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苏军击败德军装甲部队的秘诀:数量高于质量

苏军击败德军装甲部队的秘诀:数量高于质量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283 更新时间:2024/1/10 10:47:31

1940年到1941年之间,苏联的坦克是当时各国之中装甲防护最强的军事车辆。德国的反坦克武器连续换了两代也没有找到真正的方法与之相抗的.在巴巴罗萨行动之前,苏联的坦克制造技术远远领先于其他各国。苏制的突击轻型坦克T-28次重型坦克T-34可以说是无敌于世的强悍之辈,再加上后来的斯大林坦克,而与之相不符的则是苏军装甲部队当时落后的战术和整体的作战意识。

其实早在30年代的初期,苏军中一流的军事家图哈切夫斯基将军极富远见地创建了苏军之中关于大规模机动作战的整体规划和详细的战术条令。其中,他坚决要求苏军的坦克部队必须作为独立力量存在于军中,而且其用途也是在于对敌方的纵深攻击上,可以说只有几处不重要的小区别以外,其他的要求和规定都完全和德国的闪电战相同的。

如果没有斯大林的亲自参与的话,估计苏联一定已经建造起世界上第一支最现代化的装甲部队。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叛国”所带来的不光是整个装甲部队的解散。从此之后,政治意愿开始取代了原来的那种以自身技术为根本的各种优秀战术!

在巴巴罗萨计划的开始前一阶段,苏联的坦克部队不能保持集中,而是以高手单挑的模式一个一个地杀经验丰富的德国装甲部队的。尽管他们的武器精良、铠甲坚厚,而且甚至能够在德国部队之中轻易地引起血雨腥风,可是好汉终究只有两只手,所以他们在没有统一的战术之前的表现却也只能算是负偶顽抗的猛虎罢了。

不过,苏联装甲部队官兵的勇气和战力值得题写。估计各位都知道德国装甲部队之中的牌连队,可是有谁知道,当初是哪一个不要命的红军车长指挥着一辆KW-1横在大路之上,大模大样地面对着一条根本就看不到尾的德国装甲连队,而他还是敢下达了开火命令的!

在最初的惨痛教训之后,苏联部队首先开始在大后方进行了工业大转移以防止德国的部队将之摧毁,同时在军事上改变了死拼死守的政策而改用了层层狙击的战略后撤。在寒的东欧冬季和泥泞的春季之后,毫无准备的德国装甲部队在突然遇到了到此为止最大的恶梦——T-34。这种构造简单,操作容易的坦克速度快,装甲厚,武装强,几乎集中了所有的优点于一身。更让人恐怖的是这种坦克的数量,在战争结束之时光是T-34的数量就已经超出了德国所有型号的产量了。这样的对手真是前世的死敌了!

在终于站稳了脚跟之后,苏联军方终于将30年代的老版战术给翻了出来。这种典型的苏联战术是这样的:首先,长达几个小时的火炮和火箭炮的覆盖式射击。炮兵被斯大林称之为“战场女神”,由此可见炮兵这一兵种在苏联军队联合作战中的重要性了。

炮火稍停之后,所谓的“坦克战群”完全凭借着己方不可抵挡的数量优势将德军试图顽抗的坦克部队,乃至所有还拿着武器的地方士兵吞没掉了。在与敌方接触之后,整个战群的先锋部队迅速展开向纵深方向进行冲击,而其中一部分则留下负责包围并歼灭敌方残留力量。

对于苏军的这种淹没战术,德军部队将之形容为与神话中恶龙的战斗,也就是说每砍掉一个龙头,接着会出现两个出来的。一个具体的形容是这样说的,即使每辆最为强悍的虎式坦克可以在自身被击中前击毁60辆敌方坦克的话,那么德国的所有虎式坦克依然不足以抵挡苏联装甲部队的数量优势!

况,每一次德国装甲部队装备上了新的一种坦克之后,苏军坦克部队必然会随之而来研制出一种毫不逊色的家伙出来,例如JS-II或是安装了152mm反坦克炮的坦克歼击装甲车。此外同样处在数量劣势下的德国空军一样被苏联的空中兵团所吞没了,也就是说德国部队上方的制空权已经拱手让人了,这也就代表德国装甲部队就如同被人抓住了的羊羔,只能任人宰割了。

苏联的坦克战术,是数量和质量上的完美结合,苏军依托地域大和气候冷的优势,将德军精密的“装甲英豪”们困在了西伯利亚的土地上,从侧面看,德军的失利并不是战术上的失利,而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后勤补给被切断,一方面是东线的突然冒进,加之天气的极度寒冷,导致精锐的德装甲兵们精神上的崩溃。而苏联装甲力量,用大兵团,大集结,集中火力的优势,加之后勤和坦克数量上,火力上的优势,大大打击了德军,苏军的典型战术是,炮火压制,坦克集团化突进,在步兵和坦克的配合下,苏军没有完全运用闪电战理论,而是将步兵和坦克做成一线平推式的同等火力单位,将坦克反坦克和步兵反坦克紧密的结合为一体了。另外,苏军设计的坦克适合在寒带作战,宽大的履带,粗狂的设计(一次性铸铁炮塔,通用的零件-甚至就是用拖拉机上的零件改制),强劲的发动机,大口径的火炮,倾斜的前装甲板,简易的设计,一个个钢铁老虎就这样诞生在乌克兰的拖拉机厂了。

