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东汉放弃了哪一块土地 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东汉放弃了哪一块土地 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824 更新时间:2023/12/26 14:26:16

公元110年,也就是东汉安帝的永初四年二月。在华贵的东汉朝堂之上,正在举行一场激烈的辩论。辩论的核心在于——是否应当将凉州给放弃掉。

凉州,古称雍凉之地,位于今天河西走廊一带。地跨青、宁、甘等省份,是丝绸之路的要冲,被称为“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是一块战略价值重大的经济、军事重点。然而东汉朝廷为什么要将它放弃掉呢?

一:“羌乱”与“弃凉”之议

凉州,曾经是大月氏与匈奴的驻牧之地。在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带领汉军,横扫河西走廊的一代的匈奴。河西之地也就凉州,从此时起,就正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汉武帝将凉州划分为四个郡,分别是武威、酒泉、张掖以及敦煌。凉州乃是物华天宝之地,此地物产丰富,土地肥沃,草场千里,十分适合于农耕与放牧。在汉人的经营下,凉州成为了农业与畜牧业之乡。

在凉州附近,有相当多的少数民族,其中又以羌人为多。羌人主要分东羌和西羌,是华夏民族的兄弟民族,血缘关系非常亲近。羌人社会结构简单,还处于氏族部落阶段,并没有形成政权。

羌人和华夏人一样,都是相当会生娃的民族。在郭义恭的《广志》中曾提到:“羌与北狄同俗,其人鲁钝,饶妻妾,多子姓。一人子十人,或至百人。”也就是说,羌人很喜欢生孩子,娶妻妾,所有拥有上百个孩子都不是什么稀奇事。

然而,羌人生产力水平落后,人口一多就会面临吃饭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羌人只好选择向东边的汉人邻居“讨要”。当然,他们的“讨要”方式是武力。羌人虽然勇武,但是社会、军事组织较为低下,完全不是汉军的对手。西汉时期,七十岁的老将赵充国就曾大破羌人。羌人们在酋长们的带领下,纷纷向汉朝投降。汉朝也不客气,将他们稍加安抚后,就迁往了内地,做起了汉朝子民。

无论是汉朝中央,还是汉朝的地方官吏,就从没有拿羌人当人看。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群廉价劳动力,以及“炮灰”的潜在人员而已。羌人要耕田,向国家交税。到了战时,羌人就会被动员起来,作为汉军的附属兵团。

除此以外,地方的官吏、豪强也可以随意奴役羌人。东汉官僚范式曾叹息羌人的命运:“其内属者,或倥偬之豪右之手,或屈折于奴仆之勤。”在生活中,羌人与周围的汉人言语不通,风俗各异,双方很容易产生摩擦。但是,最终吃亏的往往还是羌人。可以说羌人的社会地位,可谓是低到了极点。

羌人在沉重的压迫之下,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心中充满了愤恨。于是,自从东汉建立开始,羌人就不断地发动暴乱,而且一次比一次猛烈。开始时,东汉朝廷并不把羌人造反放在心上。毕竟羌人内属已久,手上连个武器都没有。在造反时,羌人只能手持木棍权作刀剑,拿着妇女用的铜镜权作“盾牌”,身上更是身无寸甲。

在东汉强盛时期,羌人暴动自然不值一提。然而随着东汉军队的腐朽,这些“斩木为兵”的羌人开始变得越来越猛。到了汉安帝时期,羌人的暴乱已经成了气候,竟将国舅邓骘率领的汉朝中央军杀的大败,战死八千余人。得胜的羌人缴获了大量物资,瞬间鸟枪换炮,向汉朝各地发动了猛烈攻击,并造成了巨大破坏。其中,又尤其以叛乱发生地——凉州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人民流离失所,死伤惨重。此外,羌人居然还在凉州地区建立了政权,其首领滇零自称天子,与汉家皇帝分庭抗礼。

