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蜀魏的最后一战经过如何?邓艾为何会胜利?

蜀魏的最后一战经过如何?邓艾为何会胜利?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027 更新时间:2024/1/13 16:46:40

蜀军攻魏旷日持久的战争断断续续达30年,给蜀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人力和物力损耗。不谈别的,光军粮一项开支就大得惊人。有研究者举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为例: 蜀兵有10万,按每人每日口粮5升计算,日耗粮5000石,一个月内,要耗粮15万石。如运粮者每人背负两石,那么供应10万军队一个月的粮食就需要7.5万人去运输。

因此,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刘禅诏书中“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很可能把运粮者也包括在内了。即使按5万人参战算,所需军粮及运粮者也同样惊人。另外,运粮者同样要吃粮。如果运粮者每日也需5升左右,那么运粮者的人数就远不止7.5万人,而一个月消耗的粮食也就远不止15万石了。

也许正是受运粮者口粮问题的困扰,诸葛亮才想法制作“木牛流 马”。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本来最小最弱,而魏是最强大的国家。以最弱小对抗最强大,最终只能是自己灭亡,而百姓不堪其扰又会加速其灭亡的到来。至于蜀国百姓的生存情况,可通过蜀《士民簿》窥知一斑。《士民簿》载:

(蜀) 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绵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这就是说,蜀国百姓平均每九人要负担一名战士,七家要养活一个官吏,其生活痛苦可想而知。 故东吴使者薛珝在谈及蜀中见闻时说:“入其朝不闻正音,经其野民皆菜色。”

吴人能看到的情况,魏人当然也能看到。至姜维退据沓中时,曹魏君臣料定蜀国已不堪一击,于是决定出兵灭蜀。

魏景元三年 (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五年、262年) 夏,司马昭统观全局,对灭蜀攻吴之事作出规划和部署:

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 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

彼若婴城守险,兵势必散,首尾离绝。举大众以屠城,散锐卒以略野,剑阁不暇守险,关头不能自存。以刘禅之闇,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 其亡可知也。……于是征四方之兵十八万,使邓艾自狄道攻姜维于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军于武街,绝维归路,镇西将军钟会率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自骆谷袭汉中。

在灭蜀战略中,司马昭依然把陇右作为兵力投入的重点区域,并把姜维当作劲敌。为防姜维支援蜀中,确定先堵塞沓中至武街 (即汉下辨县,在今成县西北30里) 的通道,并抢先占领阴平桥头 (今文县南门外白水江桥)。

景元四年 (蜀炎兴元年、吴永安六年、263年) 八月,钟会统12万魏军出洛阳,九月至长安,而后分三路由子午谷、骆谷、斜谷南下,会攻汉中。此前,陇右魏军已先动:邓艾率3万多军队出狄道开向甘松 (今迭部县一带) 和沓中; 诸葛绪率3万多军队由祁山开向武街和阴平桥头。

这时的蜀国,后主刘禅因受宦官黄皓等的蒙蔽,直到魏军逼进国门前,才赶忙调集军队进行防御。他派右车骑将军廖化领兵去增援姜维,派左车骑将军张翼会同辅国大将军董厥增强对阳安关口 (阳平关) 的把守。

九月初,邓艾为牵制姜维,令天水太守王颀以1万军队为东翼攻沓中,令陇西太守牵弘以五千军队为北翼,经洮阳(今临潭县)攻沓中,令金城太守杨欣以五千军队为西翼,从洮阳向甘松攻沓中,自己则率主力1万多人紧随牵弘之后,入沓中与姜维决战。

蜀将廖化受命增援姜维,途中传来魏将诸葛绪所部已到建威和准备攻阴平的情报。为防万一,他不再前进,而是在阴平布阵以待魏军。这一等就是一月多。当时,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已进入汉中,正在向阳安关口前进。

邓艾的军队也就在这时击败了姜维。沓中战败后,姜维带残兵取道漒川口 (在今迭部县白龙江流域)撤往阴平,准备先与廖化会合,再奔援阳安关口。同样是在行军途中得知阳安守将蒋舒献关降魏的情报。

于是,姜维和廖化改退剑阁 (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准备倚仗剑门天险进行固守。由于姜维和廖化到剑阁及时,钟会的东路军被阻挡在剑门关外。但邓艾率领的魏西路军却一路直进,到达了阴平。邓艾得知钟会在剑阁受阻,便给司马昭上书,提出自己攻蜀的设想: 由阴平向东南,翻越秦岭,进攻蜀军防守薄弱的江油戍(在今四川江油县东北)。他认为这段路险绝难走,但可直抄成都,插向蜀国的统治腹心。另外,他还认为这样做会诱使姜维、廖化等离剑阁去救涪城 (今四川绵阳东北),以便钟会突破剑阁。

艾上言:“今贼(指姜维) 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钟)会方轨而进; 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司马昭认为邓艾这个设想可行。于是有了邓艾偷渡阴平之事。农历十月,北方已经入冬,陇南天气亦凉。邓艾率精兵1万,携带开路工具从阴平出发,另有2万大军运输粮草紧随其后。大军先沿白龙江东行,进入景谷道,再上摩天岭,开始了边开路边前进的艰苦跋涉。史书记载说:

(邓)艾自阴平道(指景谷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邓艾行军途中,遇险峻难越之地,便悬车束马,造作栈阁。今四川江油市东北马角镇北有马阁山,是邓艾悬车作栈阁的地段。今文县东南青塘岭到四川平武县之间有“左担道”,意思是狭窄到连挑夫都只能用左肩挑担而不能换右肩的道路,这条小道据说也是邓艾为行军所开。