标签: 苏军德军装甲部队

更多文章

  • 英国军队那些年的失败:7000正规军投降民兵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英国,美国,非洲土著

    跟罗马人一样,英国人跟各种各样的敌人交过手。他们也曾经被各种各样的敌人打败,包括美国人、俄国人、法国人、美洲土著、非洲人、阿富汗人、日本人和德国人。尽管是失败,但输给那么多形形色色的敌人也是有点荣耀的。俗话说,胜利了众人邀功,失败了无人认账。但就英国而言,失败的祸根很多,有过于自信,也有种族歧视。7

  • 奉系东北海军:旧中国第一支拥有“航母”的舰队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沈鸿烈,张作霖,奉系,

    东北海军曾经是中国最强大的舰队,她拥有中国第一艘环球航行的巡洋舰,舰上火炮齐射,赶得上一个炮兵团。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就诞生在东北海军,舰载飞机曾飞临上海江南造船厂轰炸……“十月革命”催生了江防舰队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以后,西伯利亚地区一片混乱。北洋政府为了防范边境发生事端,赤色革命蔓延至中国境内,筹

  • 甲午海归对决:日籍海归淘汰近半才获得重用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北洋水师,甲午,海归,

    2006年,香港岭南大学教授马幼垣在《九州学林》发表专题论文《刘步蟾和东乡平八郎》之后,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才日益暴露出来——虽然同样被称为“海归”,但北洋舰队中的留洋军官与他们的日本同行所受培训的程度大有不同,登舰实习的时长与收获也良莠不齐。然而托庇于乡谊和特殊的政治环境,这批年轻留学生归国不到十

  • 一战华工疑云:华工的工资其实没有那么低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一战,华工,收入,

    总体而言,华工是十分优秀的,这一点已经由当时法国政府特别是军方所肯定。不过,华工作为个人并非为了支持协约国的道义,而是出于就业和获取远高于国内的报酬、薪水目的。一战华工的待遇并没有那么差曾经,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党人激烈批评推动中国参加一战的北京政府,但并未就华工的待遇问题进行指责。在中国大陆极左历

  • 历史上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为何英国急着对日宣战?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日本,珍珠港,英国,宣战

    导读:就在珍珠港被袭击的当天,英国也气急败坏地对日本宣战了,作为同气连枝的盎格鲁-萨克逊兄弟,英国此举倒不是全为了替在珍珠港事件中被打了一闷棍的美国堂弟出气,而是它自己的殖民地,号称“东方明珠”的香港,在珍珠港被偷袭的八小时后,也被日本人袭击了!本来,在日本进攻香港之前,英国已经把日本列为仅次于德国

  • 陈朝为什么面对隋军的入侵显得毫无还手之力?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南朝,隋军,陈朝,

    589年1月22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杜牧身处晚唐的杜牧看到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对统治者十分不满,感到唐王朝的政权岌岌可危。此时,作者来到秦淮河畔,看到了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听到了商女靡废的亡国之音,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而诗中的

  • 一战亚眠之战:协约国对德意志帝国的最后一击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亚眠,一战,德意志帝国,

    兵集亚眠亚眠是法国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横亘在法国大陆上的铁路干线正好穿越亚眠。德国人占领了亚眠之后,福煦一直寝食不安,因为这无疑等于在法国人的颈项上套了一根绞索。为此,1918年7月24日,他向协约国军事委员会提出了旨在夺占亚眠的战役计划。该计划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收复亚眠和巴黎一线的铁路,击退在索姆河

  • 缅甸战场日军士兵惊人一幕:第四师团士兵泡病号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第四师团,缅甸,泡病号,

    在日本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献,大多数时候让人压抑,但也难免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菊兵团的艰难突出》一书,是原日军第十八师团炮兵少佐武川千里的作品,描述了这支日军精锐部队从出征南洋到覆灭缅甸的真实经历,虽然文学色彩不浓厚,但颇有一线色彩。其中有一段谈到增援到前线的大阪兵,和整本书惨烈沉重的内容很不

  • 二战史上十大死得最冤的部队:死得惨不忍睹!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二战,

    NO.1:德军第6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的冤在于本可以撤出来,或可在支援部队接近时突出来,可是它什么也没作,希特勒送它进入了地狱。还冤在苏军二次让它投降,它又拒绝了,它之所以排在第一位,因为它带来的后果太严重。二战的转折点就是由它决定的,第三帝国的命运被它掌握的死死的。NO.2:日本中途岛机动部队日本

  • 越南女兵真养眼:越南女军营外看到的惊人一幕!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越南,女兵

    越南一向有女性参军的传统。战争一起,总会有许多越南女子放下相夫教子的责任,狂热地投入战争,和男人一样冷血,一样徒手与敌人厮杀搏斗。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最让解放军头痛的就是那些防不胜防的女子特工,她们像兵又像民,而且花样百出,有些时候为达到一些目的还香艳无比。对越反击战老兵口述:我部的重型炮弹呼啸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