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西凉北凉这些小的割据政权为什么能轻易占领西域,而汉唐却费那么大劲...

西凉北凉这些小的割据政权为什么能轻易占领西域,而汉唐却费那么大劲...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68 更新时间:2023/12/11 7:13:47

西域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被特指汉、唐两代中国政府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该地对东西方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转站的重要作用。从历史来观看,可以看出西凉、北凉所建立的政权属于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中原与西域之间的地区,自然熟悉西域的环境。对于西域的控制往往比汉唐更有效。就算发生战乱、或反抗也能很快集结军队进行镇压和打击。西域各国长期以来都是相互有隔阂的,因此时常之间有战事发生,很容易引起游牧民族的入侵,西域各国都没有足够的兵力对抗西凉北凉等国家的入侵。汉唐所在的政权处于中原地区,相对于西域的控制薄弱,地处偏远的西域各自为政,难于管理。一但发生冲突,很难有效的进行压制。从中原地区调兵到西域地区,路途遥远,无论是人力、财力都花费时间巨大。西域各国都有自己的骑兵,有良好的机动性,对于西域的地势又很熟悉,对于汉唐有优势,很容易对汉唐军队进行伏击、围歼。

其实像北凉太祖沮渠蒙逊,匈奴人,公元401年称张掖公,后凉太祖吕光,酒泉太守。公元386年称凉州牧。南凉烈祖秃发乌孤,鲜卑人,世居河西,公元397年称平西。西凉太祖李北纠淳褪嵌鼗吞守,世代居住狄道,为西州大姓,,公元400年自立为凉王。这样的人大多数都是本地人或者是地方官,不是土地主就是土王爷,由于久居这些地方,熟悉地方风俗,权力大,所以拥有很好统治基础,而且离西域各国也比较近,出兵容易,路途熟悉,粮草供给方便,由于西域各国小,兵力有限,凡是打到西域的基本上都能取胜,相对肯定容易了。而汉唐路途遥远,水土不服,粮草运输困难,财政支出大,肯定会费点功夫的。由于统治者居住较远,不熟悉地方民俗,很容易引发民族矛盾,所以相对困难点。

唐和大食的西域遭遇战怛罗斯之战对历史造成了什么影响?

公元750年,大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攻打昭武九国之一的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此战,起因于石国的内部斗争,即一伙人亲唐、一伙人反唐。反唐势力逐渐做大,不仅在石国搞事情,而且攻打其他亲唐小国,甚至在西域结成了一个反唐同盟。

为彻底控制昭武九国、打击反唐势力,身为安西节度使的高仙芝,亲自带兵征讨。此时的大唐,在西域是一个碾压级的存在。所以,石国招架不住,只能向高仙芝请降。如果是李世民时期,大唐的处理策略,一般是受降而后安抚。但是,玄宗时期的大唐,却完全不是这般套路。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亡即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这就是高仙芝对石国战事的残暴处理。但是,此种残暴,不仅没能威慑住反唐势力,反而适得其反。石国王子逃至其他西域诸胡部落,广泛散播大唐的出尔反尔和残暴弑杀,于是诸胡多怨。甚至,石国王子还跑到西方的黑衣大食,代表诸胡小国向大食求援。大食派兵来攻,大唐决定应战。于是,公元751年,唐与大食之间就爆发了怛罗斯之战。

01.怛罗斯之战,两大帝国之间的一场遭遇战

公元前200年到300年之间,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同时诞生了两大帝国,一个是西方的罗马帝国、一个是东方的秦汉帝国。公元200年到300年之间,西方的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罗马,东方的大汉帝国也进入到三国时代。同时,在东西方之间的伊朗高原上,还诞生了第二波斯帝国。

在这个历史中,阿拉伯人一直在阿拉伯半岛上放牧、经商。帝国是一种文明秩序,而文明秩序一定要有物质基础。物质基础才能决定上层建筑。按照这个逻辑,阿拉伯地区就不可能产生傲视寰宇的帝国秩序,原因就是物质基础不够,简单说就是穷。阿拉伯半岛干旱少雨,仅有零星的几个绿洲,而阿拉伯人的生活方式只能是游牧和经商。所以,它就是另外一个西域的翻版。但是,正如雪域高原可以依靠信仰巩固吐蕃帝国一样,阿拉伯人凭借伊斯兰信仰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而且他们还攻灭了第二波斯帝国。先是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后是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而大唐遭遇的对手就是黑衣大食。

在公元8世纪的时候,阿拉伯帝国地横跨亚非欧三大洲,面积1300万平方公里。而此时的大唐呢?更厉害,几乎雄踞整个东亚,并把势力拓展到了中亚地区,面积1600万平方公里。

位于中亚的昭武九国以及石国重镇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就在两大帝国的边缘地带。大唐一路向西、大食一路向东,两大帝国势必要擦出火花。而怛罗斯之战,就是这点火花。

