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战国最大的城市是哪座城市?

战国最大的城市是哪座城市?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657 更新时间:2024/1/22 20:31:18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是公元前453年,当时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了晋国,从这时算起就进入了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大小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战争,弱小的诸侯国不断消亡,战国时期当然就是七雄喽,这七个诸侯国的都城人口日益集中,因此,要说战国时期那个城市最大,就要看这七个诸侯国的都城。

相比较咸阳、寿春、大梁、邯郸而言,战国时期最大的城市应该还是临淄,不管是人口、经济、占地面积都是首位,这是因为不管是春秋时期,还是在战国时期,齐国都是强大的诸侯国,所以齐国的都城临淄,就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城市。

实际上临淄的历史要从八千年前开始说起了,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临淄在古代集聚了不少人来这里聚居,不仅是在齐国,临淄当时在整个东方都算得上一个重要的中心。

当铁器出现的时候,临淄是古代著名的冶铁地,冶铁在临淄十分发达,从出土文物就可以证实这一点,同时也证明了临淄在战国时代里面是很强的一个城市,同时在战国时代临淄也是一个工商业发达的城市。自齐桓公时期开始,齐国工商业日益繁荣,而繁荣的临淄自然成为各地工商业者的汇聚地。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曾经的古代大城都不复从前的繁华,有的甚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现在的临淄,是山东省淄博市下辖的一个区,截至2017年,临淄区的人口约有63万人。

在湖北江陵荆州城北5公里处,有一座土筑的古城,名叫邹,又称纪南城。纪南城因在纪山之南而得名,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据《史记》载,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邪开始,到公元前287年秦将白起拔郑,楚国在这里建都达411年之久,先后有20个君王在这里执政。纪南古城垣上,当年的烽火台依然矗立;当年的宫殿、街道、作坊等遗址均已发掘。全城土域垣长达15506米(约30公里),城区面积16平方公里。从勾画的城市轮廓看,纪南城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最大的都市

管仲为什么是在即墨射杀小白,鲁国在临淄西南,莒国在南,即墨在临淄东南在莒国东北,地理位置上说不通啊?

题主请看地形图,图上4个点就是临淄,鲁国曲阜、莒国和即墨(古代即墨在现在的平度一代跟现在不一样)。从地形图可以看到,临淄和莒国中间有山川相隔,当时的路况不像现在,翻山越岭意外多,何况是要回去抢王位,从莒国不惊动鲁国只有东行再折向临淄。同样的鲁国去临淄也要走山路,在地图上看绕开山区的路可能差不多,但实际上应该是莒国过去要近。不然管仲不会对鲁庄公提议先带一队人去截杀。当时的管仲是要截住小白,走鲁国到临淄的路线可能截住小白的地方离临淄近,再一个一队鲁人出国都去另一个储君候选人必经之路上要干什么,齐国士大夫又不傻,这样做影响大必然会阻拦。顺着小白走的路线路途平台追赶速度快,截杀在荒野的地方,造成既成事实就好。所以是顺路追赶的。

历史上抗匈名将蒙恬霍去病卫青三位谁最厉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真正厉害的,应该是窦宪。

是窦宪消灭了匈奴。

一个大恶霸却是历史最伟大的武将:汉朝窦宪2战消灭北匈奴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7月27日,内蒙古大学在蒙古国发现了汉朝大将窦宪破北匈奴,留下的石碑。这是考古的重大发现,同时也揭露了一段历史。一个大恶霸窦宪的爱国主义道路。听萨沙说一说吧。

首先简单介绍几句基本概念。

早在秦朝之前200年,就有匈奴人南下掠夺的记载。这并非草原民族天生凶暴,也是为了生存。

当年的草原游牧民族都已放牧为生。即便今天,这种生存模式仍然会有可怕的问题。一旦遭遇旱灾、蝗灾(导致草原草场受损)、雪灾、瘟疫(牲口大量受损),匈奴人就会出现巨大的粮食缺口。为了生存,他们就必须南下掠夺农耕民族,不然就要饿死。

