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楚汉战争 刘邦项羽决战之地在何处

楚汉战争 刘邦项羽决战之地在何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294 更新时间:2024/1/18 3:20:05

刘邦后方稳固,兵强马壮;而项羽却三面受敌,粮草不继,战略形势明显处于劣势。项羽没有办法,只能与汉王讲和,约定以鸿沟为界,双方相安共处。但是,刘邦在张良陈平等人的劝说下,很快背弃和约,向楚军进军,双方在垓下进行了惨烈的决战,这次战役汉军大获全胜,而楚军近十万精锐部队全军覆没,一度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项羽,也走向了穷途末路,自刎乌江。垓下之役是楚汉战争的最重要的一次大决战,是刘汉王朝奠霸业的关键性的一仗。

然而,楚汉战争至关重要的地点垓下的详细地点到底在何处,历来争议很大。目前史学界对垓下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着名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垓下为今天的鹿邑,他在《中国通史简编》写道:“垓下在河南省鹿邑县境”。这一观点的根据是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记载:“高岗绝岩,今犹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侧,因取名焉。今在毫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相接”。范文澜这样分析,唐朝的真源县是秦汉时的苦县,故城在今河南鹿邑县,老君庙即今天鹿邑城东的太清宫,所以垓下在今天的鹿邑。此说由于晚出,因而从其说者较少。

史学泰斗郭沫若认为垓下应该是灵璧,他在《中国史稿》这样写:“垓下在安徽省灵璧县南、沱河北岸”。郭老的观点是根据下列史书记载的,《汉书·地理志》沛郡渡侯国这样注释:“垓下,高祖破项羽处”。《水经注·淮水篇》载:“洨水东南流,经洨县故城北,县有垓下聚,汉高祖破项羽所在也”。“唐《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五》也在宿州虹县下载言:”垓下聚,在县西南五十四里,汉高祖围项羽于垓下,大破之,即此地也。“这种观点是最传统的说法,绝大多数学者都支持这一观点。

然而,根据陈可畏先生最新的研究,上述二种说法均不能成立。陈可畏推断垓下应该是陈县(即今河南准阳县)。他首先指出探究垓下的一条重要信息,即在楚汉之争中,项羽被围垓下之前与刘邦发生的一场固陵之战(固陵在河南省淮阳、太康、鹿邑县境内)。

刘邦与项羽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之后,刘邦的军事实力逐渐强大。后来刘邦采用张良的建议背弃和约,于公元前202年10月率军渡过鸿沟进击项羽。刘邦追杀项羽的部队到阳夏(太康)以南,并约定与大将韩信彭越等人相会,在固陵一带消灭项羽。但是,刘邦率军到固陵后,韩信、彭越的军队却没有按期到达,致使刘邦兵败又被项羽追杀。刘邦率众退守固陵,在固陵城周围坚壁不战,使得楚汉两军在固陵城一带形成暂时的对峙局面。固陵战场方圆百里,运师数十万,楚军在固陵城附近阻击汉军,以防汉军东进或南下。刘邦被困固陵,危急中以裂土封王为代价,封韩信为齐王,封彭越为魏王,以换取韩信、彭越等及时出兵。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韩信、彭越等部约40万人分别从齐、梁等地出发夹击项羽。刘邦也在固陵开始反击。同时汉将灌婴也率部从彭城西进,参与了这场决定楚汉成败的固陵之战。项羽的军队被汉军以十倍之师层层包围在垓下达三个月之久。项羽被汉军重重围困,兵少粮缺,陷于困境,楚军军心大乱。刘邦等人见时机成熟,深夜用楚歌瓦解楚军军心。这样,才引出了项羽悲壮的”霸王别姬“。后来项羽率800随从冲出重围,连夜逃亡,于凌晨到达乌江一带(今安徽和县东北)。然而,项羽自叹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身死。

陈可畏认为,根据《史记》、《汉书》记载,固陵之战以后,汉王退保固陵县城,深堑拒守。其时楚军集结在附近进行阻击,以防止汉军继续东进或南下。而至垓下之围前,史书并没有项羽从固陵附近败走的记录,也没有汉王从固陵追击刺至垓下的记载,那就是说,垓下应距固陵县城不远,否则两军无法交战。而垓下如在今安徽灵壁的话,相隔二百多公里,楚军根本无法阻止汉军东进。况且,灵璧一带,自古是平川,县东南是古蕲水、古波水、澳水、沱水、唐水的五河河网地带,既不能攻,又不能守,根本不适合兵团作战。

