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北京保卫战:盖世英名卫国战

北京保卫战:盖世英名卫国战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029 更新时间:2024/1/1 21:43:54

景泰九年(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北京城阴霾着天。

于谦鲜血淋漓的头颅挂在了崇文门外。

这颗头颅曾经保卫了这个城市,挽救了这个帝国。如今却依然被无情挂在了城门口。

从这一天开始,大明帝国开始无可挽救地走向没落。

明太祖在位的时候,吸取了历史上宦官专权引起国家混乱的教训,立下一条规矩,不让宦官过问国家政事。他把这条规矩写在大铁牌上,挂在宫里,想要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遵守。但是到明成祖的时候,这条规矩就给废除了。

明成祖从他侄儿手里夺得皇位,怕大臣反对他,特别信任身边的宦官,在他迁都北京以后,就在东安门外设立“东厂”,专门刺探大臣和百姓当中有没有谋反嫌疑的人。他怕外面的大臣靠不住,让亲信太监做东厂提督。这样,宦官的权力渐渐大起来。到了明宣宗的时候,连皇帝批阅奏章,也交给一个宦官代笔,叫做司礼监。这一来,宦官的权力更大了。有一年,皇宫招收一批太监。蔚州(今河北蔚县)地方的一个流氓,名叫王振,年轻的时候读过一点书,参加几次科举考试没考取,在县里当教官,后来因为犯罪,本来该充军,他听说皇宫招太监,就自愿进宫做了太监。宫里识字的太监不多,只有王振粗通文字,大家都叫他王先生。后来,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镇读书。

朱祁镇年幼爱玩,王振想出各种各样法子让他玩得痛快,朱祁镇挺喜欢他。

明宣宗死后,刚满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这就是明英宗。王振当上司礼监,帮助明英宗批阅奏章。明英宗一味追求玩乐,根本不问国事。王振趁机把朝廷军政大权抓在手里。朝廷大员谁敢得罪王振,不是被撤职,就是充军。一些王公贵戚都讨王振的好,称呼他“翁父”。王振的权力可算顶了天了。

这个时候,我国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强大起来。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派三千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王振发现也先谎报人数,削减了赏金和马价。也先为他的儿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绝。这一来激怒了也先,也先率领瓦剌骑兵进攻大同。守大同的明将出兵抵抗,被瓦剌军打得大败。

边境的官员向朝廷告急,明英宗慌忙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大同离开王振家乡蔚州不远,王振在蔚州有大批田产,他怕蔚州被瓦剌军侵占,竭力主张英宗带兵亲征。邝埜和于谦认为朝廷没充分准备,不能亲征。明英宗是个没主见的人,王振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不管大臣劝谏,就冒冒失失决定亲征。

明英宗叫他弟弟郕王朱祁钰和于谦留守北京,自己跟王振、邝埜等官员一百多人,带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浩浩荡荡向大同赶去。

这次出兵,本来从没好好准备,军队纪律涣散。一路上又遇到大风暴雨,没有走几天,粮食就接济不上,兵士们又饿又冷,还没有碰上瓦剌兵,已经叫苦连天。到了大同附近,兵士们看到郊外的田野里,到处都横着明军兵士的尸体,更加人心惶惶。有个大臣发现士气低落,劝英宗退兵,被王振臭骂一顿,还罚跪了一天。

过了几天,明军前锋在大同城边被瓦剌军杀得全军覆没,各路明军纷纷溃退下来。到了这时候,王振感到情况危急,才下令退兵回北京。退兵本来是越快越好,但是王振却想到他老家蔚州去摆摆威风,劝英宗到蔚州去住几天。几十万将士离开大同,往蔚州方向跑了40里地。王振又转念一想,这么多的兵马到蔚州,他家庄田里的庄稼岂不要遭到损失,又匆匆忙忙下命令往回走。这样一折腾,拖延了撤兵的时间,被瓦剌的追兵赶上了。

明军一面抵抗,一面败退,一直退到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那时候,太阳刚刚下山,有人劝英宗趁天没黑,再赶一阵,进了怀来城(今河北怀来)再休息,瓦剌军赶来,也可以坚守。可是王振却因为装运他财产的几千辆车子还没到,硬要大军在土木堡停下来。土木堡名称叫做堡,其实没有什么城堡可守。明军大队人马赶了几天路,口渴得像火烧,但是土木堡没有水源。离开土木堡十五里的地方有条河,已经被瓦剌军占领了。兵士们就地挖井,挖了两丈深,也没找到水。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瓦剌军赶到土木堡,把明军紧紧包围起来。明英宗知道没法突围,只好派人向也先求和。也先一打听,明英宗带的明军人数还不少,要打硬仗,自己也要遭到损失,就假装答应议和,停止进攻。

明英宗和王振信以为真,十分高兴,下命令让兵士到附近找水喝。兵士们争先恐后跳出壕沟往河边跑,乱成一团,将领们要制止也制止不了。

这时候,早就埋伏好的瓦剌军兵士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个个抡起长刀,大声吆喝着:“投降的不杀!”明军兵士一听,纷纷丢盔弃甲,狂奔乱逃。瓦剌军紧紧追赶,被杀的和被乱兵踩死的,不计其数。邝埜也在混乱中被杀死。

明英宗和王振带着一批禁军,几次想突围都没冲出去。平时作威作福的王振,这时候却吓得直发抖。禁军将领樊忠,早就恨透了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贼,气愤地说:“我为天下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说着,抡起手里的大铁锤,朝着王振脑门一锤砸去,结果了王振的性命。樊忠自己冲向瓦剌军,拼杀了一阵,中枪倒下。

明英宗眼看脱逃没有希望,只好跳下马来,盘着腿坐在地上等死。瓦剌兵赶上来,俘虏了明英宗。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作“土木之变”。

有了明英宗这块护身符,瓦剌军的信心更足,野心更大,中原的金银财宝已满足不了他们,他们把目光放到了北京。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瓦剌军长驱直入,朝北京杀来。

此次的北京,可谓是无兵无将,朱祁镇、王振带走了50万大军,北京城只剩10万老弱病残士卒。朝中众多大臣都在王振的带领下共赴黄泉,谁来拯救处于绝望和恐慌中的帝国?

