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中国古代抗敌血战为何多发生在长江以南?

中国古代抗敌血战为何多发生在长江以南?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707 更新时间:2023/12/8 12:42:15

我们看中国历史,自中世纪两宋以来,外患频仍,但汉民族的对外血战往往发生在长江以南。华夏抵抗,几乎成为南人的独角戏。这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所以,华夏文明又称“黄河文明”。黄河中下游即中原是华夏的核心地带,这里包括现在的河南全境、以及河北、山东、山西、江苏的局部地区,基本属于北方范围。但是,这只是华夏的中心地带,而不是全部。早在先秦,华夏就有“九州”轮廓。据传“九州”系中国第一王朝“夏”的创建者大禹设定,战国时代齐国学者邹衍据此曾发表著名“大九州说”,《史记》对此也进行了简要记载,九州即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其中,“扬、荆”二州不在中原,系江淮地带,确属南方。

追溯历史,中国的外患要从秦汉记起。千年外患大都来自北方,汉民族受到草原游牧民族部落侵袭。在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压迫下,汉民族被迫一次又一次南迁,华夏文明中心也一再南移。

从公元4世纪到13世纪,这千年间,中国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

第一次大规模北人南迁,发生在东西晋之交。

司马晋“乳糜血”,五胡入主中原。司马家的后代子孙,渡过长江,跑到南京“复国”。随着汉族政权南迁,北方汉人不甘受异族政权压迫,也纷纷南下移居。从此,偏安江南,就成为汉族弱王朝的常见历史景观。而南迁亦为南扩,江南朝廷,不止于传统“扬、荆”二州,“江、湘、广诸州”,也“赖以得全”。“南国”涵盖了湖南、广东等东南沿海。

对此,史书《隋书》记载得很清晰:“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

也就是说,自汉民族丧失中原,跑到南方的北方汉人越来越多,他们到了南方,保留了很多北方汉人的习惯,和土著的南方人完全不是一回事。

而南方汉族朝廷,则对北方移民一般采取善待的安抚政策。这一方面表明他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当时“北人南渡”是“华夏南国”的重要组成。史料记载,仅“五胡乱华”这次,“北人南渡”人口即90万,占当时540万江南人口的六分之一。

第二次北人南迁发生在“靖康之变”。

随着赵宋政权的南移,北宋汴京皇族、贵族、官僚、富商、平民也纷纷追随,“威盛、隆德、汾、晋、泽、绛民皆渡河南奔,州县皆空”,南迁人数超过200万。

第三次北人南迁发生在元灭金期间。

元朝建立之前,蒙古与宋金交战频繁,当时,虽然中原已被女真金国控制,但那里依然生活着不少北方汉人。蒙古铁骑在中国北方攻城掠地,烧杀抢掠。他们每攻占一城一地,即大开杀戒,还掳掠人口和牲畜财产。于是,北人闻风南逃,南宋小朝廷再次得到“人口红利”的补给。

大量的南渡北人,不仅带给南方“人口红利”,而且还带去了“文明软黄金”将华夏原生“黄河文明”带往江淮。长江流域就此取代黄河流域,成为华夏文明新中心。由是,中原移民和原属东南“楚人”、西南“川人”一起,组成“新南人”。这些“新南人”成为“华夏南国”中流砥柱。南国汉族皇帝正是倚仗这些人,组成了保家卫国的铜墙铁壁。譬如“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都是南下的北人。岳飞是河南人,韩世忠、刘光世是陕西人,张俊是甘肃人。他们和南方将士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

可见,北人南迁,南方给北人栖身之地,北人给南方战力回馈,随着北方汉人一起南下的,是中原汉民族的精神血脉。所以,两宋以来,从精英到精神全被“掏空了”的北方血色暗淡,渐次成为长期沦陷之地,不断衍生“伪齐”之流“汉奸政权”。而汉魂之血性在南方彰显愈烈,南人对外族入侵抵抗得越发坚决。

