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解读:中国历代皇帝为何大多成了“光屁股皇帝”

解读:中国历代皇帝为何大多成了“光屁股皇帝”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088 更新时间:2023/12/18 2:12:59

导读:“人主有五壅:臣闭其主曰壅,臣制财利曰壅,臣擅行令曰壅,臣得行义曰壅,臣得树人曰壅。”韩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上有五种被蒙蔽的情况:臣下封锁了君上叫蒙蔽,臣下控制了财权叫蒙蔽,臣下擅自发号施令叫蒙蔽,臣下私自给人以好处叫蒙蔽,臣下扶植私人党羽叫蒙蔽。

人们常常看到对最高掌权者的一些谀词,似乎人世万象缤纷都无可逃遁于他那睿智的目光,其实,最高掌权者是最容易被蒙蔽的。这种人之所以容易被蒙蔽,客观原因在于“最高”二字,他太高了,下情要上达到他那里,需要经过一个长距离的、多层次的过滤,一切有碍于视听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一切被认为需要有而没有的东西都添加上去了。“最高”所见到的,都是臣下认为他希望知道的东西,或者是臣下希望他知道的东西,然而也是最虚假的东西。

唐德宗贞元末年,李实任京兆尹,其人专横霸道,无法无天,只知道一味讨好皇帝,而对民间疾苦根本不放在心上。其时关中大旱,禾苗枯萎,粮食歉收已成定局,可他反而百般盘剥百姓,聚敛钱财奉献皇帝,以满足皇帝无底的欲壑,巩固自己的恩宠。当德宗向他了解民间疾苦时,他浮夸虚报:“今年虽然天旱,但庄稼长势还很好。”于是,本来应该减免的租税未能减免,百姓穷苦无告,只得拆房卖瓦,抵押麦苗,以上交租税。

这样的事在历史和现实中比比皆是。中国历代最高掌权者处理政事的手段,基本上有两个方法:一是批阅奏章,一是会议汇报(古时叫做朝会)。中国的官僚,在蒙蔽上司方面,手段甚是高明。你要看材料吗,他会将有利于自己、不利于对手、或适合君上口味的东西递上去;如果没有,就瞎编、造假。袁世凯称帝时,举国上下一片反对之声,当时的报纸还有一定的自由度,还能反映民情民意,对袁氏予以猛烈的抨击。这类文字自然不宜让袁世凯看到,他手下的人,专门为他编了一份报纸,每日只出一张,报头版式与外间的报纸并无二致,可内容全是赞同他称帝的谀词,蒙蔽之术古今独步。你要听汇报吗,他更会见风使舵,察言观色,有时专拣你爱听的说,让你喜笑颜开,他也邀宠得势;有时他专拣你不爱听的说,让你怒发冲冠,以便假你之手排斥政敌。

许多最高掌权者不能说不兢兢业业,例如秦始皇,据说每天批阅的竹简,重达一二百斤;而雍正更是以勤政着称,可是,他又怎么能识破臣下隐藏在假面后的真相,察觉满篇颂词中的虚假?要求最高掌权者如某些“戏说”的电视剧那样成年累月地微服私访,不只不现实,简直就是荒唐。因此,他们的受蒙蔽就是必然的了,于是秦始皇就未能发现睡在他身边的赵高,雍正交办的事也屡屡被打折扣。

某些精明的最高掌权者也深知其中的弊端,他们也采取各种办法来加以防范、克服,例如雍正制定的“秘密奏折制度”,让官员的奏疏不由通政司进呈,直接送达皇帝本人,这就有效地避免了中间梗阻和过滤;这种秘密奏折的内容,既包括各地的民情民意,也包括其他官员情况的小报告。

这种制度固然可以使皇帝得到第一手材料,也具有较大的可信度,但能完全避免欺蒙吗?雍正自己也不相信,他在一封奏折上批示道:“耳目见闻之类,朕殊不以为然。若能用耳目,即道路之人皆可为我之耳目,否则左右前后无非蔽明塞听之辈。偏用一二人,寄以心腹,非善策也。”连心腹近臣都是蔽明塞听之辈,还有什么人可以相信呢?

有时,最高掌权者也想下去体察民情,看一看真情实况。殊不知,你这里人马未动,他那里应付的办法早就安排好了。先是精心挑选要去的地方,事先乔装打扮一番,你到那里一看,到处莺歌燕舞,百姓一片颂声,形势大好。“最高”意得志满,觉得自己治国有术,领导有方,是唐再世,舜重生,甚至尧舜也不过是粪土,只有自己才是千古一人。高兴之余,或写诗,或填词,或题字,自然也忘不了给接待者加官晋级。他大约再也不会知道,自己其实是落进了臣下用鲜花布置的陷阱,成了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光屁股的皇帝,留下了千古笑柄。

但是如果将蒙蔽的过失完全归咎于臣下,那也不公平,最高掌权者的主观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那么些掌权者,或者被一两次胜利冲昏了头脑,得意忘形,自以为无所不能,无往不胜;或被臣下的吹捧迷住了心窍,将谀词当成实情;或者好大喜功,听言成就,哪怕明知有假,也笑逐颜开,对言之者褒奖有加;或者讳疾忌医,听言过失、失败,哪怕明知为真,也怒目相向,甚至大动肝火,对言之者贬职罢官,甚至坐牢杀头;或者偏听偏信,喜柔佞而恶忠直,远君子,近小人……这些都对欺骗蒙蔽之风的形成起了诱导作用。

