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苏德战争关键时刻,苏军为何表现得更加英勇顽强?

苏德战争关键时刻,苏军为何表现得更加英勇顽强?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675 更新时间:2024/1/5 5:38:14

对于苏联士兵来说,这是一场反侵略战争。此外,德军的残酷让苏联士兵没有退路。

脆弱的西欧与德国的信心德国的闪击战在西欧很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西欧国家疆域狭小。一次装甲集群的迂回突击就可以击穿一个西欧国家的防御体系。西欧国家的抵抗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两个月,德国可以通过一次集中军事行动灭亡一个政权。在这样的侵略模式中,德军打的很顺利,促使德军从上到下充满乐观与自信。仿佛德军真的天下无敌。

闪击战的局限简单地说,闪击战的第一波次进攻武器是空军轰炸机集群,德军通过空军轰炸瘫痪敌军前沿阵地与交通系统。相当于撕开一个口子。第二波次,坦克集群机械化步兵迅速进入,在敌军来不及调整部署前,尖刀一样插向敌军纵深,将敌军的防御部队甩在身后、同时切断他们的后勤补给。坦克与机械化部队后面跟进的是摩托化步兵与炮兵部队,负责巩固战果…若是在西欧国家,这么一刀扎进去往往就是敌军首都了。西欧军队或者投降,或者撤退,甚至有时候撤退速度比不上德军进攻的速度。

总之,闪击战是集中火力与高机动性的组合。

但是,闪击战也有弱点。

第一,闪击战需要空军与陆军的紧密配合。

第二,闪击战极其消耗战略储备资源。

伦敦上空的鹰征服英国是闪击战战术出现的第一个困难。很简单,征服英国需要海空军配合,而德国海军实力偏弱。对付英国,德军无法采用用的陆军突破战术,最终战争演变成空战,德国海狮计划未能实施。而那时德军的导弹技术还不够成熟,对英国也没有威慑力。

不列颠空战也证明了海战中空军的重要性。

因为无法征服英国,德军最高决策层决定通过打击苏联促使英国投降。别问为什么,德军最高决策层就是这么考虑决定的。

巴巴罗萨行动根据德国炮兵军官西格弗里德克纳佩的日记记载,在1941年6月下旬,对苏战争的初始阶段,德军在整个东线战场2500公里的战线上开始了突进。因为战斗规模过于庞大,德军也征集了大量的战马,形成了骡马化炮兵。这表明在如此大规模的战争中,德军已经不能保持机械化、摩托化全覆盖。

德军的初始计划是大规模空袭东线,然后在三个方向上迅速突入苏联纵深。当时,德军内部很多人反对进攻苏联,但是德军决策层被西欧战场的顺利鼓舞,高估了自己的实力。毫无疑问,法军的装备要好于苏军,德军认为能拿下法军就能拿下苏军,这是一种唯装备论。按照德军日记记载,这个时候,不仅最高决策层,整个德军基层也气势高昂,十分乐观。

十分重要的一点苏德是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的。德军利用条约麻痹了苏军才能顺利进行突袭。从另一个角度讲,德军背信弃义。这是激怒苏军的重要原因。

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德军中央军群的骡马化炮兵部队跟不上装甲师,因此只能跟在装甲师和机械化步兵后面走,被装甲师甩在后面。即便如此,德军东线的炮兵部队连续进行了15天急行军,每天行进30-40公里。虽然这个速度不能与挺进东北时解放军师级部队行军速度(最高行军纪录一天行军180华里)相比,但是对于重装部队来讲已经算是极限,德军装甲师的挺进速度会快得多。德军有时在晚上只休息一个小时就继续前进。按照时间与行军速度计算,德军的重装部队在突袭开始15天内挺进了500-600公里左右。那么,德军装甲部队很可能挺进了800-1000公里左右。

柏林到巴黎距离约为1050公里,东线德军部队的挺进速度放在西欧,已经兵临巴黎城下。但是放在苏联,德军仅仅是通过了波兰、白俄罗斯等苏联占领领土与加盟国家的土地。

德军为什么要保持高速挺进?

与冬天赛跑。德军计划在1941年冬天来临之前攻克莫斯科,同时,拿下南俄的战略资源产区,对苏联形成政治、经济双重打击。

随着德军的快速推进,苏军的东线前沿主力部队已经被德军分割包围,大批苏军成了俘虏。德军从来没考虑到接收几十万上百万苏军俘虏。当时德军的给养不多,没有考虑苏军俘虏吃什么,实际上就算考虑了也做不到。所以苏军俘虏待遇极差,没有食品与药品。

德军日记中记载了苏军投降人员使用武器袭击德军的情况。从此以后德军很少接受苏军投降,不留活口。

于是苏军渐渐明白,战斗虽然会牺牲,可是总好过被德军虐杀而死。

德军日记中,苏联9月开始下雨,10月初苏联下了第一场雪,1941年的冬季到来了。道路上充满泥泞,德军的行军速度一下子慢下来。

到10月中旬,德军的重装部队终于赶上了前面的装甲部队,同时也说明,德军的闪击战结束了,接下来将进入缓慢的拉锯战阶段。

而这个时候,德军身上穿的仍然是单衣,这说明,德军的后勤保障已经跟不上了,德军的动员极限快到了。

痛哭的佐尔格1941年6月,日本东京。

一代间谍之佐尔格在东京银座的居酒屋里幽会他的情人石井花子。佐尔格见到花子,趴在她的腿上放声痛哭,花子一脸迷茫,只能温柔地安慰佐尔格。

(一代传奇佐尔格牺牲于日本)

佐尔格为痛哭?

