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寿昌柯建章林永生左宝贵刘步蟾丁汝昌邓世昌
甲午战争(1894年7月-1895年4月)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
历史过程
相关事件
背景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江华岛事件江华条约壬午兵变济物浦条约甲申政变中日天津会议专条汉城条约巨文岛事件长崎事件东学党之乱甲午更张
战争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平壤之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海战
主要舰艇日本联合舰队
松岛号防护巡洋舰严岛号防护巡洋舰吉野号防护巡洋舰
北洋水师
定远号战舰镇远号战舰经远来远致远靖远济远
主要人物中国
日本
明治天皇伊藤博文陆奥宗光伊东亨山县有朋大山岩
后续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公车上书乙未事变乙未战争乙未广州起义乙未改革俄馆播迁中俄密约大韩帝国建立日韩并合条约日韩并合朝鲜日据时期台湾日据时期台湾抗日运动戊戌变法伊藤博文遇刺中日和约
资料来源:头条百科
甲午国殇是一个人的战争?为何甲午战争中只有李鸿章在苦苦支撑?
这个问题分为两部分:
问题一:甲午战争是不是一个人的战争。答:甲午战争确实是一个人的战争。最出名的例子就是。甲午战争时期清朝的南洋水师向日本政府索要被俘虏的两艘军舰。理由是甲午战争为日本与李鸿章的事情,与他们无关。所以,当时的人心目中甲午战争是一个人的事情。
问题二:为什么甲午战争成了李鸿章一个人的事情?答: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李鸿章当时职务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在当时是最大地方封疆大吏,也是汉臣之受饿。而这一切全部得自于李鸿章的战功,李鸿章自攻太平天国起家,灭捻军,建水军。军事就是李鸿章的荣誉墙。再加上太平天国战争就已经证明的清朝的八旗与绿营兵的无用。以及对于日本这个蕞尔小国的蔑视。李鸿章也不会允许其他的任何参与到对日本的战斗中。这是李鸿章的私心。
二、淮军自身的性质。淮军创立初衷是为了抵抗太平天国。最早他的性质属于地方团练,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地方义勇军。所以在当时人看来淮军和北洋水师更像是李鸿章的私军,他也一直霸道的不允许任何人插手淮军事务。于是造成八旗兵与绿营兵认为淮军是泥腿子,淮军认为他们是软脚虾。所以,安排其他军队参战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三、清廷对于李鸿章势力的打压。最强大的武装力量没有掌握在清廷手中,反而在位汉臣手中。我就不相信以慈禧的性格能睡个安稳觉。(而淮军也正是李鸿章手中最大的政治资本。)所以,对日作战未尝没有借机削弱李鸿章的意思。即使没有办法消灭淮军,也给淮军这些骄兵悍将一些事情做,最好能将之长期安置在朝鲜。只是大家都未尝想到局势会发展的那么坏。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甲午战争后,李鸿章立刻丢了自己首席封疆大吏的地位,被发配到了南方。甲午战争的孤掌难鸣是朝中权力斗争的延续。
四、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中日同时进行近代化改革。但是中国仅仅学习了西方的技术。而日本是发动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整个国家缺乏一种民族危机意识,人人都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少一颗救亡图存的心。日本却欣欣向荣,经济政治文化军事都快速向近代过渡。当时的清朝整个国家自下而上已经烂到骨子里,人人都只能顾上自己眼前的利益,如何形成合力共同抗敌。
这就是我认为甲午战争最后演变为李鸿章一家战争的各种原因。
题主这个问题并不准确,甲午战争并非只是李鸿章一个人的战争。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中曾经写到甲午战争时,“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因为梁启超在晚清和民国时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他的《李鸿章传》流传很广,因此这一说法广为人知。
而在甲午战争期间,确实有一些督抚存在这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对于调兵参战一事多加推诿。像黄海海战以后,清政府曾经希望抽调南洋水师北上时,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就以兵船无人驾驶为由予以推脱。而日军围攻威海时,山东巡抚李秉衡以防止日军进犯山东其他地区为由,拒绝派兵增援。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奇怪。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因为原有的八旗和绿营已经糜烂不堪,清政府无力和太平军对抗,因此不得不放权给各地督抚,命他们自己组建团练和太平军作战。
这种部队因为并非是朝廷组建,因此“兵为将有”的现象非常严重,往往只听命于地方督抚或者是组建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清政府要调动这些部队并不是那么容易。
而对于督抚们来说,他们既然只是地方上的官员,在战争期间必然要优先考虑本地的利益,而不是全盘角度看问题。在派兵问题上自然会有一些推诿情况。这在此前的中法战争中就有所体现。
实际上在北洋内部,也存在着类似情况。像李鸿章抽调驻守旅顺的宋庆部上前线时,宋庆就以允许扩军为条件才答应出兵。还有李鸿章原本想调驻守威海的北洋所属绥、巩军参战,却遭到统领戴宗骞的拒绝。
因此晚清时期“兵为将有”这个弊病确实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甲午战争清军的正常调动。但是甲午战争也并非只有李鸿章下属的北洋各军投入了战争。比如说平壤战役的四大军中,盛军和毅军是原本李鸿章属下,左宝贵的奉军、丰升阿的奉天练军盛字营和吉林练军则是东北的部队,不是北洋所属。而在战火烧到辽东和山东时,两地的地方部队也都不同程度的参战了。还有战争后期,清政府还抽调大量湘军北上作战。
至于海上,南洋水师尽管没有北上,不过广东水师的“广甲”、“广乙”、“广丙”三艘巡洋舰还在参加了战斗。考虑到广东水师除了这三艘巡洋舰之外,只有一些小型炮艇,可以说广东水师主力尽出了。
因此可以肯定的说,不管其他督抚们是否真心愿意参战,但是毕竟这是中日两国之间的一场战争,他们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并非只有李鸿章一个人孤军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