国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孙皓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天纪四年(280年)5月,西晋发大兵分六路伐吴,龙骧将军率军连克西陵、夏口、武昌,不久直抵建业城下。吴主孙皓率群臣开城投降,立国五十八年的东吴灭亡,天下终于归于一统。孙皓这位东吴的末代皇帝与家人一起被解往洛阳,晋武帝司

  • “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揭秘王献之和郗道茂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王献之,东晋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王献之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作为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王羲之父子可谓是鼎鼎有名。他家一共有七个儿子,名字起得很风雅,分别是: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堪比武当七侠。这七个孩子,个个都是人中龙凤。有这么优秀的儿子,王羲之应该感到自豪

  • 明朝最有心计的太监,差点让大明王朝覆灭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振,明朝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王振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按照明朝祖制,太监不得干政,可后来太监干政却变成了大明朝解不开的魔咒。洪武和永乐皇帝在位时太监是绝无机会把握权柄的,自成祖设立东缉事厂以来,虽然重用太监,却绝没到权势滔天的地步。情况到了英宗一朝才变得不一样,因为王振出

  • 孔子一生就说过两句脏话,为何还流传至今?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孔子,春秋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孔子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孔丘,字仲尼,现在的人都称他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天下文官祖,万代帝王师。关于孔子的称誉赞语有许多: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春秋社会最博学者之一、圣人等。孔子开创私人讲学风气,相传三千弟子,贤人七十二。孔子对中国两千多年的

  • 作为汉人正统的大明 “辽人”为什么会倒向异族统治下的大清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辽东

    还不知道:明朝辽东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明末的辽东战场上,“辽人”是后金(清)与明中央政府争夺的核心所在。作为东北地区的汉族区域群体,“辽人”因长期的边塞生活而具有了特殊的社会性格,也使得他们在明清之间不断游走投机。历史的结果证实,“辽人”与“辽军”这一汉人群体

  • 白莲教组织到底有多可怕 说是“起义专业户”都毫不为过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白莲教,元朝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白莲教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要问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民间教派最牛,最厉害,最具杀伤力,毫无疑问肯定白莲教。为什么?因为从元朝到清朝,白莲教都在不断的起义,对当时的政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历史上的白莲教。白莲教的前身最早要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是一种秘

  • 夏侯惇的俸禄不少,为何还经常向公家借银子?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夏侯惇,三国

    说到夏侯惇,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范蠡帮助勾践复国后功成身退,以陶朱公之名通过经商成为巨富。此后19年间,他三次用千金之富接济周围的穷苦百姓与困难兄弟,难怪司马迁称赞他是“富好行其德”的人。刘秀的外祖父樊重乐善好施,凡是有穷人向其求助,他都有求必应。临终之前

  • 陈胜能起义成功,是因为得到六国旧贵族势力的帮助吗?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陈胜,秦朝

    说到陈胜,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陈胜出身贫农,干过长工,是典型的草根。“苟富贵,勿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与其说是豪迈宣言,更像是无奈的自嘲。后来大雨误期,死刑的压力使他和民兵们不得不选择反抗。此时作为屯长的陈胜不可能想到推翻强秦,他的首要问题是怎样将

  • 长安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朱元璋为什么要将其改为西安?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西安,明朝,朱元璋

    趣历史小编整理了西安的由来给大家详细说明一下,快点来看看吧。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统一了全国后,建立了自秦朝以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汉朝。随后,刘邦接受了张良、娄敬等人的建议,将都城建立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集中的关中地区,并将都城命名为“长安”。何谓“长安”?意思是“长治久安”。长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