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其实这个很好解释。就因为刘邦是流氓,不是君子。
中国古代时期,特别是商周时期,打仗是讲究的,是仁义之兵。通常是仁义对不义的讨伐。
第一,要师出有名。不能无缘无故地去打仗。就连三国袁绍出兵打曹操,也要写个《讨贼檄文》公告天下,说明自己出兵的理由,得到舆论的认可。曹操每次出兵,也是要找汉献帝要个批复的,要的就是师出有名,正义之师。
第二,出兵讨伐是光荣的事情。战国时期,出兵伐贼,是光荣的事情,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参加的,一般百姓是没资格去打仗的。
最著名的仁义之师,便是宋襄公和楚国的泓水之战。
宋军已经准备好了,楚军却还在渡河。宋襄公却不进攻,说“寡人仁义之师,堂堂之阵,岂有半济而击之理?”,乘人之危是不仁义的,所以要等楚军渡河后准备好了,公平地打仗。结果可想而知。
项羽就犯了宋襄公的仁义之师的错误。
项羽是君子,是贵族出身,是讲究人,是要求自己要仁义要公平,要遵守诺言的,讲诚信的。
项羽忘记了两点:第一,对手刘邦不是君子,是流氓出身。第二,这是战争,是以取胜为目的的,不是两人之间的决斗。
刘邦当然希望项羽越君子越好,越是君子,讲究和忌讳越多,约束就越多,空子就越多。
刘邦恰恰是利用了项羽这些特性,以流氓对君子,光脚对皮鞋。
打仗只要取胜,没有什么仁义不仁义,君子不君子,刘邦很清楚。
打仗只要取胜,没有什么诚信不诚信的,刘邦更清楚。
兵者,诡道也。三十六计,没有哪一计是仁义的,是诚信的。打仗将诚信,是愚蠢的表现。
所以,刘邦的不诚信无可厚非,只是项羽不适合领兵打仗。义不理财,慈不带兵,是有道理的。
刘邦,从沛县发家,逐步强大起来,走到能与项羽相争的地步,靠的是什么呢?背信弃义,做个无耻之人,唯利是图,这才是作为战争年代的准则,也是刘邦才能获胜的原因。在天下面前,所有承诺都是一个美丽的谎言,项羽当真了,就是自己太过于看中名声了,也小瞧了刘邦。
面对前期强大的项羽,刘邦自己卑躬屈膝,亲赴鸿门宴,拉拢项羽的叔父项伯以求自保。但是项羽的谋士亚父范曾,是个明白人,知道刘邦此刻卑躬屈膝,只是为了麻痹项羽,决意谋杀刘邦。于是安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可这是项伯发挥作用了,关键时刻反水帮助刘邦。本来作为一家人,胳膊肘偏要往外拐,也难怪项家最后完蛋。刘邦逃过一劫,听从谋士安排,暂且忍让,逃到巴蜀一带,去当个汉王。
项羽心中也大致清楚刘邦的野心,于是在刘邦的四周安排了三秦之地,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分别为,企图遏制刘邦的势力。
刘邦在巴蜀一地,调养生息,实力逐渐大涨,各路人才也纷纷依附,刘邦的大将韩信也准备就绪了。于是确立了攻取三秦,向东扩展夺取天下的战略。
恰巧这时,项羽的东边各国开始作乱了。项羽自持军事实力强大,强行分封诸侯的领地、各路诸侯王,这极大的引起了各个诸侯国的不满,韩国、齐国纷纷起兵反抗项羽。项羽十分恼怒,率军严厉镇压。
刘邦听闻项羽的东边起火了,心中大喜,于是采用张良的计谋,先是派遣韩信进攻三秦地区,拔除进攻东边的最大障碍,然后立马修书一封,告诉项羽,自己只是想收复汉中三秦之地,不会进攻东边。
项羽此刻脑袋也是浆糊装多了,竟然真以为刘邦不会攻击东边,自己不率兵支援三秦地区也就罢了,还送了刘邦三万军队,帮助刘邦收复汉中。项羽这也是个人才,真把刘邦当好兄弟了。
最终在项羽的好心帮助下,刘邦顺利拿下三秦地区,进而准备向东扩张势力,夺取天下。
这时候,项羽才幡然醒悟,决计与刘邦一战,但此刻刘邦的势力已经逐渐做大了,试问天下间还有谁能跟项羽夺天下?只有刘邦了。
彭城大战,刘邦56万大军败的一塌糊涂,项羽取得了暂时胜利。项羽也认识到了刘邦的军事愚蠢,56万大军打不过自己的3万精兵,渐渐又骄傲自大,但随后的一系列战争让项羽再也笑不起来了。
刘邦重用彭越、韩信等优秀军事将领,从北方、南方、敌后展现三面攻击项羽,取得了荥阳之战、安邑之战、背水一战等胜利,楚国逐渐陷入颓势。
这时,刘邦阵营中也出现了巨大分化,韩信的军事实力逐渐增强之后,自立齐王,不听从刘邦调遣,企图汉、齐、楚三国鼎立。刘邦无奈,只好暂时更项羽约定以鸿沟为界,天下两分。
项羽的楚军,此刻已经节节败退,势力大不如前了,项羽听闻这个消息,心中大喜,决意天下分治,自己跟刘邦不愧是好兄弟啊。但刘邦不这么想,兄弟见兄弟,背后插一刀,自己要夺得天下,就必须要干掉项羽。
正在项羽轻松开心之时,刘邦突然发起进攻,撕毁鸿沟分治的诺言。此时的项羽懊悔至极,绝不该相信刘邦的鬼话,当初鸿门宴的时候就该杀了他,可惜如今已经没有机会了,最终楚军兵败如山倒,项羽也是乌江自刎。
结语
在战争和天下利益面前,许多谎言都是美丽的泡沫,如果优势的一方轻易相信,那么项羽这样的大英雄就是历史的教训啊。在战争年代,唯利是图,猥琐发育,才是一个弱者夺得天下的最好方式,刘邦的发迹之路很好的说明这一切。