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俄波战争 波兰向东出击的一次领土战争

俄波战争 波兰向东出击的一次领土战争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100 更新时间:2023/12/27 21:14:56

俄波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波兰共和国利用苏俄内战之机为获取白俄罗斯、 西乌克兰和立陶宛而对苏维埃俄国发动的一次领土战争。战争从1920年4月25日波军进 攻乌克兰开始,至1920年10月12日以双方签订和约,达成妥协而告结束。

战争初期,波军大举进攻,迅速占领了西乌克兰及其首府基辅,但被红军反攻所打 退。在反攻中,红军轻易取得胜利,挥师西进,并越过国界,直逼波兰首都华沙。但波 兰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利用红军轻敌冒进、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等弱点,迅速调整部署, 突然发起反击,致使远离本土、疲惫不堪的红军全线溃退,撤回涅曼河畔。在战争中, 红军共损失兵力达20万人和大量武器装备。

在战争爆发前,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的苏维埃俄国宣布废除了过去沙俄政府签订的瓜 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有独立和统一的自决权。在十月革命影响下,波兰的 革命进程出现高涨。但是,作为波兰国家元首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的毕苏茨基,把恢 复1772年波兰被瓜分前的历史边界和建立包括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内的波兰联 邦共和国作为复国的基础。他的联邦制主既符合波兰地主资产阶级利益,也反映了国 际帝国主义扼杀苏维埃俄国的愿望。因此,波兰在反对苏维埃俄国的战争中得到了协约 国的物质支援。

1919年初,高尔察克和邓尼金先后俄国中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苏维埃俄国的内 战形势正处在紧要关头。毕苏茨基利用处在内战之中的苏维埃俄国无力他顾的时机,挥 师东进,入侵并占领了立陶宛和白俄罗斯。1920年初,波兰仍积极备战,准备在弗兰格 尔白军的配合下,向乌克兰发动进攻。

此时,苏维埃俄国虽已取得内战的决定性胜利,军事实力明显增强,但其经济状况 仍十分严峻。为避免与波兰的冲突,苏维埃俄国向波兰提出建议,在承认“寇松线”以 东250—300公里为波兰边界的基础上双方举行和谈,但遭波方拒绝。鉴于战争不可避免, 苏维埃政府开始加强西线兵力,着手制定对波作战计划。

为了向苏维埃俄国发动进攻,到1920年4月,波兰武装力量由1919年初的11万人 扩充到约60万人之多。波军计划首先歼灭红军西南方面军,夺取乌克兰,尔后变更部署, 挥师北上,与东北方面军配合,打败红军西方面军,占领白俄罗斯全境。进攻乌克兰的 作战计划是:以第二、三集团军围歼红军第十二集团军,尔后向红军第十四集团军进攻, 夺取敖德萨,并在方面军整个地带内抵近到第聂伯河。为了夺取西乌克兰,波兰政府与 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彼得留拉签订了共同作战的条约。

在波军正面,红军部署了两个方面军。一个方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以北的白俄罗斯 境内,辖第二、四、十五、十六4个集团军和骑兵第三军,到5月底共有步、骑兵8.1万 人,方面军司令员是图哈切夫斯基,当时他年仅27岁。

另一个方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以南的乌克兰境内,辖第十二、十四集团军和骑兵第 一集团军,共有步、骑兵4.6万人,方面军司令为叶戈罗夫。

到1920年5月底,苏波双方兵力对比暂时处于均势,但红军西方面军正面波军左翼 集团兵力较弱。因此,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计划由西方面军向波军左翼实施主要突击。 1920年4月28日,俄共中央批准了加米涅夫制定的战略反攻计划。该计划规定,西方面 军和西南方面军密切协同,分别从东北和东南向华沙实施向心突击。西方面军在普里皮 亚特河以北担任主攻,沿明斯克、比亚威斯托克方向直取华沙。西南方面军在普里皮亚 特河以南配合西方面军行动,沿罗夫诺、卢布林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反攻前,苏维埃共 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满以为波兰的工农革命正处在高潮之中,他对战争前 景作了十分乐观的估计。图哈切夫斯基也基于这种估计,结果导致了他在战争中轻敌冒 进,功亏一篑。

1920年4月25日,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至第聂伯河宽500公里正面上发动进攻,短时 间内向乌克兰腹地推进了200公里,5月7日夺占了基辅,但未能合围红军第十二集团军。