怛罗斯城,石国常分兵以镇之。所以,怛罗斯就是大唐与大食之间擦出火花的地方。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三万大军,试图先发制人、控制怛罗斯这个关键要塞,于是长途奔袭700里,至怛罗斯城下。但是,大食军队的速度更快,在唐军到达之前,其先头部队数千人已经占领怛罗斯城,其接续部队一万人已经跟进,其东方总督、大食名将艾布穆斯林率一万人在后方筑垒,防止唐军夺占怛罗斯后趁势进攻。

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大唐军队与大食军队激战五日,未分胜负。但是,葛逻禄部临阵倒戈,导致大唐与大食的力量对比,骤然发生变化。于是大唐兵败,高仙芝被迫撤退。

安西都护府的汉族兵力在两万人左右,此次西征还组织了两支胡人部队,一支是西域拔汗那军;另一支就是葛逻禄雇佣军。所以,葛逻禄雇佣军临阵倒戈,决定了怛罗斯遭遇战的最终胜负。大唐只能放弃中亚的昭武九国,退守安西都护府。

02.怛罗斯之战,其影响并不深刻

怛罗斯之战,大唐虽然战败,但并没有再次组织力量,对大食实施报复。大食虽然战胜,但也没有快速向中亚和西域投入力量,与大唐争夺西域。

因为这只是一场遭遇战,比之两大帝国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南征北战,怛罗斯之战的规模不算大。唐军与大食在怛罗斯也就激战了几天的时间,然后很快就分出了胜负。比之对吐蕃、对突厥以及对高丽的累年战事,时间短得可怜。至于大食的兵力数字,有二十万之说,又有增兵到三十万之说。但这个兵力数字太夸张,所以不可信。

据《中亚简史》记载,公元750年被阿拔斯王朝取代的倭马亚王朝,其军队数量也就在25到30万之间,而倭马亚王朝在呼罗珊总督区(今伊朗至中亚地区)的兵力数量一般控制在4到5万人。

阿拉伯帝国是绿洲上的国家,即便能组织动员30万军队,也无法解决30万人的后勤问题。公元750年高仙芝征伐石国,公元751年大唐和大食怛罗斯之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大唐只能动用安西都护府的军队和两支胡人部队,而大食也不可能倾国举兵。所以,怛罗斯只能是遭遇战,双方都不可能围绕西域进行战略大设计,不可能实施十几万或几十万的大兵团投送。

大食方面是受石国王子的求援,所以只是对西域事务进行插手,不可能放弃拜占庭,把主要力量投向中亚。此战之后,大唐与大食的关系肯定会发生变化,之前通使通商而现在却兵戎相见。但是,也远没有到仇雠敌战之的地步。公元751年7、8月间爆发了怛罗斯之战,但是公元752年12月,黑衣大食谢多诃密就遣使来朝,而大唐也接待甚隆。以后,大食使者不断,仅天宝三年,也就是公元753年,阿拔斯使臣就来了4次。

还有一个广为流传说法,就是大食军队在怛罗斯之战中俘虏了大批唐军造纸工匠,导致造纸术传出中国、传到西方。但实际情况却是,在此战之前,中亚地区就已经使用纸张了。以经商著称的阿拉伯人,更可能通过商业手段获得造纸术,而不需要通过战争手段。

此战动摇了大唐在西域的统治根基,导致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原内附唐朝的十六个羁縻都督府、八十个州、一百一十个县、一百二十六个军府丧失殆尽。但是,安西都护府所主要辖制的四个军镇,不仅时移世易而且时置时罢,唐高宗时期就两次罢废四镇,武则天时期也曾罢废过一次。所以,大唐的国力和进取心允许,就会设置四镇、向西拓展;大唐的国力和进取心不允许,就会放弃四镇、向东收敛。

武后长寿元年,即公元692年,大唐恢复四镇,部署常备军24000人驻四镇,可以认为是安西都护府的兵力配置。怛罗斯之战,战损一万多人。

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但是,设置安西都护府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控制西域、一个是防御吐蕃。而同时,担任防御吐蕃的还有河西节度使所部,兵力配置在73000人。所以,只要国力和进取心允许,大唐并不会因为怛罗斯之战而失去对西域的控制,因为大唐帝国还防得住吐蕃帝国。因为西域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吐蕃而不是大食。

这是大唐方面,虽然伤亡惨重,但不足以彻底改变其对西域的控制。还有阿拉伯帝国方面,阿拔斯王朝并没有趁势向东挺进,抢占大唐的西域控制权。因为这个王朝的战略重心还在叙利亚地区,主力部队在跟拜占庭帝国死磕。所以,它根本就无暇顾及中亚和西域地区。

