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六艺之御:战车是先秦时期的“坦克”

六艺之御:战车是先秦时期的“坦克”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807 更新时间:2023/12/6 13:41:09

在交通上,学会骑马驾车要比走路节省好多时间,是提高效率的主要手段,在战争方面,除了运输上提高效率外,战车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坦克”,在那个阵而后战的时代是冲击对方战斗阵型的强大力量。

能开车,有自己的驾照,基本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必备技能。古代六艺中“御”的范围就是驾驶,但是无论在现代和古代,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驾驶学”,近十多年来,由于汽车的大量发展,人们御的能力大大加强了,不要多少时间就可以学会驾驶,当然不是马车,而是现代化的汽车。

古代御什么?一匹马相当于一辆奔驰

“御”,是指骑马驾车的本领。马和马车是古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在交通上,学会骑马和驾车要比走路节省好多时间,是提高效率的主要手段,在战争方面,除了运输上提高效率外,战车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坦克”,在那个阵而后战的时代是冲击对方战斗阵型的强大力量。同时车也是身份和地位的体现,不同地位的人的车是不一样的,不能逾越。

骑马驾车是对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的,古人讲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先秦乱世,每一个士大夫必须要学会战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提高身体素质,这不但是国家存亡的要求也是自身保命的条件。

古代的车 战争主要工具

车据说是黄帝发明的,他看到天上旋转的蓬草,于是就想到发明车以节省人力,随之车却被用来打仗。早在西周之前的夏商两代,车就已经成了战争的主要工具了,西周时期,战车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了。不过一直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人们一开始就选择了车战这种似乎比骑兵作战更为麻烦的方式驰骋疆场,直到春秋战国之交才逐渐改为骑兵作战。也许还有什么我们目前尚未了解的因素使战车在战场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周标准的战车是四匹马拉的,一般情况下这四匹马并不是站在一条线上,外边的两匹要稍后一些,所以称为“雁行”,即像天上的大雁的“人”字队形那样。而且这四匹马的分工是不一样的,因为分工不一样所以名字也不一样,车辕套在中间的两匹马上,它们叫做“服”,外边两匹叫做骖或者騑,它们用皮带直接系在车轴上。战车平时作为出乘之用,车箱上面有车盖,战时则将车盖去掉。若在平时,他们通用马的性别来区分级别的高低,纯用雄马要比纯用雌马档次高得多。若色一样,那么档次就更高了。若是实在穷得没有马驾车,牛车也可以充任,但牛车仅可负重而已,不会去打仗。

战车后边的部件分为三个部分,即用来套马的辕,然后是车箱和车轮,车箱用来载人,前面要比后面低一点儿,前边有个扶手的横木叫做“轼”,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站在轼上远观前方敌情。另外后边还有一根横木叫做“轸”,车轮是用木头做的,有四个部分组成,即毂、辐、牙和轴,轴想必大家都清楚,毂是车轮中央中空的那部分,车轴就插在里面,辐条类似今天自行车轮的钢丝部分,早期战车辐条有十八到二十根,后来演变为标准的三十根辐条。

五御——古代的驾驶课程

古代的战车都是单辕驾车,变换方有一定的难度,四匹挽马全靠御手立姿以缰绳控制,没有专门的训练,难以适应作战的要求。对此他们专门开设的“五御”来熟练驾驭技术。所谓的“五御”就是:

(一)鸣和鸾:和在车轼上,鸾在衡上。“和”、“鸾”都是车上装饰的铃铛,车行时,它们所发出的节奏要统一合适,这是为了调试驾车的节奏。似乎是驾车的入手课程。

(二)为逐水曲:指沿着曲折的水沟边驾车前进,训练御者在路面情况糟糕时的控制车的能力。

(三)为过君表:君表即标示国君位置之旗帜。国君在会见诸侯、出兵征伐,或者组织打猎时,其所在的位置都有旗帜加以标示,因此有人就认为过君表就是指,御者驾车经过“君表”时向国君行礼致敬。但这种解释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不是训练驾车能力的方式,而是御车熟练后的结果。“君表”还指插着旗子的辕门,门中放置一些石墩为障碍物,车驶入辕门,车头两边与石墩的间隙只有五寸,车手要恰到好处从中经过。显然这是要训练车手的心理素质和准确的估算能力。