在古代,农耕民族基本都不是游牧民族的对手。抛去别的不谈,单单游牧民族的骑射,农耕民族就很难对付。骑射可以说是所有格斗术中,最难掌握的技巧。

在奔驰的马上(当年还没有马镫),想要用强弓射中敌人,难度可想而知。一般来说,普通步兵弓箭手需要1年以上专业训练才能入门,3年才能算得上熟练,精锐弓箭手一般都要5年以上的长期练习。那么,骑射就更夸张了,除了游牧民族以外,其他民族根本训练出大量士兵。

而拥有了一支一定规模的骑射骑兵,在古代几乎就是无敌的。己方可以高速进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总之不可能失败。而敌人却要面对高速运动且不断射出死亡箭雨的骑兵,根本无法有效对付。匈奴骑兵蒙古骑兵为什么横扫欧亚,主要就是依靠骑射,因为别的民族玩不了这个。

匈奴人,也就是这样嚣张了百年时间。

在汉初,高祖刘邦都被包围在白登,差点完蛋。汉代历任统治者卧薪尝胆,花费了长达100多年,终于将匈奴连续击溃,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实力。

不过,最终给予匈奴,或者说北匈奴致命一击的,就是今天的窦宪。

用今天的话来说,窦宪就是一个失足青年,一个道德品质恶劣的大恶霸,压根就不是个好人。

窦宪出生在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家族窦家:曾祖父是侯爵,祖父和父亲都是驸马爷。

可惜,窦家不是读书人家,而是武将家庭,家人都是粗暴好斗的武夫。他的祖父、父亲都是那种敢说敢做、不计后果的武将。祖父和父亲因此公然得罪过汉明帝,被赐死。

家庭虽大,窦宪从小没有父母。血统让他从小就好勇斗狠,没有父亲和爷爷的管教,窦宪更是肆意妄为,胆子极大,成为今天的不良少年。

到了成年以后,窦宪更是越来越坏。

仗着自己妹妹、绝色美女窦皇后的威风,窦宪担任了虎贲中郎将(今天的中央警卫团)的职务。他在朝廷里非常跋扈,强取豪夺,贪污受贿,欺压良善,什么坏事都做过。

有一次,窦宪竟然强行低价购买了沁水公主的一块土地。公主是汉章帝的妹妹,太岁头上动图,这还了得,搞得皇帝大怒。

汉章帝33岁就死了,儿子汉和帝只有10岁。于是,窦宪的妹妹窦太后开始主政,将哥哥窦宪提拔为中郎将,掌握朝廷大权。这下窦宪更是耀武扬威,甚至多次暗杀敢政敌。一次,他竟然将窦太后亲点都乡侯刘畅暗杀。刘畅是嫡传的皇族,被人随便杀了自然是天大的事情。

窦太后查明真相以后非常震惊,深感哥哥无法无天,下令将他软禁。

血浓于血,让窦太后杀死哥哥,还是下不了手的。

窦宪这个人凶恶霸道,做了很多坏事,但是个聪明伶俐、非常有能力的人。

正好遇到大汉的宿敌北匈奴遭遇自然灾害的内部叛乱,南匈奴建议联合出兵。

窦宪立即向窦太后请求戴罪立功,远征北匈奴。

此时匈奴还是分为南北,南匈奴向大汉称臣,北匈奴和大汉为敌。经过长达百年的战争,此时北匈奴已经不是汉初时候的样子。北匈奴实力大减,内部混乱,人心浮动。除了汉和南匈奴以外,崛起的鲜卑也是北匈奴的大敌。