垓下也不可能在今鹿邑县。理由主要有三点:第一,鹿邑县城东距固陵约有七十公里左右,不可能近距离作战,楚军当然也不可能阻止汉军东进南下。第二,据史书记载,汉军包围垓下前,灌婴的军队由彭城(今江苏徐州)西进、降留、薛、沛、酃、萧、相诸县,破苦县(今鹿邑县)、谯县(今安徽毫县),又西至苦县之颐乡驻军,最后才破楚军于垓下。如果垓下在鹿邑的话,灌婴军就应来回穿越项羽大军的驻地,而史书上没有这样的记载,事实上也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因此,垓下不可能在鹿邑。

推翻了上述两种观点,陈可畏举出垓下在陈县(即今河南准阳县)的理由。首先,《史记》、《汉书》中几个参加此次决战的将领的传记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樊哙”从高祖击项籍……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夏侯婴也”从击项籍,追至陈,卒定楚“;灌婴”从击项籍军于陈下,破之“。《史记·曹相国世家》亦云:”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汉书》的记载也与此相同。这些史料都不可能是凭空杜撰。其次,陈县北部正与固陵相接,垓下在陈县,正与楚军阻止汉军东进或东南进的军事形势相符。从军事防御的观点看,楚军无论是单纯的防守还是以攻为守,驻军于距固陵不远的陈县北部是最恰当的。

不仅如此,陈县北部古代有很多丘陵和山冈,利于防守。所谓”垓“,阶次也。有山有冈的地方,自然会形成阶梯地形,垓下正是这阶梯地形之侧。其三,史书记载项羽从垓下突围,是在夜间率骑南逃,平明始达淮河北岸。如果垓下是在安徽灵璧的话,灵璧离淮河很近,骑马南奔,不需要一个晚上的时间。最后,陈县是一个军事战略要地,它傍鸿沟,接颍水、淮水,有邗沟直通江南,最宜于屯兵驻军。据考古发现,淮阳”贮粮台“遗址有屯粮的痕迹,有人推测这实际上就是楚汉一下决战时楚军的军粮仓。当时,项羽不派文官而派武将利几为陈县县令,就是要利几保护至关重要的军粮仓。

垓下之争在史学界延续了很久,如今又出现了陈可畏的新观点,究竟那一种是正确的呢?事实上,现在很难说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引发垓下之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垓下作为一个地区名,并没有明显的标志。史书等记载,仅记其名。这样,一些地名等因文言简记,而会产生一些不同的解释或推断。如”垓下“可理解为”垓“之下,即山之阶梯之下,也可理解为”垓下“,为一个地名。其次,史志书籍的转摘沿用等,也会产生一些谬误,有时甚至会以讹传讹。许多史志书籍都有参考前人,甚至转摘前人的现象。若底本记载有误,则底误就会引出许多后来者的误解,如”垓下聚“和”垓下“在史志中解释并不一样。

再次,附会现象、攀附心理也能引起史志地名或事件的误传。中国人传统思想中都有一种攀附心理,攀名人、名地、名事等。正因为这种心理,才会把一些名人名事附会到各处。中国民间,梁祝故里之争、三顾茅庐之争、垓下位置之争等等都没有摆脱这种观念。

如今,《中国历史地图集》把垓下标在安徽灵璧的东南部;大型工具书《辞海》释”垓下“条日:”在令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各种历史教材对此也众口一词。假设陈可畏的论点成立,那么这些书籍将要改写。然而,楚汉之争的地点的定义,并不是很容易能够推翻的。或许,再过几十年,还会有人推翻陈可畏的言论,提出新的观点。

楚汉战争已经争论数年,人们想找到这场战争的源头。奈何记录此时的书籍过少,至今也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说明刘邦项羽的决战之地究竟是何处。

标签: 楚汉战争刘邦项羽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雍正是所有清帝中心机最深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雍正,清朝,风云人物

    清朝康熙年间,诸位皇子之间的夺位斗争是最激烈的,虽然,最终雍正继承了皇位,但是,后世对于雍正这个皇位的来源也是有着很多的疑问。可是,不管怎样,雍正的勤政,为康乾盛世的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是值得肯定。但是,你知道么雍正曾两次提出“让位”吗?第一次,是雍正二年四月初七日,诸位王公大臣参加了由雍

  • 高纬被俘之后是什么下场?受尽奇耻大辱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高纬,南北朝,风云人物