因此,怛罗斯之战,就是一场遭遇战,规模不大、时间不长,影响没有多么深刻。大唐控制西域的形势,没有改变;大食挺进中亚和西域,没有动作;大唐和大食之间的关系,也非仇雠敌战。但是,此战却暴露了大唐的问题,而暴露的问题才是大唐由盛转衰和失去西域的根本原因。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被世人谓之强大如斯的唐朝帝国在与吐蕃百年战争中为何败多胜少?_百...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唐贞观九年(634年),唐太宗派遣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军攻击吐谷浑,吐谷浑不敌,国王携众远遁,唐军追至青海湖后班师。这年11月19日,吐谷浑再次寇扰关中。有鉴于吐谷浑难以驯服,于是唐太宗李世民决定调发唐军精锐,并以李靖为统帅,配备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高甑生和归唐的突厥将领以及契何力等猛将进击吐谷

  • 战国最大的城市是哪座城市?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是公元前453年,当时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了晋国,从这时算起就进入了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大小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战争,弱小的诸侯国不断消亡,战国时期当然就是七雄喽,这七个诸侯国的都城人口日益集中,因此,要说战国时期那个城市最大,就要看这七个诸侯国的都城。相比较咸

  • 拜托分析一下关汉卿《拜月亭》的艺术特色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拜月亭记》故事发生在“天翻地覆、黎民遭贱”的时代背景中,主人公的遭际相当悲惨,他们的美好情操和坚强意志,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使作品交织着悲剧气氛与喜剧色彩,而以抒情喜剧作为全剧的基调。《走雨错认》(又名《抢伞》、《踏伞》)、《招商成亲》、《幽闺拜月》等折,洋溢着幽默风趣的喜剧情调,至今昆曲和高腔

  • 杨家军时期,大辽有灭了大宋吗?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那时还没有呢,后来他们都死了,大宋就不行了~杨家将虽然个个英勇,但难敌辽军如潮水汹涌,终于抵挡不住,金沙滩一役,大郎、二郎、三郎惨烈战死,四郎重伤不知所踪,杨业为保众人姓命,突围而出,浴血沙场,终为辽军俘虏,最后在李陵碑自尽以保名节。唯关红从耶律斜口中得知金沙滩议和是一个圈套,赶赴战场,眼见无法阻止

  • 印度在二战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印度在二战中分两派当时印度还属于英国人控制,而且还是个有几百个小王国组成的联合体,也就是说,印度只是个地理概念。因此确实是需要像英国这么一个能管理和压得住的爸爸才能维持这个印度国家的表面完整性。所以既然是作为英国的仆从,充当英国在亚太、印度洋、非洲、中东一块作战的后勤补给基地和兵员补充基地。这是英属

  • 印度对二战有什么贡献?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印度在二战期间有如下作为。一,德国入侵波兰时,英属印度中央议会的上议院发了一份赞扬波兰,并强烈谴责德国和苏联的电报。二,北非战役打响后,由于人手不够,英国从印度抽调了若干印度步兵师参战,其中就有号称英属印度陆军中,战力最强的印度步兵第四师。不过这些印军在战争期间表现一般,英军溃退时,他们也跟着撤退。

  • 二战期间的英国印度裔部队表现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二战的时候,印度只是充当英国在缅甸以及新加坡同日军作战的大后方和补给基地。印度的军队战斗力:在战斗中更多的充当了仆从军和辅助军的作用,在二战中没有什么明显的作为。只有部分的廓尔克军队尚可算得上精英,随从英军在对日作战中偶尔露峥嵘。出海口,印度洋,它们目标是整个亚洲日本是想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独霸亚洲以

  • 古代军队作战的时候碰到攻不下的城池时为何不绕过去?对此你怎么看?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的城池并非都需要攻下,在历史上有不少绕过某座城市继续进攻的战例,是否绕过去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的。古代的城池通常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军事中心,城里不仅有大量的人口、物资和驻军,往往还是地处在交通要道上。攻克城池不仅意味着控制了这个地区,可以缴获大量物资,还能打通交通,利于己方军队的

  • 纵观世界战争史为什么只有中国人讲究策略和谋略,而外国大多数都是正面硬刚?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西方的军事著作,比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讲得是什么?都是战场上怎么排兵、怎么布阵、怎么后勤,还有在这种天气下你应该怎么做、在那种地形中你应该怎么做。这本书完全不像是军事家写的,更像是工程师写的,全是具体的技术性问题。中国的军事著作,比如《孙子兵法》,讲得是什么?其中的地形篇、火攻篇也是这种技术性

  • 古印度最伟大的军事领袖阿育王的经历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一位著名的王。在其祖父酶陀罗复多的霸业基础上,他带领孔雀王朝走向鼎盛建立了古代即度最大的帝国一孔雀帝国。孔雀帝三国的版图东起布拉马普特拉河,西至今天的巴基斯坦西部和阿富汗的部分、北起克什米尔,南抵佩内尔河,囊括了除南端以外的几乎整个印度半岛。约在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