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回答如下:
鸡公屙屎头节硬从根本上来说,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农业社会,当然也是一个阶级社会。
这个社会有两个基本点:农民和阶级。
封建社会的农民都是小农经济,小片,分散,龙门阵打伙摆,夜饭各吃各。生产和生活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有天灾人祸,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只有卖了,沦为佃农,更为严重的是官府与豪强巧取豪夺,交了租子所剩无几,农民处于饥饿状态,小地主又被大地主兼,沦为佃农,或者挺而走险,社会矛盾极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生农民起义,经过农民起义的冲击和洗礼,新的政权诞生,土地又重新分配,矛盾缓解。
新生政权上台后,马上会总结经验,消除痼疾,我试用宋朝为例,宋朝是我国一个重要朝代,南北宋相加共计390年。超过之前恢弘壮丽、世界瞩目的大唐王朝。
其开国太祖赵匡胤是个以仁为本、待人宽厚的皇帝,这是有记载的。他对降皇帝李煜封以公侯爵位,赐与府第,降臣也予以任用,只是那位诗词皇帝跌倒不痛爬起来痛,自己不争气,反而天天咏叹一江春水向东流。
赵匡胤同意立其弟赵光义继承帝位、以后也由其子顺继。
对于功臣,比如石守信、高怀德等他巧用"杯酒释兵权"的策略夺得兵权,然后给予厚待遇,过无忧无虑的养老日子,而且将自己一妹二女嫁给这些高级官员家中,以消除"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忧虑,比之刘邦、朱元璋大杀功臣不知强多少条街远。但就这样一个明君却死于千古之迷的"烛光斧影"下。
虽然宋朝开始确实雷厉风行,改革旧习,提倡新政,如北宋王安石变法,苏轼等倡导的予民以"德"教育,北宋年间确实繁华如"清明上河图"一时文化繁荣,文人辈出。
两宋十八位皇帝没有暴君,但昏君不少。胆怯畏敌的宋真宗、花天酒地的宋徽宗、残害忠良的宋高宗、不问政事的宋理宗实在太典型。
综上所述,除了开国皇帝宋太祖而外,余皆泛善可陈,尤其我痛恨的那位书法皇帝,一手后人叫绝的"瘦金体"能唤醒腥膻爱好的马背民族吗?
其实北宋疆域未过长城,南宋更是偏安江南当时与两宋对峙的政权先后有契丹族的辽、党项族的西夏,女真族的金、蒙古族的元。
两宋最后都亡于少数民族政权,异曲同悲!
两宋皇帝虽然武功太差,然而文化方面的确不同凡响,如书法,绘画等。
既然如此为何能存在三百多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危急关头总有忠臣良将出现,如北宋准,扬业,包拯,狄青,范仲淹,琦,李,宗泽,南宋的岳飞,世忠,张浚,文天祥,陆秀夫等。
悠悠三百年,指一挥间,二宋被元朝所替代,与皇室除太祖而后毫无居安思危,强敌环侍的危机感而耽于享乐,加之奸臣当道、残害忠良,致使大汉民族思之变色的"靖康之变""二帝北狩""崖山兵败",陆秀夫背负小皇帝投海殉国
小结:二千多年的朝代更迭,无非宦官外戚专权,藩镇割据,政治腐败,清代的闭关自守。用一句诗结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杜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