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长平之战赵国是因为正面对秦才失败的吗?赵武灵王本来的计划是什么?

长平之战赵国是因为正面对秦才失败的吗?赵武灵王本来的计划是什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10 更新时间:2023/12/20 22:38:48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长平之战赵国失败是什么原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通过向西边的林胡、楼烦用兵将势力延伸至云中、九原一带,已经威胁到了河套地区,从而从北部对秦国造成压力。赵武灵王针对秦国北部防守薄弱的情况,因而制定了从九原、云中出奇兵,对咸阳发动突袭从而一举灭秦的计划。那么在长平之战中,如果赵国采取正面与秦军对峙的同时,采取赵武灵王的计划,是否能打败秦国呢?

赵武灵王制定灭秦方略,可惜未曾实施便命丧沙丘

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在列国中率先组建了强大的骑兵,军事实力大为提升。强大起来的赵国,内有肥义、楼缓、蔺相如、卿、赵胜、赵奢、廉颇、李牧等名相良将,国力稳步提升;外则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拓地千余里。

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崛起速度之快,可以说完全出乎了天下各国的意料。而赵国的对外扩张同样很欧战略技巧,赵国由于地理原因,再加上当时中原各国混战,赵国并不想卷入这种混战当中,因而在灭了中山国之后,便将主要扩张方向放在了北方,不仅通过西破林胡、楼烦获取了大量土地,而且将势力延伸至云中、九原一带,从北部对秦国造成压力。

前299年,赵武灵王将王位传给儿子赵何,自称主父,开始抛开其他国事,专心策划兵事。赵国崛起之后,秦赵对决已经在所难免,因而双方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止,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便是秦赵双方之间的一次次试探。

也正因此,赵武灵王制定了一套灭秦计划,即兵分两路,以一路疑兵西进函谷关,吸引秦国注意,然后以主力起兵从九原、云中南下,奇袭咸阳,从而迅速击败秦国。即使一时无法灭秦,也可重创秦国,然后便可召集其他国家共同灭秦。

为了确保计划能够成功,赵武灵王还曾于前298年亲自入秦,查访咸阳周边地势以及秦国君臣情形。可惜的是,赵武灵王这个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他便在前295年的沙丘宫变中被活活饿死了。

长平之战赵国若采取此略,其实同样难以战胜秦国

那么,如果在长平之战时期,赵国采取这种战略呢?以廉颇在长平和王纥对峙,然后从九原、云中出奇兵奇袭秦国腹地,能够战胜秦国呢?实际上仍然极为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地势方面,关中四塞之地难以奇袭。秦国国都咸阳位于关中地区,而秦国的关中地区乃是四塞之地,东边的函谷关、东南的武关、西边的大散关和西北的萧关将关中地区牢牢锁住,外敌很难攻入关中地区。虽然秦国自灭掉义渠之后北部防守较为虚弱,但由于赵国奇袭必然多为骑兵的情况下,很难攻破卡在交通要道上的萧关,而即使萧关告破,便也等于失去了奇袭的效果。

2、兵力方面,秦赵双方兵力相差不大。虽然长平之战最终的交战规模达到了百万之众,但在前期对峙期间,秦赵双方其实都未曾全力以赴,赵国替换廉颇时曾经带去了20万援军,而白起替换王纥时同样带去了20万左右的援军。如果算上赵国的边军,那么赵国应该可以抽出三十万左右的军队对秦国发动奇袭,而秦国则同样可以调动不少于赵国的军队进行抵御,而且秦国还占据着主场作战的优势。

3、主帅方面,赵国极有可能处于劣势。如果要对秦国进行奇袭,那么长平战场必然继续以廉颇为帅,否则难以抵挡秦国进攻,那么奇袭的将领又该选谁呢?乐毅田单从前270年开始便少见于史料,此时极有可能已经离世,而李牧此时驻守雁门关尚未成名(甚至有可能尚未前往军中任职),因此赵国可以说是已经无将可用,难道还要用赵括吗?而秦国此时也尚未换将,国内却还有白起、蒙骜等人,赵国在主帅方面极可能处于劣势。

4、后勤方面,赵国与秦国相差甚远。我们知道,长平之战中赵国之所以换帅,很大程度上源于粮食补给的压力,与秦国坐拥关中、巴蜀两大粮食主产区相比,赵国的粮食产量实在有点相形见绌。这种情况下,既要保证长平战场的后勤补给,又要准备大规模的奇袭,赵国的后勤补给已经很难负担。而且,一旦奇袭受阻,再次转入长期作战,赵国将根本无法负担庞大的后勤,而秦国反而坐拥了主场优势。