此时,波军战线已长达1000公里,后勤补给日益困难,已成了强弩之末。5月14日, 红军西方面军在预备队尚未集中的情况下,在白俄罗斯向波军率先发起反攻,但因兵力 分散,协同不好,被波军所退。5月20日,红军完成了反攻准备,并从南北西翼先后转 入反攻。实施了基辅战役、七月战役、利沃夫战役和华沙战役。反攻前期,红军节节胜 利,一直打到华沙、利沃夫城下。进行了决定此次战争命运的大决战—— 华沙战役。

鉴于红军的顺利进攻和波军的全线溃退,加米涅夫于7月22日改变了原定作战计划。 命令西方面军不作战役休整,继续追歼败退的波军,至迟于8月12日以前强渡维斯瓦河, 攻战华沙,而西南方面军改向利沃夫进攻。此一变化,使两个方面军的突击由向心变为 离心之势,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协同,削弱了突击力量。

8月8日,图哈切夫斯基签发命令,欲图迅速攻占华沙,全歼波兰守军,具体部署是: 第四集团军在骑兵第三军协同下从北迂回华沙,然后向南直插普洛次克,切断波军退路 及西方国家对波军的补给线;第十三、十五集团军在华沙东北攻击波军左翼;第十六集 团军及第十三集团军部分兵力在华沙桥头堡正面实施牵制突击。然而,在华沙战役打响 之前,西方面军因连续作战已疲惫不堪,实力锐减,总兵力只剩下4.5万人,且弹药与 给养十分缺乏。此时,行动在两个方面军结合部的西方面军莫济尔集群及与之毗邻的西 南方面军第十二集团军,都远落后于十六集团军。同时,在协约国的支援下,波军第一、 四集团军已得到补充,第五集团军已调到华沙前线。波军兵力已增加到11万余人,超过 红军1倍以上。但因图哈切夫斯基求胜心切,无视这些变化,于8月13日下令向华沙发起 攻击,终因兵力分散、力量不足,未取得进展。

波军总司令毕苏茨基静分析,发现了西方面军的弱点。

8月6日,他决定以第五、一、二集团军在华沙正面及其以北牵制和消耗红军西方面 军主力,而以第四集团军及第三集团军部分兵力由南攻击红军第十六集团军的侧后,尔 后各集团军转入总攻,在华沙方向粉碎西方面军的进攻。这时,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和 图哈切夫斯基既未识破波军反击的企图,也未发现波军反突击集团的集结。因此,红军 未作抗击反突击的任准备。

8月16日,波军第三、四集团军向红军第十六集团军侧后突然发起攻击。对此,红 军第十六集团军毫无思想准备,惊慌失措,迅速溃退,结果,暴露了第三、十五集团军 的侧后。

8月18日,波军各集团军全部转入总攻,使红军西方面军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此时,远在明斯克方面军司令部内的图哈切夫斯基才得知波军发动翼侧攻击的消息。他 虽毫不迟疑地向前线红军发出了撤出战斗的命令,但为时已晚,部队无法执行其命令, 正在实施迂回的第四集团军以及第十五集团军两个师无力向东突围,只好撤入东普鲁士, 在那里被解除了武装。波军的反攻,使红军西方面军遭受到毁灭性打击,被迫全线溃退。 到8月25日,波军推进到格罗德诺、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西布格河中游的符沃达瓦 一线时,红军西方面军在后方预备队的支援下,终于阻止了波军的前进,华沙战役至此 结束。

这时,俄波双方都已无力再战。因此,根据苏维埃政府的建议,俄波两国政府举行 了和谈。1920年10月12日,双方在里加签订了和约初步条款,1921年3月正式签订和约。

和约规定,俄波之间的国境线比《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寇松线”东移了200公 里,使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划归波兰。俄波战争以双方签和,达成妥协而告结束,这 个和约使苏维埃俄国赢得了西部边境的和平,从而能集中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为什么节节胜利的红军在华沙唾手可得的情况下竟然败北,而节节败退的波军反而 转败为胜?斯大林指出:“当时我们对波兰民族因素的力量估计不足,为浩浩荡荡进军 的轻易胜利所陶醉,担负了经过华沙突入欧洲的力所不及的任务,激起了波兰绝大多数 居民反对苏维埃军队,因而造成了使苏维埃军队在明斯克和日托米尔附近的胜利化为乌 有的局面,破坏了苏维埃政权在西方的威信。”