在凉州大规模羌乱爆发的同时,并州的南匈奴也趁势作乱,加之内地不断爆发的地震、洪涝、干旱等灾害,汉朝可谓是四面楚歌。于是在这种背景下,朝廷一些人便提出要放弃凉州,并且迁徙当地人民于三辅,以此来收缩防线,减少战争开支。于是“弃凉”之议,在这种背景下就召开了。

二:凉州“弃”还是“不弃”

事实上,“放弃凉州”的说法,从东汉刚一建立就开始了。但是这种愚行,受到了名将马援的坚决制止。后来马援亲自率兵平定了当地的羌人叛乱,这才稳固了东汉对于凉州的统治。到了汉安帝时期,羌人的叛乱加剧,“弃凉”的说法又开始甚嚣尘上。

这次提出要放弃凉州的人,正是当朝国舅、羌人的手下败将邓骘。他认为现在国家多灾,南匈奴和羌人同时作乱,汉朝并无同时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只能集中力量一个个的来,所以老邓认为,先集中力量解决南匈奴,凉州不如先放弃掉。这就如他所说:“这就好比衣服坏了,坏一件补另一件,还可以有一件完好的。如果不这样,将是两无所保。”

邓国舅荒谬的看法,居然获得了大臣们的一致赞同。为何这些中央大员,对于凉州从汉朝的版图中消失,表现得如此无动于衷呢?这就要从东汉的政权性质来说起。

东汉是在关东豪强地支持下,建立起的政权。所以到了后来,中央的官吏大多来自于关东,他们对于关西的局势不仅不了解,而且也没有兴趣去了解。他们丝毫注意不到凉州地区,对于关中的拱卫作用。当时的凉州,由于自然灾害与羌人的破坏,早已变得民不聊生、破败不堪。这些关东的官僚认为,此时的凉州已无任何价值,还不如放弃掉划算。

眼看凉州就要被放弃掉,一个伟岸的声影站来出来:“凉州绝不可弃!”此人为谁呢?正是东汉名臣诩!虞诩没有参加当时的会议,然而当他听到朝廷的决议后,不禁大惊失色。他立即找到当时的太尉张禹,向他面陈“弃凉”计划的“三不可取”:

第一,凉州是先人打下的领土,决不能轻易放弃;第二,如果凉州丢了,关中三辅就成了前线,如果吃了败仗,是不是连三辅都要放弃;第三,凉州人彪悍敢战,如果你强迫他们放弃故土,岂不是逼他们造反。到时候,这些人和羌人一起造反,朝廷又如之奈何?”

听虞诩这么一说,把张禹吓得冷汗直冒,赶紧联合司空张敏一起,召开第二次全体代表会议。在朝会上,张禹和主张“弃凉”的邓骘当面对抗,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保凉”一派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几乎所有朝臣都支持张禹和虞诩的观点。

东汉为了保住凉州,采取了笼络凉州本地人的政策,将当地豪强子弟辟为椽吏,从而换取他们对于朝廷的忠诚。总体策略就是以“凉州人守凉州之土”,后来明朝以“辽人守辽土”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朝廷真的抓住了凉州人的心吗?答案是否定的。

三:凉州武人集团的异化发展

虽然朝廷决议是不放弃凉州,但是凉州的地方官吏,却正在事实上放弃凉州。由于担任地方官吏有回避原则,所以凉州各郡的地方长官都是内郡人,对于当地没有任何感情可言。当羌人武装一到,这些官吏恨不得多生两条腿,飞似得向东逃去。在自己逃跑同时,还想把当地百姓也带上。但是凉州人民,并不愿意离开自己世代居住的故土,说什么也不肯走。

于是官员们发动边兵,拆毁人民的房屋,拔掉人民的庄稼,摧毁人民的住宅和村落。当凉州人民被迫离开家乡时,还不断受到官吏、兵痞的勒索;很多平民在迁徙途中,因各种原因横死于道;很多人不得不把家中老幼丢弃于路,还有人因为穷困被迫将自己变卖为奴。

一时间大路上哭声整天,人民死伤枕藉。凉州名士王符曾亲历这次悲惨的迁徙,他沉痛地描述:“千万之家,削身无余,万民匮竭,因随以亡者,皆吏所恶杀!”王符还认为,东汉那些酷吏,甚至比羌人还要凶狠。

