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草船借箭”的故事耳熟能详,“草人借箭”的故事你知道吗?

“草船借箭”的故事耳熟能详,“草人借箭”的故事你知道吗?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524 更新时间:2024/1/11 12:29:19

今天故宫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草人借箭”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历史比小说更加精彩”,我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小说是作家凭空构思,或者按照某个人或事,加以改编而形成的,超不出人脑的思维。而历史则不同,在各种原因的促使下,各种矛盾的作用下,其精彩、生动、血腥、曲折往往远远超出人的思维。

比如,大唐安史之乱时期的名将张巡,上演了一出“草人借箭”,其精彩程度远超《三国演义》中令大家耳熟能详的“草船借箭”。

张巡

首先说明一下,虽然三国早,唐朝迟,但张巡并没有学诸葛亮。因为“草船借箭”是罗贯中先生构思的,历史上并无此事。而写《三国演义》是明朝的事,反倒是罗贯中有可能受到张巡的示,将真实的“草人借箭”与“孙权驾轻舟亲探曹营”的史实结合起来,安到了诸葛亮的身上。

我们来看看张巡“草人借箭”是怎么回事:

张巡,蒲州河东人,史称他“博通群书,晓战知阵”,翻翻历史就可知道,其实张巡守城的本领在整个历史中也难有匹敌。

草船借箭

安史之乱爆发时,张巡任真源县令,他的上司谯郡太守杨万石与同僚雍丘县令令狐潮都投降了安禄山,逼迫他一起投降,但张巡奋起反击,没有与这些“唐奸”为伍。而是进入雍丘,修筑城防,拉起了抗击安史叛军的大旗,开始了他悲壮的守城岁月。

此时的雍丘城内,约有两千守军,但令狐潮带来攻打雍丘的叛军足有四万。虽然敌我力量悬殊,但张巡毫无惧色,与叛军斗智斗勇,硬是守了四十多天,令叛军一筹莫展。

就在这关键时刻,传来了潼关失陷,皇帝流亡巴蜀的噩耗,一股悲观情绪在守军蔓延开来,很多人的意志动摇了。有六名将领找到张巡,劝他投降,张巡不置可否。

次日,他将玄宗画像高悬于大堂之上,领着众将士一起跪拜,然后大喝一声,将那六名将领全部斩首!将士们都惊呆了,更加坚定了坚守到底的信心。因为他们的身后就是帝国的财税财税重地,江淮。雍丘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信心虽然坚定了,但箭却没有了。将士们愁眉不展,望着张巡。而他却若有所思地望着敌营。

几天之后的一个晚上,叛军士兵突然发现,雍丘城头有一千余人准备缒城而下,显然是想搞夜袭,于是想也不想就朝着雍丘城放箭。天亮之后,令狐潮等人惊奇地发现,雍丘城头上,半空中,挂满了浑身是箭的稻草人,纷纷大呼上当。

张巡毫不费力的就得到了十几万支箭,将士们信心倍增。

这还没完,几天之后,又是一个晚上,叛军竟再次发现有唐军准备缒城而下,令狐潮一想,张巡竟然蠢到故伎重施,呵呵一笑,说:“不用管他,肯定又是稻草人。”

然而,这次下来的却是真正的敢死队。五百余人向猛虎一样扑向毫无准备的叛军大营,直将他们杀得后撤了十几里。好一招兵不厌诈!

史载,张巡在雍丘城坚守六十余天,大小三百余战,之后他又转战宁陵,死守睢阳。最后在弹尽粮绝,毫无外援的情况下,城破被俘,最终与三十六名将领死于叛军刀下,终年四十九岁。

唐肃宗剧照

张巡虽然官职不高,但能识大体,顾大局,审时度势,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死守城池,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叛军通往江淮的路上,使敌人几万大军一筹莫展。

他的功绩被历史所称颂,唐肃宗追封他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唐朝宗评定安史之乱以来的功臣,张巡等八人被定为第一等。大中二年,唐宣宗将张巡等三十七人的画像挂入了“凌烟阁”。这些荣誉,体现了历代帝王对这个深明大义的热血忠臣,给予了极大赞誉与肯定。(文:熊鱼自笑)