邓艾所率魏军在阴平以南的崇山峻岭中行进,越过千难万险,最后抵进到果阳坝 (在今四川青川县境),击败并俘虏了自剑阁回援江油的蜀将马邈。接着,在攻克了江油后,向绵竹 (治今四川德阳市北黄许镇) 挺进。

时守绵竹的蜀国将领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他在邓艾到来前将军队北推到涪县,准备在这里与邓艾决战。由于涪县为人蜀通衢,尚书郎黄权认为应预防万一,建议诸葛瞻赶在邓艾前占据险要。但诸葛瞻不听,结果使邓艾军轻而易举地进入了平原地带。邓艾挥兵击破蜀军前 卫,在逼迫诸葛瞻退往绵竹后,派人送信劝诸葛瞻投降。诸葛瞻杀掉邓艾的信使,表示要与绵竹共存亡。于是邓艾下令魏军攻破绵竹,将诸葛瞻杀死,紧接着过绵竹进攻成都。

魏景元四年(263年)冬,蜀后主刘禅在成都城北向邓艾投降,蜀国灭亡。

刘禅投降后,在涪城(涪县城,在今四川绵阳县东涪江东岸)坚守的姜维与张翼、廖化也投降了钟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演变为魏吴两国的对峙。而邓艾偷渡阴平的灭蜀之战,也成为古代著名战例。

标签: 三国邓艾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秦灭赵之战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灭赵之战,历史解密

    秦灭赵之战,是指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至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国攻灭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的战役。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秦国乘燕国、赵国交兵,赵国后方空虚之际,以王翦为主将,分兵两路攻赵,夺赵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十余城。赵军守城据险,避免

  • 历史上有名的三位皇帝的奶娘,她们都干了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武帝,汉朝,野史秘闻

    中国经历了千年的封建社会,也出现了几百位皇帝。但在古代皇家有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多数的皇子多是由奶娘带大的。其实他们都有亲生母亲,为什么要由奶娘带呢?第一,是为了疏远皇子与亲生母亲的关系。皇帝为了稳定朝局,娶了很多妃子都是大臣的女儿,皇家为了不让皇子参与到母亲家族的势力,这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第二

  • 陈平成为刘邦的谋士后,在楚汉之争中有哪些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风云人物

    陈平, 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之一,《史记》称之为陈丞相,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陈平喜读书,有大志,才华横溢。他原是项羽的谋士,却不得重用。他在鸿门宴中遇见刘邦,认为刘邦必成大器。此后他用声东击西之计将刘邦救出咸阳。他投奔刘邦后,谋划“六出奇计”为刘邦

  • 安禄山为何以诛国忠、清君侧为名,向长安发动安史之乱?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

    杨国忠(?—756年7月15日),本名杨钊,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唐代宰相、权臣。东汉太尉杨震之后,张易之外甥,杨贵妃族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杨国忠出身于弘农杨氏河中房,早年落魄,在杨玉环得宠后飞黄腾达,直至升任宰相,封卫国公。身兼四十余

  • 清朝最惨的四次败仗 每场都十分的奇葩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史风云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败仗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说到清朝末年,大部分中国人都不愿意回忆起这段悲惨的历史,因为这是中华民族最屈辱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之内不管是清朝还是后来的中华民国,都是饱受列强的欺负,签订了各种各样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积累两千年的威严,在短短的一百年之内,不仅威望全无,而且自

  • 先秦时期诸侯国:越国的建立和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越国,春秋,历史解密

    越国(公元前2032年 -公元前222年 ),处东南扬州之地,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由华夏族在中国东南方建立的诸侯国。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大禹的直系后裔。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越国封地处欧余山之南(阳)面,国君为姒姓。蹄(宰勋)开基为欧阳氏。越国主要以绍

  • 李陵容:本是“昆仑奴”,却平步青云成为一代皇太后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陵容,晋朝,野史秘闻

    首先我们了解下“昆仑奴”的含义,这里的昆仑并不是指现代的昆仑山的意思,在古代的时候昆仑是指南洋地区。这里的昆仑奴是指,从南洋发配来的奴隶,这群人大部分都是东南亚一带的黑人,还有很少一部分是阿拉伯人。这种奴隶,在中国古代的数量十分稀少,因此只有大户人家,才能用得起。话说司马昱还是会稽王的时候,就有人给

  • 她进宫做了10年丫鬟,最后成为皇贵妃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乾隆,清朝,风云人物

    乾隆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风流的皇帝,但其实他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不管是对身边的大臣还是对待自己的亲戚都相当的不错。就像自己的原配孝贤纯皇后,她的弟弟傅恒和侄子福康安都受到乾隆的赏识,成为了清朝时期比较有名的大人物,但唯独对慧贤皇贵妃的家人非常残忍,她的家人没有得到厚待,而且还被赶尽杀绝。慧贤皇贵妃高

  •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曹操最为精锐的虎豹骑由谁统领?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能够看到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就是靠着他的强大的军队,在他的麾下,最倚重的就是这个虎豹骑了,这个也是他的手中最精锐的一支军队了,就是靠着他的存在,才能够消灭袁绍,统一北方,而且在攻打其他的割据势力的时候,也都是依靠着这个强大的军队才最终实现的,可以说曹魏政权的建立,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依靠

  • 位高权重的“征东大将军”,除了张辽还有哪些人做过?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战史风云

    在汉末三国时期,武将的官职从高到低大致是: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杂号将军→偏将军。不过,《宋书·百官志上》:“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汉旧诸征与偏裨杂号同。”也即在曹魏的武将中,四征将军的地位在四方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