汉朝官吏的残酷行为,终于将大量凉州百姓逼向了朝廷的反面,他们加入了羌人造反的队伍,“羌乱”的性质开始发生了新的转变。羌人获得了汉民的补充,实力大增,并向关中、燕、赵、巴蜀等地扩散,一时有流窜全国之势。

朝廷对凉州不管不顾,甚至是放弃的态度,最终使他们失去了凉州百姓对他们的支持。而朝廷、官僚对于凉州人的刻剥,更造成了凉州百姓对朝廷以及内郡诸人的仇恨。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大乱的策源地就开始形成了。

“以凉人守凉土”的策略有条不紊地实施着,并且逐渐发挥巨大作用。凉州人凭借他们强大的武力,逐渐压服了羌人的反乱。特别是一些凉州籍的武官,逐渐在平定羌人的战斗中成长起来,壮大起来。在“凉州三明”,也就是张奂皇甫嵩以及段颎三位名将的指挥下,羌人势力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段颎,他用屠杀、血洗的战术来对付羌人。

羌人在遭受巨大损失后,终于选择了投降。连绵不绝的羌乱从这时起,终于划上了句号。然而。羌人给汉朝带来的人口、经济损失,却是不可弥补的。因为此次暴乱,并州和凉州的人口几乎为之一空。东汉为了镇压羌人,耗费了数十亿金钱以及难以计数的粮饷。从此时起,东汉的腐朽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了。

羌乱平定后,董卓等凉州武官的势力逐渐做大,开始参与中央之事。然而对于洛阳的士大夫来说,这些目不识丁的凉州武夫是可以轻视的,是可以随意排挤的。朝臣们的漠视所带来的,自然是凉州武人集团的仇恨与离心。随着凉州武人军事实力地不断增长,这种离心力开始无限扩大,与中央的对抗开始滋生,终成尾大不掉之势。在东汉这栋破楼摇摇欲坠之时,这些仇恨而贪婪的凉州军人,绝不会吝惜去踢它一脚。

公元189年,也就是中平六年,凉州军人们终于等到了机会。凉州军阀董卓以平定朝廷祸乱为名,带领西凉雄师杀入洛阳城,并由此揭开了东汉之乱的序幕。从此以后,中原生灵涂炭,中华大地化为血与骨的海洋。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东汉凉州问题告诉我们,一个政权决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寸国土,更不能抛弃任何一个子民。当政府放弃了他们,再想重拾这些人的忠诚与认同,又谈何容易?就如满清抛弃了香港与台湾,造成了当地一些人民与祖国的隔阂,到如今两岸百姓仍有很大的鸿沟。这种“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的历史悲剧,真让人悲痛莫名。

标签: 虞诩张禹

更多文章

  • 阿拉曼战役的经过简介 历史背景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阿拉曼战役的经过,阿拉曼战役历史背景

    关于阿拉曼战役简介,这场战役指的是在二战进行中期同盟国和轴心国在北非的一场大规模战争,阿拉曼战役发生在1942年10月13日,之所以叫做阿拉曼战役,是因为在埃及的阿拉曼北部地区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德国意大利进行这场战争,战争最后的结果是以英国为首的盟军的胜利而告终,彻底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在阿拉曼战役

  • 亚历山大东征的性质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亚历山大东征,亚历山大

    通过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经过可知,亚历山大东征的性质就是一场侵略战争。公元前332年初,亚历山大东征军到达了黎巴嫩苏尔,黎巴嫩为了抵抗远征军,和亚历山大东征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经过7个月的激烈对战,亚历山大东征军攻破了苏尔。在这场战役中,8000多名苏尔人死于亚历山大东征军之手,除此之外,更有30000

