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斩子一事只是民间传说,为称颂戚继光治军严明,其实是子虚乌有。这种事并不少见,例如三国名将吕蒙因军纪杀一同乡部下,到了民间故事就演变成杀其表弟,似乎老百姓最喜欢这种大义灭亲的戏码。
据《仙游县志》载,一次,约三千名倭寇在海门沿海上岸,准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戚继光命令儿子戚印(又有戚英、戚狄平两种说法)领兵在双港与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带埋伏,自己出兵佯败,把倭寇引到上界岭,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击,一举全歼。结果戚印年轻气盛,交战心切,没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擂鼓冲锋,结果让一部分倭寇逃脱了。
戚继光因戚印没按照军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斩首。部将跪在地上要求从宽处罚,留他一条性命将功赎罪。戚继光不答应,说:我是一军主帅,如果我的儿子犯了军令可以不杀,以后还怎么带兵?军中的命令还有谁去执行?于是将戚印斩杀。
这个故事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民间艺术家们还将此事改编成闽剧、秦腔等戏曲广为传唱。民间故事里还说戚印是戚继光正妻王氏的儿子,所以王氏与戚继光感情淡漠。其实据《戚继光墓志铭》的记载,王氏只给戚继光生了一个女儿,没有儿子。
其实戚继光一共有5个儿子,分别是戚祚国、戚安国、戚昌国、戚报国、戚兴国。戚祚国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后升为济南府掌印都司;戚安国荫锦衣卫指挥,早夭;戚昌国是中乙未武举,后任锦衣卫指挥、都督府都督同知,赐蟒袍、绣春刀;戚报国是秀才出身,荫锦衣卫百户;戚兴国也是秀才出身,荫锦衣卫指挥佥事。可见都是“国”字辈,没有戚印这么个人。
其实戚继光的儿子多是锦衣卫,由于戚继光在张居正死后遭到政治迫害,郁郁而终,所以其子亦默默无闻
戚继光斩子之事,《明史》、《罪惟录》、《明书》和汪道昆的《孟诸戚公墓志铭》、董承诏《戚大将军孟诸公小传》、《闽书》中的《戚继光传》等较为可信的史料均无记载,戚继光的儿子们编著的《戚少保年谱耆编》也没有。
关于“戚继光斩子”的传说,一直在当年抗倭前线的闽浙一带广为流传,但史学家对这传说并不认可,但也不能完全说是子虚乌有!我们一起来看。
“戚继光斩子”的传说这就要说到戚继光“五站上峰岭”的故事了。戚继光原本并无计划在上峰岭设伏,因为上峰岭是个秃岭,即使设伏成功也不便全歼倭寇,所以把伏击圈设在了仙居一带。为此,戚继光派自己的儿子戚印率1000戚家军追击倭寇,把从新河赶来的倭寇引进仙居的伏击圈。
可是,年轻的戚印小将军,意气风发,看到上峰岭的大量倭寇,就下令全力冲击,一阵猛攻之后,倭寇被打得四处逃窜,戚印虽率军全力追击,但还是让大多数倭寇逃走了。这样一来,戚继光的计划被打乱了,仙居的口袋阵也派不上用场了,倭寇却大量逃走了!
回营后的戚印,因违反军纪、擅作主张之罪被处以斩首之刑,就是戚继光辕门斩子的传说!
戚继光斩子的真实性事实上,上峰岭之战时的戚继光还没有儿子,而且戚继光后来的五个儿子中也没有哪个儿子名叫戚印。
所以,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并不可靠,但毕竟有很多相关的古迹被保留了下来,比如浙江台州的上峰岭附近至今还保留着戚印小将军的祠庙,因此“戚继光斩子”的故事也不能完全说是子虚乌有。
很多人推测,当年上峰岭抗倭战中,确有戚继光斩子的故事,不过戚继光斩的不是亲生儿子,而是收养的义子。
其实,故事的真与假,已无意义,重要的是戚继光抗倭的英雄事迹,会被后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