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战国七雄中,导致齐国灭亡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战国七雄中,导致齐国灭亡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732 更新时间:2024/2/8 9:47:10

谈秦说汉(247)

战国七雄中,导致齐国灭亡的最主要原因是天下大势已经向秦国倾斜。虽然齐国地处东方的渤海湾,远离西边关中的秦国,但大秦铁蹄东出函谷关,以风卷残云之势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吞灭了韩、赵、魏、燕、楚国,没劲多大劲就兵临齐国淄城下。

秦国能取得天下大势最主要的原因是商鞅变法带来的综合国力增长。而曾经是中原最强大的齐国,因用人不贤,被秦国之“远交近攻”的策略所迷惑,城池不修,边备废弛,又在天下纷乱的“合纵”、“连横”后期独善其身,结果是同样也被灭亡。

诸侯变法,唯秦独大

战国七雄中最早魏文侯实施“变法”,建立了强大的“武卒”制度。战国初期,魏武卒吊打中原诸国,强悍地拒秦军不得渡过黄河。但魏文侯死后,变法也中断了,魏国渐渐衰落。而韩国虽推行了“审不害变法”,但变法时间短效果有限。

楚悼王也实施了“吴起变法”,但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楚悼王去世后,变法也就停止了,作用不明显。燕昭王也任用乐毅对燕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改革,史称“乐毅改革”。但燕昭王死后乐毅就离开了燕国,变法被中断。

赵武灵王推行了“胡服骑射”军事改制,仿效胡人建立了中原第一支骑射兵军队,曾吊打中原诸国。但赵武灵王壮年退位,儿子赵章与赵何为了争王位而大打出手,大儿子赵章被杀,而赵武灵王也被儿子赵何围困沙丘宫活活饿死,赵国从此衰落。

齐威王时期也实施了“邹忌改革”,齐威王接受臣下意见,选拔人才。加上齐国地处东海边上,煮盐业与捕捞业等自然资源丰富,因此国家经济发展很快。齐威王死后变法没有继续。齐王建在位四十多年因为未遭受战乱,所以不重视军队建设。

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建立县制。由于秦孝公的寿命比较长,鼎力支持商鞅变法,因此效果最明显,秦军战斗力空前强大。魏、韩、燕、赵、楚、齐六国变法都是半途而废,效果大打折扣,只有商鞅变法最彻底。

远交近攻,用人不贤

齐王建即位时年幼,国家大事基本是君王后在主持。君王后贤惠有才干,与远方的秦国外交关系处理比较妥当,国内百姓因富足也安居乐业。主要是秦国当时忙于与韩、赵、魏、燕、楚等国作战,与齐国执行“远交近攻”策略,暂时无暇他顾。

君王后即将去世前交代齐王建要重用一些大臣,齐王建居然怕记不清楚,去找笔与木牍来记录,等齐王拿来笔与木牍准备记录她的话时,君王后却说:“我已经忘记了。”看来君王后对这个国家一把手也是失望之极了,再多的操心都是无谓的。

果然君王后去世之后,齐王建任命后胜出任齐国的相国。但他贪婪,大量接受秦国为挑拨君臣关系而赠与的金银财宝。而齐国派到秦国的外交人员,回国后都为秦国说话,劝说齐王去朝拜秦王,不必浪费钱去整修城防,不要去援助其他国家。

齐王建即位初期是君王后当家,君王后与各诸侯国建立互不侵犯的外交政策是对的。但秦国吞灭韩国之后,齐国就应该警惕,特别是赵国在“长平之战”时向齐国借粮就应该施以援手,相对贪婪的秦国来讲,韩、赵、魏三国就是齐国的屏障呀。

城池不修,边备废弛

而齐王建重用的丞相后胜,及派出的外交人员,竟然劝说齐王去朝拜秦王,还出主意不修城防,不援助他国,以免得罪秦国。而大部分的建议能被齐王建采纳,足可看出齐王建是有多么的昏庸。一个国家可以不主动惹事,但也应该防患于未然吧。

齐王建动身去秦国前,被雍门司马拦下,说:“齐国是因为国家才设立君王,所以君王不能离开自己的国家而去秦国。”幸好这次齐王建听劝,否则也会像楚怀王那样有去无回。但齐王建仍然是城池不修,边备废弛,坚守与秦国的契约精神。

合纵连横,独善其身

从秦昭襄王开始,中原诸国有过五次合纵攻秦,唯有信陵君率五国之兵,驱秦军于函谷关内。其余几次均因人心不齐而被秦国用连横之策从内部瓦解。秦军打败燕国,平定楚国后,田建仍坚信秦国不会伐齐,被大臣们固化后的思想真的很可怕。

而这时,齐国仍有军队数百万。即墨大夫建议收编韩、赵、魏逃亡在阿城、甄城之间的遗民,派出军队帮他们收复韩、赵、魏三国的旧日疆土,将秦军赶出临晋关,也就是秦军东出函谷关外的黄河渡口。只要守住黄河沿线,黄河以北就安全了。

楚国鄢郢的官员们不愿受秦国驱使,逃匿在南城之下的有数百人。又建议将楚国的遗民收编起来,派出军队帮他们收复楚国的土地,如果顺利的话,军队可以打进秦国西面的武关,与东面的韩、赵、魏国的军队遥呼相应,让秦军首尾不能相顾。

但齐王仍不予采纳,错失了最后的良机。其实,秦军已经吞灭了中原其余五个国家,还有可能在中原留下一个独立的齐国吗?最终结果都想得到,只有齐王建没去想。仍然城池不修、边备废弛,空有数百万军队与一群被贿赂得腰包鼓鼓的大臣。

