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辽高丽战争与辽宋战争的性质一样吗?为什么辽朝没有把高丽给吞并了?

辽高丽战争与辽宋战争的性质一样吗?为什么辽朝没有把高丽给吞并了?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764 更新时间:2024/1/21 5:12:46

公元918年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王朝建立后在领土扩张上采取积极北进的战略,大肆拓展领土。92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将渤海遗民(东丹国民)大量内迁辽东,一时间广袤的渤海故地变得地广人稀。辽国对原渤海地区特别是对今朝鲜半岛北部女真地区控制减弱,高丽开始出兵与辽朝控制下的女真人展开对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争夺。王建经略北边的步伐一刻也未停止,到他统治的末期,高丽的北境已经远及今咸境南道的永兴和清川江的南岸,疆域大大超过了新罗。

在王建经略北境的全盘战略里,平壤的重要地位是值得一提的。自公元668年被唐军攻破以后,平壤逐渐荒废,王建以防御女真侵扰为由将平壤升格为西京,派遣从弟王式廉为长官驻守。在高丽王朝的早期,西京平壤的长官拥有很大的权力,他只需要对国王本人负责,其部下官员的任免完全由长官自己决定。与此同时王建采取了移民实边的策略:将大量的人口从半岛的南部迁往北部。王建的这些措施增强了高丽北部的边防力量,大大拓展了国土面积。

高丽一面积极经营西京(平壤),一面于清川江以北筑德川,长青,安朔等城,将高丽与辽国之边界由大同江推至清川江,作为对辽的第一道防线;同时积极讨伐居住于鸭绿江沿岸的女真人,蚕食女真故地。为了防备辽国,高丽建立光军司,编成光军三十万。辽国则于东京设东京兵马都部署司,下设契丹,奚,汉,渤海四军都指挥使司,东京都统军使司与都稳祥司等部,重兵戍守。

王建在正式建立高丽政权之前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有意与契丹交好,曾于辽太祖九年(915年)派遣使者赴契丹,向辽太祖进献“宝剑”。又在他建立高丽政权的那一年(辽神册三年,918年)派遣使者向契丹进贡。那时辽太祖也愿意与高丽交好,曾于神册七年(922年)派遣使者赴高丽遗骆驼,马及毡等,高丽亦遣使报聘。然而辽国与高丽的这种外交往来关系并没有保持多久,很快即为双方的领土争夺所打破:926年辽国灭亡渤海后渤海故土纳入辽政权直接管辖范围。王氏高丽对此甚为不满,认为自己扩张领土的机会更小了。高丽为了扩张势力,主动吸纳渤海的遗民,自928年3月“渤海人金神等六十户来投”起,渤海人不断地涌入了高丽境内。其中比较著名的有,934年“渤海国世子大光显率众数万来投”,四年后“渤海人朴升以三千余户来投”,979年“渤海人数万来投”。

公元942年(辽会同5年)契丹再次遣使高丽,为修复国交做最后的努力。高丽流契丹使节三十余人与海岛,系其所赠之骆驼五十匹于万夫桥下,不畜而死。高丽李齐贤曾曰:“若契丹者,与我邻境,宜先修好,而彼又遣使求和。吾乃绝其交聘者,以彼国相与渤海连和,互生疑,不顾旧盟,一朝歼灭,故太祖以为无道甚,不足与交。所献骆驼皆弃而不畜。其防范乎未然者,有如此也。渤海既为契丹所破,其世子大充显等,领其余众数万户,日夜倍道来奔。太祖悯念尤深,至赐姓名,使奉其本国祖先之祀。其文武参佐以下,皆优沾爵命”。于是辽国与高丽的关系彻底决裂。

太宗耶律德光时期契丹与中原交恶。王建遣使后晋,试图与后晋联合共同夹击契丹,以便顺利向北扩张领土,占领渤海旧地。然不久王建卒,高丽遂罢其谋。王建临终之时亲售训要曰:“惟我东方,旧慕唐风,文物礼乐,悉尊其制;殊方异土,人性各异,不必苟同。契丹乃禽兽之国,风俗不同,言语亦异;衣冠制度,慎勿效焉”。公元960年(宋建隆元年,辽应历10年,高丽光宗8年)北宋建立,高丽遣使贡方物,奉其正朔,以为策应。

面对高丽的公开绝交、流放契丹使者、大量招诱渤海遗民、与北宋建立“友好”联盟以及不断向北扩张领土等,辽国曾一度十分震怒。但那时由于辽太宗耶律德光正忙于经略中原,后继者世宗、穆宗和景宗时代,不但内乱不断,而且还要应付后周和北宋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等地的北伐,无暇东顾,只好对高丽的北扩采取姑息态度,不愿用兵高丽,使自己腹背受敌。

