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时候皇帝封赏黄金万两到底有多少?

古时候皇帝封赏黄金万两到底有多少?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246 更新时间:2023/12/23 13:59:02

古代1斤16两,现在1斤500克,所以,所谓万两黄金就是312500克,也就是312.5公斤。古代的金银率大概保持在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这个兑换率。而古代常用一贯=1000文(大概,也有时会多,有时会少)。这万两黄金就是10W贯。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再者,《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这样一比较,这古代皇帝是有可能封赏黄金万两。但绝对不是给普通功勋的人。所以,影视剧里皇帝封赏一出口就是黄金万两的说法,只是一种台词的表示,戏剧的要求。不过,像有些影视剧中10W两之后我认为是纯属无稽之谈。就算是太平盛世,也不可能拿出能养活数十万大军的军饷去给一个人当赏赐。

古代历史上有没有光复前朝的例子?

你所说的应该是“开历史倒车”的例子,历史上尚无成功的先例,但是想“开历史倒车”的人确实是大有人在,如清朝的前期就有“反清复明”运动,这样的例证在历史上的历朝历代并不鲜见,成功者却没有,历史沿革总是以其铿锵有力的步伐向前,我想过去是这如此、未来也必将还是如此。

1.汉朝公元元年前后,汉高祖刘邦开创的西汉王朝逐步衰落,全国到处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外戚王莽登上皇位,建立新朝。公元23年,天下大乱,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汉朝刘姓远走刘秀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国号,史称东汉。

2.唐朝

弘道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唐中宗李显,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临朝称制,自专朝政,改国号为周,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等大臣发动兵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唐朝复辟。

大明边屯的历史大事件有哪些?

大明边屯缘起于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秦朝起便有文明存在,时为古夜郎国的领地,后经汉朝等各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苗系民族为核心的文明热土。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令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兵征云南。平定后,明廷以“虽有云南,亦难守也”的原因,决定将20万部队永驻贵州,设卫所。历史上这一事件被称为“调北征南”。该事件也成为大明边屯的历史开端,此后600余年,在此处逐渐形成以军屯、民屯、商屯为核心的多民族汇聚的融合区域,流传着无数脍炙人口的佳话。

家国天下

大明边屯,是个移民的世界,无论再偏远的村寨,你一定可以找到来自五个以上省份的人家:江苏来的、湖南来的、江西来的……而他们的村落里也总冠有这些极富军事色彩的名词:卫、所、屯、堡等。当提起怎样来的贵州,大明边屯的人总会给出两个答案:“调北征南”“调北填南”。

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国渐趋一统,只有云南还有残元势力在顽强抵抗。于是明太祖朱元璋便令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兵征云贵。

平定之后,如何保持云贵地区的长期稳定,成为了朱元璋最担心的问题:“朕观自古云南诸夷叛服不常,盖以其地险而远,其民富而狠也……”在他看来,历朝西南变乱,便是没有固定的势力可以长期震慑、压制当地各路豪强,而贵州又是控制云南地区的关键。于是朱元璋便决定将20万部队永驻云贵,设卫所,巩固中央在云贵地区的有效统治。

然而云贵僻在遐荒,山高路险,如何供养驻地大军成为一个巨大的财政难题。朱元璋深谙“备边在足兵,足兵在屯田”之道,便下令就地军屯,使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田,自给自足。

同时朱元璋为了巩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不蹈唐宋之旧辙,将其彻底纳入中央政权的版图中,从中原、湖广、江南等多地引入百万平民入滇黔垦殖,成为民屯,是为“调北填南”。以前朝所未有之力度开发云贵,不使其孤悬于中央政府之外。

在贵州还没有被开发成良田沃土之前,军民大量涌入,贵州自然养不起这么多人。朱元璋便特下“商人纳米给盐之例”,鼓励商人运粮入云贵资军民,以换盐引,此即为商屯。一时间大明边屯人烟阜盛,驿道纵横,成为了国家意志上的交通要道。