见窦宪主动请战,窦太后顺水推舟,任命他为车骑将军,率领大汉铁骑,由羌胡兵配合北上。

要说,窦宪是个很会打仗的人。同汉武帝时期,动辄出动几万人在大漠四处搜索匈奴人来决战不同。窦宪采用了情报第一,作战以奇袭为主的战略。

窦宪认为,北匈奴采用松散的部落联盟制度。一旦开战不利,各部落不是一起远远的逃窜,就是分散躲避。汉军因粮食补给原因,不可能长期停留在草原,只能速战速决。

一旦四处围歼却找不到匈奴人主力,汉军就必须撤退,劳而无功。

等到汉军撤退,匈奴人立即又会聚合起来。采用这种打发,汉军不可能彻底击溃匈奴。

所以,攻击匈奴应该以打蛇打头的方法,先消灭单于本人,让他们群龙无首。然后再采用恩威并施的方法,将北匈奴各部落瓦解,彻底消灭这个敌人。

公元88年,窦先在完全掌握北匈奴动向以后,突然出动猛攻。窦宪率领近万大汉铁骑,配合南匈奴、羌胡等数万骑兵分三路,突袭稽落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匈奴人以骁勇善战著称,窦宪是抱着打硬仗的准备来的。

谁知道,两军一交手,匈奴人很快不是对手。

士气低落、各怀鬼胎的北匈奴各部落措手不及,被打的全线崩溃。

单于自己中箭,率一部主力拼死逃走。

所谓穷寇莫追,但窦宪判断形势,认为北匈奴单于连穷寇都算不上,立即追赶。

一直追击到蒙古境内乌布苏诺尔湖,北匈奴人溃不成军,四散奔逃,汉军大获全胜。

此战堪称汉和匈奴战争中,最辉煌的胜利之一。

窦宪大军斩杀北匈奴官兵1万3000多人,俘获骡马牛羊等百万头。更重要的是,北匈奴由此出现内部大分裂,先后有81个部落20多万部族投靠汉朝。

以往汉朝对匈奴大胜仗,不过俘虏几万人而已,此次堪称绝无仅有的大胜利。

窦宪随即登燕然山,立石碑,记载此次征战的丰功伟绩,振大汉之天威。

这就是今天发现的石碑!

石碑写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戳海外,复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碣,熙地载兮振万世。

打垮北匈奴主力以后,单于仍然有几万残部,苟延残喘。

窦宪仍然采用计谋加武力的方法。他一方面招降北匈奴其他部族和单于本人,一方面率领大军返回今天的内蒙古,继续准备下一轮进攻。这样,没多久又招降了1万多人。

北匈奴单于见窦宪大军已经撤退,不愿意由此臣服,派出使者进行拖延,同时继续收拢部下准备顽抗。

窦宪知道单于的心思,于2年后的公元91年再次出兵攻击。

这次突袭到阿尔泰山,再次抓住了北匈奴单于主力。此时单于已经不是对手,激战一通就狼狈溃逃。窦宪斩杀北匈奴官兵5000多人,活捉了单于的母亲。单于弟弟见大势已去,率领数千残部投降。

单于本人逃到西域腹地,从此不知去向。

由此,北匈奴已经灭亡。

归属大汉的北匈奴20多万后来叛变,又被汉军迎头痛击,残部拼死逃到西域。后西汉灭亡,北匈奴乘着东汉放弃西域,又回光返照了一段时间。只是,匈奴已经没有什么实力,掀不起大浪。

几十年后,西域匈奴人不是被汉军歼灭,就是被鲜卑人打垮,被迫放弃西域继续西进。

有意思的事,窦宪也没想到,他的两次战役还掀起了世界历史的蝴蝶效应。

随后长达300年的时间内,由西逃的匈奴人推动,导致世界很多民族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匈奴骑兵对付不了大汉,对付当时中亚、亚洲、欧洲的其他游牧民族和小国还是绰绰有余的。在匈奴人的威胁下,众多其他民族放弃自己领土西迁,导致世界进程出现重大变化。最终,公元400年,匈奴大帝阿提拉杀到了罗马帝国面前。这个有着上帝之鞭恐怖外号的阿提拉,差点消灭了罗马帝国。

至于窦宪本人怎么样了呢?可笑的是,他却没有好下场。

大师金庸的《鹿鼎记》中曾经借韦小宝的嘴巴,说出做臣子的第一秘诀,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居功自傲。鳌拜自认为赤胆忠心为主子,就是这样挂掉了。