(四)为舞交衢:车在交叉道上,往来驰驱,旋转适度,似乎跟在舞蹈一般,很有节奏。这大概带有表演成熟车技的味道,应该是展现综合能力的课程。

(五)为逐禽左:驱车追赶禽兽,并把禽兽阻拦在左边,以便射猎。这应该是实战训练了。

现今——驾驶证成为基本技能

十年前,提起汽车驾驶很多人是为了方便找工作而学习的一项手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普通家庭拥有私家车不再是梦想。

司机,掌握“机”的人。从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后,就出现了司机一词。后来,火车,汽车出现了,“司机”就成了驾驶员的专称。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司机是一个响当当的职业,一般人干不了。那时候,想成为司机,需经长时间严格的训练和考核。一般,这些更老的司机都会修车,甚至称得上是发动机专家——看看烟囱里冒什么颜色的烟,就知道汽车有啥“内科病”。

随着汽车这种代步工具的普及,驾驶证逐渐成为人们生存的基本技能。不仅学汽车驾驶人数方面猛增,年龄跨度也很大,大概在二十多岁到五六十岁之间。这些足以表明,现如今学习汽车驾驶,真正意义实现了从职业技能到生活基本技能的转变。

有人说“走路的活动范围是2公里,摩托车是20公里,而汽车的活动范围则是200公里”。随着社会交际网络的不断扩大,“11路”已不能够满足人们社交生活的需要,因此持有驾照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项工具。

城市中“三点一线”的生活让现代人觉得枯燥无味,这时候拥有一本驾照绝对可以大大提高你的生活品质。周末的时候,开着小车,带上一群朋友,大家一起泡杯茶聊天,到海边吹吹海风、踏踏浪,不仅可以交流感情,更可以消除都市生活所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生活岂不惬意?

去年,中国公安部修订发布《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在这一新规中,对驾车“新手”的要求被进一步细化,驾照考试的针对性和难度也有所提高。据中新网报道,在国外,想通过驾照考试拿到一纸驾驶许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平日的车辆驾驶中,驾驶员也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定,否则可能会被“停牌”。

此次公安部新规要求,驾照考试中应突出驾驶员的“实际驾驶能力”。在国外的驾照考试中,这一要求也得到重视。

在法国,考生“发现行驶条件变化的能力”以及适应能力都是驾照考试时重点测试的对象。考生会被要求在5分钟内自行将车开到一个准确的地点,并且要自己找车位停车。

新加坡的驾照考试则相对复杂。每名学员首先要通过两次理论考试,才会获得与驾驶教练一对一练车的机会。在新加坡,不少人都要上30节左右的驾驶课程才有机会参加最终的路考。

新加坡的路考被安排在交通相对繁忙的地段。由于这些地段会有各种突发的情况,考试难度也相对较高,而同车的考官正是新加坡当地的交警。

正由于新加坡驾照考试的严格要求,新加坡路考通过率非常低,很少有人能够一次性通过,大部分人都要两到三次才有机会拿到驾驶证。

性格严谨的德国人则对驾照考试另有要求。在德国,想考驾照先要上两次急救课。德国人认为,如果了解急救知识,就能够在意外发生时将伤害程度降低。

德国的路考也十分严格。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驾车行车时,即使只犯了一个错误,也会被考官直接淘汰。

在公安部的新规中,完善新手“实习期管理”,严格重点驾驶人“日常管理”的要求也引发了人们关注。在国外,驾驶员安全意识考察及平时管理也受到重视。

在美国,考取驾照几乎是每一名公民成年后的“必修课”。美国人认为,遵守交通规则比驾驶技巧更重要。虽说美国考驾照并不强制要求新手去驾校学习,但在美国,路考是直接上路。考试过程中,考官根据驾驶员的表现扣分,一些重点项目如果出现错误,会被“扣的很惨”。据报道,有的留学生曾经考过5次才最后通过。

标签: 六艺之御战车

更多文章

  • 15万国军守南京 为何被5万日军破城?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15万,国军,南京

    大型油画《南京大屠杀》15万保卫国都的国民党军队对阵5万攻城日军,人数三倍于敌,仅抵抗12天便土崩瓦解!战前誓与“首都共存亡”的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派出督战队封锁江面烧毁渡船,放言后退一步者死,却为何最终食言,乘坐沾满牛粪的板车狼狈北逃?在严令坚守与相机撤退中摇摆不定的蒋介石,到底打的是什么牌?