标签: 中国古代抗敌血战

更多文章

  • 盘点二战中全歼日军的13场血战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二战,全歼

    01、阿图岛战役时间:1943年5月交战双方:美国VS日本具体战况:阿图岛战前就是美国领土,这是一场发生在美国领土上的战役。1942年10月,中途岛战役期间,日军一支部队占领了这个贫瘠的小岛。随即,美军开始重视这个小岛的战略意义,逐渐往岛上增兵。美军以绝对优势压制日军。5月29日,日军在外无救援、内

  • 建国700年后,这个导致隋朝灭亡的国家,没了……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建国,700年后

    盛唐时期,资深“驴友”李白四处游历,有一次遇到了生活在中原的高句丽遗民。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李白这首《高句丽》,短短20字,写的是高句丽舞者的优美舞姿,却尽显盛唐气象。高句丽人能歌善舞,高丽舞在唐朝风靡一时。据《旧唐书》记载

  • 明灭夏之战,朱元璋夺下蜀夏政权,为此后车顶平定西南奠定基础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灭夏之战

    今天故宫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的征西之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朱元璋,原名重八,又名国瑞,明朝开国皇帝,吴元年十二月,朱元璋正式即皇帝位,吴二年正月,改元洪武,定国号为明,应天府为京师。就这样,一个新的王朝开始了它的统治。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立即着手消灭余下的割据势力,来实现最

  • 宁远之战:红夷大炮进化论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宁远之战,红夷大炮

    《纸上谈兵:中国古代战争史札记》(张明扬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汉唐阳光,2020)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袁崇焕以不足两万人的守军在宁远防御战中大败努尔哈赤亲率的六万左右的后金军,明军取得了与后金开战八年以来的首次大胜。明熹宗下旨称:“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

  • 一场误炸引发的伦敦空战:一贯擅长闪电战的德军为何折戟在不列颠?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误炸

    “我确信我们已经精疲力竭,我们即将输掉这场战争。”飞行员道格拉斯·巴德的哀叹,是1940年那个血色夏季皇家空军的真实写照。千疮百孔的战机、满目疮痍的机场、已疲惫不堪却又不得不保持高度紧张的飞行员,以及随时可能来临的空袭,所有一切都令人绝望。所幸,8月19日起,连

  • 印度派出120万人参加一战,最后得到了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印度,120万

    印度卷入一战,主要因为它是大英帝国的属国。对德国、奥匈帝国的宣战声明,是由印度总督哈丁觉(Hardinge)爵士签署的。开战之初,英国没有想过需要印度的帮助。但很快英国人便意识到,若想取胜,就必须动员他们所有的资源。一、印度参战的对价,是印度的自由为了确保印度的支援,英国政府口头答应最终会将政治权力

  • “拯救大兵耿恭”:耿恭几十个人是怎么守住北匈奴两万人围攻一年的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拯救,大兵,耿恭

    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战争史上,东汉“戊己校尉”耿恭死守疏勒城的悲壮一战,还有那“拯救大兵耿恭”的浴血时刻,都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东汉永平十八年(75),即东汉王朝刚刚在西域恢复“西域都护”建制的第二年,不甘

  • 伽比埃奈战役:终结亚历山大帝国重建希望的保守派胜利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伽比埃奈,战役

    公元前316年,亚历山大大帝的遗产仍旧牵动着每位继业者首领。无论是力图重建帝国一统的攸美尼斯,还是妄图割据自立的数位总督,都时刻提防着其昔日同僚向自己发难。而作为后者杰出代表的独眼龙安提克,却在潜移默化中调整了自我定位。发生在当年伽比埃奈战役,就是他军政生涯的最大转折点。安提

  • 神龙政变的五大功臣分别是谁?为什么都没好下场?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神龙,政变

    今天故宫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神龙政变的五大功臣的下场,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其能力可见一斑。虽然武则天做皇帝的大部分时间做得还不错,但是她把国家改为了“武周”,还把自己的儿子从皇位上赶下来的。这让李姓的家族子孙以及朝内还心向唐太宗的李姓天下的人

  •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为什么美军反而伤亡加重?人们感叹萨达姆精明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研究一场并未走远的战争,对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2003年3月20日到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为止,战争历时7年多,参战方兵力美国为19.2万人,伊拉克为军队45万人,预备役65万人。伤亡情况,美国是4497人死亡,47541受伤 ,伊拉克军队是76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