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利安人从西方的解读来看,是源于中亚的欧罗巴人种,这是胡扯,呵呵。。。从雅利安人征服的古印度、苏美尔和古埃及文明来看,都是成熟的文明,而每个地区雅利安人的文明都取代了原有的文明,说明什么?说明雅利安人并不是原始而野蛮的部落,而是具有高度文明的种族,可是这样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种族,却又脱离上面所述的文明区域而发展起来,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为什么没有出现在任何的文明记载中且没有考古可以证明呢?因为很简单,雅利安人并不是新的种族,而是西方一直以来试图隐瞒的来自于东方的种族,雅利安人的来源要从中国的古代历史中去寻找,究竟他们来自于中国远古消失的北方民族,还是夏朝人后裔,这需要更多的去思考和考证。。。
印度三哥与雅利安没有半毛钱关系。印度人伊朗人一口咬定自己就是雅利安人后代让元首笑掉大牙,就像土耳其人认匈奴人做祖先一样,其实他们都把杀父仇人当了祖宗。印度人伊朗人土耳其人的祖先是阿卡德人Akkad和古提人Guti,两者都是发源于中东两河地区的闪米特人。
元首只认证古代华夏人才是正宗雅利安人,他还派出了史上唯一的寻根考察团,先后两次来到中国西南地区寻根祭祖。雅利安人发源于南俄伏尔加河大草原,崇拜太阳,以鹰为图腾,向着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前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成为古羌人。
据考古专家们从十万分之一片甲骨文上看出来,炎帝率领的古羌人被商王武丁的五十多个老婆'妇好'打得满地找牙。专家们说有片甲骨文上写着妇好们斩白首一万俘敌八百,抓回去当妇好们的奴隶。古羌语里m-表示动物产仔,彐-表示女人生产,妇-指生过孩子的女人,所以德语和古夷语都把'已婚女子'叫做妇好。
古羌人是欧亚大陆的主宰者。东边古羌人把蒙古高原上的通古斯人赶入西伯利亚森林,古羌人与黄帝联手把东夷人赶到韩国日本及美洲大陆。古羌人把盘居中亚多年的阿卡德人和古提人赶出中亚地区,迫使他们沿卡脖儿Khyber山口逃入印度次陆后,在公元前十五世纪建立起种姓制度。所以,印度三哥把闪米特人尊做阿卡德人,卡-是圣的意思,阿-是感叹词,阿卡德人就是具有伟大圣德之人的意思。
上古时期的古羌人可能发生了严重的内部分裂,使得一部分古羌人回到东欧地区成为日耳曼人。就像古代中国蒙古高原上的南北匈奴人分裂一样,北匈奴人去到东欧地区把日耳曼人赶到西欧及南欧,使之灭亡了东罗马帝国一样。
回到东欧的雅利安人把斯拉夫人赶入北部的黑森林之中,还攻入闪米特人的老家古巴比伦地区,使苏美尔人成鸟兽散而四处奔逃。一部分苏美尔人逃入古埃及地区灭亡了古埃及文明,另一部分苏美尔人逃入印度次大陆,灭亡了古印度文明。所以,是雅利安人手下败将闪米特人灭亡了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不是雅利安人灭亡他们的。
总之,印度阿三哥不是什么雅利安人而是中东闪米特人。二战时犹太人无法假装雅利安人,但阿三哥就是能装雅利安人而且从古代装到现在。看看阿三哥的鹰钩形蒜头短鼻及肥肉大饼脸就明白了。
二战时英国那个主张和谈的哈利法克斯伯爵后来怎么样了?