浅见寡识,以就正于大方。

标签: 草船借箭

更多文章

  • 曹操最大的战略失误:先取东吴,后图西蜀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战略

    大家对曹操南征有何看法?我认为这是曹操一生的最大的战略失误。【首先:先取东吴,后图西蜀是曹操统一中国结束割据势利全局上的严重失误】相对于东吴的长江天险,西蜀纵然也有山川之险,然刘璋毕竟是汉室宗亲,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完全可以先礼后兵:以汉帝之名下诏归降,若不从则攻之(师出有名)。以曹操军队赤壁之前

  • 魏延“子午谷袭击”战略: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大战略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魏延,子午谷袭击

    任何人都无法十全十美,也无法万能,只有一种人是十全十美的,那就是佞人口中所说的“英明领袖”,简直是这个也懂,哪个也精,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上自外太空辐射线,下到阴沟里忽然发现一只土拨鼠,他都可以发出正确的指示。问题是,任何“英明领袖”到最后都会现出原形

  • 曹操南征刘表,导致天下三分的局面?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南征,刘表

    有的网友认为曹操南征刘表是其战略错误,因此才造成天下三分的局面,破坏了曹操统一全国的大略。我却有不同的看法:曹操南征刘表,是当时绝对正确的选择。而取西蜀,则无疑于自杀行为。首先,我们看一下西蜀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当时汉中由张鲁据有,张鲁是靠五斗米教起事的,其影响力仅在汉中一地,他自己也并没有北上中原

  • 三国荆州之争的三大战事:赤壁、襄樊、夷陵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荆州之争

    汉末三国时代,魏、蜀、吴围绕荆州归属展开激烈争夺,兵交不断。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219年的襄樊之战、222年的夷陵之战,是对三分形势的形成影响最大的三次战事。赤壁之战曹操取荆州得而复失,同时也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最好机遇,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形势;襄樊之战带来了东吴袭取荆州、关羽失荆州,使三分格局基本定

  • 中国古代由南向北的进攻为何大多都以失败告终?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古代

    学历史的人总会有一个感觉,在冷兵器时代,为什么历朝的北伐,都是以失败告终,无论是天纵奇才的诸葛亮,还是宋文帝时的元嘉北伐,刘裕、祖狄周世宗、宋太宗、宗泽、乃至太平天国的北伐,无一例外。唯一成功的似乎仅有明朱元璋的北伐。反观自北向南的战争,那就完全是另一个结果了,秦始皇扫六合、宋太祖平四海;元人灭大宋

  • 中国远征军:遥望心中那苍茫的野人山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远征军

    ​遥望心中那苍茫的野人山野人山位于中缅及印度的交界处,绵延千里,至今大多还是未被开发开发的原始林。由于此地居住的人被认为未接受文明,故此亦有野人山之称。1942年,4万多名中国远征军将士,惨死在这片危机四伏的“绿色魔窟”里。抗战爆发后,中国所有的国际交通线全部被切断,援华物资

  • 百年前日本两次试探中国军力的结果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百年前,日本

    回顾中国历史上入侵中原的游牧民族,无论是契丹女真,还是蒙古、满清,一开始对征服华夏并无信心,甚至不敢“有想法”,但随着“牛刀小试”,胆子越来越大,进而统治了整个中国。这胆子是谁给的?就像一个持刀歹徒上车行窃,面对数十位乘客,做好了随时跳窗逃跑的准备,可

  • 如果甲午战争清朝胜利则中国命运或比土耳其还惨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甲午战争,清朝,胜利

    如果清胜甲午则中国命运或比土耳其还惨不少晚清史爱好者都会设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甲午战争,大清国战胜日本,结果会如何?本文现在就和大家一同推演这个结果。1895前二十年,是晚清最为得意时期。因为灭太平天国内乱、兴洋务运动改革,清廷自以为实现了“中兴”、在亚洲压制了日本势头。是名

  • 古代行军打仗所插的军旗都代表什么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古代,行军,打仗

    公元前204年,为巩固侧翼,韩信率数万汉军背水结阵,与二十万赵军在井陉对峙。二千汉军伏兵乘赵军轻敌出击之机,攻占赵军大营,“拔赵帜,立汉赤帜”。赵军发现大营被踹,心无斗志,全军覆没,“背水一战”由此而来。此战中,军旗的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古人对熊、虎

  • 中国“南人”之傲:怒折蒙古帝国的“上帝之鞭”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南人

    ​公元1271年,蒙古帝国在中国建立大汗汗国,国号为“元”,所以元朝又称“蒙元帝国”,开国皇帝系蒙古帝国创建者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忽必烈在中国统治期间,曾经把元人“人分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所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