于是贵州便再也不是“惟尔贵州,远在要荒”的化外之地,大明边屯让黔西南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诸卫所错布于州县,千屯遍列于田野”,无数的将士与民众,远离家乡,携妻带子,来到这偏远之地,为国家开边拓土,镇守边疆,维护着西南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这便是大明边屯最开始的使命,也是大明边屯一生的使命。

屯垦戍边

在明清至今六百多年的多次重大变革与事件中,大明边屯人从屯堡出发,用生命去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用满腔热忱致力国家富强与独立。

屯垦戍边,维护贵州稳定与统一的鲁屯李氏家族;扼守关隘,抗击倭寇的嘉靖寿宁知县张鹤年;擒击海盗,教化乡里的台湾道台李明心;抵御外侮,越南抗法的李荃枝;兴办实业,变法图强的张之洞;投身革命,护国讨袁的黔军总司令王文华;抗击日寇,捐躯为国的李毓华;远征缅甸,代表中国接受日军投降的何应钦。一个个从大明边屯走出来的仁人志士,满怀着“家国天下”的爱国思想,谱写着一曲又一曲的卫国乐章,至今仍激荡在大明边屯人的胸中,并不断传承与发扬。

耕读传家

在大明边屯,除了能感受到浓浓的屯堡文化外,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那矗立在蓝天下规格高、雕刻精美、书法精湛的鲁屯古牌坊群;庄严肃穆、气势恢宏、成仁取义的明十八先生墓;古朴沧桑、厚重典雅的张之洞故居及张之洞纪念馆;巍峨高大、宽敞明亮的何应钦故居等等爱国名人遗迹,使人感受到大明边屯浓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出来的儒家精神。

在贵州纳入中央政权的直接统治后,明代在贵州各地办有社学,专门教育十五岁以下的儿童,极大地促进了贵州地区文化发展。而世袭明朝鲁屯指挥千户的鲁屯李氏在“改土归流”之后,积极兴办教育,重视文教,“世德绵延,人文蔚出,登仕版者,戚戚焉。”明朝至清康熙,有武乡科举52名;乾隆至道光,有拔贡进士6人,岁贡进士8人,庠生40余人,进士之多为兴义府之冠。

大明边屯文风鼎盛,远近闻名,在明清时期成为了南盘江流域的儒家文化中心。

文化传承

在儒家文化的深厚影响以及爱国志士的熏陶下,大明边屯树立了“尚文重信”的儒家思想观,并将其展现在景区的每一个细节中。

《左传》曰:“有服装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大明边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制度与汉服文化,举办“祭孔礼仪”“魁星点斗”等文化盛事以及“大明边屯武举”等富有家国精神的游戏,在游戏中寓教于乐;更是恢复了汉服文化,凡进入大明边屯者尽着汉家衣裳,学礼仪,习射箭,重现大明士人风貌。

在大明边屯,若是偶然听见一段悠扬的音乐,那一定是布依族的阿哥阿妹在演奏“八音坐唱”,这个布依族的民间传统曲艺被称为“凡间绝响、天籁之音”。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5》兴义站中,他们就曾体验过这项“声音的活化石”。

大明遗风

大明边屯的魅力远不止“八音坐唱”,因为在这里生活着汉、布依、回、苗、彝等多个民族,经过600多年的岁月洗礼,大明边屯人不仅深度融进各民族的生活中,也保留了家乡的风俗习惯与建筑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在义龙新区鲁屯古镇,屯内建筑千门百户,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建造形式有一至二进式或一至三进式四合院、燕窝式三合院、碉堡结构四合院,沉淀了深远厚重的军屯文化,具有浓厚的大明遗风。

千百年来,迁徙而来的屯田军民不仅没有与当地的文化冲突,反而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并互相产生影响,同时也为当地少数民族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文化思想,提高了古代大明边屯地区的农业生产以及文化水平。

经过这数百年的相互融合与外界的影响,大明边屯发展出丰富多彩的文化风俗。若想体验一场与众不同、新鲜奇妙的民俗之旅,搬个凳子听一段清亮的“八音坐唱”,看一场活灵活现的“布依地戏”,喝一杯“苗族进寨歌”,打一块香甜的“糯米糍粑”,再在悠闲的周末时光里欣赏一场汇聚多民族舞蹈的“大明边屯舞蹈大赛”,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慢生活了。