佐尔格掌握了德军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间。他知道苏德开战会有多残酷,个人在历史洪流面前有多无力。在佐尔格心中,从此之后整个人类将再也没有爱情与温柔,有的只是血腥与杀戮。

佐尔格也是苏军的一份子,他在德国人看不见的战线战斗。

佐尔格用无线电通知莫斯科,准确说出了巴巴罗萨行动的时间。巴巴罗萨行动开始这一天,佐尔格喝的酩酊大醉,用英语在东京的居酒屋里大骂德国…他的行为差一点暴露他的身份。是一位德国使馆的工作人员掩护了佐尔格,把他安置在宾馆房间内,没有向日本政府告发佐尔格。不然佐尔格就没办法发送出下一条情报。

从某种程度来看,佐尔格发出的下一条情报将决定苏联的生死。

历史的瞬间,往往在毫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生转折。历史的关键时刻,善良正直的人在保卫真正的英雄。

佐尔格的情报工作得到苏联的重视。

1941年8月1日,中国全面抗战的第四个年头,日军仍然无法击败中国,在中国战场上,中日形成了残酷的拉锯战局面。那个时候日本国内已经吃不起好一点的大米了,日本快崩了中国却还在抵抗。为了切断中国抗战的对外交通线,日军进入越南北部地区。为此,美国开始对日本进行石油进口管制,但还不是最后的禁运。美国这一次意图明显警告日本,你的命在美国手里呢。

1941年8月23日,日本最高统帅部御前会议。商讨苏德开战、美国石油管制后日本的应对方法。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日本决定放弃进攻苏联的北进计划,全力南下夺取石油产地。

这个消息被佐尔格发到莫斯科日本不会在1941年9月后对苏联开战。

因为之前佐尔格准确通报了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苏联这一次认可了佐尔格的情报。

以佐尔格的情报为依据,数十万远东苏军被迅速调往苏德战场。

德军末日在德军日记中,1941年12月4日,在Rasskazovka村,德军第一次看到了发动死亡冲锋的、由蒙古人种士兵组成的苏军连队。

这些士兵是刚刚调来的苏军西伯利亚地区军队。由此可见,苏联的动员能力达到了极限。

Rasskazovka村在莫斯科郊外,此时德军距离莫斯科只有23公里。

此时,莫斯科正值寒冬。中央军群的德军仍然没有保暖设备,大批士兵被冻掉手指、脚趾。他们的坦克、汽车,全部被冻住了。德军的后勤已经被摧毁,德军变成了一支没有衣服、没有汽油、没有坦克的军队。德军士兵已经绝望了,他们谁都明白这是一场必定失败的战争。而德军最高决策层不许德军后撤,要求德军必须拿下莫斯科、斯大林格勒…

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末期,德军甚至自行切断了和斯大林格勒德军的空运联系。因为德军认为向斯大林格勒空投物资与人力于事无补,已经是一种浪费,德国放弃了斯大林格勒的数十万德军……

苏军的所有设备都经过防冻处理。他们从远东补充了数十万经过寒冬作战训练的士兵。苏联军官克洛奇科夫在牺牲前喊出了那句名言

我们已经无路可退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

这个时候,德军已经抓不到苏军俘虏了,没有苏军投降,所有苏军都选择战死。一名德军普通士兵在日记中写到

苏联人不是人,他们是火焰。

……

喜欢请点赞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苏联再不奋勇抵抗,便有亡国之,苏联虽大,但己无路可退,因为后面就是莫斯科。斯大林同志,为了挽救苏联,对国民尤其是官兵极为严苛,官兵没有投降的权力,只有为国捐躯的军人,才是好军人。

二战中苏联执行的战场纪律最为严苛。

苏德战争初期,闪击战的迅猛确实将苏军官兵打蒙了,他们无所适从、四处逃命,甚至是成建制的投降,毫无纪律和军人气节可言。

苏联统帅亲自签发了著名的《270号命令》。明确规定,“任何在战争中玩忽职守或者投降自首的人,都将被视为是叛国者。玩忽职守者们将被就地处死,因德军包围而放弃抵抗、投降自首的,他们的家人将被剥夺所有政府补贴和援助”。

然而,这条命令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到了1942年苏德战场最严峻的时候,战场上一个士兵后撤,往往是带动一大片部队撤退,防线瞬间被突破。