标签: 俄波战争波兰向东

更多文章

  • 美国内战 奴隶制度与自由劳动制度的决战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美国,内战,奴隶制度

    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种社会制度即奴隶制度与自由劳动制度之间的 斗争”。美国独立后,南方和北方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在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迅速,从19世纪20年代起,北部和中部各州开始了工业革命,到50年代完成。1860年, 北方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总产值达18.8亿美元。而在南方

  • 苏俄内战 保卫十月革命成果的一场决战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苏俄,内战,保卫,十月革命

    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为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同 国内反革命武装和外国干涉军进行的战争。十月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它给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与民族的革命斗争带来了希望,也引起国内 外反革命势力的仇恨和反抗。国内被推翻的剥削阶级企图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

  • 凡尔登之战 战争史上的“绞肉机”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凡尔登,战争

    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展开了一次大厮杀,这就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次大战的中期,德军在东线即对俄作战取得重大胜利的情况下, 为尽快打败英、法军队,其主攻方向转回到西线,决心首先攻克法军坚守的战略要地凡 尔登。然而,事与愿违,德军不仅没有攻下凡尔登,而且惨遭失败,

  • 克里米亚战争:沙俄对奥斯曼帝国“遗产”的争夺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克里米亚战争,沙俄

    克里米亚战争:沙俄对奥斯曼帝国“遗产”的争夺一度称霸欧洲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到19世纪上半期迅速衰落,中央政权不断削弱,被奥斯曼帝国长期统治的地区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或名存实亡,已成为昔日帝国的“遗产”,这为早已觊觎的欧洲列强大开了争夺的方便之门。在这些“遗产”中,首都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博斯普鲁斯和达

  • 古埃及与赫梯战争简介、背景、经过、评价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古埃及,赫梯

    【战争时间】公元前14世纪末~前13世纪中叶【战争地点】叙利亚卡迭石【交战双方】古埃及VS赫梯王国【关键人物】拉美西斯二世【战争背景】埃及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其疆域起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谷地,并一直扩展到西亚的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带。当时埃及的法老时代已经历了1500多年,正处于第十九王

  • 俄国农民战争:普加乔夫血溅莫斯科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俄国,农民战争

    18世纪后半期,俄国农民领袖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战争,是俄国历史上四次农民战争中规模最大和最后的一次。它震撼了沙俄的封建农奴制统治,对沙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军事上也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18世纪后半期,俄国已从昔日的“彼得盛世”巅峰开始衰败。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全俄市场的

  • 北方战争:俄罗斯帝国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北方,战争,俄罗斯,帝国

    1700—1721年北方战争,是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及其沿岸地区与瑞典进行的战争。瑞典长期称霸波罗的海,到17世纪末,与周边国家丹麦、波兰、俄国等国的领土争端激化。1699年,俄沙皇彼得一世、丹麦国王和波兰萨克森奥古斯特二世缔结关于对瑞作战的条约(“北方同盟”)。俄国允诺在与土耳其缔约后开始军事行动。

  • 中越两山作战最惨烈的一次战斗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越,两山

    1984年4月19日,昆明军区奉命收复被敌军占领的老山和老阴山。4月28日我14军40师和11军31师分别对老山和者阴山发动拔点作战。经过一日激战,我军攻下老山主峰及其它重要高地,歼敌1200余人。接着31师也收复了者阴山,歼敌580人。5月15日,41师122团攻占了八里河东山,歼敌2个连。我军收

  • 自卫反击战中我军战俘被俘经过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自卫,反击战

    1979年2月17日清晨,对越自卫反击战终于打响了第一枪。3月2日,越北重镇谅山失守,拱卫首都河内的门户已被推开。此刻,我军若继续挥师南进,红河三角洲将无险可守,大军长驱直入进驻河内指日可待。但解放军却就此止步,从即日起逐步撤军。既然是战争,作战双方无可避免都会有士兵被俘。在这场历时28天的战斗中,

  • 西沙群岛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西沙群岛,中国

    西沙群岛,位于中国海南岛东南约330公里的海域,由宣德、永乐两个群岛及其他岛礁组成。它与东沙、南沙、中沙群岛同为南海四大群岛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永乐群岛包括甘泉、珊瑚、金银、琛航、晋卿等岛屿。从1405年(永乐三年)到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等数万人曾七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