其实以齐国之富饶,人口众多,粮草足备,甲士数百万,即墨大夫的建议还是有可行性的。秦国西有散关、北有萧关、东出函谷关,南下武关,四大关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故未遭受战乱。但集中原之力东、南面同时夺关,还是大有可为的。

写在最后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率军从燕国向南进攻齐国,突然攻入都城临淄,齐国的军队不敢抵抗。秦国又派人诱降齐王,约定封给他五百里的土地,田建于是便投降了。但是秦国却将他迁移到共地,安置在松柏之间,最终被饿死,可怜又可恨。

齐国之所以被灭国,在早期时跟中原其他五国一样,没有秦国的商鞅变法彻底,所以国力没有秦国强大。而齐国执行一成不变的“中立”原则,盲目地相信“契约”精神,导致中原其他诸国正被秦军渐渐蚕食时,却置身事外,不愿施以援手。

虽说合纵、连横的学说反复无常,但合纵是符合六国利益的,而之前中原诸国定期举行盟会,就是为增进诸侯之间的团结合作。齐国作为中原大国,不主动主导合纵伐秦,导致六国被秦国连横之术瓦解。

魏、韩、赵三国作为齐国的屏障,三国被灭亡时,齐国居然没有感觉到唇亡齿寒,还相信收受了秦国好处的大臣们的蒙骗,说:“盗将爱我而不攻”。所以,齐国的百姓为此编写歌谣,说:“松树啊,柏树啊!使田建迁住饿死的,是宾客啊!”

2020/10/27

我是谈秦说汉,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是什么造就吐蕃王朝的覆灭?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中原农耕文明最大的威胁一般而言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然而在唐代在帝国的西部却崛起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事实上这股势力曾在号称当时全世界最强的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之间异军突起,成为足以与两大帝国分庭抗礼的强劲对手这个对手就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这个王朝最鼎盛时期成为和东面的大唐以及西面的阿拉伯帝国、拜

  •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个人感觉夏商周虽然都是奴隶制国家,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造成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而现有国家体制为了社会上层的利益,不可能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及时作响应的调整,从而导致政治体制和社会民情的矛盾越来越多,直致新的权利群体的出现,新群体为了夺取政权必然会迎合社会需求,摒弃旧体制的弊端,从而得

  • 周朝分裂和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第一,西周的分裂。先看一段史料: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服)以为太子,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子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侯)所杀。以本非嫡,故称携王。《左传正义》引《竹书纪年》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

  • 历史上东周是被谁灭亡的?怎么灭亡的?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东周延续于西周,始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晋等诸侯的护送下,从镐京(今西安)迁都到洛邑(今洛阳)。两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有个致命弱点,封到最后没有土地来封了,全部封给了诸侯国,周天子自已的封地越来越小,以致到最后,周天子的封地都是蜗居在其它诸侯国的封地内。实际上到周平王时期,周

  • 商朝为什么会灭夏朝?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人心,大势所向你好,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四方诸侯纷纷背叛。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部落首领汤联合其他部落消灭了夏王朝,商朝建立。商纣王残暴地对待人民,鱼肉百姓,溺酒色,奢糜腐化。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周国进攻商朝,与商军决战于牧野。周军大获全胜,趁机进攻

  • 商朝真的是因为纣王的原因才会被周朝推翻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商朝被推翻,主要原因还是纣王昏俑无道,暴行,没有才智管理好国家,如果纣王是明君,把国家治理的繁荣昌盛,象铁的江山,谁能推翻。古人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环境可以激发人的意志,也可以消沉人的意志,这是自古朝代兴亡的重要因素。然而有不少人却认为金国的灭亡是实行汉化的结果,是“舍戎狄鞍马

  • 《封神榜》中武王灭商的过程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后稷是周民族的先祖,他与禹、契都曾接受舜帝的教化,并把农耕技术与文明生活传播给万民。一方面夏、商相继称王,另一方面周民族也逐渐向河西拓展,慢慢发展壮大。到周文王姬昌时,由于他任用贤能,仁爱百姓,成为天下万民景仰的领袖。当周民族繁荣昌盛时,殷商的纣王却残暴不仁,荒淫无道,在酒池肉林里大肆挥霍。随着周民

  • 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夏商周在政治制度上都采取的分封制,其中夏商两朝,其本上沿袭了部落联盟时期的旧习,对于臣服的大大小小的部落或国家,并未过多干预其内政。所谓分封制也叫封建制,意思就是天子或大王把天下的土地分给各个诸侯,这些诸侯对土地以及本国享有自主权,只需要向天子称臣进贡,天子出征时派兵助力就行。这一制度类似于中世纪欧

  • 西夏是怎么建立的?又是因为谁而灭亡的?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北宋初年,党项族在西北地区崛起,后来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名为“大夏”,因地处西北,人称“西夏”。那么,党项人以初期一个弱小部族之势,是如何建立起后来称霸一方的西夏政权的呢?五代时期,西北的党项族中的一支拓跋部就活跃于夏州地区(今陕西靖边一带)。当时中原地区四分五裂,党项族利用

  • 前秦王苻坚身经百战,手创大国,为什么会因淝水之战一战而败,一败而亡,破历史纪录?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苻坚绝非庸碌无能之人,为皇帝二十八年,南征北讨,可谓身经百战,手创大国,何以竟一战而败,一败而灭亡,破历史纪录?其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国内的民族情况复杂。在前秦的国境中,西北是羌族,今陕西、山西北部一带是匈奴,今山西东部及河北北部一带是鲜卑的拓跋氏,今辽东、河北及河南北部一带是鲜卑的慕容氏,与这些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