为了彻底打消部队后退的念头,苏联统帅又签发更为严厉的《第227号命令》。凡制造恐怖者和胆小怯懦者必须立即处死,每一支军队都要由3到5支装备精良的特遣队,组成督战队,去射杀那些企图逃跑的战士。

斯大林还向士兵们下达了“只准战死,不准投降”的死命令。这一举措在当时起到了非常好的震慑作用。苏军在战斗中死战不退,誓死保卫莫斯科。

这就是史称“一步也不准后退”的命令,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战场上苏军的表现大为改观。尽管大多数苏军官兵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军人的责任感,表现出令人敬佩的英勇顽强,但这条命令的威慑作用也很关键。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爱国的故事都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上爱国的故事有岳母刺字、徐虎门销烟、鲁迅弃医从文等。以下是这些故事的详细介绍。1、岳母刺字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用树枝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鼓励他好好儿锻炼身体。岳飞勤奋好学,不但知识渊博,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并在他背上刺

  • 吴刚伐槐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全部吴刚伐桂,是中国神话故事之一,古时有一人叫吴刚,臂粗膀宽、声如洪钟,只要他一吆喝,顺手就可以拔出一棵半的小树,可以说是力大如牛,并且非常聪明,只是没有耐心,当木匠,只当三天就偷懒,当布店学徒,只当两天嫌烦,回家种田又没耐心,只干两三天就荒废田地。他老想做轻松而不花时间的事,于是想当神仙,走了

  • 崖山海战陆游?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崖山海战的相关人物是陆秀夫,并不是陆游。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

  • 武松打虎内容概括?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梁山好汉武松回清河县探望哥哥武大郎,路过一个叫做景阳冈的地方。在上景阳冈之前,武松接连喝了十八碗酒。店家好心告诫他,景阳冈有老虎单身客人不可以夜走景阳冈。武松不信,结果武松上了景阳冈之后,真的有老虎出来企图伤害他,武松徒手和老虎搏斗,结果武松真的把老虎打死了。武松告别宋江,柴进以后,回家找哥哥,来到

  • 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有哪些,他们有什么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天文:张衡、袁天罡、僧一行、郭守敬、苏颂、梅文鼎医学:葛洪、华佗、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王清任数学:刘徽、祖冲之、梅文鼎地理:裴秀、郦道元、徐光启科普类(综合型):沈拓、宋应星发明家:墨子、蔡伦、诸葛亮、毕升农学家:贾思勰、王祯没有当时都是避免夜战,古代的时候,60%的人都有营养不良引起的夜

  • 南宋为何不惜代价也要守住汉中?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问题对于熟悉历史、地理的人来说答案是一目了然的。首先我们应该很清楚汉中的战略地位和地址位置的重要性,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汉中是入川的门户和咽喉。由关中平原攻占四川的最重要的一道防线。攻占汉中尽可以顺利的攻入四川,占领四川就可以沿江西下,顺势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占领了长江中下游,那么也就标志着

  • 驰名世界军事家孙武子辅佐吴国,五战平郢灭楚国,为什么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尘埃中?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那是作家许仲琳的艺术手法。《春秋左传》仅有伍子胥而无孙武伍子胥即是孙武乾隆年间的牟庭在其《雪泥书屋杂志》就认为伍子胥就是孙武,其依据是:1、《春秋左传哀公十一年》记录伍子胥把儿子寄托给齐国的鲍氏:“弗听.使于齐.属其子于鲍氏.为王孙氏.反役.王闻之.使赐之属镂以死.将死.曰.树吾墓.可材也.吴其亡乎

  • 田单即墨之战概括?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前314年,燕国起了内乱。齐国趁火打劫,借着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由大将军匡章率兵把燕国灭了。但燕国人发起了一个复国运动,找到了以前的太子,立他为国君,这就是燕昭王。各地投降了齐国的将士也纷纷起来反抗,把齐国人轰了出去,归顺了燕昭王。燕昭王回到都城,修缮宗庙,整顿朝政,搜罗人才,操练兵马,立志要向

  • 周武王的典故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耻食周粟》商末,民不聊生。周兵起,行至半途,有人立,拦于路前,相誓言称:“商乃正王,欲举兵,为不义,劝回。否,必隐退山林老矣!”周不顾,自行,双人暗去。终一日,商亡周起。再些时,现一林处,裸死两老,皆言:“当日者,耻食周粟,故死也!”未尝想,普天之地,莫非王滨。今食果于周,死林于周,非粟耳?此两人

  • 志愿军14小时145里穿插三所里,邓华为什么称之为“神迹”?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穿插三所里是一个整师8000人,不是特种兵,还连续5天5夜没休息,神就神在这里。一般的穿插都是小分队,十几个人一两百人。这事发生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西线战场,长津湖战役是东线战场,都是第二次战役,西线先打。第一次战役是一场遭遇战,就是迎头碰上了,本来没打算打的。志愿军原计划在平壤、元山一线建立防御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