大明边屯一定是一个满足你对明朝的好奇与幻想的地方,换上汉服,穿梭在鲁屯古镇的街道里,蹴鞠射箭,读书学礼,搜寻关于大明王朝的记忆。

大明边屯更是一个深具军屯与少数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以“家国天下尚文重信兼容并蓄”为核心,汇聚多民族文化、军屯文化、儒家文化等多样文化元素,传承优秀的民族工艺与艺术,奇聚各民族特色美食与物产。为大家提供一场探秘大明边屯往事、感受儒家传统礼仪、体验多民族奇风异俗、品尝见所未见的舌尖美味、欣赏瑰丽旖旎的自然风光的奇妙旅行体验。

鲁屯渊源

鲁屯镇是一个具有600余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早在殷商时期鲁屯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明朝初年形成集镇,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厚重的古文化。

洪武二十三年(1440年)置安南守御所于此,筑城于扬拉山(今东北境的七孔塘),并命名为“鲁屯”,这一地名就一直沿用至今。到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四月,守御所才迁徙普安。

洪武14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博友德为征南大将军,沐英、篮玉为副将率兵30万征讨云南元朝梁王。江苏淮安进土李文明系太祖姐之子,时任南京兵部副郎兼锦衣卫掌印官,亦随沐英南征。洪武十五年载普安土府置普安卫摘自《兴义府志》卷二135页。置卫员设前后左中右五千户所。中右所千户第一任掌印官为李文明。

至今盘县文物管理所仍保存-普安卫中右千户所百户之印。文印是鲁屯千户所辖区的官防。百户印的发现提供了鲁屯千户所的历史证据。

鲁屯从洪武十五年(1382年)至康熙二十六年裁卫归普安府,李文明承掌右所锦衣掌印千户职。右所千户的1200明军,入驻鲁屯后,普安卫右所千户这个军事机关也留驻鲁屯。战事平息后,明太祖施行军屯制,一锤定音,把南征的几十万部队留住在云南和贵州。

鲁屯地势平坦,梁茂草丰,宜于屯兵,普安卫右所千户遂于洪武二十二年在七孔塘之南修建衙门、营房、跑马场、所城、街市。右所千户在鲁屯有300年的卫所史,今天鲁屯很多地名与屯堡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大明边屯缘起于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秦朝起便有文明存在,时为古夜郎国的领地,后经汉朝等各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苗系民族为核心的文明热土。历史大事件有:

1,屯垦戍边

屯垦戍边,维护贵州稳定与统一的鲁屯李氏家族;扼守关隘,抗击倭寇的嘉靖寿宁知县张鹤年;擒击海盗,教化乡里的台湾道台李明心;抵御外侮,越南抗法的李荃枝;兴办实业,变法图强的张之洞;投身革命,护国讨袁的黔军总司令王文华;抗击日寇,捐躯为国的李毓华;远征缅甸,代表中国接受日军投降的何应钦。一个个从大明边屯走出来的仁人志士,满怀着“家国天下”的爱国思想,谱写着一曲又一曲的卫国乐章,至今仍激荡在大明边屯人的胸中,并不断传承与发扬。

2,耕读传家

在大明边屯,除了能感受到浓浓的屯堡文化外,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那矗立在蓝天下规格高、雕刻精美、书法精湛的鲁屯古牌坊群;庄严肃穆、气势恢宏、成仁取义的明十八先生墓;古朴沧桑、厚重典雅的张之洞故居及张之洞纪念馆;巍峨高大、宽敞明亮的何应钦故居等等爱国名人遗迹,使人感受到大明边屯浓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出来的儒家精神。

