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很简单,从血统上说,东北人,多是清末汉族人口,从河北山东闯关东到东北。后面就简单了,辽,女真,金队宋都是外族入侵。清朝入关也是外族入侵!清末闯关东,应该算得上为汉人开疆扩土,而孙中山的汉地十八省,是放弃东北的政策。一个稍微有一点头脑的东北人,都不会说,东北的女真吊打南方各省,当然前提是,不要把东北人说成女真人,契丹人。还有矮大紧之流,讲北方不如南方人抗争的厉害,自古都是北主战南主和,说汉朝,建立之初,历经数代皆在抵御匈奴。北宋建立之初就和辽国不断战争,然后有金,在后有蒙古,皆是北人在积极战争,北人视守土报国,如吃饭喝水,习以为常,到了南宋,一族一姓自守一山,各守一城,本就是一盘散沙,不在一线,最怕自己损兵,一地战事,相邻两地却增强防守,绝不带兵增援,不动如山的作风十分稳健,蒙古于南宋,对峙虽长,实际是,蒙古慢慢蚕食,一城换一年和平
宋朝综合实力不弱,为何总是被辽国、西夏或者是金国“欺负”?
辽,夏,金,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们相互之间,以及它们和北宋之间,有政治,军事上的矛盾和妥协,也有经济,文化上的交流。
宋太祖夺取政权之后,先向南方用兵,而在北边,只在瀛洲(今河间),常山(今正定),易州(今易县),棣州(今山东惠民)等重要军事据点配置重兵,从事防御。辽穆宗(951一968)在位时,因为契丹贵族不断发生内讧,国内其他部族反抗,所以,当北宋对辽采取守势期间,辽国除几次出兵援助北汉外,对北宋也没有发动过军事攻势。
979年,宋灭北汉,割据局面结束,宋太宗乘胜移师河北,连下易,涿,顺,蓟诸州。六月,宋太宗亲自指挥围攻幽州城的战役,十五日不能下。后辽援兵至,横击宋兵于高粱河上,宋兵大败。986年,宋太宗分三路出兵攻辽,又遭失败。宋改守势。
经过两次对辽攻势的失败后,北宋统治者抗辽信心不足,契丹贵族因947年南侵失败的教训,知道汉族人民不愿屈服。因此双方开始议和,宗真宗允每年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即澶渊之盟。
西夏为党项人建立的政权,党项为羌族的一支。曾受唐朝的赐姓和夏国公的封号。宋太宗即位后,企图消灭这一势力,但没有成功。后西夏长期与北宋为敌,并结辽国为外援。西夏国土,共二十二州。因地处西北边陲,北宋行军转饷困难,收服西夏不易。后双方修好,开互市榷场,北宋册封西夏王,岁予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至西夏王元昊时,西夏对北宋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北宋败多胜少,但西夏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再加上辽国有进攻西夏的预兆,所以,双方又重订和议,宋册封西夏王,给西夏岁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边境重开榷场互市,恢复民间商贩的往来。
金是以女真族为主的政权。其首领阿骨打发动抗辽斗争,女真军以小击强,大败辽军。1115年,阿骨打摆脱辽的统治,即皇帝位,国号金。
北宋看到辽岌岌可危,于是宋徽宋联金攻辽。辽在宋,金联合进攻下灭亡。金人在灭辽这一年(1125年),兵分两路,南下攻宋。宋钦宗起用主战派李纲抗金,军民协力打退金军。金军见开封一时难以攻下,而北宋抗金民气高涨,便北撤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宋朝在综合实力上,远远强于辽,夏,金。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辽,夏,金更是难以望其项背。但北宋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军事实力不强,尤其是对阵游牧民族的骑兵时,倍感无力。北宋缺少能征战的良马,榷场互市换来的是不能征战的马匹。当然,还有其它些因素,造成北宋虽大不强,屡屡被小国调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