    高纬向来害羞,现在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跳舞,真是难为他了——眼也不知往哪儿看,手也不知往哪儿放,腿也不知往哪儿搁,只好像被拎着脖子的鸡一样胡踢乱蹬,那动作不刚不柔不硬不软疲而不举举而不坚坚而不挺挺而不久,无比窘迫无比尴尬,北周的群臣看了都哈哈大笑。看到自己的君主如此受辱,高延宗悲痛不已,甚至几次想要自杀

  • 魏延死前大喊4个字,为什么被嘲笑了上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魏延,三国,风云人物

    三国时期诞生了无数名将,关羽、张飞、张辽、赵云这些人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他们也因为各自的战绩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但就像月亮有圆有缺一样,在那个时代同样有悲情的将领。魏延这群人里面的其中一个,尽管才华横溢但却一直不受重用,好不容易得到刘备的赏识,但因为处理不好和同僚的关系,最后他也被马岱所杀。

  • 爱新觉罗·穆库什身为公主,为什么会嫁人三次?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爱新觉罗·穆库什,清朝,风云人物

    爱新觉罗·穆库什,和硕公主,为努尔哈赤的第四女,出生于明万历二十三年,生母为努尔哈赤的庶妃嘉穆瑚觉罗氏,同母兄弟为巴布泰、巴布海。万历三十六年1608,早已娶了努尔哈赤两个侄女的乌部首领布占泰,向努尔哈赤表示:如果能娶到努尔哈赤的亲生女儿,便会向努尔哈赤忠心耿耿。作为努尔哈赤联盟的筹码,身为庶女,又

  • 刘协:结局最好的亡国之君,不缺钱也不缺权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协,汉朝,风云人物

    其实这个皇帝就是刘协。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马上就能够想起那个混战不休的年代,然而无论他被谁控制在手里,却自始至终,都一直保持着皇帝的尊荣,最终还以皇帝的身份寿终正寝。那些夺了他皇位的人,甚至还扶柩恸哭,可以说相当的有尊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一开始的时候,皇位并不是他的,但董卓偏偏看他的哥哥不顺眼

  • 曹参:西汉开国功臣,为何被刘邦辱骂?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参,西汉,风云人物

    黄老之学,是一种君人南面之术,即统治术。《史记·曹相国史家》中记载,曹参曾为齐国丞相,他从盖公那里领悟黄老之术的现实妙用,并在齐国加以实践,最终的结果是——“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盖公是何人?根据《史记·乐毅列传》所载,乐毅后世有乐巨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此盖公正是乐巨公的

  • 刘统勋:75岁在早朝路上去世,乾隆痛哭亲自吊唁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统勋,清朝,风云人物

    有的时候削尖脑袋、拼死拼活进入官场,不就是为了能够在其中有所作为,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抱负?只是最后的结果大多都是不尽如人意的,或许你会终身都被浪费在一个小地方,被困在那里,就算再有才华、再能说会道,也无人知晓,无人在乎;或许你幸运地进入中央,在其中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仍旧逃不过命运的玩笑。对

  • 宋慈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宋慈有哪些断案事例和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宋慈,风云人物

    在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一身正气、耿直不阿、威风凛凛的宋慈形象深入人心。他断狱如神,破案无数,常常把“人命大如天”挂在嘴上,让罪犯无处遁形,是一个安民济世的父母官。宋慈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不但是个一心为民的好官,而且还是闻名世界的法医学鼻祖。他通过验尸,审理了很多疑难案件。那么,他有着怎样的

  • 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说了什么?字字揪心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狄仁杰,唐朝,风云人物

    说起桃李满天下,很多人都会想到孔子。但是历史上桃李满天下其实指的是狄仁杰,他门生众多,累向武则天推荐将相多人,也就有了这么一个说法:“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说起李世民你肯定会想起,房玄龄、魏征等名臣。那说起武则天,那就必须提起狄仁杰。唐高宗时期,狄仁杰一直被埋没,总是担任一些地方上的职位。然而金子

  •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连杀三十余位大臣到底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崇祯,明朝,风云人物

    天启七年(1627年)朱由检即皇帝位,年号崇祯。这是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明史》有载,“(崇祯十二年七月)总兵官罗岱被执死之。熊文灿削籍,寻逮下狱。(崇祯十二年)八月癸巳,诏诛封疆失事巡抚都御史颜继祖,总兵官倪宠、祖宽,内臣邓希诏、孙茂霖等三十三人,俱弃市。”那么到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