  • 一个汉人灭掉南宋 孙辈却尽被蒙古兵杀死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弘范,陆秀夫

    崖山海战,是南宋覆亡的标志性事件。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宋军抵抗元军侵略的最后一战在崖山(今广东省江门市)打响,作战双方的主帅均姓张,元方为张弘范,宋方为张世杰。然而,胜利的指针偏向了张弘范。元军出动两万兵力、五十余艘战船,宋军出动二十万兵力、千余艘战船,经过激战,宋军惨败,左丞相陆秀夫被迫背

  • 重读三国:威震华北的公孙瓒为何败给了袁绍?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公孙瓒,袁绍

    东汉末年皇室衰微,军阀割据。出身卑贱的公孙瓒凭借军功一路高升,官至前将军。他驱逐乌桓、大败黄巾,雄踞幽州、青州及冀州大部,当时锋芒远胜四世五公之后、豪族名士尽附的袁绍,曹操就更不在话下。公孙瓒为何最终输给袁绍、兵败自焚?幽州突骑与乌桓叛乱西汉末年,高桥马鞍出现,这种马鞍能包裹住骑手臀部并支撑腰部。有

  • 齐王田横不肯屈节 五百义士慷慨赴死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田横

    齐人好养士,最著名的有孟尝君田文,门下食客数千,其中虽有鸡鸣狗盗之徒,但更多的还是刚烈之士,他们蹈节死义,忠贞不二,常常是连生命也不惜的。时至秦末,齐地此风依旧。当时,出身齐国王族的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都是狄县(今山东省青高县东南)豪族,他们继承战国养士遗风,为人豪爽,崇仁重义,广交天下豪客,追

  • 刘邦与项羽对峙 楚军放冷箭差点要了刘邦的命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邦

    楚汉对峙于广武涧的时候,霸王项羽因为粮道受阻,供给不畅,希望与刘邦速战速决,因此便有了一番二番三番的叫阵,气焰十分嚣张。然而,汉王刘邦死不应战,他以超人的忍耐力与项羽耗着,打不赢,拖死你。当然,耗归耗,虽没有千军万马的冲锋陷阵,但涧边的冷枪和口水仗还是间或有之的,神射手楼烦不就在涧边放过一阵箭么?还

  • 破釜沉舟和项羽的故事 破釜沉舟是哪次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破釜沉舟,项羽的故事

    破釜沉舟的故事已然是众所周知,自然这一历史故事的主人公西楚霸王项羽更为世人所称道。这位宁死不肯过江东的一代英雄,在讨伐秦朝暴政的年间确实留下了不少辉煌往事。项羽在秦朝完成大一统之前是楚国人,年少时已有能举百斤鼎过头的传奇故事,而后成人终成为一代英雄人物,跟随他的叔父率领起推翻秦朝暴政的起义,而破釜沉

  • 破釜沉舟发生在哪次战役中 破釜沉舟的道理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是在著名战役巨鹿之战中发生的,赵军被秦军围困在巨鹿城,楚王在得到求助后,派宋义与项羽前去救援,项羽由于上将宋义迟迟按兵不动,于是急不可耐将其杀之,自己率兵前去救赵。宋义死后,楚军在项羽的带领下士气大增,项羽先派部分前锋前去切断秦国粮道,自己率领全军渡河后,下令破釜沉舟烧营房,不胜则

  • 巨鹿之战后项羽分封的18路诸侯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巨鹿之战,项羽

    巨鹿之战是项羽和秦军在巨鹿进行了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巨鹿之战结束后,项羽分封了18路诸侯,他们都是谁?巨鹿之战后项羽分封的18路诸侯1、汉王刘邦,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说原名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

  • 巨鹿之战楚军为何大胜 项羽采用了什么战术?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巨鹿之战,项羽

    有学者认为巨鹿之战是秦朝历史上第一大决战,是秦亡楚兴的关键,此战后曾经的秦王朝轰然倒塌,楚汉争霸登上历史舞台。那么巨鹿之战中楚军为何能胜利?主帅项羽使用了什么战术?简单来说主要原因有:1、秦救赵象征着正义。首先在思想上占了上风。2、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破釜沉舟,又做出了正确的战术部署,使楚军战斗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