窦宪也是一样。

此战之后,窦宪认为功劳极大,又把之前那套肆无忌惮的嚣张作风拿了出来。他一度把持朝政,部下更是无恶不作,贪污索贿甚至强抢民女。

这边汉和帝岁数渐长,对于窦宪越来越厌恶,只是畏惧窦太后掌握实权。

几年以后,汉和帝有了一定实力,突然发难。他将窦太后软禁,随后将窦宪抓捕监禁。

考虑到窦宪功劳很大,汉和帝只是暗中赐死,还是保留了他的封地和爵位。

于是,窦宪就这样死掉了。

中国人都喜欢高大全的人,其实这世界上压根就没有高大全的英雄。

窦宪不是个好人,却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

历史人物好也罢坏也罢,自有历史去评定!

历史是公正的。

蒙恬、卫青和霍去病三人都是他们所处时代第一等的名将,他们都在对抗匈奴的过程中为国家立下了不世之功,我们揭开历史的谜团,逐一分析一每个人的历史功绩,先说蒙恬,他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爷爷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统兵大将,到了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这一代,兄弟二人更出色,兄弟二人深受始皇帝信任,号为“忠信”,正所谓是老子英雄儿好汉,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军队灭了齐国,后来将兵三十万北逐匈奴,却匈奴700余里,并且主导修建了西起临兆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将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了起来。蒙恬功高盖世,只可惜秦始皇死后,被赵高和李斯合谋害死,没有善终。

我们再看卫青,平阳公主府骑奴出身,还是个私生子,出身低贱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由于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临幸,作为汉武帝的小舅子的卫青被安排到建章宫当差,后来卫青在龙城之战首战告捷,虽然战果不大,但这是有史以来汉朝对匈奴战争的第一次胜利,获得了皇帝的高度认可。卫青一生七次出击匈奴,无一败绩,尤其是最后的漠北之战,直接打垮了匈奴的主力,导致匈奴十多年没有能力南下骚扰。被封为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即是皇帝的姐夫又是皇帝的小舅子,身份地位位极人臣,但是卫青一直很低调,为人谦和,从不养门客,士卒都愿意为他效劳。历史上能做到卫青这个地步,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另外卫青也是古代励志的典范,成功实现了草根的逆袭,三个儿子都被封侯,自己至死都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可,卫青功高震主,却可以善终,这跟他的低调是分不开的他的事迹足以彪炳史册。

我们再看霍去病,他是卫青的姐姐卫少儿和一个小吏霍仲孺所生的一个私生子,随着他的姨妈卫子夫受宠,卫氏一族都被加封,过上了好日子。所以霍去病的童年应该过得还不错,霍去病之所以成长的如此快,跟两个人是分不开的,一个是他的舅舅卫青,另一个是他的姨夫汉武帝,卫青教会他了坚毅和果敢,汉武帝则带给他广阔的胸襟,所以霍去病养成了敢打敢拼的性格,最后的漠北大战,霍去病采用新的战法,大规模使用骑兵集团,快速机动,长途奔袭,将骑兵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

只是可惜,天妒英才,霍去病在二十四岁就英年早逝,犹如昙花一现,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闪亮的将星。

综上所述,大飞哥认为卫青是三人中最完美的一个人,崛起于逆境,把最伟大的一面留给了历史,并且功成身退,堪称千古一完人。

我是大飞哥,欢迎关注我!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拜托分析一下关汉卿《拜月亭》的艺术特色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拜月亭记》故事发生在“天翻地覆、黎民遭贱”的时代背景中,主人公的遭际相当悲惨,他们的美好情操和坚强意志,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使作品交织着悲剧气氛与喜剧色彩,而以抒情喜剧作为全剧的基调。《走雨错认》(又名《抢伞》、《踏伞》)、《招商成亲》、《幽闺拜月》等折,洋溢着幽默风趣的喜剧情调,至今昆曲和高腔