还以唐德宗为例吧,李实的骗术何以能够得逞呢?对于当时民间的灾情,是不是就没人向他反映呢?事实上就在李实欺君罔上之时,宫中有个叫成辅端的优伶,利用其特殊身份,以歌谣这种特殊的形式反映了民间的疾苦:“秦地城池二百年,何期如此贱田园,一顷麦苗伍石米,三间堂屋二千钱。”李实诬称他“诽谤国政”,唐德宗不问青红皂白,立即下令将其乱棍打死。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上书请求暂缓租税,说:“京畿百姓穷困,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征未得者,请俟来年蚕麦。”结果被贬官到遥远的阳山(今广东阳山)。可见并不是下情不能上达,而是上位者根本不想了解下情。

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皇帝之所以当众出丑,并不是骗子的骗术有多么高明,而是皇帝太愚蠢,绝大多数臣民又太怯懦,以至于皇帝光着屁股招摇过市而臣民还高唱赞歌。但如果这种光屁股的皇帝太多,那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智力或品质的问题了,而应当从体制上面找找原因。

标签: 中国历史皇帝

更多文章

  • 大跌眼镜!中国古代宋朝与清朝的18个细节对比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清朝,历史

    1、【文人煽颠】四川有个文人,献诗成都知府:“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鼓动四川割据独立。成都知府赶紧上报朝廷。宋仁宗说,“老秀才要官耳,不足治也。给他个小官。”六百年后,又有一个叫曾静的文人,鼓动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结果雍正掀起一场文字狱,然后,乾隆将那曾静咔嚓掉了。2、【大臣密奏】宋真宗

  • 揭秘:禁烟英雄林则徐提议种植鸦片有何隐情?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林则徐,鸦片,清朝

    如何对付鸦片,一度是大清国高层政治站队的标准。光禄寺卿许乃济显然是另类,他居然提出,既然吸毒无法禁绝,不如准许民众种植鸦片,以国产毒品对抗进口毒品。在许乃济1838年提交给道光皇帝的报告中,抱怨说政府一刀切的禁令导致鸦片在“内地遂无人敢种,夷人益得居奇,而利薮全归外洋矣。”如果“内地之种日多,夷人之

  • 揭秘:中国史上自愿赴刑场伴君的京城第一名妓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刑场,京城,名妓

    导读:有一位北京名妓,将初见的感觉珍藏了,用一生的时间来守护。纵使恋人被推上断头台,她也心甘情愿奔赴刑场,只为了能伴君走一程。她就是明朝时的京城第一名妓高娃。吴震元《奇女子传》卷四记载,“高娃,京城歌舞妓,身姿轻巧,歌柔舞妙,一舞而缠头千金,名重天下。”高娃是否真有此人,并无史料可查证,或许是作者在

  • 揭秘:从哪个朝代开始中国人从此丧失了血性?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朝代,血性,中国人

    导读: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是不会被打败。对应海明威这句的,是中国一句古话:“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这一中一外的两句话,都想说明一个道理:一个民族真正的失败,不是军事上的失败,而是精神上的消亡。此言可基本概况两宋亡因,以及“宋版华夏文明”出现了什么问题。人言:两宋亡于女真

  • 古代吃货:福康安吃尿煮白片肉后盛赞最有味道!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古代,吃货,福康安

    导读:厨子一听,十分着急,因为大锅里那口猪刚刚半熟,只怕时间来不及了。关键时候,经验起了作用。厨子看看周围没有官员和差人,自己爬到灶台上,拉开裤子就朝肉锅里撒尿。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忘了带皮硝,只好用尿替代,可以让肉烂得快一点。”荀勖一口饭能辨烧饭木头“吃货”,不是什么贬义词,相反,够得上“吃货

  • 司马迁后裔为什么不姓司马?司马迁后裔改姓之谜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司马迁,后裔

    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

  • 《金瓶梅》中潘金莲为何背着西门庆与琴童偷情?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金瓶梅,潘金莲,西门庆,偷情

    导读:当潘金莲派的人将信送到西门庆手中的时候,却被西门庆骂了回去。这让潘金莲怎不伤心?怎不生恨?因此,潘金莲就有了从别处寻找慰藉的心思。几天来,天一擦黑,潘金莲就将房里的两个丫头打发睡了,自己借口花园中游玩,把小厮琴童唤至房中,与他酒吃,等小厮喝得醉了,就栓了房门,与之尽情合捣,第二日天不亮就打发他

  • 永乐大帝朱棣是如何通过郑和下西洋来赚钱的?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棣,郑和,下西洋,赚钱

    导读:据《明会典》所述,胡椒在洪武年间的国内市值高达0.2两/斤,差价20倍于产地。这就意味着郑和船队购回的货物,拥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过去对郑和下西洋的主流定性大多停留在 “入不敷出的政治宣传”上。换言之如果下西洋仅是一场赔钱的政治运动,那么朱棣远超其他君主的花销无疑解释不通,但若真的解决了朱棣财源

  • 唐朝不可思议的豪赌:唐太宗与390名死囚对弈!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太宗,贞观之治,探亲

    约定归期 太宗准死囚回家探亲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九月初四这一天,长安城宽达150米的朱雀大街老早就被四面八方赶来的民众拥堵得水泄不通,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都集中到了大理寺司衙大门前,因为今天是一个谜底将要被揭开的日子,事情源起于9个月前唐太宗李世民同390名死刑犯定立的死亡之约,人们想知道,那些

  • 希特勒在二战中的哪四个致命错误改变了历史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希特勒,纳粹,敦刻尔克

    德国在二战无疑是爽了一把,几乎就将欧洲统一了,但最后依旧走向了失败的命运。其实德国拥有获得二战胜利的能力,只是最高指挥上出了四个严重错误,导致整个人类历史的转变1、在德军已经到达距离敦刻尔克20英里的阿运河时,希特勒却命令陆军不准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