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这个问题脑洞略大。
先说孙权。孙权其实已经扩张到极限了。230年,孙权派遣卫温和诸葛直浮海到夷州和州去寻找长生不老药。卫温和诸葛直大概花费了差不多一年时间到了夷州,也就是今天的台湾。当时的台湾是个什么情况呢?就是原始社会时期:
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父,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斑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好以为饰也。而卫温诸葛直一行在岛上待了一段时间,士兵病死很多,返回东吴的只有一、二成。东吴当时的航海技术是三国中最高的,去个台湾就惨成这样了,就别说渡海去日本了。
朝鲜其实从陆路可去,东汉末年割据辽东的公孙康曾经在现在的平壤以南设立带方郡,控制着朝鲜半岛北部。至于为何不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因为那里的三韩部落也就刚进入文明时期,完全没必要开发。。。
日本的一个小国王,邪马台的卑弥呼曾经在曹魏的时候自己派使臣朝贡,曹魏赐给他们亲魏倭王金印,这块金印现在还没发现。
再说刘备吧。刘备去东南亚发展?刘备可没那个实力,也没那个必要。诸葛亮征服南中后,在那里实行羁縻统治,设立降都督。控制力很弱,就是个“夷汉粗安”的局面,那些部落上些贡品就可以了。
真正控制东南亚一些地方的是孙权。210年,孙权派遣步骘进军交州,赶跑了刘表势力,交趾豪族士燮归附。自此,东吴控制了交州,其中包括越南的中部和北部地区。蜀汉灭亡后,曹魏和东吴在交州展开争夺战,曹魏最初胜利,东吴后来击败曹魏又控制了交州,直到向西晋投降。
孙权曾派人出访越南南部的扶林国,顺道去了菲律宾、南洋群岛和柬埔寨。也就是这一次,再没有后续了。东吴当时也没有实力去浮海控制东南亚,东南亚当时也不值得东吴开发。
古人虽会胸怀天下,但却不会放眼世界。最大的悲剧是不好好攻读山海经。有许多大师研究了易经,打开了八卦的阴阳旋转门;去转换了兵法,去抒发了诗词,去发明了琴棋骑射,等等。可唯独怕烦怕难怕"山海经"。
假如孙权拿下台湾,再转战东南亚,要比郑和下西洋整整早了1千1百多年了。可是,孙权幸好没有在东南亚立国。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回来时有十六国1200多王侯将相仆从跟随,皆要奉土归顺。大明王朝怕鞭长莫及难管啊,一概拒绝。有一个国王,竟住在厦门哭着不走了:"宁当凤尾,不争鸡冠。"
孙权打下东南亚,气候、战火和海浪,大的军队难以全身而退。说不定,孙权就呆在东南亚,就与华夏文明渐行渐远了,就如徐福一去无踪影,就如殷商一去不复返!史籍默默无闻了。
而刘备更糟。到了东南亚,没有勤王令可勤奋,没有刘皇叔可遵从,遇见关羽、张飞开打,也只能摇头叹息。一旦上去,慷慨激昂地抒发激情,会被旁人嘲讽"到外国人了"。
刘备遇见关汉张屠,还得有粉红色的桃花盛开,运气满满。可南亚到处都是棕色棕榈树,只开财运,不带匡扶汉运,刘备壮志难酬啊!
刘备最好的出路竟是遇上了一个南洋妹,为他养了一堆刘皇孙,聊以自慰。
直到近代,刘备和孙权的南亚后裔,才会抱怨老祖当时为什么不好好研究"山海经"啊!
而历史无巧不成书,东吴孙权和中山王刘备的后裔,竟合二为一,组成为了爱国华侨的代表
,揭开了侨胞爱国的序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