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重宣传,声名远播;汤恩伯部中央军英勇作战,反受诬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八年抗战终于胜利结束。但抗战史的遮蔽与还原,却才刚刚开始,且迄今未能完成如作为中国首次对日大捷,关于台儿庄战役的误读就很多。最典型者,莫若李宗仁因此战声名远扬,而另一位主要指挥官汤恩伯,虽功勋卓著,却饱受诬责。
这种诬责,主要来自李宗仁晚年所口述之回忆录。李氏称:台儿庄战役,在孙连仲部损失惨重,急需救援时,他“严令汤恩伯军团迅速南下, 夹击敌军, 三令五申之后, 汤军团仍在姑婆山区逡巡不进。”以至李宗仁“训诫汤军团长说, 如再不听军令, 致误戎机, 当照韩复榘的前例严办。汤军团才全师南下。然此时台儿庄的守军已伤亡殆尽。”①后来,常有人视汤恩伯此举为保存实力,或畏敌避战。
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中任第20军团军团长,辖三个军,总兵力7.2万余人,装备精良。1938年3月中旬,蒋介石将第20军团划归第五战区,参战台儿庄。李宗仁给汤恩伯部下的第一道命令是:“第4师先头之一部,应即开滕县附近增援。”第4师随即前往滕县救援,在路上与日军第63联队遭遇,激战于龙山、虎山一带。
更多文章
揭秘民国红会救助了多少抗战伤兵?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民国,红会,救助
抗战初,伤兵得不到照料,上街滋事,“以铁棒作为威吓的武器”八年抗战,中国付出了惨重代价。在战争中,国军伤亡总计约320万,其中阵亡约132万,负伤约176万,失踪约12万。①如何救治如此多的伤兵,对国民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抗战初期,国民政府
甲午战争前日军如何评估清朝战力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甲午战争,前日军
《征讨清国策案》评估清廷陆海军实力:虚势眩惑,不足为惧甲午战前,日本当局对清国内部军事、政治及民情等状况之调查,已相当细致,故对其战力,亦有相当客观之评估。譬如,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长(管西局)小川又次,1879年曾被派往中国大陆,从事谍报侦查,明治二十年(1887)向当局提交
国际宣传处:一个被彻底遗忘的抗日战场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国际,宣传
抗战八年,“国宣处”负责对外传播中国抗战意志及日军暴行“国际宣传处”,于今人而言,已是一个极其陌生的名字。但在抗战期间,该机构却身系成败之重任。略言之,国宣处设于1937年9月,专掌国际宣传,其主要工作有二:1、对外宣传中国抗战
解密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保卫战
宋子文向蒋介石抱怨:“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战绩数据造假1943年7月,宋子文自美国致电蒋介石,责备国民政府在对日战绩宣传方面,“幼稚”、“缺乏常识”、“ 往往以儿戏视之”,其数
谈谈多少颗子弹才能打死一名日军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子弹
常德会战,国军需消耗500-1000余颗子弹,才能击中一名日军白崇禧在总结淞沪会战败因时,曾谈到:“我军训练远不如敌人,使用同一武器之命中率亦远逊于敌人,步兵对轻重武器因训练不精,不能使用自如。”①此种差距,实际上贯穿整个抗战始终。然则,国军士兵在抗战
揭秘国军抗战时共有多少辆坦克?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国军,抗战时
台儿庄战役中,国军装甲兵“击毁击伤敌装甲车、坦克三十多辆”坦克在“一战”时投入实战,到“二战”爆发,已被各国广泛应用。中国最早的坦克部队创建于1922年,当时张作霖为准备直奉战争,从英法等国购买了一批装备
日军对东南亚的“侵略与解放”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日军,东南亚
一方面,日军以东南亚各国“解放者”自居,实施的却是压榨政策2015年2月13日,是领导缅甸独立的昂山将军百年诞辰,缅甸国内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昂山将军在二战中与日军合作的过往,显然并未被缅甸人视为污点。东南亚各国对于被日本侵略的这段历史,也确远不如中
探秘抗战时各地“八办”在做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抗战时
八路军驻外办事处肩负国共交涉、领取军饷、争取民众等多重任务热播抗日剧《长沙保卫战》中,有中共党员彭中华与国军将领薛岳精诚合作,抗击日寇的情节。剧中由彭中华当主任的“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是八路军19个驻外机构之一。八路军除在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武汉、重庆
揭秘抗战爆发前中国空军哪家实力最强?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抗战,爆发
战前空军以东北为最,拥机300余架,后几乎全部落入日军之手中国筹办空军始于辛亥革命,孙中山、黎元洪等都做过尝试。但随之而来的军阀割据,使中国空军发展陷入歧途各地自建空军,没有统一规划,互不统属。在这些地方空军中,以东北航空队的规模为最大。1920年,张作霖帮助曹锟在直皖战争中
揭秘日本偷袭珍珠港不为人知的十个细节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日本,偷袭,珍珠港
01、1941年6月22日,德国大举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此时,日本政府内部曾有人向天皇提出进攻西伯利亚。但经过近一个月的商议,日本政府制定了“南进”政策,明确“不管世界形势如何演变,帝国均将以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为方针”,“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