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我第一个想起来的是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凉州词》记得那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首先说,中国古代的战争是非常多的。而和平时期却非常少。我们先把中国历史上较长的和平时间梳理一下。除了原始社会无法确切考据外,西汉文景之治有40年左右没打仗,汉武帝北却匈奴后50年没打仗,大唐盛世贞观之治约55年没打仗(综合国力超强),共和国成立自对越自卫反击战到现在约30多年没打仗。可见,纵观历史长河,和平是个稀罕物,战争是常态。
接下来,咱们说说古代战争死亡率的问题。古代主要是冷兵器时代(火药没能在战争中广泛应用)。短兵相接是主要的作战方式。
由于中国古代的冶铁技术很发达,武器也很精良,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代战争的死亡率。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里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到公元959年(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长达1362年共16朝的历史。在多达300多卷,30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中,有约80%的内容都和战争有关,可见开头所说的和平年代是多么的稀有。
书中有很多详细的交战数据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例证。经常有两军交战战士伤亡过半的描述。古代医疗水平有限,重伤几乎等同死亡。所以一场仗下来死亡一半士兵的事是常有的。
西汉攻打西域,由于山高路远,回来的士兵不足五分之一,可见80%的死亡率在古代战争中也是常有的。甚至是全军覆灭也是有的。
我们国家是是农业国家,古代军民分的不太清楚。一直就是和平百姓战时兵,所以改朝换代战乱征伐之后人口都会锐减,这也是为啥每个新的朝代的前几个皇帝都主张休养生息、鼓励生育、开垦土地、降低赋税的原因。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战争很多,死亡率很高。历朝历代,我们对战争都有太多体验,和平来之不易。
说要古代战争,多说一句。现代战争更加残酷,特别是核武器诞生以后。而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战争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发展自己,壮大国力才能让国家远离战争,减少伤亡。愿我辈砥砺奋进,助中华伟大复兴!
《资质通鉴》里八成内容都在打仗,我觉得数据可以借鉴。经常有两军交战,士卒死伤过半的描述。古代医疗条件差,重伤根本救不回来。所以士兵中50%的死亡率是常有的。
西汉二师将军讨伐西域,回师剩不到20%。这样的事件也很多。因此80%的死亡率也不少。
其他全军尽灭,或者投降被全军扑杀的也出现过几例。100%也有。
补充兵员有两种办法:一个是在辖区内强制征兵,一个是农民主动参军。主动参军也不少,因为战乱年代没法耕作,在家只能等死,参军反而是条活路。
古代军民界限没那么清晰,战乱时差不多全民皆兵。算上死于动乱的百姓,一场战争后人口基本只剩前朝的三四成(好像极端还有剩不到10%的),所以每个新皇帝登基第一件事就是鼓励生育和种田!
为什么唐朝前期这么推崇对外战争,而明朝、宋朝一直采取守势?
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因为唐朝也并不喜欢对外战争,可以说中原王朝自地域和权力确定以来,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片固定的土地以外,对其他的地方都不大感兴趣。
理由很简单啊,除此以外的蛮荒之地(是的,我们称之为蛮荒之地),不仅种不了什么粮食,也不是非常适合人居住,你要扩展还得派人去打,你要镇守也得派驻军队吧,这对于一个农业国家来说这些土地根本没有任何价值,当然在玉米、番薯、土豆这三样神一般的植物在明末传入东亚以前至少是这样的。
可是我们为什么还能看到我们祖先的领土一点点扩大呢?而且到了唐朝甚至直接搞到了中亚地区。因为唐朝人的逻辑很简单,为了保卫长安必须占领河西呀,可是河西过去一片平原,那就把青海拿下来吧,青海拿下来之后,怎么办呢?西藏和新疆成为了帝国最为头疼和担心的地方了,反正有的是国力,那就一块拿下来吧,于是帝国的兵力就不断向外延伸……为此,唐代名将郭远振就做过很好的解释,他跟吐蕃大相论钦陵曾商议你放弃青海,我就不打西域,让青海作为地缘政治的缓冲区。可惜当时论钦陵并没有很好的理解这句话,于是唐朝又多了一块土地……而我们再去说宋明两朝,谁说宋朝一直采取守势了,从北宋到南宋,宋朝每任皇帝心心念念的就是燕云十六州。可惜没办法啊,零零碎碎打了快百年了都打不过人家啊,人家又答应不会因为燕云十六州趁机打我们,如果不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都城东京和临安(拱卫京师),谁想要这毛都不长的燕云十六州啊。于是宋朝就愉快的决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而明朝也一样,天子守国门,再往外,没意义了,都是自己的属臣,别人孝敬进贡总比去打别人花钱好(没毛病)。
所以其实我们看到,自从汉代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国人便从来不善于说去主动侵略别人,就是不会说去掠夺别人的资源。而我们地界这么一块一块大起来,其实无非都是为了保护两条母亲河罢了。
隋末战乱持续七八年就建立了唐朝,因此国力民生元气恢复是比较快的,大唐李家夺得天下时间是比较迅速的,这样的情况下国力资本就比较兴盛的快一些。大唐李世民采取的对外进攻方式反而成为了最好的防守方式,第一个原因就是他有国力、军力、民力等资本支撑,有条件以攻代守。
元末战乱持续了二十多年,朱元璋夺得天下历经将近三十年,坐上皇帝之后还在继续消灭其他势力残余威胁。国家经历战乱的摧毁比较严重,民生民力需要恢复元气,国力资本需要积蓄;这样的条件下是没有对外举行大举扩展进攻的,只能是采取一定范围内的防守之势。
而宋朝建立之前的战乱时期更是长,自唐朝末期到宋建立历经了五代十国,整个国家来说都是分裂局面达到五十多年,整个国家意识形态、民生国力都非常弱化了;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可以说并没完全统一天下,从地盘、国力、民力民生等,他都没有持续发动进攻统一天下的实力,所以,只能局限在一定势力范围之内,能采取守势自保就不错了。大家说是不是这样,国力资本、民生民力这些内在实力才是决定军事行动的根本;外围其他国家的国家实力也有很大关系。(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