综上所述,长平之战即使采用赵武灵王的奇袭战略,非但难以击败秦国,甚至有可能让赵国陷入更加不利的局面。

标签: 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己巳之变"是谁发动的?"己巳之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史风云

    “己巳之变”是谁发动的?“己巳之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接下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公元1629(崇祯二)年十月,正处于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全力整顿内政、定“逆案”,以清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势力之际,新任后金大汗皇太极亲率大军,绕道原察哈尔蒙古所管辖的势力范围,经科尔沁大草原,由龙井关、洪山

  •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史风云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战国时期,地处西戎的秦国逐渐崛起,到了战国中后期日益威压函谷关以东六国。合纵连横之士横行各国朝堂之上。一旦合纵派得势,遭受围攻最多的便是强大的秦国。合众弱而攻一强,这里面的一强即指战国中期的齐国,以指贯

  • 中国历史上一场奇怪的藩镇叛乱,不理它反而结束了?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战史风云

    中国历史上一场奇怪的藩镇叛乱,不理它反而结束了?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叛乱这类事情,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但是大家都想着不了了之的就不多了。而中晚唐却曾经发生过一次叛乱,主战派不敢言、主和派不想说,就这样想不了了之的结束掉,结果出人意料。01安史之乱的淮西藩

  • 吴三桂真的是因为陈圆圆才引清入关的吗?冲冠一怒为红颜是佳话还是由头?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史风云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对于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大明帝国来说,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继位时,他面临的困境就要比他的木匠哥哥困难的多。国内的流贼和关外的后金军队实在是闹得太凶。到了大明王朝最后的这十年,关外丧师失地,一败再败。就连在西北打的李自成到处跑的洪承

  • "靖康之变"导致了北宋灭亡!是什么引起了"靖康之变"的爆发?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史风云

    “靖康之变”导致了北宋灭亡!是什么引起了“靖康之变”的爆发?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我们都知道,“靖康之变”是导致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这场战争终结了北宋长达167年的统治,并致使宋政权由北向南的转变!几百年来,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将徽钦二帝的昏庸无能作为靖康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虽然我们不

  • 平壤之战清政府准备的如此充足,为何最终仍会大败?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史风云

    作为甲午中日战争当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平壤之战是在1894年9月15日开始的,是甲午中日战争选战后的首次战役,在朝鲜的首府平壤进行,与后来的黄海海战一起,成为了中日甲午战争的转折点,接着,日军就掌握了这场战役的主动权,很快的就推进了中国內境,最后,清军全部退回了中国內境,清军大败,日军大获全胜。当然了

  • 战争时期碉堡中的机枪手厉不厉害?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史风云

    战争时期碉堡中的机枪手厉不厉害?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碉堡在战场上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防御工事,一般是交战过程中一方处于防守位置时会在较高处修建大量的碉堡,用这样的方式来有效的阻挡敌人的进攻。就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德军的空中力量显得较为单薄,因此在这方面,经常会处于

  • 野狐岭之战是怎么样的?金兵为什么败给蒙古兵?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战史风云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野狐岭之战的文章,欢迎阅读哦~铁木真已是他控制西北蒙古诸部的边境官,就是所谓大金国西北招讨司。金国有时还时不时派王爷取道于此巡视蒙古,铁木真虽然兵少但将广,他有许多虎将,这让他的更有底子去打赢一次次战争,金国皇帝做梦都没想到他的招讨司居然是震撼世界的伟人。铁木真

  • 二战德国投降时仍有700万大军,为什么不打了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战史风云

    二战时期,德国的V1、V2导弹让英国吃了不少苦头众所周知,二战中,提到德国就是强大的代名词,以一己之力连续挑翻了数个欧洲老牌主义强国。法国沦陷,戴高乐政府被逼流亡,而英国在和德国的对抗中更是苦不堪言,若不是隔着海峡,英国的沦陷也是早晚问题,但是最终德国却陷入了苏联的战争泥潭,最终导致了战争失败。入侵

  • 城濮之战晋文公是怎么赢的?因为他曾经答应楚王要"退避三首"!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史风云

    城濮之战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晋文公在春秋时期是五霸之一,也是最少争议的一个五霸,这就是传说中的“齐桓晋文”。不过,晋文公却也干了一件不太符合霸主道德规范的事,那就是骗了楚成王。关键是这件事却被美化成了一个成语“退避三舍”,我们从军事角度上看,为什么这个决定实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