  • 杨家军时期,大辽有灭了大宋吗?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那时还没有呢,后来他们都死了,大宋就不行了~杨家将虽然个个英勇,但难敌辽军如潮水汹涌,终于抵挡不住,金沙滩一役,大郎、二郎、三郎惨烈战死,四郎重伤不知所踪,杨业为保众人姓命,突围而出,浴血沙场,终为辽军俘虏,最后在李陵碑自尽以保名节。唯关红从耶律斜口中得知金沙滩议和是一个圈套,赶赴战场,眼见无法阻止

  • 印度在二战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印度在二战中分两派当时印度还属于英国人控制,而且还是个有几百个小王国组成的联合体,也就是说,印度只是个地理概念。因此确实是需要像英国这么一个能管理和压得住的爸爸才能维持这个印度国家的表面完整性。所以既然是作为英国的仆从,充当英国在亚太、印度洋、非洲、中东一块作战的后勤补给基地和兵员补充基地。这是英属

  • 印度对二战有什么贡献?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印度在二战期间有如下作为。一,德国入侵波兰时,英属印度中央议会的上议院发了一份赞扬波兰,并强烈谴责德国和苏联的电报。二,北非战役打响后,由于人手不够,英国从印度抽调了若干印度步兵师参战,其中就有号称英属印度陆军中,战力最强的印度步兵第四师。不过这些印军在战争期间表现一般,英军溃退时,他们也跟着撤退。

  • 二战期间的英国印度裔部队表现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二战的时候,印度只是充当英国在缅甸以及新加坡同日军作战的大后方和补给基地。印度的军队战斗力:在战斗中更多的充当了仆从军和辅助军的作用,在二战中没有什么明显的作为。只有部分的廓尔克军队尚可算得上精英,随从英军在对日作战中偶尔露峥嵘。出海口,印度洋,它们目标是整个亚洲日本是想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独霸亚洲以

  • 古代军队作战的时候碰到攻不下的城池时为何不绕过去?对此你怎么看?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的城池并非都需要攻下,在历史上有不少绕过某座城市继续进攻的战例,是否绕过去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的。古代的城池通常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军事中心,城里不仅有大量的人口、物资和驻军,往往还是地处在交通要道上。攻克城池不仅意味着控制了这个地区,可以缴获大量物资,还能打通交通,利于己方军队的

  • 纵观世界战争史为什么只有中国人讲究策略和谋略,而外国大多数都是正面硬刚?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西方的军事著作,比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讲得是什么?都是战场上怎么排兵、怎么布阵、怎么后勤,还有在这种天气下你应该怎么做、在那种地形中你应该怎么做。这本书完全不像是军事家写的,更像是工程师写的,全是具体的技术性问题。中国的军事著作,比如《孙子兵法》,讲得是什么?其中的地形篇、火攻篇也是这种技术性

  • 古印度最伟大的军事领袖阿育王的经历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一位著名的王。在其祖父酶陀罗复多的霸业基础上,他带领孔雀王朝走向鼎盛建立了古代即度最大的帝国一孔雀帝国。孔雀帝三国的版图东起布拉马普特拉河,西至今天的巴基斯坦西部和阿富汗的部分、北起克什米尔,南抵佩内尔河,囊括了除南端以外的几乎整个印度半岛。约在公元

  • 入侵印度次大陆的雅利安人源自哪里?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雅利安人从西方的解读来看,是源于中亚的欧罗巴人种,这是胡扯,呵呵。。。从雅利安人征服的古印度、苏美尔和古埃及文明来看,都是成熟的文明,而每个地区雅利安人的文明都取代了原有的文明,说明什么?说明雅利安人并不是原始而野蛮的部落,而是具有高度文明的种族,可是这样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种族,却又脱离上面所述的文

  • 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有三位,他们从不同的层面来体现其伟大,他们在印度乃至在世界上都有很大影响。阿育王(约前269前232年在位)。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18岁时任阿般提省总督。约前273年,开始争夺王位的斗争,最终获胜,约前269年,正式登基。登基后的第九年,大举入侵南亚次大陆的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