标签: 保卫战盖世英名

更多文章

  • 朱仙镇之战:闯王掘沟大败明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仙镇之战,闯王

    闯王李自成亲率数十万人马,在中原大地上浩浩荡荡地向开封进发。艳红的太阳照着绣有“闯”字的帅旗,猎猎招飐。其时是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五月一日。大军行至开封城西南的朱仙镇,已是黄昏,李自成便令部队在镇郊扎营。闯王正骑着马在察看各部安营时,忽有巡哨官来报:“明将左良玉和丁启睿、杨文岳三支人马已奉

  • 李愬雪夜袭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愬,蔡州,擒获

    816年,唐朝新任唐(今河南唐河县)、随(今湖北随县)、邓(今河南邓县)三州节度使李愬,到三州首府唐州上任的第三天,就带着养马兵老蔡头,装扮成生意人模样,到州府附近的小村镇转悠去了。朝廷派李愬到唐州的使命,是讨伐背叛朝廷、驻守在蔡州的淮西节度使吴济元的。可他似乎对讨伐之事有点漫不经心,他对出城迎接他

  • 左宗棠收复新疆:晚清对外战争唯一胜仗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左宗棠,收复,新疆,晚清

    占中国版图达六分之一的新疆,之所以现在还在我们国家的版图之内,有一个人不能忘记,他就是中兴清朝的名臣---左宗棠!这是一段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历史。当然,镇压太平天国算不上什么功绩,如果算,那也比不上曾国藩。左宗棠一生对中华民族,甚至对自己,最大的贡献就是收复新疆。在晚清名臣皆是“内战内行,外战外

  • 鄢陵之战简介,晋楚争霸鄢陵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一大家好,我们将在这一站中给大家讲讲春秋中期晋、楚争霸的第二次战役之战。在这一战中楚军利用晋军内部的分歧和指挥不当的弱点,在适当的时机出战,一举战胜了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战败的耻辱。楚国在城濮之战失利后,为了转移晋国视线,不久与晋国议和减轻晋国压力。楚国内部则积蓄力量,伺机北上。而晋国却在

  • 顺昌之战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顺昌之战

    在这一站中,我来讲述一下我国历史上宋与金之间的一次防守战顺昌之战。顺昌之战中,宋将刘采用以守为攻、以击解围的防御手段,用极少的兵力粉碎了金军的大部队的围攻,是一次成功的防御战。公元1140年,金统治者答应归还宋廷三京。新担任东京(今河南开封)副留守的刘率领3万多士兵从临安(今浙江杭州)出发准备驻守东

  • 徐州会战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徐州会战,1937年

    1937年12月中国首都南京失守后,日军气焰极为嚣张,企图沿长江而下乘胜追击一举击溃中国政府军队主力,然而,中国第5战区在李宗仁将军坚定有力的指挥下,与日军展开了大规模的徐州会战,华北战场的形势和徐州地区中国守军的有力坚决的抗击,却暂时转移了日军视线,转而企图打通津浦线(天津浦口)并消灭中国第5战区

  • 惨烈的南京保卫战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惨烈,南京,保卫战

    一2937年底,日军对南京分三路进攻:右路沿沪宁路西进;中路由宜兴经溧阳攻南京;左路由太湖南侧西进,共向南京合围。22月4日,右、中两路日军攻陷句容、秣陵关,向南京外围阵地猛攻,至22月8日先后攻陷淳化镇、汤山、龙潭各地。从20日起,集中步、炮、空协同的威力向各城门猛轰。中国军队到黄昏时才把窜入的日

  • 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甲午海战,邓世昌

    邓世昌把妻子和刚满月的儿子送回广东番禺老家后,连夜就往威海赶。他不愿在家耽搁半天,因为他知道日本人已占领了朝鲜汉城一带,而中国的海军舰队就驻扎在朝鲜牙山口外,日本舰队咫尺相望。日本人随时都有可能向中国舰队发动袭击。在这火烧眉毛的节骨眼上,他怎么能呆在家里呢!他所在的北洋水师就驻在威海对面的刘公岛上。

  • 1979年中国海军迫近苏联航母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1979年,海军

    “明斯克”向中国示威1979年上半年,南海水域战云密布,为了支持入侵柬埔寨的越南当局,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决定派遣海军舰艇进驻越南金兰湾、海防等港口,对周边国家施加军事压力。仅仅加入苏联海军才一年的“明斯克”号航空母舰也奉命进入这片“是非水域”。“明斯克”号首任舰长科基拉耶夫说:“戈尔什科夫元帅

  • 镇南关大捷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镇南关,大捷,1885年

    1885年冬末,清政府得到密报,已经侵占了越南的法国军队,又要将魔爪向中国伸来。清政府犹豫再三,最后决定以武力抵御外侮。广西帮办军务、清朝老将冯子材,受命率军奔赴镇南关。镇南关地处广西,是峻崖夹峙、地形险要的边关要塞。当冯子材带着一千人马,火速赶到镇南关时,法国侵略军的前敌主帅尼格里,已经退驻到关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