公元985年(辽统和3年,宋雍熙2年)辽圣宗初立,萧太后临朝,主少国疑。宋拟乘势北伐,恢复幽燕。宋遣监察御使韩国华出使高丽,欲共谋契丹,高丽王王治“迁延未即奉诏,国华谕以威德,王治许发兵西会”(次年,宋辽爆发燕云之战)。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虽当时高丽与辽之关系不睦,辽仍遣使赴高丽请和。当下高丽虽未敢妄动,辽决意先发制人于当年7月“诏诸道缮甲兵,以备东征高丽”。虽此次征伐因“辽泽沮洳,道阻而罢征”,但辽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决议展开更大的征伐。

公元992年(辽统和10年,宋淳化3年)12月辽东京留守萧恒德率领大军东征高丽,声称“大朝(辽朝)既已奄有高勾(句)丽旧地,今尔国侵夺疆界,是以来讨”。高丽君臣震动,除于诸边城军镇部署军力抵御外,特遣侍中朴良柔为上军使,内史侍郎徐熙为中军使,门下侍郎崔亮为下军使,帅三军出战,成宗王治亲征督战。

公元993年(辽统和11年,宋淳化4年)当高丽大军进抵安北府时辽军克蓬山郡,俘高丽先锋军使尹庶颜,高丽成宗王治遂遣侍中朴良柔奉表请罪求和。当下辽的主要敌人是宋,对高丽的讨伐只是为了避免高丽与宋合谋,形成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在达到威慑的目的后辽军遂退。

后高丽又遣中军使徐熙来朝,请赐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辽与高丽约定:高丽“奉辽正朔”,向辽称臣纳贡并与宋断交,辽则赐高丽女真故地。高丽得到了其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公元1004年(辽统和22年,宋咸平7年)宋,辽缔结檀渊之盟。辽已无后顾之忧,高丽的噩梦开始了。

公元1009年(辽统和27年,宋大中祥符2年)辽承天太后崩。公元1010年(辽统和28年,宋大中祥符3年),高丽西京留守康肇弑主诵,立王询,是为高丽显宗,史称康肇之变。当年8月,急欲摆脱承天太后阴影的辽圣宗以此为名,吊民伐罪,以树立个人威望。圣宗亲率40万大军,以皇弟齐王隆佑留守京师,北府宰相萧排押为都统,北面林牙僧奴为督监,东讨高丽。辽今欲毕其功于一役,从根本上解决高丽对辽东部边境的威胁。高丽对渤海故地野心勃勃,屡通中原图谋不轨,又筑城屯兵边上。

11月辽军渡过鸭绿江,高丽则以康肇为行营都统使,李立与张延为副统使,率军30万迎战。康肇退保通州,分三营拒辽军。辽右皮室详稳耶律敌鲁率军出击,大败高丽军,康肇及李立被擒,不屈被杀。辽军又克郭州,肃州,饮马清川江。高丽王询上表乞降,圣宗听从耶律瑶质之见--“待其势屈力穷,纳之未晚”。辽军继续南下,连陷霍,贵,宁等州。大军直抵高丽都城开京,又遣乙禀攻西京(平壤)。高丽显宗王询弃开城而逃,避难平州。辽军入开城后,遭到高丽偷袭。由于战线拉得太长担心高丽反扑,辽撤退。

辽圣宗以皇弟齐王隆佑为东京留守,并于鸭绿江夹江口筑来远城,以燕京骁猛,置两指挥,建城戍守,直属东京都统军使司辖下,强化对高丽的防御。

公元1012年(辽开泰元年,宋大中祥符5年)3月,高丽遣蔡忠顺使辽,乞称臣如旧,辽招王询亲朝。王询遣田拱之奉表称病不能朝。次年6月辽圣宗遣中丞耶律资忠使高丽,索还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高丽拒之,并扣留资忠。

辽遂于公元1014年(辽开泰3年,宋大中祥符7年)命国舅详稳萧敌烈,东京留守耶律团石率军讨伐高丽。辽军架桥于鸭绿江,夹桥筑东西城,攻之,未果;又兵围兴化城,不克。圣宗遂命北府宰相刘慎行为都统,枢密使耶律世良为副都统,殿前都点检萧屈烈为督监,再率大军来伐。辽大败高丽,斩敌将郑神勇,高积余,克定远,兴化二城。又于郭州大破高丽军,斩首万余,俘获无数。大军直至南海,然此时耶律世良卒,辽军遂退。