3,文化传承

《左传》曰:“有服装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大明边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制度与汉服文化,举办“祭孔礼仪”“魁星点斗”等文化盛事以及“大明边屯武举”等富有家国精神的游戏,在游戏中寓教于乐;更是恢复了汉服文化,凡进入大明边屯者尽着汉家衣裳,学礼仪,习射箭,重现大明士人风貌。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 为何安史之乱却还是打了八年?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安史之乱”顾名思义,就不是安禄山一个人领导叛军。“安史之乱”自755年12月16日至762年2月17日,历时7年2个月1天。之所以大这麽久,叛军先后出现了四位领导人物,分别是安禄山、安庆绪(安禄山次子)、史思明(安禄山部将)、史朝义,唐王朝内部也是互相掣肘,期间断断续续才打了这麽久。(安禄山剧照)

  • 彭城之战中,项羽仅3万人,刘邦却有56万大军,为何项羽还能完胜刘邦?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里项羽带着3万人马,能够击败刘邦带来的56万大军,可见各自统帅的水平高低。01刘邦也是优秀的军事统帅,只是被项羽的才能掩盖了。很多人误解了一点,认为刘邦就是个流氓,压根就不会打仗。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我们要知道,刘邦当年可是主动愿意出击咸阳的将领。当时义帝询问诸位将领,不知

  • ...联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蜀汉是如何加速西南地区开发的?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1)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2)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我国古代四大名镇1、汉口镇~今湖北省武汉市的汉口,四大名镇之首,处于长江中游,古代以水运为主,有“九省通衢”之称,

  • 关于古代战争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王二小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

  • 古代历史上有什么著名的笑话呢?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有一个秀才70岁时得了一子,因为上了年纪有个儿子,就取名“年纪。”不久又得了一子,看着有读书的潜质,就取名“学问,”第二年又得一子,秀才说:这么大岁数还要生子,真是笑话。于是就取名“笑话”。这几个孩子大了以后,没有什么事可做,就让他们去山上砍柴。晚上回来后,秀才问媳妇谁砍的多,媳妇说:“年纪有了一把

  • 我国历史上有哪些一直打败仗,但是名气却很大的武将?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这里就要提到《人民日报》认定的常败将军胡宗南了!能获此殊荣,胡宗南可谓是当之无愧!坊间传言,蒋介石是交通运输大队长,如果按此说,胡宗南就是副队长。胡宗南胡队长很能啊,一手毁掉了国军50万大军。以至于国民党高层纷纷怀疑,这家伙是卧底吧。而《人民日报》给胡宗南的评价是“野心十足、志大才疏、阴险虚伪的常败

  • 历史上有什么因为很小的事件而改变结果的战役吗?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1938年9月27日,侵华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收到了属下第106师团长松浦淳六郎的急电文:“师团不断遭到右侧敌人的射击,12时似乎进入梁山附近,出现新的敌人,兵力与番号不明,正交战中”。这封电报差点没把冈村宁次气昏过去,在他看来,诸如“似乎”、“不明”这样的用词根本不应该是一个中将师团长说出

  •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沈寿昌柯建章林永生左宝贵刘步蟾丁汝昌邓世昌甲午战争(1894年7月-1895年4月)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历史过程相关事件背景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江华岛事件江华条约壬午兵变济物浦条约甲申政变

  •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母亲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岳母刺字孟母三迁孟母焦母(孔雀东南飞)岳母(岳飞。。)窦太后(汉武帝的奶奶)郭女王(洛神老公的小老婆,抢儿子)独孤伽罗(隋文帝皇后,爱护杨广的“好母亲”)武则天(杀了自己的女儿,亲手掐死哦)武惠妃(杨玉环的前夫的妈,把儿媳介绍给老公,强)刘娥(宋真宗皇后,狸猫换太子的狠角)孝庄(大家都知道)德妃(雍

  • 战争的一些名人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关于战争的一些名人故事【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赵高、二世准备安葬秦始皇,从各地征调几十万囚犯、奴隶和民夫修理秦始皇在世时已在骊(lí)山下开辟的坟地,把铜化了灌下去铸成地基,上面修盖石室、墓道和墓穴,挖出江河大海的样子,灌上水银,还有别的花样说也说不完。大坟里埋着无数的珍珠、玉石、黄金和不少宫女。为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