  • 抗日战场上第一个舍身堵枪眼的战斗英雄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抗日,战场上,第一个

    中国抗击日寇战场上的马特洛索夫式的战斗英雄徐佳标同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生前是新四军第三师特务团三营七连五班长,共产党员。1945年9月6日下午2时,在淮阴城南门的攻坚战中,五班为尖刀班,佳标首先登城,毙敌三人,伤敌多人。身负重伤后,为了掩护战友,用自己的身体扑向敌人暗堡的机枪火力点,壮烈牺牲,

  • 二战美轰炸机屠杀东京为何不受谴责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二战,轰炸机,屠杀

    二战期间,美军不仅以极其猛烈的炮火轰炸了东京下町,而且还在广岛、长崎分别投下了原子弹。伤亡平民之多,难以计数。无论何种战争,杀伤无辜平民,都应受到道德的谴责。然而,美军的杀戮却没有遭到多少非议,原因何在?美军轰炸东京1945年3月9日夜间334架B-29轰炸机从关岛直扑东京,进行地毯式轰炸。史称李梅

  • 三国形象名誉皆毁的三员大将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形象,名誉

    除了形象被毁的王朗、蒋干和鲁肃,《三国演义》还成功地塑造几位大将的颠覆性形象,他们是淳于琼、周瑜和魏延。这几个人物形象同样深入人心,也同样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比如说背叛反叛不说这个人是吕布或者孟获,而被说成是“脑后有反骨”的魏延!而这三个人,不仅仅是形象的被毁,而是形象名誉都被毁坏。且看三国形象

  • 抗战期间日本多次诱降蒋介石为何没有就范?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抗战,日本

    抗战时期,在降日卖国问题上,蒋介石与汪精卫有着根本区别,但面对日寇的诱降,蒋介石也曾勾勾搭搭,干下一些“同室操戈”的勾当。他为何最终没有投入日寇的怀抱?【阶段一】蒋介石不敢正式承认伪满抗战爆发后,日本政府很快发现速战速决的算盘打错了,决定引诱蒋介石集团投降。日本请了当时的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出面“调停

  • 揭秘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光绪皇帝无权 守旧官僚反对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揭秘,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

  • 凭什么说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存在谎报战功?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白起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长平之战白起将40万赵军降卒一举坑杀,前后杀敌45万。“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两千年来,无数史家文人绞尽脑汁要替司马迁圆这个事,只可惜总是捉襟见肘,不能圆满。何以如此?皆因这等说法太有悖常理,破绽太多。俗话说兼听则明。读史

  • “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抓戴笠为何留下遗言和遗书?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西安事变,蒋介石

    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蒋介石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实施“兵谏”,把蒋介石扣押在了西安。事件发生后,国民党内部一片哀鸣。尤其是军统的特务头子戴笠,更是日子不好过。作为负责情报的机构,居然在事先没有得到过半点消息,这算失职。很多蒋介石的嫡系将领都把矛头指向了戴笠,声称:一旦“校长”遭遇不测,就把你

  • 八年抗战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到底俘虏了多少日本鬼子?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八年,抗战,共产党,领导

    自从有了人类,战争就伴随着人类历史一直走到现今,在战争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死亡和受伤,除了伤亡,还有一个不太光彩的名词--俘虏,不管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战俘都是存在的,当然,战争中俘虏的命运是悲惨和不幸的,作为军人,成为战俘也是耻辱的。在西方人眼中,军人在弹尽粮绝或者身陷绝境的情况下,选择投降成

  • 到底是谁把红军逼上漫漫长征路?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红军

    被蒋介石称为“当代卧龙”的首席军师杨永泰(广东茂名人),如今已几乎无人提起。他才思敏捷,笔力雄健,助蒋铲除“诸侯”,逼迫红军长征,为国民党立下汗马功劳。若非喋血江畔,民国往事又该添多少传奇……说杨永泰是蒋介石的“诸葛亮”,一点都不过分——他初出茅庐,便献策蒋介石“三分天下”;一道“出师表”,就逼迫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