公元1017年(辽开泰6年,宋天禧元年)5月辽命枢密使萧和卓为都统,汉人行宫都部署王继忠为副统,伐高丽,此役辽军大败。遂与次年十月,再命东平郡王萧排押为都统,殿前都点检萧屈烈为副,东京留守耶律八哥为督监率军十万伐高丽。高丽以平章事姜邯赞为上元帅,大将军姜民瞻副之,率军二十八万八千三百迎战。姜邯赞伏重兵于兴化城,欲以逸待劳,一举歼灭辽军。但萧排押出其不意,迂回包抄,绕过兴化城,直趋开京。此举虽然达成战役上的突然性,然而由于辽军先天不足,攻城能力太差,面对高墙坚城的开京无能为力,乃大掠而还。辽军与姜邯赞所帅之高丽军在茶,陀二河遭遇,辽军诸将皆欲使高丽渡两河而后击之,都监耶律八哥独以为不可,曰:“敌若渡两河,必殊死战,此危道也,不若战于两河之间。”萧排押从之。及战,高丽以强弩夹射,相持未决,忽风雨自南来,旌旗北指,高丽兵乘势攻之,辽师大败。天云、右皮室二军溺毙者甚众,遥辇帐详稳阿果达,客省使酌古,渤海详稳高清明,天云军详稳海里战死。此役辽军惨败,可作为得胜一方的高丽连年征战已元气大伤,无力亦无勇气再战。

公元1019年(辽开泰8年,宋天禧3年)8月战端再起:辽遣郎君曷不吕等率诸部兵会大军同讨高丽,高丽立即遣使乞供方物,求和。更于次年释放耶律资忠,并上表请称蕃纳贡,辽遂允其请。

虽无法收回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辽于鸭绿江东南岸设保,定二州(今朝鲜平安道西北部),并以定远军,怀远军,保宁军戍守,加上来远城一改鸭绿江天险为高丽所制之局,以此二城控扼高丽。终辽之世,此二州为辽之东门。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宋金对峙期间,金为什么不灭西夏?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金国也不是不想灭掉西夏,但问题是西夏臣服你了,你有啥借口灭了人家。最关键的是西夏有了一位比较厉害的皇帝仁宗李仁孝。李仁宗(1)西夏政权汉化程度较高,因此,仁宗采取了基本的“平衡”政策附金和宋西夏党项族政权,除了李元昊之外,其后的历代西夏都对汉人要好些,这从皇后的出身就能看出来。第二位皇帝李谅祚的妻子

  • 澶渊之盟签订后到靖康之耻发生期间,宋辽有没有发生过战事?怎么样?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你好,我是天蓝火,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熟悉宋史的人都知道澶渊之盟过后,宋辽两国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辽国从辽兴宗开始就由盛转衰,辽道宗宠幸奸臣耶律乙辛,朝中上下一片乌烟瘴气。到了耶律延禧继位后敲响了辽灭亡的丧钟,有一次在头鱼宴上,辽国皇帝让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跳舞,没想到遭到他拒绝。这时候完颜家

  • 商朝的统治区和夏朝的统治区比有什么变化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面积扩大,先长江流域开展中华文化发源范围在扩大商朝的统治范围与夏朝相比,其范围明显要大的多,夏朝的统治范围仅在今河南东部,山西南部,商朝的统治范围北到燕山,南到荆楚,东到东海,西到陕西中部,多民族的国家构架已初具雏形!

  • 夏朝和商朝是不是现代人命名的??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呵呵,那是自古就有的。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关于“夏”字的名义来源学界主要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认为“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

  • 古蜀是什么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古蜀,也被称为古蜀国或蜀国,字面意思是葵蚕国,是在四川盆地长期存在的古国,曾有多个朝代,不同时期发展出的文化包括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桥文化,后于前316年被秦国所灭,根据越南史书记载,其王子后于古代岭南地区创立瓯雒国,但最终被南越国灭亡。古代蜀人先祖为蜀山氏,创造了著名的三星堆文化,

  • 古蜀文明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古蜀文明,是指从远古时期到春秋时期早期,产生于我国今四川地区(包括四川省和重庆市等地)不同于中原文明却又与中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古文明。目前留存的遗址主要有成都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等。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中国上古三大文明。

  • 三国演义里决定魏蜀吴命运的三大战争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应该不只三个吧.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奠定北方基础。收获大量降将。赤壁之战:刘备孙权联合火攻破曹操水军。鼎立之势形成。刘备坐占荆州汉中之战:刘备破刘璋获得西川,又击败来犯曹军。至此3国达到各自最佳状态.荆州之战:关羽小觑陆逊,北走麦城,蜀国实力大减。夷陵之战:刘备倾全国之兵来打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

  • 传说古代洪水肆虐什么奉帝舜的命令?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禹奉帝舜的命令。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

  • 历史上的古人治理水患都是用了什么方法?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1998年的特大洪水,到2020年的鄱阳,洞庭湖的汛情,抗洪救灾,刻不容缓,我们运用现代化技术可以准确有效将洪水控制住,在古代,我们面对肆虐的洪水,就有不少治水的成功的案列。在赣州有个福寿沟,这是北宋的著名水利专家刘彝发明制造的排水系统。福寿沟利用地形的天然优势形成水势高低的落差,与城内大小池塘连通

  • 什么在远古时代治理好了水患?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你说的应该是大禹讲述了鲧和禹治水的故事,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就是古代的大禹治水,大禹治水的水应该指的是黄河流域,因为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