兔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二战时期的英国是同盟国中的重要反法西斯力量,打满整个全场,在二战初期,英国在法国有大量军队,希特勒发动机二战时,欧洲国家面对德国的“闪电战”无力抵抗,不是被占领就是投降。而此时,希特勒在法国的军事行动占据上风,法国政府表现出了软弱的一面,因此,法国投降是早晚的事。但英国的几十万大军被迫向法国的敦刻尔克撤退,并且被德国军队包围,被消灭是必然之事,这是当时英国军方和政府高层都普遍的看法,没有办法撤回身处包围圈里的英军,因此,英国政府中的一些人开始主张和希特勒和谈,其中的哈利法克斯伯爵爵就是其中的代表,也是最活跃的一个,但他只不过是和谈派中的二号人物,被喻为绥靖航船的“大副”。
哈利法克斯伯爵哈利法克斯属于英国的贵族,1934年他继承父亲的子爵爵位,曾经是印度的总督,在英国历任教育大臣、陆军大臣、掌玺大臣和枢密院长等职。二战爆发前至1940年英国的首相是张伯伦,张伯伦在二战爆发时采取了绥靖政策,主张和希特勒议和,而哈利法克斯支持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并且在1937年11月会晤希特勒,表示支持张伯的绥靖政策。哈利法克斯从1938年担任英国外交大臣,和张伯伦在英国政府中拥有很强的势力,应该说是当时的首相丘吉尔的竞争对手。
张伯伦在二战爆发时的1940年之前是英国首相,由于对希特勒的绥靖政策导致受到了英国人的反对,被迫下台,而本来接替他职位的人选就是哈利法克斯,但哈利法克斯拒绝了,因为哈利法克斯在英国议会中的名气并不好,无法领导上下两院,应该说是知难而退。丘吉尔接替了张伯伦的首相职位,但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都担任要职,对丘吉尔的掣肘很大。二战爆发后,面对德国军队的节节胜利,英国面临巨大的战争威胁,特别是英军被围困在了法国的敦刻尔克地区,万分危机,丘吉尔一方面要想法设法的从德军手里抢回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一方面又和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的投降政策周旋,同时又要鼓励英国议会的抗战决心和斗志,可以说是非常艰难,哈利法克斯甚至以辞职重新选举首相等手段威胁丘吉尔,逼迫丘吉尔和希特勒议和。
电影《至暗时刻》正是描述这段历史,影片中把丘吉尔、张伯伦、哈利法克斯的行为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看看。应该说是哈利法克斯在二战时期,特别是英国面临生死未卜的艰难时期表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差点把英国政府搞垮。正是因为丘吉尔的坚持才有了英国最后的胜利。张伯伦在1940年9月31日病逝,而哈利法克斯被清除出上院,于1941年1月派往美国任驻美大使,并于1944年被授封为伯爵,1959年病逝。
公平的说由于美国利用二战占到了领头羊的位置,因此,美国的作用被明显夸大了,而其它的二战同盟国的功劳则被淡化,其中就包括英国,英国在二战初期处于领头羊的位置,带领一帮小弟抗击希特勒,英国被消耗的差不多了美国才开始进入二战,取代了英国。面对愁的独自哭泣的丘吉尔,他妻子的话能反映出当时英国的处境:“你一个人撑起整个世界”。
以上是兔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指正,图片来源网络。
哈利法克斯伯爵(EdwardFrederickLindleyWood,1stEarlofHalifax)(1881-1959年),全名爱德华弗雷德里克林德利伍德。英国政治家。曾任外交大臣和印度总督,还差一点继内维尔张伯伦成为首相。
出生在英国,父亲是第二代哈利法克斯子爵。他先天性左臂萎缩,无手,先后就读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1910-25年,任下议院保守党议员。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后担任过一些次要的政府职务。战后,历任殖民地事务部次官、教育大臣和农业大臣等职。1925年,他受封为欧文男爵并进入上院。被任命为印度总督(1926-1931年)。以善于同印度国大党领袖周旋见称。他赞同印度自决,但同时又强化英国统治。回国后历任教育大臣、陆军大臣、掌玺大臣和枢密院长。1934年他继承父亲的子爵爵位,1937年11月会晤希特勒,表示支持内维尔张伯伦内阁的绥靖纲领。1938年2月取代罗伯特安东尼艾登为外交大臣,被喻为绥靖航船的“大副”。张伯伦辞职后,他是理所当然的继承者,张伯伦和乔治六世国王都支持他担任此职,但他拒绝了,他认为没有大众的支持,作为一个上院议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成功的管理一个战时内阁。1940年5月,在温斯顿丘吉尔内阁中继续担任此职,翌年1月调任驻美大使至1946年5月,其间推行与美国合作的政策。开始的时候他的处境很困难,在底特律抗议者甚至向他投掷鸡蛋,但美国参战后他的作用变的日益重要,在华盛顿政府圈内受到欢迎和尊重。从1933年起一直是牛津大学名誉校长。后于1944年受封为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