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印度对二战有什么贡献?

印度对二战有什么贡献?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390 更新时间:2024/1/22 20:32:46

印度在二战期间有如下作为。

一,德国入侵波兰时,英属印度中央议会的上议院发了一份赞扬波兰,并强烈谴责德国苏联的电报。

二,北非战役打响后,由于人手不够,英国从印度抽调了若干印度步兵师参战,其中就有号称英属印度陆军中,战力最强的印度步兵第四师。不过这些印军在战争期间表现一般,英军溃退时,他们也跟着撤退。英军反击时,他们也跟着反击。

没有扯英军后腿,但也没有突出表现。

当然实事求是的说,在北非、叙利亚、巴勒斯坦、塞浦路斯、意大利、希腊战场,英属印度军队都是有贡献的。

北非战场上的印度装甲兵指挥官。看头巾应该是锡克教徒。

三,太平洋战争爆发当天,即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同一天,七万日军对英属马来半岛也同时发动了攻击。开战之前,英军在东南亚的兵力不足,便抽调了印度第九,第十一,第十七步兵师等五万人参战。这些印度官兵在马来半岛的表现同上,一般般,最后在新加坡和其他英联邦军队一起日军投降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轴心国想拉拢印度的极端独立派,孤立英国。所以在东南亚和北非战场中被俘虏的印度官兵后来大部分都被轴心国集团编入了印度国民军,也就是配合轴心国作战的印度伪军。

其中配合日军在东南亚作战的印度伪军有大约四万人,活跃时间长达三年,直到在英帕尔战役中被重创,不再具有战力后,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太平洋战场配合日军的印度伪军

配合德军作战的印度伪军有大约四千人,希特勒考虑到他们的兵力太少,战斗力较差等现实情况,就调他们去守卫大西洋壁垒,但即便是在无仗可打的西线驻守,这些印度伪军也是怨声载道,驻守期间甚至还发动了一次哗变。

哗变的理由很搞笑:想回印度老家了。

党卫军高层知道这件事后,为了避免印度人扰乱军心,就把这支伪军调到后方驻守。但这些人在后方还是不安分,成天在法国各大城市的街头巷尾鬼混,引起了很大的民愤。

所以等到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这些印度伪军随德军撤退时,立即就遭到了仇恨他们已久的法国游击队的袭击。据说当场被法国游击队击毙加俘虏的人数高达330人。占了整个部队人数的十分之一。

党卫军高层知道这事后,便罢免了印度指挥官的指挥权,调德国军官接手指挥。但很尴尬的是,由于无法忍受统帅印度兵带来的嘲笑,几任德国军官都宁可调到东线去跟苏军死磕,也不愿意带这帮印度伪军。

接受德国军官检阅的印度伪军

最后希特勒知道了这件事,便令人把印度伪军的武器给缴械了。在德国战败前夕,这批印度伪军向西撤退,计划翻越尔卑斯山逃亡到瑞士,但还没有跑到瑞士,就被美军俘虏了。这支三千多人印度伪军部队自此就消失在了历史舞台。

配合意大利作战的印度伪军数量未知,应该有几千人。也是由于兵力太少,战斗力不强等原因,引得意大利人极为嫌弃,所以后来意大利军队在退出北非前,便把这支印度伪军就地解散了。

身着德军制服的印度伪军军官

四,随着太平洋战争规模的扩大,日军在东南亚的兵力达到了四十万。眼瞅着日军就要打到印度了,而此时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印度人又开始频繁造势,企图以抗议示威,工人罢工,制造破坏,如破坏电力设施、破坏交通和通讯网络等手段威逼英国当局同意印度独立。导致英国当局急得火烧眉

因而在1942年前后,丘吉尔原则上同意了印度国大党的独立请求。表示战争结束后就着手印度独立事宜。但丘吉尔的前提条件是要求印度人先协助英国打败轴心国。

其后,受到口头承诺鼓舞的印度人开始专心协助英国。在1942~1945年期间,一共有大约250万印度人参与到二战中。由于印度当时并未独立,所以这可以说当时最大规模的志愿服役群体。(250万人中也包含了机械师、厨师等非战斗人员)

截止至日本战败前夕,部署在东南亚的英联邦军队中,平均每九个师里面,就有五个是印度师。有三万多印度人在战争中战死,五万多人负伤。可以说,这些印度军队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英军的中流砥柱)

值得一提的是,恰恰是因为如此,二战之后的英国不得不同意印度独立。毕竟,面对已经被武装起来的印度人,英国也犯怵。

五,英属印度在二战期间给了同盟国很大的物资援助。当时的世界工厂是美国,提供同盟国物资最多的国家也是美国。但是英属印度的贡献也不小,比如1942~1945年期间,英国从印度抽走了大量的粮食、棉花、钢铁。并且还巧立名目在印度集资,筹集了大量军费。

