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大败七国联军,是使用了我们平时在电视电影中都未见过的”心里战”。盟军并未”背信弃义”,因为并未“倒戈”。只是中计而军心动摇,阵脚散乱被打败。
3我国历史上周朝存在了近八百年。它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西周,后期为东周。其中,东周又分为两个时期:春秋和战国。
东周时期,由于周天子权力逐渐被架空,已基本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了。各诸侯国为了权力、领土,根本不需要周天子的“授权”,也无需任何”借口”,就可以随意对他国发起战争,相互混战。通过不断的战争和兼并,一些弱小的国家被消灭,诸侯国的数量减少,并最终形成了以秦穆公、楚庄王、晋文公、齐桓公、宋襄公争霸的局面。史称“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楚国是国土面积最大的诸侯国。吴国原是楚国的属国。自吴国国君“寿梦”继位后开始崛起,于是有了想摆脱与楚国的“臣属关系”。并积极动用武力,与楚国争夺淮河流域。但因为淮河流域为楚国所控制,且吴国是逆江而上。自“寿梦”至吴王“僚”的60多年时间里,两国战争频繁,互有胜负。吴国欲夺取淮河流域的步伐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尤其是战略重地“州来”,地处淮河流域的中心,与东面的“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南面的“居巢”(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互为犄角之势,成为吴国难以逾越的障碍。曾先后两次为吴国夺取,但转眼又被楚国占领。
公元546年,在宋国大夫“向戍”的倡导下,晋、楚、齐、秦、鲁、卫、陈、蔡、郑、许、宋、邾、滕等在当时实力较强的14个诸侯国在宋国的西门外举行旨在息兵罢战的第二次“弭兵会盟”。
由于晋、楚、齐、秦四个强国国内皆出现了激烈的国内矛盾,国势逐渐衰弱,放慢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于是各国都遵守了会盟约定,中原各诸侯国之间出现了一度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局面。这就给了处于长江下游流域的吴国和越国兴盛强大起来的机会,刺激了两国加入中原争霸的决心。
这时楚国的罪臣“屈巫”逃到晋国,向晋君建议:吴国一直与楚国争夺淮河流域,且现在也已强大起来了,何不“联吴制楚”?晋国也一直想与楚国争霸,于是采纳之,与吴国缔结战略同盟,让吴国侧面打击楚军,阻止楚军北上。两国一拍即合。
欲从楚国手中夺取淮河流域,就一定得拿下战略要地“州来”。
公元前519年,吴王“僚”率“公子光”再攻州来。吴楚之战又起。七月,楚平王下令“司马越”统率楚、顿、胡、蔡、辽、许、陈七国联军前往救援,并让令尹“阳”督师。吴国见楚联军力量强盛,遂撤师移驻“钟离”,伺机行动。巧“阳”病死军中。楚军失去主帅,士气低落。被迫回师“鸡父”,欲休整后再战。
这里要说一下“鸡父”的战略重要性。鸡父大别山之西麓,楚国南端重镇,当淮河上游之要冲。胡、沈、陈、顿、项、蔡、息、江、道等小诸侯国屏列其西北。两国不管谁占领,皆进可战,退可守,且由此可控制淮颍地区的许多小国。而吴国由此可进入大别山区,为日后破楚入郢(楚国首都)作准备。
吴军得知阳病亡,楚军不战而退,便尾随楚军,等待战机。公子光分析:“跟随楚的诸侯国,虽多皆小,皆害怕楚国而不得不来。胡、沈的国君年幼而浮躁;陈国大夫年轻力壮但愚玩;顿、许、蔡三国都憎恨楚国的政令。七国共同作战,必不同心。而楚国令尹病亡,士气低落。此战必大败楚军”。吴王僚采纳了。并迅速逼近楚军。
7月29日是“晦日”(中国传统节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兵家大忌,不可打仗。可吴国偏偏不迷信,利用楚军完全放松警惕的机会,乘其不备,突然出现在鸡父战场。联军毫无准备,仓促应战。司马越让其他六国列为前阵,掩护楚军。吴王僚先将三军主力自己率中军,公子光率右军,公子掩余率左军,预作埋伏。然后派3000不习战阵的囚徒为诱兵,攻打胡、沈、陈国军队。因囚徒未接受军事训练,吓得四散逃退。三国贸然追击,进入了吴军主力伏击圈。吴军突然出击,战胜了三国,并杀死了三国国君。并释放了三国俘虏,让其逃回本国阵列。
战争的高明就在这里:通常俘虏都是暂时扣押看管,但吴国此次不按常理出牌。士卒侥幸捡条性命,纷纷狂奔,叫嚷不己:“我们的国君死了,我们不打了”。
另三国见此状况,军心动摇,阵势不稳。吴军紧随乱兵而来,擂鼓呐喊。三国因惊恐、慌乱而狂奔四散,不战自溃。而楚军自恃必胜,根本未作列阵,直至忽见许、蔡、顿乱军漫山遍野狂奔而来,吴军在后又冲杀过来,仓猝败退。吴军大获全胜,并乘机攻取了“州来”。
“鸡父之战”,楚国遭受了重创,自此很少主动出击,基本采取消极防御的措施,在吴楚争霸中逐渐陷入被动。而吴军通过这场战争,控制了淮河流域,有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地域资本。
公元506年“柏举之争”,吴国攻破楚首都,楚于是元气大伤。而吴国日渐强盛,与秦、晋、楚、宋并称“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