可以说,英属印度殖民地是饿着肚子,将衣食物资输送到前线,协助盟军在两条战线上打赢了德国和日本。

印度人在二战期间的贡献,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确实有贡献,贡献值可以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相当,并非是打酱油。但贡献也没有大到像印度人所说的,应该给个五席位才合适。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二战期间的英国印度裔部队表现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二战的时候,印度只是充当英国在缅甸以及新加坡同日军作战的大后方和补给基地。印度的军队战斗力:在战斗中更多的充当了仆从军和辅助军的作用,在二战中没有什么明显的作为。只有部分的廓尔克军队尚可算得上精英,随从英军在对日作战中偶尔露峥嵘。出海口,印度洋,它们目标是整个亚洲日本是想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独霸亚洲以

  • 古代军队作战的时候碰到攻不下的城池时为何不绕过去?对此你怎么看?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的城池并非都需要攻下,在历史上有不少绕过某座城市继续进攻的战例,是否绕过去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的。古代的城池通常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军事中心,城里不仅有大量的人口、物资和驻军,往往还是地处在交通要道上。攻克城池不仅意味着控制了这个地区,可以缴获大量物资,还能打通交通,利于己方军队的

  • 纵观世界战争史为什么只有中国人讲究策略和谋略,而外国大多数都是正面硬刚?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西方的军事著作,比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讲得是什么?都是战场上怎么排兵、怎么布阵、怎么后勤,还有在这种天气下你应该怎么做、在那种地形中你应该怎么做。这本书完全不像是军事家写的,更像是工程师写的,全是具体的技术性问题。中国的军事著作,比如《孙子兵法》,讲得是什么?其中的地形篇、火攻篇也是这种技术性

  • 古印度最伟大的军事领袖阿育王的经历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一位著名的王。在其祖父酶陀罗复多的霸业基础上,他带领孔雀王朝走向鼎盛建立了古代即度最大的帝国一孔雀帝国。孔雀帝三国的版图东起布拉马普特拉河,西至今天的巴基斯坦西部和阿富汗的部分、北起克什米尔,南抵佩内尔河,囊括了除南端以外的几乎整个印度半岛。约在公元

  • 入侵印度次大陆的雅利安人源自哪里?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雅利安人从西方的解读来看,是源于中亚的欧罗巴人种,这是胡扯,呵呵。。。从雅利安人征服的古印度、苏美尔和古埃及文明来看,都是成熟的文明,而每个地区雅利安人的文明都取代了原有的文明,说明什么?说明雅利安人并不是原始而野蛮的部落,而是具有高度文明的种族,可是这样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种族,却又脱离上面所述的文

  • 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有三位,他们从不同的层面来体现其伟大,他们在印度乃至在世界上都有很大影响。阿育王(约前269前232年在位)。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18岁时任阿般提省总督。约前273年,开始争夺王位的斗争,最终获胜,约前269年,正式登基。登基后的第九年,大举入侵南亚次大陆的羯

  • 打败印军的不是天真是无邪?到底谁给了印度司令打常规战的勇气?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无邪的梗,来自蛇年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2》,没鞋的的说身正,鞋都没了,自然不会斜,引发情趣矛盾。小品作为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而以此来喻日前印度新任陆军参谋长的讲话语境,也蛮有一点身正不怕影鞋的意思。他说,致力于改革的印度陆军,要从治安改为打仗。对嘛,打仗才是陆军的主业,忙于治安的话,明显就是不务正业

  • 历史上汉族有入侵他国的记录吗?如果有,灭了哪国?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你当汉民族从黄河流域那一小块地方变成现在的版图是充话费赠的么?所谓的汉族就是各民族的大杂烩,不能明确确定自己民族的人们都归类为汉族。所以汉族史就是侵入史和被侵入史。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励精图治,唐朝国势鼎盛,军力强大,一扫武周时期边疆战事不利的被动挨打局面,在对吐蕃战争中,更一度占据绝对上风。本身能

  • 历史上汉族有几次遭遇了几乎要亡国灭族的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其实我感觉蒙元崛起、满清入关等都不算“亡国灭族”的危机,最危急的应该是五胡乱华了,当时胡人是吃人的,甚至把汉族少女称为“两脚羊”。中原地区的人口从几百万吃到了十几万,最后胡人被我们伟大的汉民族所同化了才算结束。抗日战争、南宋抗金等之能说是“亡国”不算“灭族”古代人是如何看待战争的?我们都不是古代人,

  • 历史上有哪些赢在出其不意的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粟裕大将指挥作战,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打他人不敢打之仗、打他人之想不到之仗,善于在夹缝中生存,不仅出敌人之意,有时候甚至出乎了军委的意料。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面对国民党南北两路大军的夹击,粟裕提出舍南取北,主力隐蔽北上,出其不意围剿了李仙洲兵团;1948年豫东战役第一阶段,粟裕再次出其不意,轻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